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漢武帝這個削藩手段極為高明,兵不血刃,到了劉秀時代直接貧農

元鼎五年漢武帝實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推恩令下達後,諸侯王的子孫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從此以後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於郡,地位相當於縣,

因此王國為侯國,這使得王國的權力減小、朝廷直轄土地的擴大。漢武帝時實行的推恩令又被稱為漢武帝酎金奪爵,酎金奪爵的酎是指一種優質酒,4月到8月經過三次反復加工而釀成。

有人認為漢景帝採用漢武帝酎金奪爵的政策而不是採納削藩的建議就不會釀成七國之亂。

當然,漢武帝酎金奪爵是漢景帝七王叛亂之後的事,漢武帝見諸侯及其子弟獨霸一方,仍然擁有很大的權利,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很多不安定的因素。所以漢武帝以貢金助祭宗廟為由,要諸侯王獻金助祭,漢武帝又以諸侯王所獻的酎金成色不好或以斤兩不足為藉口而奪爵,被奪諸侯王爵位者達到106人之多,占當時諸侯王人數的一半,朝中丞相趙周也以知情不報的罪名下獄,
後來丞相趙周被迫自殺。

漢武帝酎金奪爵目的是廢掉有野心的列侯,名為酎金其實就是為了削弱諸侯王的實力,奪爵也是用祭祀這種可大可小的理由來剪除部分諸侯王,漢武帝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採取了包括酎金奪爵在內的多種措施,

基本上結束了西漢諸侯割據局面,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統治。

採用封國制有一個很大的弊端——封國最終會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對中央政府構成威脅,甚至發生封國將中央政府取而代之的事件,比如秦國滅了東周取而代之,燕王朱棣取代建文帝,所以在秦朝以後採取封國制的朝代很少,只有西漢、西晉、明朝和清朝採用過封國制,而凡是採取了封國制的這些朝代,

藩國都無一例外的對中央政府形成了威脅,而為了應對或者防止這些威脅,中央政府就要進行削藩。

然而削藩是個技術活,風險係數極高,因為那些藩國都有軍隊,且對封地具有行政權,有一定的人力財力和中央政府進行對抗,

尤其是中央政府較弱或者個別藩國實力超強的時候,往往會發生削藩失敗的情況,即使不失敗,削藩也往往會引發戰爭,對國家造成重大的損失。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漢景帝削藩造成了七國之亂;建文帝削藩導致了靖難之役,最終丟了皇位,自己也下落不明;康熙削三藩,造成三藩之亂,半個國家陷入戰爭,康熙嚇得差點逃回關外。

縱觀古代歷次削藩,無不引起藩王們大規模的反抗。最著名的有西漢的“七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亂”等等。

藩王造反成功幾率是非常低的,除了朱棣成功了之外,其他的藩王造反無不一失敗告終,而造反失敗的他們下場也是非常淒慘的。其實皇帝削藩只是為了削弱他們手中的權利,防止他們威脅朝廷,並不是非要他們的命不可,就算被削弱他們依然享有普通人沒有的特權,只是犧牲自己的一些利益而已,榮華富貴一輩子不在華下。

那麼為什麼那些藩王依然前赴後繼冒著生命危險起兵反抗呢?

第一類是這些藩王本來就有造反當皇帝之心,比如明朝朱棣,西漢劉濞等人,他們早就有篡位稱帝之心。朱棣對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不滿,對自己的這個侄子心懷芥蒂。而劉濞更是自稱“東帝”與朝廷分庭抗禮,削藩只是他們起兵爭奪皇位的藉口而已。第二類如清朝的“三藩”,等他們在王朝的建立中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一旦天下穩定皇帝要削藩,他們首先想到的會是“飛鳥盡,良弓藏”,而沒有兵權的他們連自保之力都沒有,又不是皇室宗親,權利被削基本死路一條。為了自保,不得已只得起兵造反了。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夠成功削藩,而且付出極小代價、取得顯著成果的當屬漢武帝,他不僅將漢初以來不斷發展、尾大不掉的諸侯國拆分成很多不具備威脅的小國,而且沒有激起任何的造反行動,以微乎其微的代價解決了心頭大患,其中的原因很多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靈丹妙藥就是推恩令。

漢建國70 年來,各地郡國王侯的勢力很大。

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劉武,出行和天子一樣威風,幹乘萬騎。同時他還招延四方豪傑,“山東游土莫不至”甚至他還有作駑弓數千萬,府藏金銀“且矩百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這種王侯勢力對皇權是一種威協。

諸侯王在地方上還為非作歹,橫行霸道,漢武帝的異母兄弟江都王劉非,“好氣力,治宮館,招四方豪傑,驕奢甚。”他的兒子劉建看上了邯鄲梁的女兒,與父親爭風吃醋,劉建霸佔了梁女,還派人殺了梁,漢王朝管司法的廷尉不敢治理這一案件。

諸侯王的勢力威脅皇權,橫行千里,于國於民都有害無利。為了鞏固皇權,緩和階級矛盾,漢武帝下決心打擊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武帝元朔2 年(前127 年),謀臣主欠偃上書建議:

古者諸,地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或邊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佚,急則持強合縱,以逆京師,若依法割削,則逆節萌起,前是量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嫡嗣代立,餘雖骨內,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宜。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封了弟,以地侯亡,彼人人喜得所願,靡不感德,實則國土既分,無尾大不掉之弊,安上全下,無逾於此,願陛下採擇施行!

這次謀略獻的正是時候,漢武帝正找不到削弱諸侯的好辦法,上次削弱諸侯採用強制的方法。效果不佳,主攵偃獻此計,兩全其美,是一種柔的方法,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推思令”。

“推思令”的執行,使許多諸侯大國,被分割成一個一個由郡來管轄的小侯國,自然地削弱了許多有權有勢的大諸侯王國。

梁國被分為五。

長沙王被分為十六。

菑川王彼分為十七。

推思令頒佈後,遭到強有力的諸侯國的反對,以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為首的一些王勾結起來,準備聯合進攻京城,篡奪漢武帝的帝位。

漢武帝元狩元年(年122 年),他們的陰謀敗露,漢武帝經過朝廷大臣和諸侯王的聯席廷議,決定逮捕劉安,劉安聞風自殺,淮南國和衡山國因此被廢除,改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

此後,漢武帝又制定了“附益法”和“阿黨法”專門打擊與諸侯謀逆勾結的逆党分子。

推恩令,就是你有多少兒子,你就分多少份,中山靖王劉勝,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一下就分這麼多份,所以說,這樣的話,既沒有削藩,又達到了削藩的效果,從此,推恩令一實行,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裡,大的王國也就十幾個城市,小的王侯也就是管個十來裡地,經過這麼一個推法,劉秀的祖上劉發的家業推到劉秀這兒,基本上就不剩什麼了。

劉發的兒子叫劉買,被封為舂陵節侯,降了一級,劉買的兒子劉外,官最大當到郁林太守,不享受王后待遇,劉外的兒子劉回,官最大當到巨鹿都尉,劉回的兒子劉欽,南頓令,縣令,幾乎是降得不能再降了。

劉欽,按說一個縣太爺,日子應該過得也不錯,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日子過得應該也不錯,但是劉欽死得很早,西元3年劉欽就死了,死的時候,留下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最小的兒子才九歲,就是劉秀。

劉秀出生在西元前6年,父親劉欽死的時候,他才九歲,一個九歲的孩子被寄養在叔父劉良家,本來他根據當時的規定,可以按時領到一份皇室的撥款,他是宗室子弟嘛,但是這個撥款也沒有領幾年就停了,王莽篡位了,天下不再姓劉了,改姓王了,我們姓王的憑什麼給你們姓劉的還發這份兒錢呢,所以說,劉秀就成了一名普通的放牛娃,莊稼漢。

儘管劉秀有著準確無誤的皇室血統,但是由於他的直系祖先先天不足,再加上推恩令的執行,他們這一支在皇室貴族權力和財產的不斷再分配的過程中,呈現出一代不如一代的頹勢,可是即使如此,與沒有皇室血統的平民相比,劉秀的家族仍然屬於社會上層,王莽的篡權才最終讓劉秀這個皇室後裔成為一個放牛娃和莊稼漢。

建文帝面臨的情況與漢文帝、景帝、武帝時無異,都是諸侯勢力坐大。建文帝及他的主要幕僚班子齊泰、黃子澄主推的是晁錯的削藩之策,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當時的都督府斷事高巍,他是舉張採用文帝之重臣賈誼、武帝之近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之策,而且他的辦法比主父偃的推恩令更進一步:一是推進諸王間的相互分封,把西北的諸侯子弟分封到東南諸侯的土地上,把東南諸侯子弟分封到西北諸侯的土地上,讓諸侯王的土地越來越小,而且形成相互制約。二是經常安排使者前去名為慰問、實為督導,加強對他們的日常控制。三是對賢良的諸侯王,加大褒獎力度,對不法的諸侯王,初犯包容,再犯警告,三犯則取消他的封地。也許建文帝太心急了,他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其實他有足夠的時間、資源與朱棣他們耗下去;也許他對自己的實力太高估了,或者對朱棣的野心和實力太低估了!飽讀詩書的他未必不知道當年景帝犯下的錯?還有齊泰、黃子澄未必不知道當年晁錯的下場?歷史上說評價過於柔弱,但他該柔弱的時候卻強硬,該強硬的時候又柔弱!古時候資訊不對稱會造成許多的決策失誤,但歷史上如此鮮活的經驗教訓擺在這裡,建文君臣何以無視?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越是複雜的問題越要徐而圖之!少年天子犯錯總是難免了,但可惜他既不是天生雄才的康熙,也沒有力挽狂瀾的周亞夫,他的對手既不是一盤散沙的漢代七王,也不是偏安一隅的西周三藩,他的對手是不世之君——朱棣!

最著名的有西漢的“七王之亂”、明朝的“靖難之役”、清朝的“三藩之亂”等等。

藩王造反成功幾率是非常低的,除了朱棣成功了之外,其他的藩王造反無不一失敗告終,而造反失敗的他們下場也是非常淒慘的。其實皇帝削藩只是為了削弱他們手中的權利,防止他們威脅朝廷,並不是非要他們的命不可,就算被削弱他們依然享有普通人沒有的特權,只是犧牲自己的一些利益而已,榮華富貴一輩子不在華下。

那麼為什麼那些藩王依然前赴後繼冒著生命危險起兵反抗呢?

第一類是這些藩王本來就有造反當皇帝之心,比如明朝朱棣,西漢劉濞等人,他們早就有篡位稱帝之心。朱棣對朱元璋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不滿,對自己的這個侄子心懷芥蒂。而劉濞更是自稱“東帝”與朝廷分庭抗禮,削藩只是他們起兵爭奪皇位的藉口而已。第二類如清朝的“三藩”,等他們在王朝的建立中立下赫赫戰功。但是一旦天下穩定皇帝要削藩,他們首先想到的會是“飛鳥盡,良弓藏”,而沒有兵權的他們連自保之力都沒有,又不是皇室宗親,權利被削基本死路一條。為了自保,不得已只得起兵造反了。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能夠成功削藩,而且付出極小代價、取得顯著成果的當屬漢武帝,他不僅將漢初以來不斷發展、尾大不掉的諸侯國拆分成很多不具備威脅的小國,而且沒有激起任何的造反行動,以微乎其微的代價解決了心頭大患,其中的原因很多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個靈丹妙藥就是推恩令。

漢建國70 年來,各地郡國王侯的勢力很大。

漢武帝的叔叔梁王劉武,出行和天子一樣威風,幹乘萬騎。同時他還招延四方豪傑,“山東游土莫不至”甚至他還有作駑弓數千萬,府藏金銀“且矩百萬”,“珠玉寶器,多於京師”,這種王侯勢力對皇權是一種威協。

諸侯王在地方上還為非作歹,橫行霸道,漢武帝的異母兄弟江都王劉非,“好氣力,治宮館,招四方豪傑,驕奢甚。”他的兒子劉建看上了邯鄲梁的女兒,與父親爭風吃醋,劉建霸佔了梁女,還派人殺了梁,漢王朝管司法的廷尉不敢治理這一案件。

諸侯王的勢力威脅皇權,橫行千里,于國於民都有害無利。為了鞏固皇權,緩和階級矛盾,漢武帝下決心打擊削弱諸侯王的勢力。

武帝元朔2 年(前127 年),謀臣主欠偃上書建議:

古者諸,地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或邊城數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佚,急則持強合縱,以逆京師,若依法割削,則逆節萌起,前是量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數。而嫡嗣代立,餘雖骨內,無尺地之封,則仁孝之道不宜。願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封了弟,以地侯亡,彼人人喜得所願,靡不感德,實則國土既分,無尾大不掉之弊,安上全下,無逾於此,願陛下採擇施行!

這次謀略獻的正是時候,漢武帝正找不到削弱諸侯的好辦法,上次削弱諸侯採用強制的方法。效果不佳,主攵偃獻此計,兩全其美,是一種柔的方法,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推思令”。

“推思令”的執行,使許多諸侯大國,被分割成一個一個由郡來管轄的小侯國,自然地削弱了許多有權有勢的大諸侯王國。

梁國被分為五。

長沙王被分為十六。

菑川王彼分為十七。

推思令頒佈後,遭到強有力的諸侯國的反對,以淮南王劉安和衡山王劉賜為首的一些王勾結起來,準備聯合進攻京城,篡奪漢武帝的帝位。

漢武帝元狩元年(年122 年),他們的陰謀敗露,漢武帝經過朝廷大臣和諸侯王的聯席廷議,決定逮捕劉安,劉安聞風自殺,淮南國和衡山國因此被廢除,改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

此後,漢武帝又制定了“附益法”和“阿黨法”專門打擊與諸侯謀逆勾結的逆党分子。

推恩令,就是你有多少兒子,你就分多少份,中山靖王劉勝,有一百二十多個兒子,一下就分這麼多份,所以說,這樣的話,既沒有削藩,又達到了削藩的效果,從此,推恩令一實行,大國不過十餘城,小侯不過十餘裡,大的王國也就十幾個城市,小的王侯也就是管個十來裡地,經過這麼一個推法,劉秀的祖上劉發的家業推到劉秀這兒,基本上就不剩什麼了。

劉發的兒子叫劉買,被封為舂陵節侯,降了一級,劉買的兒子劉外,官最大當到郁林太守,不享受王后待遇,劉外的兒子劉回,官最大當到巨鹿都尉,劉回的兒子劉欽,南頓令,縣令,幾乎是降得不能再降了。

劉欽,按說一個縣太爺,日子應該過得也不錯,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是老婆孩子熱炕頭,日子過得應該也不錯,但是劉欽死得很早,西元3年劉欽就死了,死的時候,留下三個兒子和三個女兒,最小的兒子才九歲,就是劉秀。

劉秀出生在西元前6年,父親劉欽死的時候,他才九歲,一個九歲的孩子被寄養在叔父劉良家,本來他根據當時的規定,可以按時領到一份皇室的撥款,他是宗室子弟嘛,但是這個撥款也沒有領幾年就停了,王莽篡位了,天下不再姓劉了,改姓王了,我們姓王的憑什麼給你們姓劉的還發這份兒錢呢,所以說,劉秀就成了一名普通的放牛娃,莊稼漢。

儘管劉秀有著準確無誤的皇室血統,但是由於他的直系祖先先天不足,再加上推恩令的執行,他們這一支在皇室貴族權力和財產的不斷再分配的過程中,呈現出一代不如一代的頹勢,可是即使如此,與沒有皇室血統的平民相比,劉秀的家族仍然屬於社會上層,王莽的篡權才最終讓劉秀這個皇室後裔成為一個放牛娃和莊稼漢。

建文帝面臨的情況與漢文帝、景帝、武帝時無異,都是諸侯勢力坐大。建文帝及他的主要幕僚班子齊泰、黃子澄主推的是晁錯的削藩之策,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當時的都督府斷事高巍,他是舉張採用文帝之重臣賈誼、武帝之近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之策,而且他的辦法比主父偃的推恩令更進一步:一是推進諸王間的相互分封,把西北的諸侯子弟分封到東南諸侯的土地上,把東南諸侯子弟分封到西北諸侯的土地上,讓諸侯王的土地越來越小,而且形成相互制約。二是經常安排使者前去名為慰問、實為督導,加強對他們的日常控制。三是對賢良的諸侯王,加大褒獎力度,對不法的諸侯王,初犯包容,再犯警告,三犯則取消他的封地。也許建文帝太心急了,他想一口吃成一個胖子,其實他有足夠的時間、資源與朱棣他們耗下去;也許他對自己的實力太高估了,或者對朱棣的野心和實力太低估了!飽讀詩書的他未必不知道當年景帝犯下的錯?還有齊泰、黃子澄未必不知道當年晁錯的下場?歷史上說評價過於柔弱,但他該柔弱的時候卻強硬,該強硬的時候又柔弱!古時候資訊不對稱會造成許多的決策失誤,但歷史上如此鮮活的經驗教訓擺在這裡,建文君臣何以無視?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越是複雜的問題越要徐而圖之!少年天子犯錯總是難免了,但可惜他既不是天生雄才的康熙,也沒有力挽狂瀾的周亞夫,他的對手既不是一盤散沙的漢代七王,也不是偏安一隅的西周三藩,他的對手是不世之君——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