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春拍預覽」人間正道是滄桑:徐悲鴻重要作品《蜀婦汲水圖》首現拍場

徐悲鴻提出改良中國畫的主張時,主要是針對人物畫。

他以“真善美”相統一的藝術價值觀和“以人為本”的寫實主義主張,完成了由古典型向現代型劃時代的轉變。《蜀婦汲水圖》為徐悲鴻三十年代“別開生面”的人物畫代表作品。其原藏家自解放後一直在重慶經管部門擔任要職,晚年病重居京治療,現藏家雪中送炭以解醫藥之急。隨著藏品的釋出,一段段塵封多年的風雲往事,也隨之浮現。

徐悲鴻 蜀婦汲水圖

設色紙本 立軸

乙亥(1935年)作

66×114 cm

鈐印:徐、悲虹、東海王孫

題識:乙亥中秋寫此遣悶。悲鴻。

說明:本幅原為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新四軍幹部朱良于重慶購得。朱良1924年出生於江蘇鹽城,抗戰爆發後參加新四軍。1949年跟隨部隊到重慶。解放後進入經管部門,27歲便擔任重慶糧食局副局長。

朱良醉心藝術,與書畫收藏界往來頻仍。其參軍前即親見徐悲鴻作畫,收藏中包含充實時代精神、創下徐悲鴻作品紀錄的《巴人汲水圖》。

珍藏六十餘年 首次面世

徐悲鴻在重慶期間創作《巴人汲水圖》並舉辦畫展,引起強烈社會反響。印度駐華公使十分重視這幅畫,希望以重金購得。由於當時經濟拮据,既要救濟學生,又要舉辦畫展,徐悲鴻重畫一張《巴人汲水圖》賣給印度公使,

後來輾轉被新四軍幹部朱良收藏。《巴人汲水圖》於2010年刷新徐悲鴻作品成交紀錄,最終成交價1.7億元。

朱良1924年出生於江蘇鹽城,畢業於揚州師範學校。抗戰爆發後參加新四軍,1949年跟隨部隊到重慶,27歲便擔任重慶糧食局副局長。朱良醉心藝術,與書畫收藏界往來頻仍。其參軍前即親見徐悲鴻作畫,1949年時,剛到重慶的朱良巧遇重慶聚興誠銀行老闆的管家正在處理一批舊書畫,經過一番討價還價,

以120萬元現金購得《巴人汲水圖》。為了籌集資金,他主動放棄“師級以上幹部分配蘇聯毛呢大衣”的機會。解放後,朱良一直在重慶經管部門擔任要職,與重慶收藏界、書畫界的許多老人關係融洽,徐悲鴻的好友晏濟元、蘇葆楨等均是其座中賓客。

蜀婦局部

朱良懷抱珍藏終生的信念,將他的藏品一直保留在身邊。1999年,朱良病重,居京治療,亟需大量醫藥資金。現藏家為朱良好友,聞訊急忙趕去慰問,立即墊付重金以解燃眉之急,朱良十分感激,亦以其珍藏多年的徐悲鴻《蜀婦汲水圖》與傅抱石《石濤詩意》作為報答。並託付現藏家將《巴人汲水圖》送至拍場以待資金後援。病榻上的朱良虛弱不支,卻仍然難以割捨相伴他一生的收藏,他強忍著病痛和不舍長歎道:“都是老朋友啊!”時光又過去將近二十年,經過一番動員,現藏家將兩件朱良珍藏一同釋出,這段珍貴的歷史情緣也因而隨之公開。

家國相煎 寫此遣悶

1935年年初,徐悲鴻好友田漢突然被國民黨逮捕。他急忙趕到田漢家中慰問,田母孤苦伶仃撫養三個孤兒長大,飽經困苦和磨難,田夫人亦無比賢良,如今婦孺悲痛欲絕。徐悲鴻四處奔走,竭力營救,終於和宗白華一同出面,保釋田漢出獄,使他得以繼續投入抗爭,獻身進步戲劇事業。田漢積極籌組話劇團體,上演反映現實“為中國民族獨立、自由而戰”的戲劇。他大聲疾呼“民為邦本”,“救國運動如此,戲劇運動也如此。”徐悲鴻也感動地寫道:“垂死之病夫,偏有強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裡,乃有田漢之呼聲,其音猛烈雄壯,聞其節調,當知此人之必不死,此民族之必不亡。”革命的文化運動深刻砥礪著徐悲鴻的鬥志。

1929年,徐悲鴻(右二)、蔣兆和(右四)、吳作人(右五)、田漢(左三)在南京中央大學。

面部特寫

這時國民黨方面通過蔣碧微時時對徐悲鴻施加壓力:“你怎麼可以拒絕為蔣委員長畫像呢?張次長(張道藩)說:他特地為此事去中央大學找過你,你卻一口拒絕,還說什麼對蔣委員長不感興趣。這在別人求之不得的事,你卻拒之千里。”“你為什麼直到現在還要跟田漢那幫共產黨搞在一起呢?從蘇聯回來,你光寫宣傳共產黨的文章,說了蘇聯那麼多好話,你為什麼不寫蘇聯人又窮又苦呢?識時務者為俊傑。”“我們可以分道揚鑣。你不參加國民黨,我參加!”幾天後,中央大學的教室裡貼滿了反對徐悲鴻的標語,連地下也用粉筆寫滿了,還把孫多慈的名字搬出來,她的留學名額也被無故取消了。

1934年8月,徐悲鴻“全歐巡展”歸來歡迎儀式後中央大學合影。照片前排左五起:呂斯百、顧了然、孫多慈、陳之佛、潘玉良、徐悲鴻。

家中已無片刻安寧,徐悲鴻心情沉痛,他端詳著堂中懸掛著的集泰山經石峪的大字對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一方面與他的好友,中華書局的舒新城頻繁通信往來,另一方面不時從家中出走。徐悲鴻為其得意門生孫多慈出版畫集,多次寫信給舒新城。舒謂之:顯苦戀甚久,不敢有所舉動,但癡情仍常於筆端流露。本年四月徐在滬訪舒,又向其傾訴,去年回國後因孫多慈在家庭所發生之種種問題與痛苦。“家庭不諒,日日相煎”。六月中舒新城得蔣碧微一函,破口大駡,謂“為孫多慈出畫冊之事,以後請直接與其本人交涉,不必再由悲鴻,悲鴻為孫事弄得名譽掃地,道德破產,而你從中宣揚牽引,實屬無聊已極。”

1934年,徐悲鴻繪孫多慈像

本年6月初,徐悲鴻與成都市市長余中英遊樂山,烏尤寺、淩雲寺等,又同余中英、戴季陶等遊峨嵋數日。徐自述道:“廿四(1935)年初夏,曾入川登峨嵋,又遊灌口,美秦李冰之功,江山錦繡,民極勤勞。”戰國秦昭王時期,水利專家李冰為蜀郡郡守,他時常走訪民間、傾聽人民大眾的呼聲,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兩千多年後,後方川民依然負荷著沉重的苛捐雜稅和徭役。歷經坎坷的勞動人民,殘酷的現實生活, 激起徐悲鴻滿腔的憂憤和激情,拿起畫筆,直面苦難的人生。

為時代傳神 為勞動人民寫照

“為勞動者塑像”是建國後徐悲鴻作為第一任院長為中央美院樹立的“傳統”。“為中國造型,為時代傳神,為勞動人民寫照”一直是幾代師生教學與創作秉持的中心課題。解放後建立的徐悲鴻紀念館,先後展出他最具代表性的國畫《巴人汲水圖》、《巴之貧婦》、《壯士圖》、《愚公移山》。這些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人民大眾的生活、歌頌了堅韌不屈的精神和意志。直到今天, 仍然給人留下深刻的聯想和辛酸的回味,具有感人肺腑的穿透力。

面部特寫

徐悲鴻將個人、民族、時代、藝術緊密結合在一起,把自己融於民眾之中,深切同情廣大勞動人民, 將胸中不平抒發於筆墨之中。他將《巴人汲水圖》贈給“靜文愛妻保存”,畫中題道:“忍看巴人慣挑擔, 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添血汗熬。”這幅畫1938年在上海展出時,被評論家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悲憫之力使人人觀之無不動容。

現存於徐悲鴻紀念館的《巴人汲水圖》(1937年),朱良舊藏的另一幅於2010年拍出1.7億元

廖靜文後來回憶道:“我有時去江岸迎他,發現他坐在岸邊,看著這些挑水的人,流淚,我也很有感觸。”他在《壯士圖》中題道:“川民能勝最重之負擔, 其強者可肩四百斤越山嶺,真壯士也。”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常常在佳節時期觸發,如《巴之貧婦》,作于丁醜(1937年)除夕,而本幅《蜀婦汲水圖》是在乙亥(1935年)中秋完成的。

光腳勞作的農婦,強韌有力的繩索

川軍勇猛,三十年代,男丁大量被國軍抽走,剩下婦孺老弱在後方挑起生活的重擔。這些出身寒微,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婦女,俯身汲水吃力的樣子, 尤為引人注目。她們身著土布衣服,赤足祼腕,由於長期辛勤勞動,肩臂有力,腿足矯建。惡劣的境遇並沒有把她們壓倒,她們飽經風霜的臉上,沉毅的目光中透露出對勞動的執著和對命運的不屈服。她們是弱質女子,卻肩挑重擔,這才是生活真正的強者,是吃苦耐勞、勇於鬥爭的縮影。而畫面中心一棵茁壯的大柳樹,結實飽滿的根部與纖弱而充滿生機的柳條之間的對比,也充滿了強烈的張力。

婦孺挑起生活的重擔

柳樹飽滿的枝杆與柔弱的柳條形成鮮明對比

1934年八月,徐悲鴻由“全歐宣傳中國美術”載譽歸來,帶回極為珍貴的列寧和托爾斯泰的面模,並促成了蘇聯版畫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覽。這次以1931年所作《九方皋》為主要陣容的歐洲巡展,在法、比、德、意、蘇展覽七次,成為最富視覺衝擊力的國際語言,使中國繪畫在歐洲掀起浪潮。這次展覽於歐洲各大博物館及大學成立四處“中國近代美術展覽室”,總計因諸展而讚揚中國文化之文章雜誌達兩萬萬份。在蘇聯莫斯科紅場歷史博物院的見聞尤其激蕩著徐悲鴻的心靈,他的視野更為開闊低垂,向關注現實主義,關心蒼生疾苦又邁進一步。

1934年全歐巡展,于前蘇聯莫斯科紅場歷史博物院。

他強忍著病痛和不舍長歎道:“都是老朋友啊!”時光又過去將近二十年,經過一番動員,現藏家將兩件朱良珍藏一同釋出,這段珍貴的歷史情緣也因而隨之公開。

家國相煎 寫此遣悶

1935年年初,徐悲鴻好友田漢突然被國民黨逮捕。他急忙趕到田漢家中慰問,田母孤苦伶仃撫養三個孤兒長大,飽經困苦和磨難,田夫人亦無比賢良,如今婦孺悲痛欲絕。徐悲鴻四處奔走,竭力營救,終於和宗白華一同出面,保釋田漢出獄,使他得以繼續投入抗爭,獻身進步戲劇事業。田漢積極籌組話劇團體,上演反映現實“為中國民族獨立、自由而戰”的戲劇。他大聲疾呼“民為邦本”,“救國運動如此,戲劇運動也如此。”徐悲鴻也感動地寫道:“垂死之病夫,偏有強烈之呼吸,消沉之民族裡,乃有田漢之呼聲,其音猛烈雄壯,聞其節調,當知此人之必不死,此民族之必不亡。”革命的文化運動深刻砥礪著徐悲鴻的鬥志。

1929年,徐悲鴻(右二)、蔣兆和(右四)、吳作人(右五)、田漢(左三)在南京中央大學。

面部特寫

這時國民黨方面通過蔣碧微時時對徐悲鴻施加壓力:“你怎麼可以拒絕為蔣委員長畫像呢?張次長(張道藩)說:他特地為此事去中央大學找過你,你卻一口拒絕,還說什麼對蔣委員長不感興趣。這在別人求之不得的事,你卻拒之千里。”“你為什麼直到現在還要跟田漢那幫共產黨搞在一起呢?從蘇聯回來,你光寫宣傳共產黨的文章,說了蘇聯那麼多好話,你為什麼不寫蘇聯人又窮又苦呢?識時務者為俊傑。”“我們可以分道揚鑣。你不參加國民黨,我參加!”幾天後,中央大學的教室裡貼滿了反對徐悲鴻的標語,連地下也用粉筆寫滿了,還把孫多慈的名字搬出來,她的留學名額也被無故取消了。

1934年8月,徐悲鴻“全歐巡展”歸來歡迎儀式後中央大學合影。照片前排左五起:呂斯百、顧了然、孫多慈、陳之佛、潘玉良、徐悲鴻。

家中已無片刻安寧,徐悲鴻心情沉痛,他端詳著堂中懸掛著的集泰山經石峪的大字對聯:“獨持偏見,一意孤行”。一方面與他的好友,中華書局的舒新城頻繁通信往來,另一方面不時從家中出走。徐悲鴻為其得意門生孫多慈出版畫集,多次寫信給舒新城。舒謂之:顯苦戀甚久,不敢有所舉動,但癡情仍常於筆端流露。本年四月徐在滬訪舒,又向其傾訴,去年回國後因孫多慈在家庭所發生之種種問題與痛苦。“家庭不諒,日日相煎”。六月中舒新城得蔣碧微一函,破口大駡,謂“為孫多慈出畫冊之事,以後請直接與其本人交涉,不必再由悲鴻,悲鴻為孫事弄得名譽掃地,道德破產,而你從中宣揚牽引,實屬無聊已極。”

1934年,徐悲鴻繪孫多慈像

本年6月初,徐悲鴻與成都市市長余中英遊樂山,烏尤寺、淩雲寺等,又同余中英、戴季陶等遊峨嵋數日。徐自述道:“廿四(1935)年初夏,曾入川登峨嵋,又遊灌口,美秦李冰之功,江山錦繡,民極勤勞。”戰國秦昭王時期,水利專家李冰為蜀郡郡守,他時常走訪民間、傾聽人民大眾的呼聲,解決百姓的實際問題。兩千多年後,後方川民依然負荷著沉重的苛捐雜稅和徭役。歷經坎坷的勞動人民,殘酷的現實生活, 激起徐悲鴻滿腔的憂憤和激情,拿起畫筆,直面苦難的人生。

為時代傳神 為勞動人民寫照

“為勞動者塑像”是建國後徐悲鴻作為第一任院長為中央美院樹立的“傳統”。“為中國造型,為時代傳神,為勞動人民寫照”一直是幾代師生教學與創作秉持的中心課題。解放後建立的徐悲鴻紀念館,先後展出他最具代表性的國畫《巴人汲水圖》、《巴之貧婦》、《壯士圖》、《愚公移山》。這些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人民大眾的生活、歌頌了堅韌不屈的精神和意志。直到今天, 仍然給人留下深刻的聯想和辛酸的回味,具有感人肺腑的穿透力。

面部特寫

徐悲鴻將個人、民族、時代、藝術緊密結合在一起,把自己融於民眾之中,深切同情廣大勞動人民, 將胸中不平抒發於筆墨之中。他將《巴人汲水圖》贈給“靜文愛妻保存”,畫中題道:“忍看巴人慣挑擔, 汲登百丈路迢迢,盤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添血汗熬。”這幅畫1938年在上海展出時,被評論家譽為“五百年來罕見之作”,悲憫之力使人人觀之無不動容。

現存於徐悲鴻紀念館的《巴人汲水圖》(1937年),朱良舊藏的另一幅於2010年拍出1.7億元

廖靜文後來回憶道:“我有時去江岸迎他,發現他坐在岸邊,看著這些挑水的人,流淚,我也很有感觸。”他在《壯士圖》中題道:“川民能勝最重之負擔, 其強者可肩四百斤越山嶺,真壯士也。”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常常在佳節時期觸發,如《巴之貧婦》,作于丁醜(1937年)除夕,而本幅《蜀婦汲水圖》是在乙亥(1935年)中秋完成的。

光腳勞作的農婦,強韌有力的繩索

川軍勇猛,三十年代,男丁大量被國軍抽走,剩下婦孺老弱在後方挑起生活的重擔。這些出身寒微,在社會底層掙扎的婦女,俯身汲水吃力的樣子, 尤為引人注目。她們身著土布衣服,赤足祼腕,由於長期辛勤勞動,肩臂有力,腿足矯建。惡劣的境遇並沒有把她們壓倒,她們飽經風霜的臉上,沉毅的目光中透露出對勞動的執著和對命運的不屈服。她們是弱質女子,卻肩挑重擔,這才是生活真正的強者,是吃苦耐勞、勇於鬥爭的縮影。而畫面中心一棵茁壯的大柳樹,結實飽滿的根部與纖弱而充滿生機的柳條之間的對比,也充滿了強烈的張力。

婦孺挑起生活的重擔

柳樹飽滿的枝杆與柔弱的柳條形成鮮明對比

1934年八月,徐悲鴻由“全歐宣傳中國美術”載譽歸來,帶回極為珍貴的列寧和托爾斯泰的面模,並促成了蘇聯版畫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覽。這次以1931年所作《九方皋》為主要陣容的歐洲巡展,在法、比、德、意、蘇展覽七次,成為最富視覺衝擊力的國際語言,使中國繪畫在歐洲掀起浪潮。這次展覽於歐洲各大博物館及大學成立四處“中國近代美術展覽室”,總計因諸展而讚揚中國文化之文章雜誌達兩萬萬份。在蘇聯莫斯科紅場歷史博物院的見聞尤其激蕩著徐悲鴻的心靈,他的視野更為開闊低垂,向關注現實主義,關心蒼生疾苦又邁進一步。

1934年全歐巡展,于前蘇聯莫斯科紅場歷史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