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公平競技的機會來了

近日,因為神鋼資料造假,日產、斯巴魯質檢缺失等事件,

興起一股“日本製造”神話崩塌的論調。其實,“日本製造”在筆者心中的坍塌要遠早於這些醜聞的爆發,彼時筆者旅日買了一套頗具盛名的日本某品牌陶瓷刀,價格約是國內同類產品的5倍,但回國後沒用上半年就刀刃崩裂,而家裡那把國內不知名品牌的陶瓷刀已經用了兩年多卻依然兢兢業業地“在崗服役”。至此,筆者心中就對“日本製造”的神話產生了一絲懷疑。再問問身邊其他人,
也有好多人慕名買了“日本製造”的產品,體驗之後並沒有感到有多驚豔。儘管如此,大多數人仍對“日本製造”十分追捧。

為什麼會這樣?筆者以為,除了過去日本製造業精細化管理所打下的基礎,還有一部分原因得益於日本政府、日本媒體、日本人民乃至僑居日本的外國人對“日本製造”的“神化”。即便只是一次短期的赴日旅行,也會有導遊如洗腦般地告訴你日本製造產品的品質就是好,

甚至有“一等品供國內,二等品供歐美,三等品供亞太”的說法。這年頭,“日本製造”之所以聞名世界,不可否認,宣傳與形象包裝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但正如有些專家所言:“無論品牌神話多麼貌似輝煌,神話終究是要破滅的,非理性集體行為不可能永久維持。”如今,“高田氣囊門”、“三菱油耗門”、“神鋼造假門”、“日產質檢門”……一樁樁醜聞的爆發讓“日本製造”的光環變得暗淡無光。

如果“日本製造”淪陷,其中受影響最深的當屬日本汽車製造業,這是否是中國汽車製造業趕超的機會?在這一節骨眼上,一些業內人士傳出“中國汽車業趕超日本汽車業的機會到來了”的聲音,機會真的到來了嗎?“日本製造”真的完了嗎?中國汽車製造表現比他們好嗎?恐怕誰也不敢下這個結論。

筆者並不崇拜“日本製造”,但也不會盲目“樂觀”地認為他們會就此倒下。

據今年年初市場調研機構Clarivat Analytics發佈的《2016年全球創新企業百強》榜,美國和日本分別以占39席和34位領先於其他國家,中國大陸只有華為一家上榜。“日本製造”走下了神壇,只是神話向正常的回歸,但並不代表其百年基業的消失。此時,反觀我國車企,如吉利、長安、長城等,他們正在打造中國品牌的道路上尋求突破性進展,並已取得了不小的成就。由此,中國品牌可以與“日本製造”站在同一起跑線上,
開始真正實力的一較高下。

這裡筆者還想提醒一句,“日本製造”危機顯示了相關企業在誠信、反應和決策機制等方面的嚴重缺陷,雖然我國車企沒有曝出類似負面新聞,但並不代表我們不存在類似的缺陷。《周書》曰:“前車覆,後車戒。”要從別人的案例中汲取教訓,以精益求精的態度做好每一項工作,才有可能在新一輪的競爭中獲勝。

最後,借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付于武的話與自主品牌共勉:“中國汽車行業到了增加自信的時候。”他所說的自信中包括自主的自信、技術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時代的自信和制度的自信。相信有了這些自信,“中國製造”趕超“日本製造”的時候就真正到來了。

”他所說的自信中包括自主的自信、技術的自信、文化的自信、時代的自信和制度的自信。相信有了這些自信,“中國製造”趕超“日本製造”的時候就真正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