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少年感”律師:天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

摘要:因為不斷下山上山,知產律師劉建強從優秀走向卓越。

正文:

當我站在山頂,看到有更高更美的山峰,如果我要登上那座更高的山峰,我只有先下山,才能上山。

——劉墉

2017年10月20日,

上海陸家嘴渣打銀行的七樓熙熙攘攘,不停有人來回頻繁地進出電梯間,行走間不經意的摩擦使得旁邊的紫色蝴蝶蘭一顫一顫的。金誠同達上海分所正在搬家,從世紀大道的一邊移到世紀大道對面的金茂大廈。

劉建強站在金誠同達辦公室的玻璃窗邊,靜靜看著外面被陽光鋪滿的金色的街道,間或抬頭看一眼萬里無雲的藍天,想起兩年前自己從北京剛來到這座城市時的情景,

心底坦然堅定又飽含憧憬。

沒有人告訴他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智慧財產權律師,也沒有人告訴他要從北京來到上海,可是,他都做了。

於是,上海多了一名叫劉建強的知產律師,從優秀走向卓越。

金誠同達上海新辦公室

秦州天水,路從西北

1996年7月,正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段,但在有“隴上江南”之稱的甘肅天水,也不過二十多度的氣溫,這是甘肅少有的山青水綠的地方。劉建強正是在這個時候大學畢業,回到了老家天水的中級人民法院,成為了一名法官。

不同于現在的法學畢業生既痛苦于法學就業難的困境,又糾結于職業道路的選擇,劉建強畢業後的法官職業是由國家幫他選擇的——畢業包分配政策。值得一提的是,

1996年人事部發佈《國家不包分配大專以上畢業生擇業暫行辦法》([1996]5號),標誌著從此大學生畢業不包分配開始施行。可以說劉建強正好抓住了政策的尾巴。

“我們那個時候基本上70%—80%左右都能進公務員系統,最差也是鄉政府,大多數去了法院,還有一部分去了公安局、檢察院。”

智合採訪中的劉建強律師

對於這一既定的安排,初到法院被分配至刑庭的劉建強還沒有想過自己未來會深耕於智慧財產權領域,畢竟當時法院只有刑庭、民庭、經濟庭、行政庭、執行庭等傳統庭室,還根本沒有智慧財產權庭。真正把智慧財產權的最終裁判權給法院,那是2000年專利法修訂及2001年商標法修訂之後的事了。

後來劉建強回憶起自己最初接觸的智慧財產權案件,

居然是在1998年的經濟庭中,他被臨時抽調過去處理一個商標侵權案件,成就了與知產的第一次結緣。

日子就這麼波瀾不驚地過著,如果不是後來劉建強的一次突然決定,也許他會在西北一直這麼做法官直到今天。在法院勤勤懇懇地工作了五年之後,他毅然作出一個令身邊所有人都詫異與不解的決定:辭職去北京,做律師。

故事從此有了另一種可能。

驀然回首,心系知產

促使他作出這樣決定的原因,就是他想“試一試”。

試什麼?

試試在體制之外去掉一些限制的自己,能不能走出一條路來。

“出來做律師,我覺得做好了是自己厲害,做差了是自己不行,所有後果自己承擔,沒有什麼怨言,我當時就想出來試一試。”

想清楚要做律師之後,劉建強第一步明確的是要選擇一個一線城市。北上廣都是可供選擇之處,他也確實往這幾個城市都投出了簡歷,不過最後考慮到自己是北方人,同時北京當時的律師行業最為發達,他選擇了北上,來到了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入職的第一家律所只能掛牌沒有工資,就這樣從零開始,劉建強邁上了律師之路。而等第一個案子到劉建強手裡的時候,距離他來到北京已經整整過去了半年。

有意思的是這個案子的來源和法律的聯繫不多,和英語倒是頗有關係。劉建強來到北京之後就有一個發現:同樣用中國的法律知識給出同樣的解決方案,用英語書寫和用中文書寫對應著截然不同的兩片天地。換言之,以英語作為門檻劃分出的涉外業務,有著更優良的市場。優質客戶和大量案源和自己僅僅隔了一道英語的距離,想到這裡,劉建強果斷報名了英語培訓班,決定重拾大學之後被荒廢的語言技能,而第一位客戶就是在語言班上認識的。

如果說是因為自己的判斷和決心讓劉建強入了涉外業務的大門,那麼選擇智慧財產權領域則可以說是因緣際會,乃至冥冥之中了。2002年劉建強主辦了律師執業以來第一個大案件——代表國內浙江的某家公司,在南京中院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連續開了43個庭,橫跨春節前後。而這個讓他印象深刻,記憶猶新的案子正是一個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專利侵權案件。

知產的種子就此在他心裡埋下,但要等到真正破土而出,已經是八年之後的事了。

在這八年的時間裡,劉建強的身份又在悄悄改變著,他成為了丈夫、父親還有學生;地點也在不停變化著,分別是北京、蘭州、倫敦、香港。但兜兜轉轉,劉建強最終又重新選擇回到了北京。

這一次他接觸的業務領域是知產、爭議解決和公司法,這也和他在年利達實習時選擇的兩個部門保持一致。他隱隱覺得自己對知產和爭議解決領域更感興趣,但為了驗證這是否是自己真正認定的領域,他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先給了公司法業務一個機會,看看在另外一個領域的深入會不會產生同樣的興趣。

最後的驗證結果出來,他的興趣和熱愛,仍然是在八年前最初的知產和爭議解決領域。

“公司和IP兩塊領域,我就在想,把公司這一塊再深入一下,看自己到底這方面有沒有興趣。幹了一段時間,我覺得我還是喜歡智慧財產權,還有訴訟,因為我認為訴訟中有法律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讓一個之前不同意你觀點的人或者持中立觀點的人最後同意你的觀點,這些才是我真正的熱情所在。”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知產原在心間久矣。

天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

·《亞洲法律評論》(AsiaLaw Profiles) 2013、2014、2015、2016及2017年度中國訴訟、爭端解決及智慧財產權領域領先律師

·《商法》(China Business Law Journal)2016年度創刊以來首期中國“法律精英100強”(China’s Top100 Lawyers)

·世界知名法律刊物《Who’s Who Legal》2017年度全球傑出商標律師

·《中國法律與實踐》(China Law & Practice)2014年度智慧財產權領域的領先律師

·《中國法律與實踐》(China Law & Practice)2014年度智慧財產權領域新秀律師(Rising Star)提名

……

這是專注於知產領域之後的劉建強所收穫的榮譽,而這僅是一部分,他的專業與能力,更是體現在每一件具體的案件之中。

2013年,劉建強在一起複雜的商標及不正當競爭訴訟中代理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通過大量前期證據收集,歷經三級法院(中級、高級及最高法院)的審理,最終使得商標侵權及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訴求全面得到了法院支持。

這個案件的難點在於——接手的時候已經是一個難點了。從2006年到2010年,公司一直在全國各地進行打假,但對方侵權公司準備充足,商標、專利以及各種各樣的獎項一應俱全,使得行政處罰難以認定。侵權產品的市場份額逐年增加,到2009年,據國外一家專業統計公司統計,市場損失達到接近兩千萬。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0年2月劉建強第一次接觸了這個案件。

劉建強團隊在接手該案之後,當即給出了綜合性的解決方案,一方面將純粹的打假轉變為訴訟與打假並行,另一方面去爭取使對方的商標無效,並輔之相應的市場調查。在這個綜合保護方案中,劉建強明白核心是證據,對此他考慮到調查員雖然可以進行調查工作,但是他們無法對案件中的法律要點進行梳理,或者即使清楚也由於專業局限而無法把握,於是他自己親身趕赴現場參與取證,跑遍了泰州、成都、上海、瀋陽等地。

取證地點的選址也是劉建強精心設計的結果。之所以選擇天南地北距離懸殊的城市,是為了證據具有更強的說服力;規模上選擇中等大小而避開大型超市則是考慮到在訴訟維權的同時要保證商業運作的正常進行,避開客戶的潛在合作夥伴以防影響客戶將來的商業合作。

金誠同達上海新辦公室

案件最後一路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雖然在最高院的法庭上,劉建強一人vs對方五名律師,但最終最高院的終審判決表明,他漂亮地贏得了此案。

除了訴訟,仲裁也是劉建強代理案件中的重要部分。他曾代理一家美國知名服裝品牌在中國的商標許可糾紛,全程參與了該糾紛的前期談判以及後期美國仲裁協會紐約仲裁裁決在中國的承認和執行,成功為客戶獲取了約150萬美金的賠償。要知道外國仲裁在中國司法實踐裡面真正得到執行並且執行完畢的案件非常少,以至於現在去查,數量都不算太多,而當年該案件在上海法院立案時正是001號。當劉建強在美國親自把這個消息告訴美方合作律師的時候,這位五十多歲老成持重的老律師居然高興得又蹦又跳。而這件案件之後,國外媒體多方報導,採訪的電話也從海外打到了劉建強那裡。

專注於一個領域之後就深紮下去,這是劉建強執業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他成為一名優秀智慧財產權律師的原因。

正如他以前看過的一本書的書名,“天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

數盡千峰,明日青山又幾重

2009年加入鑄成半年多後,劉建強就成為了訴訟部的負責人,一年後,他就成為了合夥人,2014年又以總所合夥人身份被派駐上海分所成為分所負責人。僅僅一年之後,上海分所就成為鑄成最具創收能力的部門。正像上文提到的獎項一樣,他早早就已經是中國智慧財產權領域及爭議解決領域的領先律師。可以說,在知產領域執業了多年,根基穩固的劉建強,事業稱得上是風生水起。

但正是這樣已經站在峰巔,盡覽風光的劉建強,又做出了和當年從法院辭職出來一樣讓身邊人驚訝的決定:加入陌生的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

上海,這個當初被劉建強以選擇北京而放棄的城市,在多年以後,又讓他感覺到了欣喜與喜愛,環境是原因之一。而如果說城市的選擇尚可理解,那麼離開執業七年之久的律所選擇加入一家自己不熟悉的,就顯然讓人詫異,畢竟他完全可以選擇去有熟悉的夥伴在的律所。

劉建強選擇金誠同達的理由很簡單,他曾經在北京律協的某個活動上遇到了金誠同達的龐正忠律師,對金誠同達有了初步的印象,而之後又瞭解到其經歷過合併,氛圍卻能十分包容又和諧,就不自覺心生喜歡了。至於直接原因,更為偶然。因為他自己和趙平律師一起在智合做過講座,那天他聽了智拾網上趙平關於青年律師個人發展的視頻課程,覺得在想法、思路等各方面都頗有志同道合之感,就給他發了一個微信,於是,他就這麼乾脆地來到了金誠同達。

而對於劉建強到底為什麼作出這樣的決定,理由就更簡單了:性格使然。

當年從法院出來就是這樣,二十歲的時候可以看見六十歲的生活狀態,這對於一些人來說或許是安穩安心的力量,代表著平穩、溫和、舒適的生活,但對於劉建強來說,不太有意思。

“因為你讓我再平穩做下去,是挺舒服的,各方面都挺好,收入也挺高。但是我覺得,就是這一輩子就這麼結束了,或者說你的法律生涯就這麼結束了,沒有什麼變化了,那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意思了。”

金誠同達上海新辦公室

臺灣作家劉墉經常喜歡把人生比作登山,如果你想登上更高的山峰,那麼第一步,應該是先下山。別愁這世上已經沒有更高的山可以去攀登,因為只要山在一個人的心裡,每個明天,都是另一座山。劉建強就是這樣一個心裡藏著一座山的人。

當然在性格之外,能真正坦然走下山峰追求另一座高峰的人,都具備足夠的能力與自信。即使是新的律所,新的城市,劉建強知道自己的專業能力一直在那且經驗不斷豐富,技能不斷提升,未來可期。

即使現在會比之前在山頂的時候矮一些,但是更高山峰已在眼前。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這句話裡有劉建強自己的影子。

“人本來天然的狀態是單純的,難得的是在經歷了很多事情,包括好的、壞的,尤其是各種打擊不公平之後,你還仍然覺得這個世界還是美好的,相信公平正義平等。”

“但保持這一個狀態是一個方面,另一個長大之後更重要的方面是,你經歷了這麼多東西之後,當你今後遇到醜惡東西時,你有能力去處理對抗它,這兩個方面加起來才完整。這不容易達到,但我願意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劉建強現在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的動力。他會給自己制定讀書的計畫,會在工作之餘堅持鍛煉,以及時刻保持著學習的狀態。

沒有人永遠年少,但有人永遠少年。

以知產專業技能為基礎面,以細分領域和特色行業為突破點,現在劉建強組建的自己的新團隊,正在向著上述兩個目標前進。而重新創造默契有力的團隊和歸零之後再次積累優質的客戶資源,則是剛剛從山頂下來向另一座山峰進發的劉建強必須穿過的荊棘叢。

他要做的不僅僅是攀登,還要辟開一條路來。因為沒有現成的路徑可以依循,正如沒有現成的指南告訴他一步步要如何做,他能做的就是利用已有的經驗不斷探索。開路人需要三樣東西,能力、決心和時間,他已經擁有了前兩樣,剩下的,就是時間。

從西北到北京,再從北京到上海,不斷翻山越嶺去遇見更美的風景,是他的一生。他是一位優秀的智慧財產權律師,這毋庸置疑,而現在他正從優秀走向卓越。

或者不妨稱他是一位少年,出走半生,歸來時帶著盔甲與長矛,眼睛裡仍然發著光。

驀然回首,心系知產

促使他作出這樣決定的原因,就是他想“試一試”。

試什麼?

試試在體制之外去掉一些限制的自己,能不能走出一條路來。

“出來做律師,我覺得做好了是自己厲害,做差了是自己不行,所有後果自己承擔,沒有什麼怨言,我當時就想出來試一試。”

想清楚要做律師之後,劉建強第一步明確的是要選擇一個一線城市。北上廣都是可供選擇之處,他也確實往這幾個城市都投出了簡歷,不過最後考慮到自己是北方人,同時北京當時的律師行業最為發達,他選擇了北上,來到了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

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入職的第一家律所只能掛牌沒有工資,就這樣從零開始,劉建強邁上了律師之路。而等第一個案子到劉建強手裡的時候,距離他來到北京已經整整過去了半年。

有意思的是這個案子的來源和法律的聯繫不多,和英語倒是頗有關係。劉建強來到北京之後就有一個發現:同樣用中國的法律知識給出同樣的解決方案,用英語書寫和用中文書寫對應著截然不同的兩片天地。換言之,以英語作為門檻劃分出的涉外業務,有著更優良的市場。優質客戶和大量案源和自己僅僅隔了一道英語的距離,想到這裡,劉建強果斷報名了英語培訓班,決定重拾大學之後被荒廢的語言技能,而第一位客戶就是在語言班上認識的。

如果說是因為自己的判斷和決心讓劉建強入了涉外業務的大門,那麼選擇智慧財產權領域則可以說是因緣際會,乃至冥冥之中了。2002年劉建強主辦了律師執業以來第一個大案件——代表國內浙江的某家公司,在南京中院用了整整一個月的時間連續開了43個庭,橫跨春節前後。而這個讓他印象深刻,記憶猶新的案子正是一個智慧財產權領域的專利侵權案件。

知產的種子就此在他心裡埋下,但要等到真正破土而出,已經是八年之後的事了。

在這八年的時間裡,劉建強的身份又在悄悄改變著,他成為了丈夫、父親還有學生;地點也在不停變化著,分別是北京、蘭州、倫敦、香港。但兜兜轉轉,劉建強最終又重新選擇回到了北京。

這一次他接觸的業務領域是知產、爭議解決和公司法,這也和他在年利達實習時選擇的兩個部門保持一致。他隱隱覺得自己對知產和爭議解決領域更感興趣,但為了驗證這是否是自己真正認定的領域,他用了將近一年的時間先給了公司法業務一個機會,看看在另外一個領域的深入會不會產生同樣的興趣。

最後的驗證結果出來,他的興趣和熱愛,仍然是在八年前最初的知產和爭議解決領域。

“公司和IP兩塊領域,我就在想,把公司這一塊再深入一下,看自己到底這方面有沒有興趣。幹了一段時間,我覺得我還是喜歡智慧財產權,還有訴訟,因為我認為訴訟中有法律最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讓一個之前不同意你觀點的人或者持中立觀點的人最後同意你的觀點,這些才是我真正的熱情所在。”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知產原在心間久矣。

天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

·《亞洲法律評論》(AsiaLaw Profiles) 2013、2014、2015、2016及2017年度中國訴訟、爭端解決及智慧財產權領域領先律師

·《商法》(China Business Law Journal)2016年度創刊以來首期中國“法律精英100強”(China’s Top100 Lawyers)

·世界知名法律刊物《Who’s Who Legal》2017年度全球傑出商標律師

·《中國法律與實踐》(China Law & Practice)2014年度智慧財產權領域的領先律師

·《中國法律與實踐》(China Law & Practice)2014年度智慧財產權領域新秀律師(Rising Star)提名

……

這是專注於知產領域之後的劉建強所收穫的榮譽,而這僅是一部分,他的專業與能力,更是體現在每一件具體的案件之中。

2013年,劉建強在一起複雜的商標及不正當競爭訴訟中代理全球第二大食品公司,通過大量前期證據收集,歷經三級法院(中級、高級及最高法院)的審理,最終使得商標侵權及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訴求全面得到了法院支持。

這個案件的難點在於——接手的時候已經是一個難點了。從2006年到2010年,公司一直在全國各地進行打假,但對方侵權公司準備充足,商標、專利以及各種各樣的獎項一應俱全,使得行政處罰難以認定。侵權產品的市場份額逐年增加,到2009年,據國外一家專業統計公司統計,市場損失達到接近兩千萬。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0年2月劉建強第一次接觸了這個案件。

劉建強團隊在接手該案之後,當即給出了綜合性的解決方案,一方面將純粹的打假轉變為訴訟與打假並行,另一方面去爭取使對方的商標無效,並輔之相應的市場調查。在這個綜合保護方案中,劉建強明白核心是證據,對此他考慮到調查員雖然可以進行調查工作,但是他們無法對案件中的法律要點進行梳理,或者即使清楚也由於專業局限而無法把握,於是他自己親身趕赴現場參與取證,跑遍了泰州、成都、上海、瀋陽等地。

取證地點的選址也是劉建強精心設計的結果。之所以選擇天南地北距離懸殊的城市,是為了證據具有更強的說服力;規模上選擇中等大小而避開大型超市則是考慮到在訴訟維權的同時要保證商業運作的正常進行,避開客戶的潛在合作夥伴以防影響客戶將來的商業合作。

金誠同達上海新辦公室

案件最後一路上訴至最高人民法院。雖然在最高院的法庭上,劉建強一人vs對方五名律師,但最終最高院的終審判決表明,他漂亮地贏得了此案。

除了訴訟,仲裁也是劉建強代理案件中的重要部分。他曾代理一家美國知名服裝品牌在中國的商標許可糾紛,全程參與了該糾紛的前期談判以及後期美國仲裁協會紐約仲裁裁決在中國的承認和執行,成功為客戶獲取了約150萬美金的賠償。要知道外國仲裁在中國司法實踐裡面真正得到執行並且執行完畢的案件非常少,以至於現在去查,數量都不算太多,而當年該案件在上海法院立案時正是001號。當劉建強在美國親自把這個消息告訴美方合作律師的時候,這位五十多歲老成持重的老律師居然高興得又蹦又跳。而這件案件之後,國外媒體多方報導,採訪的電話也從海外打到了劉建強那裡。

專注於一個領域之後就深紮下去,這是劉建強執業多年來一直在做的事情,也是他成為一名優秀智慧財產權律師的原因。

正如他以前看過的一本書的書名,“天下沒有懷才不遇這回事”。

數盡千峰,明日青山又幾重

2009年加入鑄成半年多後,劉建強就成為了訴訟部的負責人,一年後,他就成為了合夥人,2014年又以總所合夥人身份被派駐上海分所成為分所負責人。僅僅一年之後,上海分所就成為鑄成最具創收能力的部門。正像上文提到的獎項一樣,他早早就已經是中國智慧財產權領域及爭議解決領域的領先律師。可以說,在知產領域執業了多年,根基穩固的劉建強,事業稱得上是風生水起。

但正是這樣已經站在峰巔,盡覽風光的劉建強,又做出了和當年從法院辭職出來一樣讓身邊人驚訝的決定:加入陌生的金誠同達律師事務所。

上海,這個當初被劉建強以選擇北京而放棄的城市,在多年以後,又讓他感覺到了欣喜與喜愛,環境是原因之一。而如果說城市的選擇尚可理解,那麼離開執業七年之久的律所選擇加入一家自己不熟悉的,就顯然讓人詫異,畢竟他完全可以選擇去有熟悉的夥伴在的律所。

劉建強選擇金誠同達的理由很簡單,他曾經在北京律協的某個活動上遇到了金誠同達的龐正忠律師,對金誠同達有了初步的印象,而之後又瞭解到其經歷過合併,氛圍卻能十分包容又和諧,就不自覺心生喜歡了。至於直接原因,更為偶然。因為他自己和趙平律師一起在智合做過講座,那天他聽了智拾網上趙平關於青年律師個人發展的視頻課程,覺得在想法、思路等各方面都頗有志同道合之感,就給他發了一個微信,於是,他就這麼乾脆地來到了金誠同達。

而對於劉建強到底為什麼作出這樣的決定,理由就更簡單了:性格使然。

當年從法院出來就是這樣,二十歲的時候可以看見六十歲的生活狀態,這對於一些人來說或許是安穩安心的力量,代表著平穩、溫和、舒適的生活,但對於劉建強來說,不太有意思。

“因為你讓我再平穩做下去,是挺舒服的,各方面都挺好,收入也挺高。但是我覺得,就是這一輩子就這麼結束了,或者說你的法律生涯就這麼結束了,沒有什麼變化了,那就沒有什麼太大的意思了。”

金誠同達上海新辦公室

臺灣作家劉墉經常喜歡把人生比作登山,如果你想登上更高的山峰,那麼第一步,應該是先下山。別愁這世上已經沒有更高的山可以去攀登,因為只要山在一個人的心裡,每個明天,都是另一座山。劉建強就是這樣一個心裡藏著一座山的人。

當然在性格之外,能真正坦然走下山峰追求另一座高峰的人,都具備足夠的能力與自信。即使是新的律所,新的城市,劉建強知道自己的專業能力一直在那且經驗不斷豐富,技能不斷提升,未來可期。

即使現在會比之前在山頂的時候矮一些,但是更高山峰已在眼前。

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還依然熱愛它。這句話裡有劉建強自己的影子。

“人本來天然的狀態是單純的,難得的是在經歷了很多事情,包括好的、壞的,尤其是各種打擊不公平之後,你還仍然覺得這個世界還是美好的,相信公平正義平等。”

“但保持這一個狀態是一個方面,另一個長大之後更重要的方面是,你經歷了這麼多東西之後,當你今後遇到醜惡東西時,你有能力去處理對抗它,這兩個方面加起來才完整。這不容易達到,但我願意朝著這個方向前進。”

劉建強現在仍然保持著旺盛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學習的動力。他會給自己制定讀書的計畫,會在工作之餘堅持鍛煉,以及時刻保持著學習的狀態。

沒有人永遠年少,但有人永遠少年。

以知產專業技能為基礎面,以細分領域和特色行業為突破點,現在劉建強組建的自己的新團隊,正在向著上述兩個目標前進。而重新創造默契有力的團隊和歸零之後再次積累優質的客戶資源,則是剛剛從山頂下來向另一座山峰進發的劉建強必須穿過的荊棘叢。

他要做的不僅僅是攀登,還要辟開一條路來。因為沒有現成的路徑可以依循,正如沒有現成的指南告訴他一步步要如何做,他能做的就是利用已有的經驗不斷探索。開路人需要三樣東西,能力、決心和時間,他已經擁有了前兩樣,剩下的,就是時間。

從西北到北京,再從北京到上海,不斷翻山越嶺去遇見更美的風景,是他的一生。他是一位優秀的智慧財產權律師,這毋庸置疑,而現在他正從優秀走向卓越。

或者不妨稱他是一位少年,出走半生,歸來時帶著盔甲與長矛,眼睛裡仍然發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