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iPhone X是智能手機的終極形態?美國分析師:蘋果會創造未來的

編者按:iPhone X發佈之後,也引發了大家對蘋果公司以及智慧手機未來發展的討論。有人認為,iPhone X的發佈意味著智慧手機發展已經到了平臺期,這對於蘋果來說並不是好事兒,由於其在人工智慧等方向上佈局的弱勢,

蘋果將會衰落下去。但知名分析師Ben Thompson卻不這樣認為,在他看來,人工智慧等虛擬代理的興起,並不能說明蘋果會走向終結。相反,蘋果專注於軟硬體結合的發展將會給蘋果贏得未來。就目前來說,蘋果正處於其最好的時刻。文章由36氪編譯。

最新,凱洛格管理學院的莫漢比爾·紹尼(Mohanbir Sawhney)教授發表了一篇文章表示:

我們已經達到智慧手機發展的最高點了嗎?也就是說,新的iPhone X代表了智慧手機產品類別硬體創新的平臺期嗎?我想說的是,我們確實正站在“手機硬體”的巔峰時刻:雖然蘋果最新推出的iPhone手機提供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硬體功能,但它並不像蘋果公司宣稱的那樣,代表著未來10年智慧手機的開始......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差異化的載體發生轉移時,市場領導者往往會被拋在一邊。在人工智慧的全新世界裡,與蘋果相比,穀歌和亞馬遜有著明顯的優勢。以穀歌的Pixel 2手機為例:基於人工智慧技術,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照片增強功能和更深入的硬體與軟體的整合,例如與穀歌的專用耳機一起使用的即時語言翻譯……對蘋果來說,這種向人工智慧和代理轉變的趨勢,

並不是個好兆頭......

“玻璃板”已經不再是創新最肥沃的土壤了。這意味著,蘋果迫切需要將重心和投資轉移到人工智慧技術上,這是亞馬遜和穀歌正在迅速打造的生態系統的整體努力的一部分。然而,蘋果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地位正在下降,因為它仍然是一家硬體公司,而且它還沒有採用穀歌和亞馬遜在人工智慧領域開創的開源和協作方式。

這是一個完全合理的論斷,

尤其是最後一句。我自己也認為,為了打造更具競爭力的服務,蘋果需要重新考慮其組織結構。如果說過去的十年對我們有什麼啟示的話,那就是把真正優秀的硬體和那種提供這種硬體所需的公司,變成了在理論上正確的,但在現實中卻是錯誤的。

Android不會成為iPhone的終結者

2013年,三星的優勢正在擴大,很多人都跳出來唱衰蘋果。總的來說,他們的觀點大都相同:硬體創新已經結束,

Android的優秀特性,更廣泛的硬體基礎,以及更低的價格,意味著iPhone很快就會走向Mac相對于Windows的道路。

當時蘋果的旗艦手機是iPhone 5,蘋果一年只生產一款iPhone。許多人認為,這款手機是硬體創新的巔峰,它的螢幕更大(相對於之前的iPhone),4英寸的LED螢幕,8 MP後置攝像頭和1.2 MP前置攝像頭,以及蘋果的32位元A6系統晶片(這是蘋果的第一款晶片)。但可以肯定的是,相對較小的螢幕尺寸,成了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我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三星對大螢幕的關注是蘋果應該複製的,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優勢。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蘋果最終在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上做到了這一點,但螢幕尺寸並不是唯一改變的東西:蘋果在當年晚些時候推出了iPhone 5S,其中包括64位元的A7晶片,這款晶片比原計劃提前了數年的時間,自那以後,蘋果在性能上一直享有巨大的行業領先優勢。iPhone 5 S還包括Touch ID,這是第一種能在規模上完美運行的生物識別認證方法(也能支持Apple Pay),以及一款全新的M7運動晶片,為蘋果關注健身(Apple Watch)奠定了基礎。

此外,一些批評人士還認為,價格不同的iPhone 5C與5S一起推出,將會帶來負面影響。但iPhone 5S的銷量也創下了歷史新高——就像之前的所有iPhone一樣。

iPhone X

作為一名科技分析師,我每年都會買一部iPhone。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iPhone 7是一次不錯的升級:它的速度明顯更快,螢幕非常好,攝像頭也很棒;難怪它在世界各地的銷量都創下了歷史新高,當然除了中國。直到拿到了iPhone X,我才完全意識到它所缺少的是什麼。

Face ID並不完美,有很多極端的情況(比如開車),用Touch ID是更好的選擇。但FaceID更進一步,能讓消費者拿起手機不用再做什麼動作就能打開設備。

就安全而言,它比Touch ID更有保證。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長期以來,安全性和易用性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衝突,需要權衡;TouchID使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讓有保障的安全變得更加容易,而FaceID則讓它變得不可見。

不過,蘋果還不止於此:我第一次看到通知消息時,是被隱藏的,然後經過FaceID驗證之後,就能看到具體的內容了(就像上面的GIF),這是人們能在蘋果最優秀的產品上感受到的那種驚喜。在蘋果試圖將iPhone X與原來的iPhone進行對比,而不是進行比較時,產生的新東西太多了,尤其是在交互模式方面,讓人感到沮喪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驚喜對於iPhone X來說尤其重要。

原來的iPhone和過度滿足(OverShooting)

iPod的輪盤可能是現代電腦中最令人難忘的硬體介面,滑鼠是最重要的,但很顯然,觸摸是最自然的。不過,原來iPhone中的Home鍵消失了:有Home鍵的時候,當人們遇到麻煩,按一下就能解脫。現在,所有關於觸控介面的東西都要重新發明、發現和解決。

而且,隨著多年的發展,Home鍵的功能越來越多:應用切換、Siri、TouchID、可到達性。這是另一項在功能性和易用性需要權衡的體現。當然,就像我之前提到的iPhone 5比原來的iPhone要強大得多一樣,iPhone X的性能也大大提高了。但它卻讓批評人士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了:iPhone X上面雖然有越來越多的新技術,但對普通用戶來說,卻越來越難以接近。克萊頓•克利斯蒂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過度滿足”:

顛覆性技術雖然最初只能在遠離主流的小市場中使用,但它的顛覆性,將能夠使其能在主流市場上與現有產品進行完全競爭。這是因為產品的技術進步速度,常常會超過主流客戶所要求、或能夠吸收的性能提升的速度。這就造成了這樣的一個結果,那些功能與市場需求密切匹配的產品,在改進的過程中,會更進一步,超過主流市場需求。而且,對主流市場的客戶來說表現非常差的產品,可能會在明天表現出其競爭優勢。

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iPhone評論家都非常肯定蘋果的好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足夠好”的Android手機,以遠低於iPhone的價格出售,肯定會導致低端市場的混亂。克利斯蒂森在接受知名蘋果分析師霍拉斯·德迪烏(Horace Dediu)採訪時表示:

從專有架構過渡到開放式模組化架構的轉變,一次又一次地發生。比如在個人電腦領域。雖然它沒有扼殺蘋果的電腦業務,但它卻將蘋果降級為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iPod是一個專有的整合式產品,但它已經變得相當模組化。你可以從亞馬遜上下載你的音樂,就像從iTunes上下載一樣。你還看到了圍繞Android作業系統的模組化,其增長速度比iPhone快得多。因此,我擔心模組化這一趨勢將在iPhone身上發揮作用。

在iPhone 5s/5c發佈後不久,我就提出了一種觀點,即克利斯蒂森是錯誤的:

模組化帶來的成本是那種在使用產品中,無法克服和衡量的產品設計和體驗。商家以及分析師會忽視它們,但消費者卻不會。有些消費者天生就非常重視品質、外觀和關注細節,而且願意為其支付更高的價格。

並非所有的消費者都看重,或者能夠負擔得起蘋果所提供的服務。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能。如果單純說蘋果將開始失去消費者的理由是,因為Android“足夠好”,而且更便宜是站不住腳的。從絕對意義上講,相對於一款足夠好的Android手機,iPhone的價格要便宜得多。

在過去的至少15年裡,蘋果一直在專注於低端顛覆理論的盲點:設計的差異化。雖然無法衡量,但消費者和用戶都可以感受到這種差異化。

所以,在2013年,iPhone遠遠沒有達到巔峰:根據蘋果公司的財報,2013年第四季度,是它一年中最弱的季度,蘋果賣出了3400萬部iPhone;預計下一季度的營收為580億美元。現在已經過去四年了,上一季度,也就是2017財年第四季度,根據蘋果的財報,蘋果售出了4700萬台iPhone;下一季度蘋果的營收預計在840億到870億美元之間。

更重要的是,在我使用iPhone X的這些時間裡,有這樣的感覺:考慮周到,充滿創意,當然,也有蘋果喜歡指出的,硬體和軟體的整合。我們再來看看上面的GIF圖片,人臉識別不僅依賴於相機系統、系統晶片和作業系統之間的深度整合,而且也能夠只有在正確的人觀看時才會顯示通知詳情等等。這就需要一家公司什麼都做。這仍然很重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X正在進入一個與原來的iPhone截然不同的市場:人們所熟悉的觸控已經不再新鮮了;將許多觸摸、按鍵操作將轉換為連續的手勢操作,肯定會給首次使用智慧手機的用戶帶來更大的學習曲線,但有多少人會將iPhone X作為他們的第一款智慧手機呢?

人工智慧和新的市場顛覆

儘管如此,我還是指出,儘管唱衰蘋果的人有很多的道理,但這並不會出現Mac對於Windows的歷史。過去4年或許已經徹底驗證了我在低端顛覆和iPhone方面的評論,但還有另一種顛覆,即新的市場顛覆。克利斯蒂森解釋了創新者的解決方案的不同之處:

在顛覆圖表的第三個維度上,不同的價值網路在不同的距離上出現。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們將提到在新市場出現顛覆時,在第三個維度上創造一個新的價值網路。相比之下,低端市場的顛覆,是那些在原始價值網路的低端攻擊那些盈利能力最差、服務最糟糕的公司......

他最終得出的結論是,iPhone是PC市場的新顛覆者:它的能力雖然不那麼強,但使用起來更簡單,因此吸引了非消費(注:當人們試圖實現某一目的,但是由於現有的產品太昂貴或是太複雜而不能實現時, 就會出現這種 “非消費”的現象),並最終獲得了足夠的能力來吸引PC用戶。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智慧手機用戶的數量肯定比PC用戶要多。

就算如此,紹尼的論點與過去的唱衰者不同,他並不是說蘋果會被“足夠好”的廉價Android顛覆,而是因為一個新的載體正在出現——人工智慧:

差異化的載體又一次轉移,它遠離了硬體。我們即將迎來手機和設備領域的重大轉變,從硬體到人工智慧和基於人工智慧的軟體和代理。

這意味著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個人電子產品的重新定義。像Google的Pixel 2這樣的人工智慧手機和亞馬遜Echo這樣的虛擬代理商不斷增加。能夠理解、並與我們互動,並提供虛擬和/或增強現實的智慧設備將成為我們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被廣泛使用的智慧手機可能會退到幕後。

這看似很有道理,但有一個關鍵的錯誤:消費者使用設備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至少在這種情況下是這樣。這是許多人在思考垂直業務競爭方式時所犯的錯誤:

有一種假設是,使用技術B,就必須不再使用技術A;其次,一旦技術B變得更重要,技術A就註定要失敗。

實際上,大多數的範式轉換都是基於以前的方式。在個人電腦上使用互聯網的時候,消費者會同時使用社交網路與搜尋引擎。當然,正如我剛才提到的,智慧手機正越來越多地取代個人電腦,但即便如此,這個過程中的大部分都是附加的,而不是替代的。換句話說,沒有理由認為人工智慧的到來就意味著人們將不再關心他們正在使用的智慧手機。當然,後者可能會在專家的頭腦中“退到幕後”,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它們仍然會在消費者的口袋裡。

還有第二個錯誤,即從這種零和博弈得出的假設忽略了各方近期的業務需求。穀歌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該公司將服務局限于自己的智慧手機平臺,那麼該公司將在財務上遭到重創。谷歌的廣告客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iPhone,只要看看穀歌願意花多少錢就能買到它的搜索欄就知道了。儘管Google理論上可以說服他們改變原有的優質服務,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站不住腳的。換句話說,Google非常樂意將iPhone作為Google自身服務的競爭平臺;當然,Android在更容易訪問和預設情況下仍然更好,但優勢遠遠小於iPhone。

與此同時,蘋果也在忙於打造自己的競爭服務,儘管很容易地辯稱自己並沒有真正與穀歌競爭。但這並不重要,因為競爭不是在憑空發生的。更確切地說,蘋果公司不僅享有固有的優勢轉換成本,而且正如iPhone X所顯示的那樣,蘋果也保持了其集成模式帶來的使用者體驗的優勢。這就意味著,蘋果的服務只需要“足夠好”,就能讓公司的其他優勢大放異彩。

這導致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蘋果用戶基礎的“門檻”比那些唱衰者想的要高得多。

蘋果的持久優勢

我不是對蘋果盲目樂觀的人:多年前,我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即蘋果的終極目標是讓你接觸到的硬體都消失(現在依然如此);我還稱讚了該公司有勇氣推動這一未來。

事實上,蘋果在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積極進取,比如增強現實技術,表明該公司將會利用自己的硬體優勢,在競爭對手之前實現自己的未來,建立一個“前沿陣地”,讓優秀的服務產品更難被取代。此外,有證據表明,穀歌也認為蘋果的策略是有價值的:該公司進軍硬體領域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為了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建立超越智慧手機的硬體競爭的能力也是一個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蘋果決定除了硬體和相關軟體以外什麼都不做的話,它還能走多遠?如果Google Assistant成為了iPhone的默認設置,為什麼iPhone用戶還會考慮Android呢?我當然不希望這種情況會發生,但事實上,放棄對看似如此重要的東西的控制,實際上可能比其他任何東西更能保證蘋果的未來。

三星對大螢幕的關注是蘋果應該複製的,這是一個有意義的優勢。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蘋果最終在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上做到了這一點,但螢幕尺寸並不是唯一改變的東西:蘋果在當年晚些時候推出了iPhone 5S,其中包括64位元的A7晶片,這款晶片比原計劃提前了數年的時間,自那以後,蘋果在性能上一直享有巨大的行業領先優勢。iPhone 5 S還包括Touch ID,這是第一種能在規模上完美運行的生物識別認證方法(也能支持Apple Pay),以及一款全新的M7運動晶片,為蘋果關注健身(Apple Watch)奠定了基礎。

此外,一些批評人士還認為,價格不同的iPhone 5C與5S一起推出,將會帶來負面影響。但iPhone 5S的銷量也創下了歷史新高——就像之前的所有iPhone一樣。

iPhone X

作為一名科技分析師,我每年都會買一部iPhone。即便如此,我還是認為iPhone 7是一次不錯的升級:它的速度明顯更快,螢幕非常好,攝像頭也很棒;難怪它在世界各地的銷量都創下了歷史新高,當然除了中國。直到拿到了iPhone X,我才完全意識到它所缺少的是什麼。

Face ID並不完美,有很多極端的情況(比如開車),用Touch ID是更好的選擇。但FaceID更進一步,能讓消費者拿起手機不用再做什麼動作就能打開設備。

就安全而言,它比Touch ID更有保證。但有一點值得注意:長期以來,安全性和易用性之間存在著不可避免的衝突,需要權衡;TouchID使得在絕大多數情況下,讓有保障的安全變得更加容易,而FaceID則讓它變得不可見。

不過,蘋果還不止於此:我第一次看到通知消息時,是被隱藏的,然後經過FaceID驗證之後,就能看到具體的內容了(就像上面的GIF),這是人們能在蘋果最優秀的產品上感受到的那種驚喜。在蘋果試圖將iPhone X與原來的iPhone進行對比,而不是進行比較時,產生的新東西太多了,尤其是在交互模式方面,讓人感到沮喪是不可避免的。這個時候,驚喜對於iPhone X來說尤其重要。

原來的iPhone和過度滿足(OverShooting)

iPod的輪盤可能是現代電腦中最令人難忘的硬體介面,滑鼠是最重要的,但很顯然,觸摸是最自然的。不過,原來iPhone中的Home鍵消失了:有Home鍵的時候,當人們遇到麻煩,按一下就能解脫。現在,所有關於觸控介面的東西都要重新發明、發現和解決。

而且,隨著多年的發展,Home鍵的功能越來越多:應用切換、Siri、TouchID、可到達性。這是另一項在功能性和易用性需要權衡的體現。當然,就像我之前提到的iPhone 5比原來的iPhone要強大得多一樣,iPhone X的性能也大大提高了。但它卻讓批評人士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了:iPhone X上面雖然有越來越多的新技術,但對普通用戶來說,卻越來越難以接近。克萊頓•克利斯蒂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創新者的窘境》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為“過度滿足”:

顛覆性技術雖然最初只能在遠離主流的小市場中使用,但它的顛覆性,將能夠使其能在主流市場上與現有產品進行完全競爭。這是因為產品的技術進步速度,常常會超過主流客戶所要求、或能夠吸收的性能提升的速度。這就造成了這樣的一個結果,那些功能與市場需求密切匹配的產品,在改進的過程中,會更進一步,超過主流市場需求。而且,對主流市場的客戶來說表現非常差的產品,可能會在明天表現出其競爭優勢。

這就是為什麼,幾乎所有的iPhone評論家都非常肯定蘋果的好日子已經屈指可數了。“足夠好”的Android手機,以遠低於iPhone的價格出售,肯定會導致低端市場的混亂。克利斯蒂森在接受知名蘋果分析師霍拉斯·德迪烏(Horace Dediu)採訪時表示:

從專有架構過渡到開放式模組化架構的轉變,一次又一次地發生。比如在個人電腦領域。雖然它沒有扼殺蘋果的電腦業務,但它卻將蘋果降級為一個無足輕重的角色。iPod是一個專有的整合式產品,但它已經變得相當模組化。你可以從亞馬遜上下載你的音樂,就像從iTunes上下載一樣。你還看到了圍繞Android作業系統的模組化,其增長速度比iPhone快得多。因此,我擔心模組化這一趨勢將在iPhone身上發揮作用。

在iPhone 5s/5c發佈後不久,我就提出了一種觀點,即克利斯蒂森是錯誤的:

模組化帶來的成本是那種在使用產品中,無法克服和衡量的產品設計和體驗。商家以及分析師會忽視它們,但消費者卻不會。有些消費者天生就非常重視品質、外觀和關注細節,而且願意為其支付更高的價格。

並非所有的消費者都看重,或者能夠負擔得起蘋果所提供的服務。但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能。如果單純說蘋果將開始失去消費者的理由是,因為Android“足夠好”,而且更便宜是站不住腳的。從絕對意義上講,相對於一款足夠好的Android手機,iPhone的價格要便宜得多。

在過去的至少15年裡,蘋果一直在專注於低端顛覆理論的盲點:設計的差異化。雖然無法衡量,但消費者和用戶都可以感受到這種差異化。

所以,在2013年,iPhone遠遠沒有達到巔峰:根據蘋果公司的財報,2013年第四季度,是它一年中最弱的季度,蘋果賣出了3400萬部iPhone;預計下一季度的營收為580億美元。現在已經過去四年了,上一季度,也就是2017財年第四季度,根據蘋果的財報,蘋果售出了4700萬台iPhone;下一季度蘋果的營收預計在840億到870億美元之間。

更重要的是,在我使用iPhone X的這些時間裡,有這樣的感覺:考慮周到,充滿創意,當然,也有蘋果喜歡指出的,硬體和軟體的整合。我們再來看看上面的GIF圖片,人臉識別不僅依賴於相機系統、系統晶片和作業系統之間的深度整合,而且也能夠只有在正確的人觀看時才會顯示通知詳情等等。這就需要一家公司什麼都做。這仍然很重要。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X正在進入一個與原來的iPhone截然不同的市場:人們所熟悉的觸控已經不再新鮮了;將許多觸摸、按鍵操作將轉換為連續的手勢操作,肯定會給首次使用智慧手機的用戶帶來更大的學習曲線,但有多少人會將iPhone X作為他們的第一款智慧手機呢?

人工智慧和新的市場顛覆

儘管如此,我還是指出,儘管唱衰蘋果的人有很多的道理,但這並不會出現Mac對於Windows的歷史。過去4年或許已經徹底驗證了我在低端顛覆和iPhone方面的評論,但還有另一種顛覆,即新的市場顛覆。克利斯蒂森解釋了創新者的解決方案的不同之處:

在顛覆圖表的第三個維度上,不同的價值網路在不同的距離上出現。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們將提到在新市場出現顛覆時,在第三個維度上創造一個新的價值網路。相比之下,低端市場的顛覆,是那些在原始價值網路的低端攻擊那些盈利能力最差、服務最糟糕的公司......

他最終得出的結論是,iPhone是PC市場的新顛覆者:它的能力雖然不那麼強,但使用起來更簡單,因此吸引了非消費(注:當人們試圖實現某一目的,但是由於現有的產品太昂貴或是太複雜而不能實現時, 就會出現這種 “非消費”的現象),並最終獲得了足夠的能力來吸引PC用戶。這個論斷是非常正確的,智慧手機用戶的數量肯定比PC用戶要多。

就算如此,紹尼的論點與過去的唱衰者不同,他並不是說蘋果會被“足夠好”的廉價Android顛覆,而是因為一個新的載體正在出現——人工智慧:

差異化的載體又一次轉移,它遠離了硬體。我們即將迎來手機和設備領域的重大轉變,從硬體到人工智慧和基於人工智慧的軟體和代理。

這意味著對我們來說最重要的個人電子產品的重新定義。像Google的Pixel 2這樣的人工智慧手機和亞馬遜Echo這樣的虛擬代理商不斷增加。能夠理解、並與我們互動,並提供虛擬和/或增強現實的智慧設備將成為我們環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今天被廣泛使用的智慧手機可能會退到幕後。

這看似很有道理,但有一個關鍵的錯誤:消費者使用設備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至少在這種情況下是這樣。這是許多人在思考垂直業務競爭方式時所犯的錯誤:

有一種假設是,使用技術B,就必須不再使用技術A;其次,一旦技術B變得更重要,技術A就註定要失敗。

實際上,大多數的範式轉換都是基於以前的方式。在個人電腦上使用互聯網的時候,消費者會同時使用社交網路與搜尋引擎。當然,正如我剛才提到的,智慧手機正越來越多地取代個人電腦,但即便如此,這個過程中的大部分都是附加的,而不是替代的。換句話說,沒有理由認為人工智慧的到來就意味著人們將不再關心他們正在使用的智慧手機。當然,後者可能會在專家的頭腦中“退到幕後”,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它們仍然會在消費者的口袋裡。

還有第二個錯誤,即從這種零和博弈得出的假設忽略了各方近期的業務需求。穀歌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該公司將服務局限于自己的智慧手機平臺,那麼該公司將在財務上遭到重創。谷歌的廣告客戶中最具吸引力的是iPhone,只要看看穀歌願意花多少錢就能買到它的搜索欄就知道了。儘管Google理論上可以說服他們改變原有的優質服務,但實際上這種做法是站不住腳的。換句話說,Google非常樂意將iPhone作為Google自身服務的競爭平臺;當然,Android在更容易訪問和預設情況下仍然更好,但優勢遠遠小於iPhone。

與此同時,蘋果也在忙於打造自己的競爭服務,儘管很容易地辯稱自己並沒有真正與穀歌競爭。但這並不重要,因為競爭不是在憑空發生的。更確切地說,蘋果公司不僅享有固有的優勢轉換成本,而且正如iPhone X所顯示的那樣,蘋果也保持了其集成模式帶來的使用者體驗的優勢。這就意味著,蘋果的服務只需要“足夠好”,就能讓公司的其他優勢大放異彩。

這導致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結果:蘋果用戶基礎的“門檻”比那些唱衰者想的要高得多。

蘋果的持久優勢

我不是對蘋果盲目樂觀的人:多年前,我曾提出過一個觀點,即蘋果的終極目標是讓你接觸到的硬體都消失(現在依然如此);我還稱讚了該公司有勇氣推動這一未來。

事實上,蘋果在可穿戴設備等領域的積極進取,比如增強現實技術,表明該公司將會利用自己的硬體優勢,在競爭對手之前實現自己的未來,建立一個“前沿陣地”,讓優秀的服務產品更難被取代。此外,有證據表明,穀歌也認為蘋果的策略是有價值的:該公司進軍硬體領域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為了尋找新的商業模式,建立超越智慧手機的硬體競爭的能力也是一個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蘋果決定除了硬體和相關軟體以外什麼都不做的話,它還能走多遠?如果Google Assistant成為了iPhone的默認設置,為什麼iPhone用戶還會考慮Android呢?我當然不希望這種情況會發生,但事實上,放棄對看似如此重要的東西的控制,實際上可能比其他任何東西更能保證蘋果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