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王健林:企業的生命線是什麼?

文/林錦峰

中國在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我國市場慢慢由賣方市場轉變為賣方市場,同行業競爭越來越大。而又由於中國人素來勤儉的傳統,消費者傾向于買物美價廉的商品。

王健林強調:在這兩方面的作用下,企業需要不停地相互競價,壓縮自己的利潤空間使得自己產品足夠便宜,這樣才能搶佔市場。包括在曾經的人口紅利下,我國“中國製造”的外貿模式也是如此。

但是,它也使得我國企業在較長一段時間裡,關注于降低既有成本,

忽視研發創新,忽視品牌與售後,使得中國很難脫困於全球化的下游低附加值行業。

在中國,面臨著“國富民窮”的國情,民營企業面臨著高額的稅負。同時資本市場“脫實向虛”的泡沫化使得實體企業融資成本拔高;人口紅利逐漸喪失,用人成本飆升;出口貿易壓力增大;PPI指數在較長時間裡沒有合適的漲幅等等諸多因素使得民營企業不堪重負。

王健林說,我們要清楚,

利潤空間可以被擠壓,但不能消失,企業要發展需要一個合理的利潤空間,才能改進再生產過程提高科研創新水準、管理水準、售後服務等。在web2.0向web3.0過渡的時期,低附加值、低利潤的產業已經幾乎不可能從“小廠“成為“大廠”了,很難擺脫代工工廠的社會分工。低附加值的產業也將漸漸滿足不了消費者需求,最終只會被市場淘汰。

能否有一個交易雙方都能接受並且有利於社會再生產的利潤:這需要我們的國民能更加尊重智慧財產權的價值,

願意為智慧財產權、研發成本等付費,而不是斤斤計較於有型的材料成本。不要對“蘋果手機材料費只要一千,卻賣五千”破口大駡,而應給民營實體企業多一些空間;同時也需要實體企業能夠在又有合適的利潤,保障行業發展的前提下能有一個適當的產品、服務價格承擔起自己應有的社會責任。
不合理的價格壟斷或者行業寡頭于情、于理、於法都是不能被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