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的綜藝節目,時刻挑戰觀眾的智商,消費觀眾的獵奇心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電視劇,電影,接觸最多的便是綜藝這種節目形式了。

大多數人對於綜藝的感受就是,我好像看了一集微電影。因為這些綜藝,比一集電視劇長,比一部電影又短,

暫且只能用微電影來形容它了。

近一段時間,《演員的誕生》闖進了觀眾的視野,也許是因為近幾年,中國觀眾對於演員的演技萌生了很多顧慮,且小鮮肉大行其道,大手筆撈金,人們對演員這個概念有了些許偏見,才導致這個節目的出現。

我們經常說這句俗話,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我們就是願意幹這樣的事情,讓“文”變得有第一,而且還要給第一名評出個一二三來。

如果大家看了《演員的誕生》這個節目,應該知道,三個評委導師分別是劉燁,章子怡,宋丹丹。

這個節目的規則也非常簡單,兩個演員演同一場戲PK,然後評委點評,觀眾們投票,得票最高的那位可以和導師飆戲,然後再和導師拼出個一二出來。

怎麼樣,

我這麼通俗的一介紹,是不是感覺這個節目特別平淡無奇,覺得沒有什麼可看的地方。但我告訴你,這就叫綜藝,你打開電視不是為了看節目規則,而是為了看戲,臺上的演員演戲,三個評委用嘴演戲,旁邊席位上的製片人、評論人什麼的胡亂演戲。

如今的綜藝節目給我們直觀的感受就是,這群人,一直都在演戲。如果想看最真實的東西,看直播是最佳選擇。

我覺得你的表演非常的飽滿,

很能帶動我的感受。

當你演到那裡的時候,我的眼淚就下來了。

你能站在這裡演,說明你已經成功了,所以我投給你。

我選擇你,因為我覺得你比他演得好。

這是所有PK型綜藝或選秀型綜藝的通病,看似有規則的點評,其實根本沒有規則,全憑個人的喜好去評判選手的優缺點。

例如最新一期的《演員的誕生》中,鄭昊和歐陽娜娜一同出演了《我的父親母親》當中的片段,這一老一小的組合,早已把熱度炒翻了天。

令人更為驚奇的還在後面,鄭昊一致被批評為戲霸,不知道帶動新生代演員,一個人把歐陽娜娜的戲全搶了。

就這樣,本來是以演技為評判標準的《演員的誕生》活生生演成了一部言情劇,我覺得你好就是好,我覺得你不好就是不好。

這個節目不是PK性質的綜藝嗎?不就是要為了爭出第一第二嗎?為什麼還要幫助對手,這到底是在比賽,還是搞團建?

最扯的在後面,王俊凱在千呼萬喚聲中終於出來了,一開始我以為《演員的誕生》真的是一個嚴肅認真的節目,現在終於明白,人家也玩起了流量,而且是當紅小鮮肉的流量。況且,還在舞臺上即興表演了一段,把所有人的關注點都集中到他一個人的身上,身為參賽者的兩個演員徹底被冷落。

公平,呵呵,不存在的,流量和資本才是正義。

當然,一個節目肯定是有好壞存在的,《演員的誕生》也並非沒有優點,除了導師和評審團尷尬的點評之外,參賽演員的表演還是非常不錯的。

在目前的中國綜藝中 ,導師點評這種迷之尷尬一直都存在。我們小時候考試,評判成績的好壞全由分數決定,錯的多分數就少,對得多分數就高,老師點評你就從成績上點評,從無尷尬一說。

換而言之,現在的PK性質綜藝和選秀性質綜藝,也應該考慮用一些科學的方法評判一個人的成績,哪些做到了該得多少分,哪些沒做到該扣多少分,做出一套可遵循的規則,而不是靠評審導師的個人情感決定一個人的去留。

就如同前段時間大火的《中國有嘻哈》一樣。評委導師點評,一個個裝酷耍帥,牛氣哄哄,到最後,半點有用的話都沒有。

我覺得他還可以啦。

我覺得他還缺少點東西。

他沒有讓我get到那個點。

我覺得可以,哎,不行,我在想想。

這是在幹嘛?村大媽在村頭紮堆兒聊天?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多數綜藝的目的,並非是為了參賽選手的職業發展,更多的是為了讓觀眾笑呵呵的看著眾位評審演戲,有了熱點,炒作好了知名度,得到更多贊助商的廣告,然後,順帶捧紅幾個參賽選手,就當是為節目做宣傳了。

假如評審們在吵個架,鬥個嘴什麼,分分鐘就上第二天的熱搜,鋪天蓋地都是他們的小道消息,不明事理的吃瓜群眾一看新聞,立馬就關注這個綜藝了,人們走過最多的路,始終是別人鋪設好的套路。

說道套路,說道吵架鬥嘴,大家潛意識裡可能會率先蹦出一個綜藝名,便是當年火爆的不得了的《中國好聲音》。

喜劇大師陳佩斯曾經很真誠的評價《中國好聲音》,說自己的演技比四位導師差得很遠。

人家能時刻保持節目現場不冷場,並且話題度,熱搜度,傳播度一個不落全都照顧到了,而陳佩斯自愧不如,這些指標自己根本完成不了。

看到陳佩斯老師的採訪記錄,你一定能夠明白,在綜藝節目上,演戲,導師們是認真的。

這時候,我們對這些導師們的舉動,也算是有所釋懷了。

比如,汪峰經常問,你有什麼夢想?

那英說,來我這邊吧。我要你,I what you

阿妹說,我太需要你的聲音了,加入阿妹family

哈林說,選我,一起玩音樂。

其實這一點也無可厚非,電視節目畢竟是一種特別的藝術形式,最終的目的,是錄製完後,經過一系列的視頻製作,給廣大的觀眾看,既然是錄製,自然少不了演戲的成分存在。

綜藝靠什麼來吸引觀眾的目光。

無非就是,節目的創意度,出乎意料的節目表現形式,以及明星導師自帶的流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別總是挑戰觀眾的智商,也別總是利用觀眾的獵奇心理炒作熱點,除非你能保持每天都有新的套路,否則當你的套路被識破之後,觀眾就不會在對這些綜藝產生興趣了。

現在終於明白,人家也玩起了流量,而且是當紅小鮮肉的流量。況且,還在舞臺上即興表演了一段,把所有人的關注點都集中到他一個人的身上,身為參賽者的兩個演員徹底被冷落。

公平,呵呵,不存在的,流量和資本才是正義。

當然,一個節目肯定是有好壞存在的,《演員的誕生》也並非沒有優點,除了導師和評審團尷尬的點評之外,參賽演員的表演還是非常不錯的。

在目前的中國綜藝中 ,導師點評這種迷之尷尬一直都存在。我們小時候考試,評判成績的好壞全由分數決定,錯的多分數就少,對得多分數就高,老師點評你就從成績上點評,從無尷尬一說。

換而言之,現在的PK性質綜藝和選秀性質綜藝,也應該考慮用一些科學的方法評判一個人的成績,哪些做到了該得多少分,哪些沒做到該扣多少分,做出一套可遵循的規則,而不是靠評審導師的個人情感決定一個人的去留。

就如同前段時間大火的《中國有嘻哈》一樣。評委導師點評,一個個裝酷耍帥,牛氣哄哄,到最後,半點有用的話都沒有。

我覺得他還可以啦。

我覺得他還缺少點東西。

他沒有讓我get到那個點。

我覺得可以,哎,不行,我在想想。

這是在幹嘛?村大媽在村頭紮堆兒聊天?

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大多數綜藝的目的,並非是為了參賽選手的職業發展,更多的是為了讓觀眾笑呵呵的看著眾位評審演戲,有了熱點,炒作好了知名度,得到更多贊助商的廣告,然後,順帶捧紅幾個參賽選手,就當是為節目做宣傳了。

假如評審們在吵個架,鬥個嘴什麼,分分鐘就上第二天的熱搜,鋪天蓋地都是他們的小道消息,不明事理的吃瓜群眾一看新聞,立馬就關注這個綜藝了,人們走過最多的路,始終是別人鋪設好的套路。

說道套路,說道吵架鬥嘴,大家潛意識裡可能會率先蹦出一個綜藝名,便是當年火爆的不得了的《中國好聲音》。

喜劇大師陳佩斯曾經很真誠的評價《中國好聲音》,說自己的演技比四位導師差得很遠。

人家能時刻保持節目現場不冷場,並且話題度,熱搜度,傳播度一個不落全都照顧到了,而陳佩斯自愧不如,這些指標自己根本完成不了。

看到陳佩斯老師的採訪記錄,你一定能夠明白,在綜藝節目上,演戲,導師們是認真的。

這時候,我們對這些導師們的舉動,也算是有所釋懷了。

比如,汪峰經常問,你有什麼夢想?

那英說,來我這邊吧。我要你,I what you

阿妹說,我太需要你的聲音了,加入阿妹family

哈林說,選我,一起玩音樂。

其實這一點也無可厚非,電視節目畢竟是一種特別的藝術形式,最終的目的,是錄製完後,經過一系列的視頻製作,給廣大的觀眾看,既然是錄製,自然少不了演戲的成分存在。

綜藝靠什麼來吸引觀眾的目光。

無非就是,節目的創意度,出乎意料的節目表現形式,以及明星導師自帶的流量。

但值得注意的是,別總是挑戰觀眾的智商,也別總是利用觀眾的獵奇心理炒作熱點,除非你能保持每天都有新的套路,否則當你的套路被識破之後,觀眾就不會在對這些綜藝產生興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