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企在德國瘋狂“剁手”!德國人:求求你不要再買我們的產業了!

文|金十數據【www.jin10.com】

上周,由全球化智庫(CCG)研究編寫的《中國企業全球化報告(2017)》新鮮出爐。根據CCG的統計,2016年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額超過2000億美元,由此可以判斷中國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活躍的出境並購國。

在有利政策和獲得海外資產的願望驅動下,中國企業正在以前所未有的瘋狂速度和規模在全球各地“買買買”。

去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出現了可謂是井噴式的增長。據CCG的統計,2016年1-6月中國企業海外並購高達456宗。而“買買買”的瘋狂模式背後,有一個國家備受中企的喜愛……

中企在德國瘋狂“剁手”,讓德國人緊張不已

據安永的統計,今年上半年,已宣佈的中企對德企並購交易總價值高達108億美元,

比此前多年的總額還要高。在此期間,中國投資者以大約每週一家的速度收購德國公司。在當年年初的短短一個多月之內,中國企業就已公佈了82宗海外兼併收購交易,總金額高達730億美元,相比2015年同期,交易量增長了約49%,涉資總額更是達到了之前的10倍多。

深厚的製造業基礎令德國成為中國企業的一大“掘寶地”;德企在生物醫藥、電動汽車等熱門領域的強大研發能力和關鍵專業知識亦是中企迫切需要的戰略資產。

不僅如此,德國的IT、高科技類企業也開始被“盯上”:去年年初,中國化工宣佈以10億美元收購德國先進的塑膠和橡膠處理設備生產商克勞斯瑪菲集團;北京控股以15.9億美元收購一家德國高科技垃圾能源公司;5月,美的集團以約40億歐元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生產設備製造商庫卡集團。

與上世紀80年代末“談日色變”的美國人一樣(當時日本人幾乎買下了10%的美國不動產),蜂擁而來的中資企業讓德國人如坐針氈。德媒報導,中企收購德國機器人生產商庫卡和晶片設備生產商愛思強,引發了德國對中國搶購德國高科技企業的恐懼。

德國人主要是擔憂中企的目的是竊取技術,

同時他們對中國的投資環境也有不滿——德國駐華大使柯慕賢曾稱,德國人覺得不公平的原因是,中國企業可以全資收購德國企業,而德國企業在中國的許多行業只被允許通過合資模式投資,或者乾脆禁止投資。

也因此,去年10月份,有關德國將修改法律限制中方並購德企的傳聞一時甚囂塵上。據德媒報導,美國情報機構向德方提出安全警告,擔心中國將愛思強公司的晶片用於核專案,從而導致德方態度轉變。德國也終於在今年採取了行動。7月13日,德國實行了一項新的命令,擴大了現行法律的限制範圍。目前該法律允許德國政府在認為收購交易可能威脅公共秩序或國家安全時禁止非歐盟買家收購一家德國公司25%以上的股份。

並購熱潮冷卻,中企未來將更加謹慎

其實,對於去年上半年中企收購德企的速度,就連中國人自己也害怕歷史會重演: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熱”、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海外並購夢碎”,這些都是前車之鑒。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公司常常徑直闖入全球並購戰,有時是在另一個買家已經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拿出一份優厚的報價來吸引賣家,但這樣的結果是收購計畫屢屢遭受挫折。據資料供應商Dealogic,過去五年,中國公司發起的主動收購提議有近一半以失敗告終。

而就算收購成功,中企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據悉,中國買家的開價遠遠高於收購標的的市場價,按照中企收購出價的中值來計算,它們對目標公司的估值為33倍的市盈率,這意味著收益率僅為3%。而且很多中國買家經營狀況不佳,這意味著海外收購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借債收購”。中國企業至少要撐過前面3-5年,才能逐步達到現金流正常。

不過,從最新情況來看,中國企業“交了學費”之後,在“走出去”時已經變得更加謹慎、理性。新華社援引普華永道發佈的資料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比2016年同期下滑39%,交易金額下降77%。彭博新聞社的資料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企業跨境收購額跌60%以上,創下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後最大同比跌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表示,中企海外並購趨冷,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首先,2016年海外並購增長過快,將並購金額的基數提升了不少,因此即便是今年並購金額下滑嚴重,但總數仍然不少。

其次,國家對大額資金流出以及央企境外投資均加強了管理。今年1月,國資委公佈了《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強調央企要防控海外投資風險。

第三,企業海外並購屢屢受阻,中國公司不得不反思並購效果。進入2017年,越來越多企業傾向於選擇中小標的實施並購。

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並購專家大衛·弗雷明指出,中國企業勢必採取更為成熟的方式,以更審慎的態度在海外拓展中一展手腳。“為了成功達成交易,他們必將調整行動戰略、交易規模和結構、匯率和成本管理政策以及相關法律實踐,以實現並購,”弗萊明說道。(八周交易廳交流群: 535601418 歡迎你的加入!)


並購熱潮冷卻,中企未來將更加謹慎

其實,對於去年上半年中企收購德企的速度,就連中國人自己也害怕歷史會重演:17世紀的“荷蘭鬱金香熱”、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海外並購夢碎”,這些都是前車之鑒。

據《華爾街日報》報導,中國公司常常徑直闖入全球並購戰,有時是在另一個買家已經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拿出一份優厚的報價來吸引賣家,但這樣的結果是收購計畫屢屢遭受挫折。據資料供應商Dealogic,過去五年,中國公司發起的主動收購提議有近一半以失敗告終。

而就算收購成功,中企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據悉,中國買家的開價遠遠高於收購標的的市場價,按照中企收購出價的中值來計算,它們對目標公司的估值為33倍的市盈率,這意味著收益率僅為3%。而且很多中國買家經營狀況不佳,這意味著海外收購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借債收購”。中國企業至少要撐過前面3-5年,才能逐步達到現金流正常。

不過,從最新情況來看,中國企業“交了學費”之後,在“走出去”時已經變得更加謹慎、理性。新華社援引普華永道發佈的資料顯示,2017年第一季度中國企業海外並購交易數量比2016年同期下滑39%,交易金額下降77%。彭博新聞社的資料顯示,今年前4個月,中國企業跨境收購額跌60%以上,創下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過後最大同比跌幅。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部長徐洪才表示,中企海外並購趨冷,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首先,2016年海外並購增長過快,將並購金額的基數提升了不少,因此即便是今年並購金額下滑嚴重,但總數仍然不少。

其次,國家對大額資金流出以及央企境外投資均加強了管理。今年1月,國資委公佈了《中央企業境外投資監督管理辦法》,強調央企要防控海外投資風險。

第三,企業海外並購屢屢受阻,中國公司不得不反思並購效果。進入2017年,越來越多企業傾向於選擇中小標的實施並購。

貝克麥堅時律師事務所並購專家大衛·弗雷明指出,中國企業勢必採取更為成熟的方式,以更審慎的態度在海外拓展中一展手腳。“為了成功達成交易,他們必將調整行動戰略、交易規模和結構、匯率和成本管理政策以及相關法律實踐,以實現並購,”弗萊明說道。(八周交易廳交流群: 535601418 歡迎你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