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哪有什麼“選擇恐懼症”,你只是又窮又懶

今天中午吃什麼?

週末約朋友唱歌還是呆在家裡看書?

繼續在這個崗位上工作還是跳槽?

生病的時候是選擇吃中藥還是吃西藥動手術?

我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裡每天充斥著這樣那樣的問題,

無時無刻不需要我們迅速做出一個決定。像阿信這種在草莓味和抹茶味蛋糕之間都要猶豫10分鐘的人,恨不得幹啥都得拋個硬幣。

處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好像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患上了一種叫做“選擇恐懼症”的新型都市病,

害怕做決定,不知道怎麼做決定,無法判斷自己做的這個決定是對還是錯。明明知道自己的選擇是錯的,但下次遇到這樣的問題還是會讓自己後悔……

那天阿信聽到一句毒雞湯:哪有什麼“選擇恐懼症”,只是因為你窮。話說的雖然有道理,但是“窮”不能成為所有失敗的藉口——

因為有的時候,你不僅窮,還懶。

好吧,我知道你此時一定是這樣:

但是別著急,阿信今天不是來吐槽的,而是來教你7個超好用的方法,只要善於思考,今後就不用再得“選擇恐懼症”啦!

1

知道嗎?你99.9995%的思維都是無意識的

人是理性的,所以我們會做出有利於自我利益和偏好的決策,

對此我們深信不疑好多年。但現在回過頭來好好想一想,我們真的是完全理性的麼?

你明明知道哪些選擇是合理的,但你真正做出的選擇卻乏善可陳。醒醒吧,事實上,你是非理性的。

人類大腦在處理資訊時存在著瓶頸。

人類大腦每秒鐘接收大約1000萬比特的資訊,但問題在於,人類大腦每秒只能處理大約50比特的資訊。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的注意力多麼有限,可以試著驗證一下。你可以一邊唱著國歌,一邊從100開始倒著數數,你會發現自己根本無法同時完成這些事情,

但你不用擔心只有自己無法做到,其實絕大多數人都做不到。

簡而言之,你99.9995%的思維都是無意識的。美國科學家鮑勃•尼斯博士告訴你,拙劣的選擇並不總是由糟糕的想法引起的;相反,大多數人在潛意識裡都擁有良好意圖,我們要做的就是探尋這些良好意圖,將其轉變為積極的行為。

鮑勃•尼斯博士,“應用行為學”專家

2

理清思緒,一步一步學起來

今天的世界需要我們更加頻繁地做出決定,但大腦裡注意力不集中和惰性的傾向,導致我們的行為和意願存在偏差。針對人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和有惰性這兩個特點,阿信推薦給你這7個策略,掏出小本本記下來吧!

三個啟動型策略

1. 主動要求他人做出選擇,即主動要求別人暫時停下手頭的事情,給他們提供幾個選項,讓他們認真考慮一下。

2. 預先承諾,即允許人們在今天為未來面臨的事情做決策。

3. 自願退出,即默認別人接受你提出的選項,同時給別人選擇的自由,允許別人偏離理想的方案,如果別人願意,可以自願退出。

三個提高型策略

1. 融入他人思維,即人們的關注點在哪裡,你就多關注那些領域。

2. 重構選項,即用合適的措辭為人們設定一個框架,使其在該框架內思考問題和做出選擇。

3. 巧借東風,即借助某個原本就存在的有吸引力的行為方式,促使別人在借鑒這個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理想的行為方式。

一個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超級策略

合理簡化,即為了促使別人做出正確的選擇,你要幫助別人消除障礙,使其決策過程輕鬆一些,少一些摩擦,但對於次優選項,要創造一些障礙因素,促使別人停下來認真思考一番之後再做決定。

之所以稱其為超級策略,是因為該策略可以和其他幾個策略配合使用。

(感覺圖文蜜汁契合……)

劃重點:7個策略的圖解

如果上面的講解不足以幫助你理解這7個策略的話,就馬住這張圖吧!

這7個策略共同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行為改善方案。與其他改善行為的方法相比,這一方案並非要改變人們的意願,而是要幫助人們發現心中潛藏的良好意願,做出科學的決策。掌握了這七大策略之後,你就能有效地設計出更好的行為方式!

3

從良好的意圖到積極的行動,實踐起來吧

運用50比特思維去設計行為方案,就是以7個策略為基礎,在給別人留足選擇空間的同時,促使別人的行為發生積極的改變。

但在運用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誘惑和陷阱,因此,也會涉及一些責任。下面這3個指導方法,希望你可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用上。

原則一:明確地定義目標

要坦率地面對自己究竟想實現什麼目標。以簡明平實的語言寫出你想要鼓勵的行為。想像一下,如果讓你上新聞聯播對男神/女神表白,你敢嗎?如果你退縮了,那就重新考慮你的目標。

原則二:避免欺騙

簡而言之,就是當你幫助其他人做決定時,不要讓對方感覺“被騙了”。要站在對方角度,讓他們理解你的所作所為,雖然做不到萬無一失,但也要真誠且友好。

原則三:敢於直面結果

有時候,你運用這些原則解決問題時,結果可能會令你失望,有時甚至會完全失敗。畢竟,不是理論都適用於所有場合。

如果有其他好的行為學建議,歡迎在留言區告訴阿信和大家哦!

陸遊有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別再說自己沒有時間做改變,也別再縱容惰性阻擋你前進的道路,綜合運用這幾種策略,做出科學的決策,實現自己的目標吧~

《決策的力量:改變自己和影響他人的7個策略》

鮑勃·尼斯 著 |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3月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購買資訊

-End-

編輯:趙佳然 2017.04.05

近期新書一覽,點擊書封即可看到有關內容!

但大腦裡注意力不集中和惰性的傾向,導致我們的行為和意願存在偏差。針對人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和有惰性這兩個特點,阿信推薦給你這7個策略,掏出小本本記下來吧!

三個啟動型策略

1. 主動要求他人做出選擇,即主動要求別人暫時停下手頭的事情,給他們提供幾個選項,讓他們認真考慮一下。

2. 預先承諾,即允許人們在今天為未來面臨的事情做決策。

3. 自願退出,即默認別人接受你提出的選項,同時給別人選擇的自由,允許別人偏離理想的方案,如果別人願意,可以自願退出。

三個提高型策略

1. 融入他人思維,即人們的關注點在哪裡,你就多關注那些領域。

2. 重構選項,即用合適的措辭為人們設定一個框架,使其在該框架內思考問題和做出選擇。

3. 巧借東風,即借助某個原本就存在的有吸引力的行為方式,促使別人在借鑒這個方式的基礎上形成理想的行為方式。

一個具有普遍適用性的超級策略

合理簡化,即為了促使別人做出正確的選擇,你要幫助別人消除障礙,使其決策過程輕鬆一些,少一些摩擦,但對於次優選項,要創造一些障礙因素,促使別人停下來認真思考一番之後再做決定。

之所以稱其為超級策略,是因為該策略可以和其他幾個策略配合使用。

(感覺圖文蜜汁契合……)

劃重點:7個策略的圖解

如果上面的講解不足以幫助你理解這7個策略的話,就馬住這張圖吧!

這7個策略共同構成了一個完美的行為改善方案。與其他改善行為的方法相比,這一方案並非要改變人們的意願,而是要幫助人們發現心中潛藏的良好意願,做出科學的決策。掌握了這七大策略之後,你就能有效地設計出更好的行為方式!

3

從良好的意圖到積極的行動,實踐起來吧

運用50比特思維去設計行為方案,就是以7個策略為基礎,在給別人留足選擇空間的同時,促使別人的行為發生積極的改變。

但在運用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誘惑和陷阱,因此,也會涉及一些責任。下面這3個指導方法,希望你可以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用上。

原則一:明確地定義目標

要坦率地面對自己究竟想實現什麼目標。以簡明平實的語言寫出你想要鼓勵的行為。想像一下,如果讓你上新聞聯播對男神/女神表白,你敢嗎?如果你退縮了,那就重新考慮你的目標。

原則二:避免欺騙

簡而言之,就是當你幫助其他人做決定時,不要讓對方感覺“被騙了”。要站在對方角度,讓他們理解你的所作所為,雖然做不到萬無一失,但也要真誠且友好。

原則三:敢於直面結果

有時候,你運用這些原則解決問題時,結果可能會令你失望,有時甚至會完全失敗。畢竟,不是理論都適用於所有場合。

如果有其他好的行為學建議,歡迎在留言區告訴阿信和大家哦!

陸遊有詩雲,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別再說自己沒有時間做改變,也別再縱容惰性阻擋你前進的道路,綜合運用這幾種策略,做出科學的決策,實現自己的目標吧~

《決策的力量:改變自己和影響他人的7個策略》

鮑勃·尼斯 著 | 中信出版集團 2017年3月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購買資訊

-End-

編輯:趙佳然 2017.04.05

近期新書一覽,點擊書封即可看到有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