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恐襲波士頓》:一座城的勇氣

文/夢裡詩書

根據真實事件的改編,《恐襲波士頓》雖然充滿了濃厚的美式主旋律色彩,但就是在這樣一個已然既定的故事裡,導演彼得·柏格對真實事件高度還原的同時,用多視角的人物切入,

使電影擁有了極為出色的代入感,也賦予了其以扣人心弦的劇情張力。

電影伊始,《恐襲波士頓》並沒有急於去還原這場造成4人死亡,200多人不同程度受傷的恐襲事件,而是透過不同人物的視角,為觀眾勾勒了一座安寧祥和的波士頓早晨,

這裡有著美好的愛情,也有著溫馨的親情,馬拉松賽事的舉行,無疑更是彰顯著這座城市的活力,沒有人意識到一場恐怖的爆炸襲擊行將發生,電影透過對美好的醞釀,用反襯的手法去更為讓人仿若身臨其境的感受到了恐襲的罪惡。

當恐襲發生的那一刻,

電影也在此得以了瞬間的爆發,整個節奏開始變的緊迫起來,真實監控鏡頭與電影鏡頭的交錯,所給人帶來的視覺衝擊是如此的真實,隨著發酵的破案歷程,電影更是在恐怖分子,員警,被綁架的中國青年三者見營造出了很好的張力,對人物情感和內心活動出色生動的刻畫,這使電影主旋律色彩的背後是導演對人性本能的洞悉,這種並非一板一眼的真實,
是很多平庸的主旋律電影所最為欠缺的。

在一個能令觀眾身臨其境,誘人共鳴的故事下,電影其實已經不需要去站在道德的頂點上批判譴責,恐怖主義對人的迫害和醜惡已是昭然若揭,於此同時電影也並沒有忘記對真實的攫取,在《恐襲波士頓》的最後,對真實受難者們的採訪聚焦,讓我們看到了恐襲並不會打垮人們對美好的追尋和嚮往,特別是看到因為恐襲失去左腿後帶著假肢去跑完2016馬拉松的受害者,

真實的力量如此感人至深。

《恐襲波士頓》所最聚的並不僅只是美式主旋律的老調重彈,電影讓一座城市中的群像變的鮮活了起來,讓人真正看到的是一座城的勇氣,是恐襲所無從摧毀的愛與美好。

個人評分: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