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波爾、奧恰洛夫年紀很大,為什麼看起來身體比馬龍、張繼科要好?

最近乒乓球世界盃、德國公開賽國乒遭遇大潰敗後,

有很多朋友就中國乒乓球發出了一些疑問:

為什麼咱們一輸球就老提傷病的問題?像德國的波爾,今年已經36歲了,卻感覺身體比馬龍、張繼科好得多,還能在世界盃上戰勝比自己小7歲的馬龍、小14歲的林高遠?

總有人(比如作者我)說國乒傷病怎麼怎麼嚴重,難道年紀大的人沒有傷病?這是不是大家在為最近的輸球找藉口?

首先我想說的是:傷病會影響輸球,但絕不是輸球的理由,輸了就是輸了。大家都有病,只是今天恰好你比對手嚴重些而已。

其實國乒運動員自己也不太喜歡提傷病,比如這次世界盃比賽,馬龍輸球後就表示自己並不想談傷病,甚至都不想被大家報導;而儘管張繼科每次輸球都會有報導提及他的傷病問題,

但這次德國賽輸球後他接受採訪時也明確表示自己身體“還行”。

對他們而言,輸了拿傷病搪塞可以算是一種臉上無光的表態。都是世界頂級高手,心中都有傲骨,輸球後只會想著怎麼再贏回來,不會扯太多廢話。

但即便如此,中國乒乓球選手傷病情況嚴重於老外也是不爭的事實。

這既不是什麼輸球的“理由”,也不是什麼“藉口”,僅僅是對乒壇一些情況的客觀“描述”罷了。

歐洲乒乓球和中國有很大不同,因為沒有舉國體制,以及生活條件比較安逸,所以他們的乒乓球選手每天、每月、每年並沒有投入過多的時間到訓練當中,

身體保養得很好,以至於36歲的波爾面對比自己年輕很多歲的中國運動員時,“一點也不顯老”。

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們就沒傷病:大家要明白,任何職業運動員都會有傷病,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因為隊內競爭小,所以人家一有傷病就可以高掛免戰牌,哪怕是2009年世乒賽那樣重大的比賽,波爾說退賽就退賽,這種情況在中國運動員身上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

國乒隊內的競爭壓力大家都知道,世乒賽的機會多麼難得!說句不好聽的,除非摔斷手腳,不然拼死也要打!在中國乒乓球隊,這屆你退賽了,下屆還有沒有機會參加都不知道,誰會輕言放棄呢!

然而波爾就是直接不參加了事,就是這麼的任性!

這還不算狠的。繼續拿波爾為例,他不但沒有和國乒一樣特拼命訓練,而且早在十幾年前就被央視解說員披露每天下午要喝一兩小時咖啡!而波爾的前輩、奧地利世乒賽男單冠軍施拉格,甚至被爆出基本不參加體能訓練!因此施拉格無愧於“最懶乒乓球世界冠軍”稱號。

所以國乒一直有句話,說“歐洲乒乓球運動員能拿世界冠軍的,真的是天才中的天才”,因為我們確實無法想像那樣的訓練量居然也能拿世界冠軍!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綜合而言,中國乒乓球隊的成績也比老外要好,不是嗎?其實回顧歷史我們也會看到,歐洲成績特別好的運動員,大多也很勤奮。

比如唯一敢和國乒一較高下的世界第一位大滿貫選手、乒壇“常青樹”瓦爾德內爾,當年在瑞典隊的時候每天的訓練量一點都不小!包括他的隊友佩爾森等人,也是扎扎實實地訓練,並沒太多時間去培養小資情調。正是因為如此,瑞典人才能夠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橫掃國乒,打得我們找不著北!

最讓人感動的是,就在前幾年,已經四十多歲的佩爾森甚至還主動向我們提出想參加中國人的集訓,以至於他的老朋友馬文革等人都搖頭表示:咱們的訓練,你真的跟不上!但通過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到,天賦固然重要,但汗水的付出對於一個優秀乒乓球運動員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實歐洲人的乒乓天賦並不比我們差,真的,比如當年在世乒賽上橫掃劉國梁的塞爾維亞選手卡拉卡塞維奇,那反手手感,簡直逆天!而在國際乒聯不斷改革的今天,力量大、喜歡退台相持的歐洲選手在乒乓球的優勢將越來越大。

但是,他們身上仍然有那個大毛病:懶。

這點我想奧恰洛夫能夠為他們上一堂生動的課,因為奧恰的勤奮是圈內所皆知的。作為一個出道已有10年的大齡青年,奧恰並未有波爾、老瓦那樣亮眼的“橫空出世”,卻終於在10年後破繭成蝶,成為13年裡唯一一個新科世界單打冠軍。

奧恰的成功也從側面告訴了我們,沒有人能躺著奪冠,中國隊不可以,歐洲人也不可以。

波爾、施拉格固然不勤奮,但人家對乒乓球的執著和鑽研絕不遜色我們!尤其波爾,如果他肯和老瓦等人一樣放下架子,付出更多的努力,那何至於奧運會沒進過前四、世乒賽沒進過決賽呢!這是波爾這個級別的選手該取得的大賽成績嗎?

也許我們可以這麼解釋:天賦是運動員頭頂天花板的高度,決定了你跳高的上限;但努力才是決定你實際跳躍到的高度。像波爾,原本可以跳十米的,最終也只能跳到七米的位置。而像卡拉卡塞維奇,或許本可以跳九米,結果連格都沒及。

當然,你可以說成績並不決定一切,這沒問題。但為了更高榮耀而付出更多努力的行為肯定不是錯,大家應該實事求是看待問題,不必矯枉過正。

這還不算狠的。繼續拿波爾為例,他不但沒有和國乒一樣特拼命訓練,而且早在十幾年前就被央視解說員披露每天下午要喝一兩小時咖啡!而波爾的前輩、奧地利世乒賽男單冠軍施拉格,甚至被爆出基本不參加體能訓練!因此施拉格無愧於“最懶乒乓球世界冠軍”稱號。

所以國乒一直有句話,說“歐洲乒乓球運動員能拿世界冠軍的,真的是天才中的天才”,因為我們確實無法想像那樣的訓練量居然也能拿世界冠軍!

但是話又說回來了,綜合而言,中國乒乓球隊的成績也比老外要好,不是嗎?其實回顧歷史我們也會看到,歐洲成績特別好的運動員,大多也很勤奮。

比如唯一敢和國乒一較高下的世界第一位大滿貫選手、乒壇“常青樹”瓦爾德內爾,當年在瑞典隊的時候每天的訓練量一點都不小!包括他的隊友佩爾森等人,也是扎扎實實地訓練,並沒太多時間去培養小資情調。正是因為如此,瑞典人才能夠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橫掃國乒,打得我們找不著北!

最讓人感動的是,就在前幾年,已經四十多歲的佩爾森甚至還主動向我們提出想參加中國人的集訓,以至於他的老朋友馬文革等人都搖頭表示:咱們的訓練,你真的跟不上!但通過這件事我們也可以看到,天賦固然重要,但汗水的付出對於一個優秀乒乓球運動員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其實歐洲人的乒乓天賦並不比我們差,真的,比如當年在世乒賽上橫掃劉國梁的塞爾維亞選手卡拉卡塞維奇,那反手手感,簡直逆天!而在國際乒聯不斷改革的今天,力量大、喜歡退台相持的歐洲選手在乒乓球的優勢將越來越大。

但是,他們身上仍然有那個大毛病:懶。

這點我想奧恰洛夫能夠為他們上一堂生動的課,因為奧恰的勤奮是圈內所皆知的。作為一個出道已有10年的大齡青年,奧恰並未有波爾、老瓦那樣亮眼的“橫空出世”,卻終於在10年後破繭成蝶,成為13年裡唯一一個新科世界單打冠軍。

奧恰的成功也從側面告訴了我們,沒有人能躺著奪冠,中國隊不可以,歐洲人也不可以。

波爾、施拉格固然不勤奮,但人家對乒乓球的執著和鑽研絕不遜色我們!尤其波爾,如果他肯和老瓦等人一樣放下架子,付出更多的努力,那何至於奧運會沒進過前四、世乒賽沒進過決賽呢!這是波爾這個級別的選手該取得的大賽成績嗎?

也許我們可以這麼解釋:天賦是運動員頭頂天花板的高度,決定了你跳高的上限;但努力才是決定你實際跳躍到的高度。像波爾,原本可以跳十米的,最終也只能跳到七米的位置。而像卡拉卡塞維奇,或許本可以跳九米,結果連格都沒及。

當然,你可以說成績並不決定一切,這沒問題。但為了更高榮耀而付出更多努力的行為肯定不是錯,大家應該實事求是看待問題,不必矯枉過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