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部隊為什麼要把被子疊成“豆腐塊”? 有它的歷史原因

長2米、寬1.5米的棉被,3分鐘內折成長0.5米、寬0.45米、高0.17米的方塊,不但要見棱見角,並且誤差不許超過0.5釐米。這是解放軍一些部隊疊被子的標準。解放軍招牌式的風紀和訓練,除了鐘錶一樣精確的踢正步,

也許就是被子疊得像刀切出來的豆腐塊了。

一支軍隊疊被子的水準,與戰鬥力有關嗎?

被子的威力

電影《火燒圓明園》中一處細節很考究,通州八裡橋之戰,英法聯軍都背著捆紮整齊的背包,而清軍士兵身上只攜帶著武器。前者是近現代軍隊的標準裝扮,

後者則是古代軍隊的標準行裝。古代軍隊士兵通常不隨身攜帶被褥,而是由類似行李隊的組織運輸。

士兵隨身背負被褥始於文藝復興後的歐洲軍隊。當時裝備了滑膛槍的歐洲軍隊,典型戰鬥模式是士兵站直排成橫隊,踩著鼓點迎著對方前進,進入射程後才開火。這種排隊“自殺式”的近距離互射和刺刀互捅,需要非常強悍的意志和紀律,為此必須讓這些年輕農民工人和無業遊民組成的士兵害怕軍紀甚於死亡。

軍隊內務就成了培養團隊精神、紀律性和絕對服從的絕佳辦法。

收拾床鋪也是內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化生產使當時歐洲軍隊配發了統一的制服、背包、軍靴和軍毯。歐洲軍隊每天早晨需要將毯子疊得非常整齊,以接受士官的嚴格檢查,如有誤少不了餓飯和棍棒毆打。

清末新軍已擁有了皮軍靴、皮背包,還學會了疊豆腐塊

而清朝軍隊實際是支業餘軍隊,根本就不存在內務訓練。清軍對付老百姓沒問題,但面對西方軍隊時,其意志力非常薄弱。清軍不敵英軍,並非一般人認為的大刀長矛夠不著英軍。英國對兩次鴉☆禁☆片戰爭的描述是:幾乎每次交戰清軍都是在英軍端著刺刀集團衝鋒時瞬間崩潰。

甲午戰爭後,袁世凱開始模仿西式練兵。清末新軍是中國第一支重視疊被子的軍隊。新軍士兵一入伍,就要進行6個月徒手訓練和講課,其中一項內容就是內務。

北洋軍的行裝不低於同期的西方和日本,

已實現專用軍用背包和軍毯的組合

由於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國人對日本軍事推崇備至,紛紛到日本學習軍事。日本對內務的要求很高,從早晨起床到晚上就寢,士兵絕對不能再坐或躺在床上,如果違反會被處罰舉槍或練習站姿瞄準。今天,日軍被子疊成方塊這項傳統被自衛隊繼承了下來。

解放軍的師承

解放軍疊被子是從黃埔軍校學來的。當年黃埔軍校紀律非常嚴格,生活節奏非常緊張。早上軍號一響,馬上起床、穿衣、梳洗,將被子疊得方方正正像個豆腐塊,擺在木板床正中央。10分鐘內一切要收拾完畢,然後操練。解放軍有大量中高級軍官畢業于黃埔軍校,自然學會了疊被子內務。

不過,從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疊被子的水準與今天相比是兩個層次。而且直到今天,解放軍內務條例中也沒有規定必須把被子疊成豆腐塊,只是說保持環境、整齊清潔、空氣新鮮,每天早上整理內務只給不超過30分鐘時間,連級首長一周檢查一次內務衛生。

轉捩點是上世紀60年代解放軍全軍學習空軍內務衛生的活動。軍隊各單位到當時被譽為亞洲最乾淨營區的空軍大院參觀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疊被子。再後來,這種內務整理、評比便逐漸被作為一種部隊基層管理、基層建設的基本內容保留下來,並且要求越來越高。

整理內務,把被子疊成豆腐塊本來是件鍛煉紀律性較差大男孩的好辦法。歐洲國家和日本的軍被實際上都是毛毯,非常容易疊出漂亮的外形,行軍時卷起來綁在背包上也很方便。

中國由於經濟不發達,軍被長期用的是大棉被,棉被很難疊成豆腐塊。解放軍的被子雖然材料上先天不足,但在效果上,才是真正把被子疊得像刀切出來的豆腐,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俄羅斯軍人更喜歡把寢具平鋪在床上

最高的疊被子水準

只要是用被子而非睡袋的軍隊,大都會要求把被子疊得整整齊齊。臺灣軍隊疊被子的標準是,正面後面和兩個側面,要各壓出6條中心線,壓線的時候兩手以手刀形,以手掌溫度熨出平整線條,最好兩個側面再以右手小指尖各挑出6個角,再將多餘的皺褶藏在彎角內。

解放軍疊被子的標準就更為嚴格。不少部隊已經將疊豆腐塊變成一種神聖的儀式。不光是被子要疊豆腐塊,洗臉毛巾,軍大衣都要疊成豆腐塊。有些要求被子高度必須控制在(17±0.5)釐米範圍,為了把誤差控制在0.5釐米範圍內,每人都準備了塑膠尺,這當然難不倒解放軍。

把被子疊到解放軍的水準不是件容易的事。被子裡的棉花必須壓實,盡可能去掉裡面的空氣,把它折疊成大致的方形,需要相當的細心。但外表要像刀切般整齊,要用拇指和食指仔細捋,不斷修邊。有人會在被子裡夾木板,還有人發現在被子上澆一點水才容易見棱見角。

不得不說,使用棉被,不僅整理內務不方便,行軍時也麻煩,疊豆腐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背上行軍方便,有利於執行緊急任務,特別是寬三長四的折疊方式,便於折疊和捆紮。

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前,解放軍行裝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士兵肩上掛的各種肩帶多達十幾條。手榴彈袋、挎包、胸掛彈藥裝具、防毒面具包、水壺、背包、槍械等。出發前要往身上掛好多件物品,極易遺漏物品,或者掛錯順序導致使用不便,同時荷載分佈極不合理。最後還要背一床被子,被子上再捆綁上工兵鍬和膠鞋。

武裝過河更是麻煩。比如拿床被子,就需要先在岸邊把雨衣膠面朝下攤開,把棉被放在中間,再將鞋襪、掛包等均勻放在中間,使重量平均分佈,再進行包紮。包紮時,先疊雨衣的上部,向前卷成條狀,再把兩旁多餘的部分疊在上面,並用帶子紮緊。最後把工兵鍬插在底部的帶子裡面,做成一個浮包。甚至用3把工兵鍬和2根木棍把3個浮包插在底部,再用帶子固定,放在三腳架上用繩索紮好,由2人推送過河。到了對岸再全部解開,重新封包。

如今,解放軍已有了新式野戰背包,但問題是如果背上被子,就沒地方背野戰背包。如果塞進野戰包,又會佔據一半空間,非常不便。疊豆腐塊的根源是便於背著行軍打仗,現反而成為缺點,背著被子行軍的做法正逐步被淘汰。

一些部隊已開始放棄疊被子,轉而如俄軍、美軍一樣,軍被由折疊改為平鋪,床上物品鋪放整齊有序,由下至上依次為床墊、皮褥子、褥子、被子、軍毯。或許它是解放軍被子文化的一種新趨勢。

生活節奏非常緊張。早上軍號一響,馬上起床、穿衣、梳洗,將被子疊得方方正正像個豆腐塊,擺在木板床正中央。10分鐘內一切要收拾完畢,然後操練。解放軍有大量中高級軍官畢業于黃埔軍校,自然學會了疊被子內務。

不過,從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疊被子的水準與今天相比是兩個層次。而且直到今天,解放軍內務條例中也沒有規定必須把被子疊成豆腐塊,只是說保持環境、整齊清潔、空氣新鮮,每天早上整理內務只給不超過30分鐘時間,連級首長一周檢查一次內務衛生。

轉捩點是上世紀60年代解放軍全軍學習空軍內務衛生的活動。軍隊各單位到當時被譽為亞洲最乾淨營區的空軍大院參觀學習,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疊被子。再後來,這種內務整理、評比便逐漸被作為一種部隊基層管理、基層建設的基本內容保留下來,並且要求越來越高。

整理內務,把被子疊成豆腐塊本來是件鍛煉紀律性較差大男孩的好辦法。歐洲國家和日本的軍被實際上都是毛毯,非常容易疊出漂亮的外形,行軍時卷起來綁在背包上也很方便。

中國由於經濟不發達,軍被長期用的是大棉被,棉被很難疊成豆腐塊。解放軍的被子雖然材料上先天不足,但在效果上,才是真正把被子疊得像刀切出來的豆腐,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俄羅斯軍人更喜歡把寢具平鋪在床上

最高的疊被子水準

只要是用被子而非睡袋的軍隊,大都會要求把被子疊得整整齊齊。臺灣軍隊疊被子的標準是,正面後面和兩個側面,要各壓出6條中心線,壓線的時候兩手以手刀形,以手掌溫度熨出平整線條,最好兩個側面再以右手小指尖各挑出6個角,再將多餘的皺褶藏在彎角內。

解放軍疊被子的標準就更為嚴格。不少部隊已經將疊豆腐塊變成一種神聖的儀式。不光是被子要疊豆腐塊,洗臉毛巾,軍大衣都要疊成豆腐塊。有些要求被子高度必須控制在(17±0.5)釐米範圍,為了把誤差控制在0.5釐米範圍內,每人都準備了塑膠尺,這當然難不倒解放軍。

把被子疊到解放軍的水準不是件容易的事。被子裡的棉花必須壓實,盡可能去掉裡面的空氣,把它折疊成大致的方形,需要相當的細心。但外表要像刀切般整齊,要用拇指和食指仔細捋,不斷修邊。有人會在被子裡夾木板,還有人發現在被子上澆一點水才容易見棱見角。

不得不說,使用棉被,不僅整理內務不方便,行軍時也麻煩,疊豆腐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背上行軍方便,有利於執行緊急任務,特別是寬三長四的折疊方式,便於折疊和捆紮。

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前,解放軍行裝沒有什麼技術含量,士兵肩上掛的各種肩帶多達十幾條。手榴彈袋、挎包、胸掛彈藥裝具、防毒面具包、水壺、背包、槍械等。出發前要往身上掛好多件物品,極易遺漏物品,或者掛錯順序導致使用不便,同時荷載分佈極不合理。最後還要背一床被子,被子上再捆綁上工兵鍬和膠鞋。

武裝過河更是麻煩。比如拿床被子,就需要先在岸邊把雨衣膠面朝下攤開,把棉被放在中間,再將鞋襪、掛包等均勻放在中間,使重量平均分佈,再進行包紮。包紮時,先疊雨衣的上部,向前卷成條狀,再把兩旁多餘的部分疊在上面,並用帶子紮緊。最後把工兵鍬插在底部的帶子裡面,做成一個浮包。甚至用3把工兵鍬和2根木棍把3個浮包插在底部,再用帶子固定,放在三腳架上用繩索紮好,由2人推送過河。到了對岸再全部解開,重新封包。

如今,解放軍已有了新式野戰背包,但問題是如果背上被子,就沒地方背野戰背包。如果塞進野戰包,又會佔據一半空間,非常不便。疊豆腐塊的根源是便於背著行軍打仗,現反而成為缺點,背著被子行軍的做法正逐步被淘汰。

一些部隊已開始放棄疊被子,轉而如俄軍、美軍一樣,軍被由折疊改為平鋪,床上物品鋪放整齊有序,由下至上依次為床墊、皮褥子、褥子、被子、軍毯。或許它是解放軍被子文化的一種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