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世界歷史上四大農耕文明,為何華夏文明最有特點

在古代四大農耕文明中,華夏文明是非常有特點的。它有三個“最”:最封閉、最廣闊、最艱苦。

首先是最封閉,這是華夏文明最幸運之處。

除了華夏文明之外的另外三大古文明都在地理上互相連通。

中東兩河流域位於四大文明的交通要道上,四周無險可守,所以這個地方戰亂最頻繁。沒有一個民族能夠長期居於統治地位。從古巴比倫,到古代波斯帝國,然後是馬其頓地區的蠻族入侵,然後是羅馬帝國入侵。羅馬帝國衰落以後,

阿拉伯帝國統一了這一地區,時間長達數百年,催生了空前的文化繁榮。後來又被蒙古帝國入侵,接著是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最後就是西方殖民者的進入。可以說是“亂哄哄你方唱罷我登場”。

埃及靠近中東,通過西奈半島跟中東地區連接,同樣無險可守。一般稱霸中東的帝國也會順便把埃及滅一遍。現在大家乾脆就把埃及也視為中東的一部分。

印度東西兩面都是大海,

北邊是青藏高原,看起來很封閉,但是在西北角的地方有一個開闊的高原地帶,通往中東地區,可供大兵團出入。歷次的外地入侵都是從這條通道打過來的。印度本土的古文明早在中國商朝的時候就被雅利安人征服了,形成了今天的“種姓制度”,雅利安人是高種姓,而印度本土居民則是低種姓;後來波斯人、大月氏人、匈奴、突厥等中國西域地區的民族又排著隊來侵略印度,
16世紀初又被改信伊斯蘭教的蒙古人後裔入侵,建立了莫臥兒帝國。 這是它最後一個古代帝國,後來就是西方殖民者的海上入侵了。

——由於主體民族不斷變化,三大古文明最終都沒有傳承下來。唯一主體民族沒有發生變化,主體文化流傳至今的,

只有華夏文明。

這種幸運主要是地理上的原因。華夏文明被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跟另外三大文明隔開了。東南方向是大海。在古代,軍隊雖然可以翻越崇山峻嶺,但是後勤物資跟不上。要想征服中國這種幾千萬人口的大國,大兵團行動沒有充足的後勤物資補給線是不可想像的。

在中國的北邊的陰山-太行山脈不算太高,中間有一些山谷,蒙古高原上的騎兵可以長驅直入;在東北方向燕山山脈靠近渤海灣的地方有一條平坦的通道,

也就是從錦州到山海關的這麼一段地區,今天連接東北和北京的鐵路公路也都是沿著這個走廊地帶修築的。所以中國歷史上兩次亡於少數民族入侵,第一次是蒙古,第二次是來自東北地區的滿清。就是在地理上存在著這麼兩個缺口。

不過,北方處於寒冷地帶,人口非常稀少,這些少數民族雖然偶爾成功的入主中原,由於人口基數太少,無法取代中原文明。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國不到一百年就覆滅了;滿族則最終被漢化了,現在滿人和漢人在外貌和生活習俗上已經無法區分。這兩次入侵最終沒有毀掉中華文明,漢民族仍然是主體民族,蒙古和滿族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是最廣闊

在這片相對封閉的空間裡面,適合人類生活居住的腹地最為廣闊,比另外三大文明的發展空間都要大。我們的先輩從黃土高原開始發展,到黃河中下游地區,然後開發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最後開發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珠江流域。既有適合農耕文明早期萌芽的乾旱地區,又有適合農耕技術發達以後可以開發的長江、珠江流域。最後供養了好幾億人口。成為世界上第一大人口大國。在農耕時代,人多就是硬道理。什麼外敵入侵、自然災害之類的,在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都不過如滄海一粟,不足以動搖中華文明的根基。

第三,就是最艱苦。

在形成古文明的四條大河中,黃河是“脾氣”最不好的一條河流。這個從它的形狀上就能看出來。另外三條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隔得很近,而且在下游合流了,所以也可以算成一條河)都是比較直的從源頭流入大海。唯獨黃河從青藏高原至西向東奔騰而下,然後突然掉頭向北,穿過黃土高原,經過蒙古高原,在拐一個大彎向南直奔關中盆地,然後又拐道向東,經由華北地區黃海,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形。一看就是一條非常暴虐的河流。

黃河上游穿過了黃土高原地區,攜帶了大量的泥沙。讓它成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巨河。大量的泥沙給中下游帶來了肥沃的衝擊平原,但是長期的泥沙堆積讓它的河道上升,甚至超過了地面的高度。這就讓它很容易“改道”:也就是原來的河道太高了,河水沖出老河道以後尋找新的更低的河道入海。中國古代關於大禹治水的傳說,就是黃河沿岸的原始部落不斷跟水患戰鬥的反應。根據歷史記載,商朝的時候至少六次遷都,主要原因就是黃河氾濫。

在西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也就是基本上每隔一百年改一次道。幾乎每一次改道都會造成巨大的災難,並帶來農耕區域的變化。中國的古代王朝,中央政府大的行動主要就是兩件事:一是抗擊外敵入侵或者平定叛亂的軍事行動,第二就是治理黃河。

在長期跟水患戰鬥的過程中,華夏民族很早就學會了如何組織起來。因為治水是一個規模浩大的工程,依靠單個部落的力量無法完成,需要很多的原始部落聯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治水領袖開始掌握了巨大的權力。大禹治水的時候,召開部落會議,防風部落的首領遲到了,大禹就把他殺掉以樹立權威和強調紀律。這樣,原始部落聯盟就逐漸的走向了國家形態。

所以,中華文明雖然起步晚了一點,但是由於有了最艱苦的耕種環境,在國家組織和政治文明方面很快就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這對於我們成功抵抗周邊蠻族的入侵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由於人口基數太少,無法取代中原文明。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國不到一百年就覆滅了;滿族則最終被漢化了,現在滿人和漢人在外貌和生活習俗上已經無法區分。這兩次入侵最終沒有毀掉中華文明,漢民族仍然是主體民族,蒙古和滿族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

第二,是最廣闊

在這片相對封閉的空間裡面,適合人類生活居住的腹地最為廣闊,比另外三大文明的發展空間都要大。我們的先輩從黃土高原開始發展,到黃河中下游地區,然後開發長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最後開發長江中下游地區和珠江流域。既有適合農耕文明早期萌芽的乾旱地區,又有適合農耕技術發達以後可以開發的長江、珠江流域。最後供養了好幾億人口。成為世界上第一大人口大國。在農耕時代,人多就是硬道理。什麼外敵入侵、自然災害之類的,在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都不過如滄海一粟,不足以動搖中華文明的根基。

第三,就是最艱苦。

在形成古文明的四條大河中,黃河是“脾氣”最不好的一條河流。這個從它的形狀上就能看出來。另外三條河(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裡斯河隔得很近,而且在下游合流了,所以也可以算成一條河)都是比較直的從源頭流入大海。唯獨黃河從青藏高原至西向東奔騰而下,然後突然掉頭向北,穿過黃土高原,經過蒙古高原,在拐一個大彎向南直奔關中盆地,然後又拐道向東,經由華北地區黃海,形成一個巨大的“幾”字形。一看就是一條非常暴虐的河流。

黃河上游穿過了黃土高原地區,攜帶了大量的泥沙。讓它成為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條巨河。大量的泥沙給中下游帶來了肥沃的衝擊平原,但是長期的泥沙堆積讓它的河道上升,甚至超過了地面的高度。這就讓它很容易“改道”:也就是原來的河道太高了,河水沖出老河道以後尋找新的更低的河道入海。中國古代關於大禹治水的傳說,就是黃河沿岸的原始部落不斷跟水患戰鬥的反應。根據歷史記載,商朝的時候至少六次遷都,主要原因就是黃河氾濫。

在西元前602年至1938年間,黃河下游決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也就是基本上每隔一百年改一次道。幾乎每一次改道都會造成巨大的災難,並帶來農耕區域的變化。中國的古代王朝,中央政府大的行動主要就是兩件事:一是抗擊外敵入侵或者平定叛亂的軍事行動,第二就是治理黃河。

在長期跟水患戰鬥的過程中,華夏民族很早就學會了如何組織起來。因為治水是一個規模浩大的工程,依靠單個部落的力量無法完成,需要很多的原始部落聯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治水領袖開始掌握了巨大的權力。大禹治水的時候,召開部落會議,防風部落的首領遲到了,大禹就把他殺掉以樹立權威和強調紀律。這樣,原始部落聯盟就逐漸的走向了國家形態。

所以,中華文明雖然起步晚了一點,但是由於有了最艱苦的耕種環境,在國家組織和政治文明方面很快就走到了世界的前列。這對於我們成功抵抗周邊蠻族的入侵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