華文網

本是一位皇后,無奈卻不得寵,因做一事,死後,竟然當了觀音菩薩

在大部分中國人眼中宗教信仰不失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過年過節的祭祀拜神活動,已經成為了許多人的固定行程,而對於佛教中的觀世音菩薩,那可謂是受眾範圍最廣的神靈了。

作為諸佛神靈中大慈大悲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在大乘佛教和民間信仰中地位極其重要。

據佛經上記載:觀世音菩薩是過去無量劫中正法明如來佛祖的轉世之身,在無量無疆的國土之中,以菩薩之身行走世間,並且傳教普度眾生。眾所周知,觀世音像或觀音畫流傳下來的皆為女身,氣質溫潤慈悲,如春雨洗滌心中穢氣。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在許多經典的佛學書籍中曾有記載:觀世音皆為勇猛男兒身,那麼,這又是為何呢?

若從造像上看,觀音菩薩即有男身、也有女相的造型。早期印度佛教初傳入中國時,也即是隋唐以前,觀音菩薩還依舊是男身,明顯的標誌就是唇上的一撇小鬍子。那時的觀音形相大多現王子相,

體格剛健、清貌秀骨,有者身披王族衣冠,有者神采悠閒、現濟度相,站、坐之姿明顯是男相。

那麼,之後觀音像為什麼就變成了女兒身了呢?

這其中緣由,要從一位陳朝皇后沈婺華身上說起。

這位令世人稱讚的“觀音娘娘”便是中國南北朝時期的南朝皇帝最後一位正妻沈婺華。

話說宣帝篡政後,大興生產恢復社會經濟,但是,面臨著二次北伐失利,國家的生存空間也被進一步壓縮。而後,在北齊滅亡之際,它組織兵力強奪淮北地區,結果失利導致僅有的淮南地區也拱手相讓,至此,國勢衰微!

宣帝自知身虛體衰弱,出於政治需求,於是,賜婚沈婺華于長子陳叔寶以立太子之位,其母便是前陳武帝之女會稽公主。自此,

陳叔寶稱帝,立沈婺華為皇后同時冊封貴妃之位於張麗華。繼位後的陳叔寶終日沉迷酒色,對於朝野之事從不過問,全國上下生產經濟每況愈下,而後主還嫌棄住處簡陋妨礙寵信貴妃,於是,他決定大興土木起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

據《南史》記載:作為正妻的沈婺華因不喜奉承、生性淡漠,

令後主厭煩。所以,這位皇后便經常被冷落,於是,後宮大權便一手被貴妃張麗華包攬。而她亦無欲無求只是每日燃燈誦經,想必在那時,她心中的佛性便開始慢慢育成。

那時候,貴妃張麗華深受陳叔寶的寵愛,而沈婺華卻受到陳叔寶排斥,經常是半年以上得不到陳叔寶的臨幸。一次陳叔寶臨幸沈婺華,剛坐一會就要離開,沈婺華也不挽留,陳叔寶感到奇怪對沈婺華說為何不留他,於是,就作詩送給沈婺華:“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處不留人,會有留人處。”

隨即,沈婺華也寫詩回贈陳叔寶:“誰言不相憶,見罷倒成羞。情知不肯住,教遣若為留。”

彼時,在隋文帝開黃年間,隋文帝欲平天下,聽聞後主荒淫無度君臣奢靡縱欲,便起兵渡江進攻南陳。面對毫無抵抗力的陳軍,隋軍近乎勢如破竹。此時,不諳軍事的後主才終於感到驚慌,感覺到亡國時刻即將來臨,於是,他便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卻被麾下蕭摩訶擒拿以降隋,隨後,沈婺華等人一同押往長安!

面對著隋軍壓境,相較於驚慌失措六神無主的張麗華貴妃等人,只有沈婺華一人淡定鎮靜!

自隋朝一統天下後,陳朝遺孀亦得到隋煬帝厚待,禮遇有加,隨行巡遊各地,後主于仁壽年間駕崩隋洛陽城。就是對於這樣一位亡國君主和對待自己冷漠無情刻薄的夫君,沈婺華仍然為其感到悲傷,還親自為其詠誦佛經,撰寫悼詞。

而後,據史料記載:隋朝滅亡後沈婺華一路輾轉從廣陵渡江至今常州,回到自己故鄉的沈皇后時常感慨這一生命途多舛世事無常,於是,她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削髮為尼入天靜寺,賜法號為“觀音”。

在唐武德四年吳國國君為徵兵抵抗唐軍,守將因人員稀缺竟然下令抓捕當地一千多名無辜百姓充數。當時練兵的將領不忍看到老弱百姓平白無故就斷送了性命,便動了惻隱之心,想要請動“觀音”尼姑沈婺華出面解救百姓。

出家後的沈皇后以慈悲為懷,便毅然決然答應了下來,之後,她假扮天神攔住官兵,後用計謀騙取的軍餉當做百姓跑路的資費,至此,她順利的解救出了一千余名百姓!

之後,為躲避官府的追查沈皇后也當即撤離潛入萊州城的東萊山,至此,避開了世俗紛擾的沈婺華開始了自己潛心向佛的修煉。據傳聞,她在此地白雲庵潛心修煉了七年方證道成佛,之後,此地更是被封為“天下第一庵”,一直受後世香火。

再說被解救的百姓們,他們逃亡到了全國的大江南北,但是,這些人並沒有忘記沈皇后的大恩大德,正是“觀音”的善心之舉才有了他們活下去的希望。於是,以沈婺華天神模樣的畫像被一家家的供奉了起來,其言“千人出逃”也被後人口耳相傳為“觀音出道”!

就這樣,沈皇后的賢德善良事蹟開始逐漸流傳在外,甚至,在唐貞觀年間,因其名聲顯赫還受到了當時的太宗帝召見入京都!

在戰爭紛亂的年代裡,處於底層的老弱百姓一直深受戰火之苦,正是沈皇后的善意之舉才讓處在水生火熱中的黎明百姓有了一絲曙光,信仰有了寄託,所以,她的形象才會被眾人傳頌為“觀音女菩薩”、“觀音娘娘”!

陳叔寶感到奇怪對沈婺華說為何不留他,於是,就作詩送給沈婺華:“留人不留人,不留人也去。此處不留人,會有留人處。”

隨即,沈婺華也寫詩回贈陳叔寶:“誰言不相憶,見罷倒成羞。情知不肯住,教遣若為留。”

彼時,在隋文帝開黃年間,隋文帝欲平天下,聽聞後主荒淫無度君臣奢靡縱欲,便起兵渡江進攻南陳。面對毫無抵抗力的陳軍,隋軍近乎勢如破竹。此時,不諳軍事的後主才終於感到驚慌,感覺到亡國時刻即將來臨,於是,他便召集群臣商量對策卻被麾下蕭摩訶擒拿以降隋,隨後,沈婺華等人一同押往長安!

面對著隋軍壓境,相較於驚慌失措六神無主的張麗華貴妃等人,只有沈婺華一人淡定鎮靜!

自隋朝一統天下後,陳朝遺孀亦得到隋煬帝厚待,禮遇有加,隨行巡遊各地,後主于仁壽年間駕崩隋洛陽城。就是對於這樣一位亡國君主和對待自己冷漠無情刻薄的夫君,沈婺華仍然為其感到悲傷,還親自為其詠誦佛經,撰寫悼詞。

而後,據史料記載:隋朝滅亡後沈婺華一路輾轉從廣陵渡江至今常州,回到自己故鄉的沈皇后時常感慨這一生命途多舛世事無常,於是,她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決定削髮為尼入天靜寺,賜法號為“觀音”。

在唐武德四年吳國國君為徵兵抵抗唐軍,守將因人員稀缺竟然下令抓捕當地一千多名無辜百姓充數。當時練兵的將領不忍看到老弱百姓平白無故就斷送了性命,便動了惻隱之心,想要請動“觀音”尼姑沈婺華出面解救百姓。

出家後的沈皇后以慈悲為懷,便毅然決然答應了下來,之後,她假扮天神攔住官兵,後用計謀騙取的軍餉當做百姓跑路的資費,至此,她順利的解救出了一千余名百姓!

之後,為躲避官府的追查沈皇后也當即撤離潛入萊州城的東萊山,至此,避開了世俗紛擾的沈婺華開始了自己潛心向佛的修煉。據傳聞,她在此地白雲庵潛心修煉了七年方證道成佛,之後,此地更是被封為“天下第一庵”,一直受後世香火。

再說被解救的百姓們,他們逃亡到了全國的大江南北,但是,這些人並沒有忘記沈皇后的大恩大德,正是“觀音”的善心之舉才有了他們活下去的希望。於是,以沈婺華天神模樣的畫像被一家家的供奉了起來,其言“千人出逃”也被後人口耳相傳為“觀音出道”!

就這樣,沈皇后的賢德善良事蹟開始逐漸流傳在外,甚至,在唐貞觀年間,因其名聲顯赫還受到了當時的太宗帝召見入京都!

在戰爭紛亂的年代裡,處於底層的老弱百姓一直深受戰火之苦,正是沈皇后的善意之舉才讓處在水生火熱中的黎明百姓有了一絲曙光,信仰有了寄託,所以,她的形象才會被眾人傳頌為“觀音女菩薩”、“觀音娘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