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海外羡慕中國加速“數位崛起”有深意

麥肯錫最近發佈的《中國的數字經濟》報告書分析稱,

“中國的數位化程度遠超人們的預期,已經成為數位化投資和應用大國”。

從一定意義上說,未來經濟就是數字經濟。主要原因是這樣一個大勢所趨無法抵禦與阻擋:從線下向互聯網線上轉移,從PC端向移動端轉移是潮流,是現在與未來整個經濟、金融乃至整個社會的必然趨勢。這就決定了線上網路積累的數位資料異常重要。

當整個經濟金融社會都在網路上行走時,所有經濟活動都將留痕留印,

都將有跡可循,都將可及時分析與挖掘,進而隨時掌握經濟金融的發展軌跡,把握經濟金融的動向與規律。而通過這些大資料的深度挖掘,就可以把控經濟金融的發展。這是線上下無論如何都難以做到的。

可以這樣說,誰掌握大資料誰就擁有經濟金融的未來,誰掌握數字經濟,誰就把控住了未來經濟金融制勝的法寶。

數位經濟、大資料、雲計算,

不僅僅改變的是經濟實業實體,而且正在改變著整個經濟金融理論,包括西方經濟學理論。一段時間被奉為經濟學法寶的西方經濟學以及市場經濟機制在中國受追捧程度非常之高。但是,此前,馬雲說過,大資料、雲計算可能使得計劃經濟成為現實。此言一出,受到許多經濟學家的反駁包括吳敬璉、王福重等。吳敬璉反駁道,就是大資料、雲計算也不能搞計劃經濟。然後,後面的道理說服力並不強。

我的看法是,無論是計劃經濟,還是市場經濟,都是調節經濟的手段而已。按理說,計劃經濟浪費、波動較少,計劃經濟也不能說效率就低。關鍵在於,長期以來根本沒有能夠準確“計畫”的手段,如果能夠準確計畫或預測生產多少,生產什麼,為誰生產?那麼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好。今天,大資料、雲計算似乎給了我們準確“計畫”與預測的手段。到底最終如何發展,

我們繼續觀察。

誰掌握了數字經濟誰將引領未來全球經濟,這一點也不過分。中國數位經濟發展良好,數位經濟正在快速崛起。已經受到海內外的高度關注與讚賞。

數位崛起,還是拿數位說話。全球市值總額排名前20的互聯網企業中,中國佔據了七家,僅次於美國。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MIT)評選的今年“50大智慧企業”中,中國同樣佔據七家,緊跟在美國之後。中國的風險資本投資規模從2011年-2013年的120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2016年的770億美元,

擴大了6倍以上,同期在全球所占比重也從6%大幅上升到了19%。在代表未來發展潛力的“獨角獸”企業(企業價值超10億美元的初創企業)數量上,中國達到89家,獨佔全球的三分之一。

中國提供自行車共用服務的摩拜和ofo兩家企業市值總額甚至比2017年10月29日當日大韓航空和韓亞航空的市值總額還高。阿裡巴巴的金融子公司“螞蟻金服”企業價值更是遠高於韓國國內市值總額最高的金融公司KB金融。

2016年中國互聯網用戶共計7.31億人,行動電話用戶共計6.95億人,兩者都遠高於美國和歐盟加起來的總和。得益於此,中國在全球電子商務交易中所占比重從2005年的不到1%一躍達到了去年的42.4%。

中國打出了“數字強國”的全新招牌。全球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最近發佈的《中國的數字經濟》報告書分析稱,“中國的數位化程度遠超人們的預期,已經成為數位化投資和應用大國”。投資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金融、虛擬實境(VR)、可穿戴設備、大資料和人工智慧(AI)等尖端數位技術領域。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副所長成政民(音)預測,“中國將會誕生更多足以引導世界市場的數字企業”。

龐大的體量同時促進了技術的快速發展。被稱為“中國版黑色星期五”的11月11日“光棍節”期間,中國網路購物和訂單量可達平時的11-12倍之多,想要快速且準確地處理這些訂單,必須發展出高速的網路結算技術。而技術的開發首先源自對工作效率的改進。麥肯錫介紹稱,“用手機輸入英語單詞平均一個單詞只需1.1秒,而中文單詞平均每個需要1.6秒”,“為改進輸入中文的不方便,中國的語音辨識技術得到了不斷發展”。

互聯網巨頭以自主構建的互聯網生態為基礎進行大手筆並購,並積極進入新產業,也是推動中國數字崛起的原動力。阿裡巴巴的金融子公司“芝麻信用”便是一個典型。芝麻信用推出了利用網路結算規模和移動支付記錄等標準為使用者進行信用評分的服務。百度積極投資開發説明醫生診療的對話型人工智慧以及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騰訊則推出了微眾銀行、“美團”和“大眾點評”等線上餐飲外賣服務。

中國數字崛起如日中天。但不是沒有隱憂。我最擔心的是,目前幾乎所有監管部門與人員的思維方式已經落伍過氣,已經不能適應數位化新經濟的發展,他們必然按照傳統監管思維方式來監管新經濟,這必將把數位化新經濟扼殺在創新路上,這是我們最為擔憂的。

余豐慧教授公眾號:yfh60716

阿裡巴巴的金融子公司“螞蟻金服”企業價值更是遠高於韓國國內市值總額最高的金融公司KB金融。

2016年中國互聯網用戶共計7.31億人,行動電話用戶共計6.95億人,兩者都遠高於美國和歐盟加起來的總和。得益於此,中國在全球電子商務交易中所占比重從2005年的不到1%一躍達到了去年的42.4%。

中國打出了“數字強國”的全新招牌。全球知名諮詢公司麥肯錫最近發佈的《中國的數字經濟》報告書分析稱,“中國的數位化程度遠超人們的預期,已經成為數位化投資和應用大國”。投資主要集中在互聯網金融、虛擬實境(VR)、可穿戴設備、大資料和人工智慧(AI)等尖端數位技術領域。麥肯錫全球研究所副所長成政民(音)預測,“中國將會誕生更多足以引導世界市場的數字企業”。

龐大的體量同時促進了技術的快速發展。被稱為“中國版黑色星期五”的11月11日“光棍節”期間,中國網路購物和訂單量可達平時的11-12倍之多,想要快速且準確地處理這些訂單,必須發展出高速的網路結算技術。而技術的開發首先源自對工作效率的改進。麥肯錫介紹稱,“用手機輸入英語單詞平均一個單詞只需1.1秒,而中文單詞平均每個需要1.6秒”,“為改進輸入中文的不方便,中國的語音辨識技術得到了不斷發展”。

互聯網巨頭以自主構建的互聯網生態為基礎進行大手筆並購,並積極進入新產業,也是推動中國數字崛起的原動力。阿裡巴巴的金融子公司“芝麻信用”便是一個典型。芝麻信用推出了利用網路結算規模和移動支付記錄等標準為使用者進行信用評分的服務。百度積極投資開發説明醫生診療的對話型人工智慧以及自動駕駛汽車等技術,騰訊則推出了微眾銀行、“美團”和“大眾點評”等線上餐飲外賣服務。

中國數字崛起如日中天。但不是沒有隱憂。我最擔心的是,目前幾乎所有監管部門與人員的思維方式已經落伍過氣,已經不能適應數位化新經濟的發展,他們必然按照傳統監管思維方式來監管新經濟,這必將把數位化新經濟扼殺在創新路上,這是我們最為擔憂的。

余豐慧教授公眾號:yfh6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