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注“聯合國糖尿病日”:糖尿病有4類 併發症才是最可怕的

■廖木興/圖

ZAKER廣州

新快報官微

專訪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 陳燕銘主任醫師

今日是11月14日聯合國糖尿病日。中國是全球排名第一的糖尿病大國,成人糖尿病患病率高於全球水準,患者人數高居世界第一。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的報告,2015年,我國糖尿病患者達1.096億人,到2040年預計將增長到1.507億人。糖尿病專家指出,糖尿病可防可治,其慢性併發症最兇險,及早長期將血糖控制在理想範圍是預防併發症的不二之法。

■新快報記者 梁瑜 祝賀

通訊員 江瀾

我國糖尿病人超過1億

內分泌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陳燕銘主任醫師對新快報記者指出,糖尿病近幾年來發展迅猛,是富貴病,多見於生活條件好、工作忙又沒有好的飲食和運動習慣的人身上,也多見於老年人。

“目前糖尿病最大的問題是年輕化。”她稱,此外,還有很多處於糖尿病前期的病人,即處於正常與糖尿病之間的這部分人,也稱糖尿病的後備軍,若不干預,很快可成為糖尿病人。

她稱,糖尿病可防可治,不是絕症,要根治還很難,能延緩疾病發生、進展。

糖尿病有四類,預後和影響不同

陳燕銘介紹,糖尿病診療,需要判斷屬於哪種類型的糖尿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將糖尿病分為四類: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類型糖尿病。

”她進一步稱,2型糖尿病最常見,占糖尿病的90%-95%,1型糖尿病占5%-10%,特殊類型糖尿病更少見,而隨著多胎妊娠、高齡產婦的出現,妊娠糖尿病的發病率正在上升。

1型糖尿病多見於青少年,主要由於自身免疫損害,導致胰島β細胞被破壞、胰島素絕對缺乏所致。目前治療以胰島素替代為主,即注射胰島素,若及時控制,對生活影響不大。

2型糖尿病多見於中老年人,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胰島素抵抗或胰島素分泌不足。治療以口服降糖藥為主,或與胰島素聯合治療。

妊娠糖尿病發生在孕婦身上,通過注射胰島素治療,預後較好,一般隨著分娩的結束,多數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可恢復正常,但有近1/4的患者若干年後會發生永久性糖尿病。

特殊類型糖尿病的病因複雜,可由遺傳性β細胞缺陷、胰腺疾病、內分泌疾病或藥物因素所致。

由於有的病人病因難明確,目前的治療手段難以解決,預後也不太理想。

糖尿病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

“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是其併發症。”陳燕銘稱,糖尿病的急性併發症如酮症酸中毒等的發生率在下降,而慢性併發症卻居高不下。

她告訴記者,血糖濃度高了,只要是血液能供應的器官就會受影響:腦會發生腦卒中;下肢會發生糖尿病足;神經系統會發生周圍神經病變,表現為手腳麻木;胃腸道會出現便秘、腹瀉;腎會有糖尿病腎病;眼睛會發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導致視力改變、失明……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併發症的發生和發展是不可避免的。通常來說,10年病程的老糖友併發症比1年病程的病人多、嚴重。因此,要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發展,就要從源頭上控制好血糖,還要定期隨診、監測,定期篩查併發症。

糖尿病治療有新進展

陳燕銘告訴記者,糖尿病的治療,有不少新進展。

首先,傳統的口服降糖藥和注射用胰島素的使用中,有胰島素泵、胰島素筆的改良注射法,甚至還有不帶針頭的氣壓式胰島素注射。另外,還有口服膠囊胰島素、噴霧胰島素的研發和臨床試驗。

其次,有微創代謝手術治療肥胖症、2型糖尿病。手術通過對胃和腸的改造達到減少攝入或吸收或兩者均減少的目的,對體重指數BMI≥32(kg/m2)的超胖、其他藥物和減肥方式都無法達到效果的糖尿病人是一種選擇,部分病人術後甚至達到一定時間內不用藥物也能控制血糖的作用。但術後同時需要生活方式干預,否則還有復發的可能。

再次,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有進展。陳燕銘稱,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有一定效果。幹細胞是一種能夠自我複製的細胞,醫學界稱其為“萬能細胞”,以幹細胞為核心的再生醫學,成為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後的又一種新的治療途徑,他們目前正在嘗試齒齦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糖尿病網友快問快答

問:我不愛吃甜食,為啥會得糖尿病?

陳燕銘:這是對糖尿病的最大誤區。糖尿病≠愛吃甜食,吃糖多不一定得糖尿病,得糖尿病的也不一定就是因為甜食吃得多。吃下的任何東西最終都會轉化成葡萄糖,只是吃糖和吃其他食物相比,糖代謝吸收、血糖升高更快。吃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吃了多少。

問:我沒有“三多一少”,怎麼就得糖尿病了呢?

陳燕銘:“三多一少”是指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是糖尿病的普遍症狀,尤其是1型糖尿病人,但不是每個病人都有這些症狀,很多人症狀隱匿。

建議糖尿病家族史、>40歲、缺乏運動、工作壓力大,以及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孕期有妊娠糖尿病、生過巨大胎兒的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糖耐量試驗來篩查。

問:醫生叫我打胰島素,是不是說明我的糖尿病很嚴重?

陳燕銘:用不用胰島素並不能代表病情輕重。無論病情輕重,都可以用胰島素治療。一般血糖指數過高的病人,需要短期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現在還有新觀點認為,初診糖尿病人在較嚴密的血糖監測下,短期內用胰島素強化治療,讓血糖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讓殘留的胰島β細胞得以恢復,最終能預防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

問:聽說一旦用了胰島素就離不開?

陳燕銘:胰島素使用是不會產生依賴。某些情況需要使用胰島素:一是患1型糖尿病;二是口服降糖藥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時;三是已經出現了嚴重慢性併發症,用胰島素會比用口服藥對病情更為有益;四是要做手術、較大外傷及嚴重感染等情況,也必須用胰島素治療。當血糖控制平穩、傷口癒合、感染痊癒後,患者仍可以重新選擇口服降糖藥。

問:父母有糖尿病會遺傳給孩子嗎?

陳燕銘:糖尿病有家族遺傳傾向,但還會受外部環境、感染因素的影響,不是父母有糖尿病,子女就一定有。

問:糖尿病能治癒嗎?

陳燕銘:根據對糖尿病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理論上有根治糖尿病的可能,但目前來說這些技術都還未成熟,或只在少數人身上驗證,不能代表普遍情況。

專家簡介

陳燕銘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粵東醫院常務副院長、內分泌科主任。中華內分泌學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慢病防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女醫師協會糖尿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中心(UCSD),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OU)糖尿病中心做訪問學者。

醫療專長:從事醫學臨床工作二十五年,對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甲狀腺疾病(甲亢、甲減等)、垂體-腎上腺疾病、肥胖症、脂肪肝、性腺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內分泌代謝系統的急重症和疑難病有著較高的診治能力。

出診時間:普通專家診(週一上午),特診門診(週二上午)

相關專訪視頻請掃以上二維碼

通常來說,10年病程的老糖友併發症比1年病程的病人多、嚴重。因此,要延緩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發展,就要從源頭上控制好血糖,還要定期隨診、監測,定期篩查併發症。

糖尿病治療有新進展

陳燕銘告訴記者,糖尿病的治療,有不少新進展。

首先,傳統的口服降糖藥和注射用胰島素的使用中,有胰島素泵、胰島素筆的改良注射法,甚至還有不帶針頭的氣壓式胰島素注射。另外,還有口服膠囊胰島素、噴霧胰島素的研發和臨床試驗。

其次,有微創代謝手術治療肥胖症、2型糖尿病。手術通過對胃和腸的改造達到減少攝入或吸收或兩者均減少的目的,對體重指數BMI≥32(kg/m2)的超胖、其他藥物和減肥方式都無法達到效果的糖尿病人是一種選擇,部分病人術後甚至達到一定時間內不用藥物也能控制血糖的作用。但術後同時需要生活方式干預,否則還有復發的可能。

再次,幹細胞治療糖尿病有進展。陳燕銘稱,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尤其是1型糖尿病有一定效果。幹細胞是一種能夠自我複製的細胞,醫學界稱其為“萬能細胞”,以幹細胞為核心的再生醫學,成為繼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後的又一種新的治療途徑,他們目前正在嘗試齒齦間充質幹細胞治療糖尿病,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將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糖尿病網友快問快答

問:我不愛吃甜食,為啥會得糖尿病?

陳燕銘:這是對糖尿病的最大誤區。糖尿病≠愛吃甜食,吃糖多不一定得糖尿病,得糖尿病的也不一定就是因為甜食吃得多。吃下的任何東西最終都會轉化成葡萄糖,只是吃糖和吃其他食物相比,糖代謝吸收、血糖升高更快。吃什麼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吃了多少。

問:我沒有“三多一少”,怎麼就得糖尿病了呢?

陳燕銘:“三多一少”是指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是糖尿病的普遍症狀,尤其是1型糖尿病人,但不是每個病人都有這些症狀,很多人症狀隱匿。

建議糖尿病家族史、>40歲、缺乏運動、工作壓力大,以及有肥胖、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孕期有妊娠糖尿病、生過巨大胎兒的高危人群,每年做一次糖耐量試驗來篩查。

問:醫生叫我打胰島素,是不是說明我的糖尿病很嚴重?

陳燕銘:用不用胰島素並不能代表病情輕重。無論病情輕重,都可以用胰島素治療。一般血糖指數過高的病人,需要短期使用胰島素控制血糖。現在還有新觀點認為,初診糖尿病人在較嚴密的血糖監測下,短期內用胰島素強化治療,讓血糖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讓殘留的胰島β細胞得以恢復,最終能預防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

問:聽說一旦用了胰島素就離不開?

陳燕銘:胰島素使用是不會產生依賴。某些情況需要使用胰島素:一是患1型糖尿病;二是口服降糖藥不能有效控制血糖時;三是已經出現了嚴重慢性併發症,用胰島素會比用口服藥對病情更為有益;四是要做手術、較大外傷及嚴重感染等情況,也必須用胰島素治療。當血糖控制平穩、傷口癒合、感染痊癒後,患者仍可以重新選擇口服降糖藥。

問:父母有糖尿病會遺傳給孩子嗎?

陳燕銘:糖尿病有家族遺傳傾向,但還會受外部環境、感染因素的影響,不是父母有糖尿病,子女就一定有。

問:糖尿病能治癒嗎?

陳燕銘:根據對糖尿病發病機制的深入研究,理論上有根治糖尿病的可能,但目前來說這些技術都還未成熟,或只在少數人身上驗證,不能代表普遍情況。

專家簡介

陳燕銘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副院長,粵東醫院常務副院長、內分泌科主任。中華內分泌學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廣東省慢病防治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女醫師協會糖尿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曾于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中心(UCSD),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OU)糖尿病中心做訪問學者。

醫療專長:從事醫學臨床工作二十五年,對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甲狀腺疾病(甲亢、甲減等)、垂體-腎上腺疾病、肥胖症、脂肪肝、性腺等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對內分泌代謝系統的急重症和疑難病有著較高的診治能力。

出診時間:普通專家診(週一上午),特診門診(週二上午)

相關專訪視頻請掃以上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