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豫章書院事件:誰該為這場灰色鬧劇負責?

攝影:蔡小川

孩子說,“豫章書院像個封閉的王國,山長吳軍豹是國王,他的老婆是王后,而我是最底層的奴隸。”在書院裡,他們要遭受打戒尺、打龍鞭等各種各樣的體罰,還要吃用生了蟲的麵粉做的饅頭,

餓的時候去食堂偷東西,連白糖都不放過。

家長拉橫幅支援豫章書院

家長們不僅沒有聲討學校,還拉起橫幅,在書院裡面高喊“書院加油!書院挺住!”他們不僅不相信孩子說的話,還認為“孩子心眼多”。在家長開放日,不少家長聚在一起,

幾乎在聲嘶力竭地質問媒體,“我孩子在這過得挺好的,現在突然要說關門,我的孩子送到哪裡去,堆到你家裡去啊?”

究竟是一家什麼樣的書院讓學生和家長完全站在了對立面,又是哪些因素導致了這個結果?11月5日,我和攝影記者蔡小川一起去了這家位於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區羅家鎮濡溪村的神秘地方。我們的司機師傅開了三年多的計程車,從未到過這,這裡據說是南昌老氨廠和鋼鐵廠的所在地,

現在很少有人過來。就連附近的居民,也很難說清楚學校是做什麼的,“很神秘,大門天天關著,只聽說是改造學校。”

南昌青山湖區官方通報中稱豫章書院為2013年5月16日成立的民辦非學歷教育機構。豫章書院的官網介紹中提到了學院的招生類型:沉迷網路遊戲、厭學輟學、離家出走、早戀叛逆、習慣不良、性格缺陷、暴力傾向、心理偏差等家長和傳統學校難以教育和引導的一般不良青少年行為。

憑藉著國學育人的名義,豫章書院曾以風光無限的正面形象上過央視等多家媒體。

這所書院確實足夠封閉,我跟蔡小川進入第一道鐵門後,一堵四五米高的高牆和紅色的大門又將書院劃分成內外兩個世界,外面是校委會以及家長等候和接待區,裡面是學生上課、吃飯、生活的地方。紅色的大門很少打開,也不需要,

只有男生出去扔垃圾或者有重要領導到來才會開啟。平常,學校老師經由校資訊會的一側小門進出。更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學生寢室所在的四層樓房,陽臺被一根根木條封住,縫隙留得很小。一個學生告訴我說,他寧願選擇住在一層,因為一層寢室在紅色大門裡面,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看不到你就不會有出去的想法,從樓上的縫隙裡看覺得自己真的像個犯人。”

他們確實跟犯人有著類似點,

很多人是被抓進來的。比如說許平,他記得很清楚,2013年9月的一天,晚上八點鐘有人敲門,他父母過去開了門。幾個穿著員警制服的人說有人高空墜物,有目擊者稱看到了他,警方請他配合去調查一下。許平覺得沒事,就跟著出去了,家裡人也沒阻擋。

在書院待了四個月的許平

兩個人架著許平的胳膊上了一輛七人座的麵包車。在車上,員警模樣的人將手中的電棍打開,發出啪啪啪地電流聲。“我當時覺得,他們可能把我當成了壞人。”車子一路行駛,並沒有到所謂的公安局,而是停在了書院的門口。

在書院以及父母們看來,這都是不得已的手段。畢竟許平和大多數來書院的學生有著共同的特點:父母管不了,對他們很無奈。在許平父母的眼中,許平暴戾、孤僻、沒有辦法交流,他砸家裡的牆,有一次還將凳子扔在姥爺的頭上,“眼睛裡都是兇氣”。他們晚上睡覺時刻要把門窗關好,以防止兒子半夜犯神經殺了他們。

許平並不覺得自己如此,在他自己的描述中,他一直膽小,崇尚自由,不想變成父母期望的樣子。他認為自己的問題都是父親導致的。他從生下來就是“黑老二”,沒有戶口。都是公務員的父母將他放在姥姥家撫養,一直到了五六歲上小學才被接到家裡。他羡慕姐姐,能夠跟父母一起成長,但又對家充滿了不適應。有一段時間,他每次一放學就會往小姨家跑,連續跑了一個星期。後來他的父親在小姨家門口堵住了他,將他拎回了家,沖著他吼,還打了他,“這裡才是你的家。”

他也看不慣父親的一些舉動,比如說給老師送禮。這讓他覺得不舒服,且認為由於父親找了與校長關係不好的老師,直接導致老師對他態度也不好。在他被同學欺負做出反抗後,父親會當著老師的面打他。“他跟我沒有感情。”對於父母,他的心中只有怨恨。他拒絕與父母交流,也不會去稱呼他們,必要的時候才會用“你”指代。他總會提到五歲前被父親打的一段經歷。“他一隻手拽著我的領子將我舉到頭頂,一隻手拿著剪刀伸到我的嘴裡,磨我的牙齒。”後來,剪刀又變成了皮帶扣,許平被抽得“滿床上打滾”。“我知道自己很固執,但現在這樣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我跟父母都有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去解決,然而他們不願意。”

家長讀信表示對書院的支持

每個接受採訪的學生都試圖淡化自己的問題,但在描述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同學時,學生們會毫不吝嗇地使用詞彙。“豫章書院裡就是一本宮心計,勾心鬥角、打小算盤。”一個學生這樣告訴我。他說學生裡有吸毒的、有暴躁狂、還有混社會的,“一個是把人家女生肚子搞大了,家裡沒有辦法,只能送到學校裡躲一躲。”打架在書院也是家常便飯,比如說,有的父母寄了好的衣服、鞋子過來,有人眼紅,就會過去搶。

還有一個小姑娘告訴我,她翹課、不去上課,父母要把她送到武當山學武術。臨行的前一天晚上,她撕開床單,綁成繩子,從三樓爬了下去。她蜻蜓點水地描述了這個我只在電視電影中看到的情節,“我覺得父母大驚小怪了,誰青春期不叛逆,不早戀啊。”

這群叛逆的學生,因為豫章書院全都變“乖”了。來自青島的李玉一邊給我看他兒子的照片,一邊熱淚盈眶地描述兒子的轉變。“我能夠感受到孩子給我打電話時的謙卑。”她已經很久沒有接收到來自孩子的善意了。她的兒子沉迷于打遊戲,有一次兒子因為不情願去看心理醫生,將駕駛座前移,把正在開車的她困在座椅上。“我在孩子眼中看到了希望,他眼睛變明亮了,胖了十幾斤。”李玉說,每次來探望,孩子都會拉著她的手介紹書院的老師給她認識,“他充滿了感恩之心,會一一詳細告訴我老師和學生是怎麼幫助他的。”

家長在看學生的考評分數

而對於這些改變,幾乎每個孩子都說,自己是在演戲。他們按照書院的要求起床、吃飯、說話,給父母寫信,只是為了及早能夠從這個王國逃離。“我真的很努力地去表現好,從來沒有這麼努力過,我只想被父母接走。”一個女生對本刊說。

父母並不知道,也不願意相信,孩子在書院的遭遇。按照規定,凡是進入書院的學生,都要被關在小黑屋裡3-7天不等(自願入學的除外)。幾乎每個進來的學生都在這個不足十平米的房間裡經歷了反抗、掙扎到最終妥協的過程。在這段時間,除了每天的三餐外,他們接觸不到任何人。

許平進去的時候,小黑屋的燈壞了,他只能依靠牆上一個小小的窗戶,透出的光亮來判斷白天與黑夜,到了第四天之後,他再也分辨不清楚具體的時間。一個女生則在燈光照耀下待了七天,“開關在外面,我要求關燈,他們不同意。”為了打發時間,有的人會選擇在房間裡一圈一圈地踱步,讀著牆上“放我出去”“這裡好可怕好恐怖”“我要離開這裡”等字眼;有的則是對著早晨發的一個雞蛋講故事;還有人則是躺在骯髒的軍用被上,背對著門一動不動。最極端的例子,是一個女生想辦法將牆上的空調拽了下來,利用摔下來的零件劃了自己的動脈。

除了小黑屋外,書院還有戒尺、龍鞭以及各種名目繁多的體罰。即使後來被接回了家,陰影扔在。從豫章書院回來,李鳳的兒子曾三天三夜沒睡著覺。他覺得太不真實了。他一閉上眼睛,就會想到書院寢室的燈管,他覺得自己又回去了。然而睜開眼睛,看到的卻是自己房間的吊燈,“這種轉變的差異太可怕了。我在學校的時候就經常夢見回家了。然而醒來卻還在裡面。”

用來懲戒學生的戒尺

許平也無法原諒自己的父母。每天晚上,他都會從噩夢中醒來,然後在房間裡大叫,“我恨,如果不叫出來,我覺得自己會炸掉的。”而他的父親,依然堅持,“如果豫章書院不出事情,我還是會把他送進去。”

對於如何來應對問題少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所長郭開元說,事實上目前有專業的專門學校,可以全方位地對孩子給予引導和幫助。不過,因為在以往,專門學校被稱為工讀學校,被標籤化嚴重。在很多家長的眼裡,那裡是關少年犯的地方,學生進去之後會學得更壞、交叉感染,所以不願意將孩子送進去,而會選擇其他一些機構。

之所以在本篇微信中提到這樣一個資訊,也是希望能夠給處於困境中的父母一個可以選擇的參照。然而,更想說的依然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一定是多方面的原因,它們涉及到孩子成長本身的困惑、社會的誘惑以及家庭方面的原因。那麼面對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也需要學生、家長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思考,而不能將希望寄託於某一單方面,從而給了一些以商業利益為目標的群體可趁之機。書院雖然關停了,但是有問題的孩子應該怎麼辦,去哪兒?這是現在該思考的。

(文中許平、李玉為化名)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在書院待了四個月的許平

兩個人架著許平的胳膊上了一輛七人座的麵包車。在車上,員警模樣的人將手中的電棍打開,發出啪啪啪地電流聲。“我當時覺得,他們可能把我當成了壞人。”車子一路行駛,並沒有到所謂的公安局,而是停在了書院的門口。

在書院以及父母們看來,這都是不得已的手段。畢竟許平和大多數來書院的學生有著共同的特點:父母管不了,對他們很無奈。在許平父母的眼中,許平暴戾、孤僻、沒有辦法交流,他砸家裡的牆,有一次還將凳子扔在姥爺的頭上,“眼睛裡都是兇氣”。他們晚上睡覺時刻要把門窗關好,以防止兒子半夜犯神經殺了他們。

許平並不覺得自己如此,在他自己的描述中,他一直膽小,崇尚自由,不想變成父母期望的樣子。他認為自己的問題都是父親導致的。他從生下來就是“黑老二”,沒有戶口。都是公務員的父母將他放在姥姥家撫養,一直到了五六歲上小學才被接到家裡。他羡慕姐姐,能夠跟父母一起成長,但又對家充滿了不適應。有一段時間,他每次一放學就會往小姨家跑,連續跑了一個星期。後來他的父親在小姨家門口堵住了他,將他拎回了家,沖著他吼,還打了他,“這裡才是你的家。”

他也看不慣父親的一些舉動,比如說給老師送禮。這讓他覺得不舒服,且認為由於父親找了與校長關係不好的老師,直接導致老師對他態度也不好。在他被同學欺負做出反抗後,父親會當著老師的面打他。“他跟我沒有感情。”對於父母,他的心中只有怨恨。他拒絕與父母交流,也不會去稱呼他們,必要的時候才會用“你”指代。他總會提到五歲前被父親打的一段經歷。“他一隻手拽著我的領子將我舉到頭頂,一隻手拿著剪刀伸到我的嘴裡,磨我的牙齒。”後來,剪刀又變成了皮帶扣,許平被抽得“滿床上打滾”。“我知道自己很固執,但現在這樣不是我一個人的問題,我跟父母都有問題,需要我們共同去解決,然而他們不願意。”

家長讀信表示對書院的支持

每個接受採訪的學生都試圖淡化自己的問題,但在描述跟自己生活在一起的同學時,學生們會毫不吝嗇地使用詞彙。“豫章書院裡就是一本宮心計,勾心鬥角、打小算盤。”一個學生這樣告訴我。他說學生裡有吸毒的、有暴躁狂、還有混社會的,“一個是把人家女生肚子搞大了,家裡沒有辦法,只能送到學校裡躲一躲。”打架在書院也是家常便飯,比如說,有的父母寄了好的衣服、鞋子過來,有人眼紅,就會過去搶。

還有一個小姑娘告訴我,她翹課、不去上課,父母要把她送到武當山學武術。臨行的前一天晚上,她撕開床單,綁成繩子,從三樓爬了下去。她蜻蜓點水地描述了這個我只在電視電影中看到的情節,“我覺得父母大驚小怪了,誰青春期不叛逆,不早戀啊。”

這群叛逆的學生,因為豫章書院全都變“乖”了。來自青島的李玉一邊給我看他兒子的照片,一邊熱淚盈眶地描述兒子的轉變。“我能夠感受到孩子給我打電話時的謙卑。”她已經很久沒有接收到來自孩子的善意了。她的兒子沉迷于打遊戲,有一次兒子因為不情願去看心理醫生,將駕駛座前移,把正在開車的她困在座椅上。“我在孩子眼中看到了希望,他眼睛變明亮了,胖了十幾斤。”李玉說,每次來探望,孩子都會拉著她的手介紹書院的老師給她認識,“他充滿了感恩之心,會一一詳細告訴我老師和學生是怎麼幫助他的。”

家長在看學生的考評分數

而對於這些改變,幾乎每個孩子都說,自己是在演戲。他們按照書院的要求起床、吃飯、說話,給父母寫信,只是為了及早能夠從這個王國逃離。“我真的很努力地去表現好,從來沒有這麼努力過,我只想被父母接走。”一個女生對本刊說。

父母並不知道,也不願意相信,孩子在書院的遭遇。按照規定,凡是進入書院的學生,都要被關在小黑屋裡3-7天不等(自願入學的除外)。幾乎每個進來的學生都在這個不足十平米的房間裡經歷了反抗、掙扎到最終妥協的過程。在這段時間,除了每天的三餐外,他們接觸不到任何人。

許平進去的時候,小黑屋的燈壞了,他只能依靠牆上一個小小的窗戶,透出的光亮來判斷白天與黑夜,到了第四天之後,他再也分辨不清楚具體的時間。一個女生則在燈光照耀下待了七天,“開關在外面,我要求關燈,他們不同意。”為了打發時間,有的人會選擇在房間裡一圈一圈地踱步,讀著牆上“放我出去”“這裡好可怕好恐怖”“我要離開這裡”等字眼;有的則是對著早晨發的一個雞蛋講故事;還有人則是躺在骯髒的軍用被上,背對著門一動不動。最極端的例子,是一個女生想辦法將牆上的空調拽了下來,利用摔下來的零件劃了自己的動脈。

除了小黑屋外,書院還有戒尺、龍鞭以及各種名目繁多的體罰。即使後來被接回了家,陰影扔在。從豫章書院回來,李鳳的兒子曾三天三夜沒睡著覺。他覺得太不真實了。他一閉上眼睛,就會想到書院寢室的燈管,他覺得自己又回去了。然而睜開眼睛,看到的卻是自己房間的吊燈,“這種轉變的差異太可怕了。我在學校的時候就經常夢見回家了。然而醒來卻還在裡面。”

用來懲戒學生的戒尺

許平也無法原諒自己的父母。每天晚上,他都會從噩夢中醒來,然後在房間裡大叫,“我恨,如果不叫出來,我覺得自己會炸掉的。”而他的父親,依然堅持,“如果豫章書院不出事情,我還是會把他送進去。”

對於如何來應對問題少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法律所所長郭開元說,事實上目前有專業的專門學校,可以全方位地對孩子給予引導和幫助。不過,因為在以往,專門學校被稱為工讀學校,被標籤化嚴重。在很多家長的眼裡,那裡是關少年犯的地方,學生進去之後會學得更壞、交叉感染,所以不願意將孩子送進去,而會選擇其他一些機構。

之所以在本篇微信中提到這樣一個資訊,也是希望能夠給處於困境中的父母一個可以選擇的參照。然而,更想說的依然是,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一定是多方面的原因,它們涉及到孩子成長本身的困惑、社會的誘惑以及家庭方面的原因。那麼面對一個有問題的孩子,也需要學生、家長和社會等多方面的努力和思考,而不能將希望寄託於某一單方面,從而給了一些以商業利益為目標的群體可趁之機。書院雖然關停了,但是有問題的孩子應該怎麼辦,去哪兒?這是現在該思考的。

(文中許平、李玉為化名)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點擊以下封面圖

一鍵下單「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