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內黃縣後河鎮李後村的由來

後河鎮李後村,原名李厚村,後來人們因不知村名的原意而隨便寫成李後、李侯,以後約定俗成,1982年經內黃縣人民政府正式定名為李後村。

李厚村村名歷史久遠,據說早在隋唐以前便有此村,因村人李家樸實淳厚而得名。古時候,黃河在內黃境內,李厚村北臨黃河,是一個繁榮富庶的黃河碼頭。黃河渡口為南北交通要道,村內的店鋪客棧鱗次櫛比,商賈遊客摩肩接踵,村民們個個腰纏萬貫,戶戶富的流油,惹得周邊村莊的人心慕眼饞,

人們攀親戚托朋友想方設法湧住在這裡。村裡的人口越來越多,街道越來越長,據說李厚村的街道長有九裡,寬八裡,面積達72平方裡,比現在的內黃縣城還大,絕對是聲赫百里的商埠重鎮。據清•康熙四十四年(西元1706年)重修白馬寺(遺址在李後村西北)碑文載:“李厚村九裡長街,北臨黃河十八步,有渡口、碼頭……金李厚,銀路洲,元寶河道,玉張堌……”上世紀九十年代,人們在白馬寺遺址旁挖土時,
曾挖出了船桅杆。後因黃河南遷,碼頭渡口隨之俱廢,客商不再光顧,行人不再停留,繁華漸趨消弭,原來遷居的居民又紛紛散往他鄉,昔日的繁華景象如過雨煙雲,也漸去漸遠了。後經“靖康之亂”和金、元之禍,李厚村居民已所剩無幾,原來的村寨也蕩然無存。到了明初遷民時,村內李、劉兩姓為避硝河水患而遷居今址。現在村西頭至千口村東頭硝河岸邊,有六裡長的古村落寨牆遺址,
村東北還有唐宋時期的殘磚碎瓦。

李厚村北的土崗上,原來有一座千年古刹白馬寺,相傳為唐代所建。當時的白馬寺北臨黃河,面向李厚村,寺院香火旺盛,善男信女爭相朝拜。寺內有一巨鐘,聲音洪亮,百里之外的北京(大名)也能聽見。

後來被一個南蠻子把巨鐘的一隻耳朵(蒲牢)盜走了,從此鐘聲不響了,寺院也因風銷雨蝕而瓦解椽崩,逐漸毀敗了。

清•康熙年間重修白馬寺碑載:(李厚)“村有李、趙、張、郭、牛、王、劉、馬、白、宗、魏11姓。”明初僅存李、趙、劉三姓,現在村內有牛、尚、張、李、岳、趙六姓。牛、尚人口占95%。

李厚村在抗日戰爭時期為冀魯豫邊區軍區後方總醫院,八路軍傷病員分散住在各家各戶,周邊村莊的婦救會群眾為傷病員洗衣做飯,喂湯換藥。敵人來掃蕩,村民們捨生忘死地掩護八路軍傷病員,軍民之間建立了深厚的階級情誼。村西北有烈士墓群,白馬寺附近原有“四•一二冀魯豫邊區同胞殉難紀念碑”,解放後遷到白條河勞改農場。

李厚村在舊社會是春怕颳風夏怕雨,秋怕陰澇冬怕寒,村民們成年掙扎在饑餓線上。村裡人說:李厚村是“沙崗沙窪地不平,村民代代都受窮;遇到旱澇孬年景,又是扁擔又是繩,挑起擔子下關東。”

解放後,村民們依靠集體的力量,平整土地,改沙治堿,打井辦電,植樹造林,農業生產蒸蒸日上,群眾生活逐年改善,現在是:吃不愁,穿不愁,攢足金錢蓋洋樓,昔日李厚村的繁榮景象又展現在眼前。

李厚村在舊社會是春怕颳風夏怕雨,秋怕陰澇冬怕寒,村民們成年掙扎在饑餓線上。村裡人說:李厚村是“沙崗沙窪地不平,村民代代都受窮;遇到旱澇孬年景,又是扁擔又是繩,挑起擔子下關東。”

解放後,村民們依靠集體的力量,平整土地,改沙治堿,打井辦電,植樹造林,農業生產蒸蒸日上,群眾生活逐年改善,現在是:吃不愁,穿不愁,攢足金錢蓋洋樓,昔日李厚村的繁榮景象又展現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