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都新鮮事」市財政局:去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597.2億元

近日,成都市財政局官網公佈的《成都年鑒》(2017卷)財政部分顯示,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175.4億元,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597.2 億元。在投入方面,市級財政教育方面投入60億元,投入93.29 億元,

深入實施“蓉歐+”等開放戰略,投入資金41.85 億元,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城市宜居環境。

原文如下:

《成都年鑒》(2017卷)財政部分

【概況】2016年,成都市財政運行總體平穩,為全市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財力支撐。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175.4億元,

同口徑增長7%;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1597.2 億元,同口徑增長9.5%;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完成795.8億元,下降2.3%;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完成833億元,增長7.3%。

【財政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成都市財政局進一步完善分稅制財政體制,及時調整“營改增”後市與區(市)縣收入分享比例,修訂完善《成都市市級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辦法》和《成都市市級國有資本收益收繳管理辦法》,實現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管理“全覆蓋”,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調入公共預算的比例提高到19%,市級國有獨資企業國有資本收益上繳比例逐步提高到30%;市財政局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落實減稅降費各項政策,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工作,打通增值稅抵扣鏈條,充分釋放“營改增”的減稅效應,促進製造業和服務業融合升級,減免行政事業性收費、政府性基金共計54 項,降低企業工傷、失業、基本養老等社會保險費率,
全年減輕企業負擔36.98億元;市財政局統籌推進創新試點,財政投資轉化為農民財產性收入試點經驗獲國家農發辦高度肯定並支持推廣,積極爭取大邑縣獲批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創新試點,推進土地流轉保險試點,探索農村土地流轉長期有效的新途徑,繼續推廣運用“撥改租”試點,城市音樂廳、成都國際鐵路港等第二批11 個“撥改租”專案全面啟動,
總投資達111.89 億元;市財政局創新財政科技投入方式,建立科技經費“投、貸、貼”使用新機制,我市成為副省級城市中唯一獲批國家智慧財產權質押融資和專利保險雙示範城市。

【城市基礎設施及配套項目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93.29 億元,深入實施“蓉歐+”等開放戰略。其中,安排資金27 億元,著力保障天府國際機場開工建設和雙流國際機場擴能改造;投入55億元,

加快推進川藏、成貴、西成、成蘭等在建鐵路項目及火車北站擴能改造,積極支援成灌、成彭鐵路公交化運營;投入11.29億元,繼續加大對物流通道開闢、立體口岸構建、物流園區建設等支持力度,全年蓉歐班列開行500 列、新增國際直飛航線6 條。成都市級財政投入202.85 億元,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配套及市域交通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等重點專案實施。其中,投入78.32 億元,大力推進軌道交通加速成網,著力保障地鐵3 號線一期、4 號線一期開通運營,5 號線等7 個項目加快建設,6 號線等6 個項目開工建設,地鐵運營里程、在建里程分別達108 公里、276 公里,加快推進IT 大道、都江堰旅遊客運專線等有軌電車專案建設,第三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正式獲批;投入公交運營補貼資金20.45 億元、公交場站建設資金2 億元,進一步提升公交運營服務水準;投入85.92 億元,支持城市有機更新,繼續投入天府新區建設、城市路網改造和小街區規制,啟動建設成都中心,全年建成和養護地方公路25814 公里,整治(改造)舊危橋161 座;投入16.66 億元,完成城中村改造4650戶、棚戶區改造1.28 萬戶,建設公共租賃住房20086 套,著力支持550 個老舊院落改造。

【城鄉環境保護項目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資金41.85 億元,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城市宜居環境。其中,投入32.09 億元,啟動“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增花添彩”工程,開工建設李家岩水庫,切實保障青龍湖一期、桂溪生態公園等環城生態區重點專案建設,深入開展以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市政設施提升為重點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大力實施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綜合治理等水環境綜合整治;投入5.76 億元,加強環境保護綜合監管、環境監測、環境執法能力建設,開展大氣、水環境污染防治專項治理,設立飲用水水源保護激勵資金,確保飲用水源安全;成功獲批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並全額爭取首批專項資金4 億元。

【工業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工業發展方面資金56.81 億元,著力支援工業投資、園區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和軍民融合產業創新發展。支持開展工業“競進拉練”,重點保障東風神龍乘用車、英特爾駿馬等項目竣工投產,京東方第6 代線、中鐵軌道交通等專案加快建設,中電子8.6 代液晶面板、中電科資訊安全等專案開工建設。修訂完善工業園區建設財政扶持政策,積極支援完善“3+N”工業發展格局。落實財政支援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專項政策,支援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鼓勵電子資訊、汽車、石化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加快培育軌道交通、航空航太、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有根大企業。

【農業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33.6 億元,大力支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轉變支農投入方式,加快農業集約式、經濟型、現代化發展。改造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建成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9.7 萬畝,新改建渠系103 公里、道路224 公里,啟動實施100 萬畝菜糧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獎補機制,推進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大做強,著力培育農業“天府源”公用品牌,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建成“小組微生”新農村綜合體100 個、省定標準幸福美麗新村914 個,為504.27 萬人兌現惠農補貼資金4.88 億元。

【服務業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15.92 億元,加快服務業提檔升級。充分發揮科技金融資助專項的激勵作用,支援西部金融中心建設、金融組織體系建設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全年新增A 股上市公司7 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06 家。成功承辦G20 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世界航線發展大會、西部金融中心論壇等國際國內重要會議,積極推進國際會展名城建設。支持加快建設國際購物天堂、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積極培育電子商務、科技服務、養老健康服務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

【科技與產業發展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16.4 億元,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畫,切實保障2016 中國成都全球創交會成功舉辦和180 場“菁蓉匯”系列活動開展。全面落實人才新政財政支持政策,市級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增加到2 億元。出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財政支持政策,著力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支持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科技成果“三權”改革,啟動建設軌道交通、精准醫學等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積極打造環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區、創新創業孵化載體。

【教育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教育方面投入60億元。其中,投入16 億元,實施義務教育、中職教育學費減免和發放困難學生生活補貼等,惠及學生208.5 萬人次;投入0.89 億元,加快推進成都大學一期改擴建,著力提升市屬高校辦學品質;投入3.6 億元,超額完成300 所公辦幼稚園標準化建設目標任務;投入15.9 億元,深入推進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全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等9 個國家教育試點示範專案建設,我市教育發展指數在全國副省級城市排名第一。

【文化體育和傳媒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用於公共文化和群眾體育方面投入26.86 億元。對3000 余場次文化惠民演出給予財政補貼,保障成都博物館如期建成並免費開放,全面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範圍。支援杜甫草堂千詩碑、城市音樂廳等文化重點專案加快建設,保障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展覽會和2016 年成都創意設計周成功舉辦,積極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支援開展以“運動成都”為主題的全民健身活動,舉辦成都市第三屆全民健身運動會,保障市第十三屆運動會等重大賽事成功舉辦,大力支持群眾體育活動開展。

【醫療衛生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57.29 億元,全市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55 元/(人·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440 元/人,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特殊家庭扶助關懷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公共衛生服務水準進一步提升,新型醫聯體實現基層全覆蓋,分級診療制度初步形成。

【社保就業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社保就業方面投入69.09 億元。支援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人員、化解過剩產能企業分流職工和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到80 元/(人.月),繼續落實養老機構建設補貼、床位補貼、營運補貼等扶持優惠政策,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繼續支持困難殘疾人扶助、殘疾人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等,向165 萬人次低收入群體發放價格臨時補貼2.3 億元。

【精准扶貧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5.84 億元,推進簡陽脫貧攻堅,支持31 個省定貧困村、1.6 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摘帽,農村低保標準由家庭月人均190 元提高到450 元,建立縣級教育扶貧救助基金、衛生扶貧救助基金和村級產業扶貧基金,對27 個貧困村的34 個產業項目給予支援。開展全市第三輪第二批“百村萬戶”高標準農村扶貧開發,投入資金0.79 億元,支援相對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集體經濟和相對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完善財政兜底政策,全市困難群眾醫療救助標準上限由9萬元提高到14萬元,義務教育階段困難學生教育救助實現全覆蓋。市縣兩級財政總計投入4.82 億元,全力支持甘孜州、阿壩州19 個對口幫扶縣實施產業發展、公共建設、醫療教育等重點項目,落實成阿、成甘工業園建設補助資金;完善項目驗收制度,制定對口幫扶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效加強資金監管。支持全面完成“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和對口支援雅安工作。

【財政預算績效管理】成都市財政局繼續完善支出績效目標管理體系,實現市本級一級預算管理單位預算編制環節績效目標審核全覆蓋,全年共計審核1959 個專案的績效目標。擴大績效評價範圍,市級部門專項類專案自評實現全覆蓋。強化財政重點評價,選擇91 個專案開展績效評價,涉及財政資金86.3 億元,占專案支出的三分之一,增長28.2%。積極運用評價結果,完善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掛鉤機制。支援審計部門對預算執行率低和長期結轉的專案進行延伸審計,擴大部門決算審計範圍,完善審計結果運用機制。

【財政投入資金監管】成都市財政局深入推進 “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兩依”)建設,我市“兩依”建設經驗得到財政部肯定並在全國推廣;堅持市本級部門預算全部報市人大常委會預工委審查制度,並按審查意見及時組織部門修訂完善;主動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監督指導,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56 件,政協委員提案103 件,回饋滿意率達到100%;完善專項資金管理體系,規範專項資金設立、分配和預算編制程式,全面推行因素測算、競爭立項、據實據效等績效分配方法,資金分配更加規範;完善預算執行督查、通報、考核制度,有序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全面完成市級財政專戶的清理規範工作,清理撤並市級財政專戶6 個;繼續完善國庫集中支付運行機制,加強國庫資金管理,全面推行公務卡強制結算制度;全面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進一步摸清政府“家底”;開展財政資金安全檢查,對全市財政系統帳戶管理、資金收付管理、會計核算管理等進行檢查,有效堵塞管理漏洞;開展預決算公開情況檢查,採取下查一級的方式,對單位或部門預決算公開情況進行全面檢查,推進財政公開透明;開展嚴肅財經紀律、私設“小金庫”以及“三公”經費等專項檢查,確保財經制度貫徹執行;開展財政扶貧資金專項檢查,確保扶貧資金安全規範使用;開展全市會計資訊品質檢查,進一步加強財務管理、規範會計核算,完善管理制度、有效提升財政財務管理水準;開展非稅收入收繳情況專項檢查,進一步規範非稅收入管理;強化對採購人主體責任的監督管理,創新政府採購監管機制,組織開展對全市200家集中採購機構、採購人、社會代理機構的監督檢查和考核,推進政府採購資訊公開,我市政府採購資訊透明度在中國社科院《政府採購透明度評估報告(2016)》中排名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

【財政增收節支】成都市財政局始終把保持收入穩定增長擺在工作首位,積極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及時研究解決收入預算執行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聯合執收部門創新征管手段、完善非稅收入解繳方式,堅持依法徵收,確保應收盡收;市財政局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壓縮行政運轉類支出規模,全市“三公”經費較上年下降26.9%;市財政局強化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實施國有企業年度融資計畫管理,充分用好債務資源,有效降低債務成本,爭取省轉貸我市新增債券資金118.1 億元、置換債券資金530.16 億元,抓住貨幣政策偏寬鬆的有利時機,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置換高息存量債務1230 億元,通過債務置換全年累計減少利息支出76 億元;市財政局加強預算執行進度督促檢查,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進度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市級支出進度提高0.7個百分點,同時建立結轉結餘資金定期清理機制,市級財政盤活存量資金73.8 億元,全部調整用於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專案。

來源: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著力保障地鐵3 號線一期、4 號線一期開通運營,5 號線等7 個項目加快建設,6 號線等6 個項目開工建設,地鐵運營里程、在建里程分別達108 公里、276 公里,加快推進IT 大道、都江堰旅遊客運專線等有軌電車專案建設,第三期軌道交通建設規劃正式獲批;投入公交運營補貼資金20.45 億元、公交場站建設資金2 億元,進一步提升公交運營服務水準;投入85.92 億元,支持城市有機更新,繼續投入天府新區建設、城市路網改造和小街區規制,啟動建設成都中心,全年建成和養護地方公路25814 公里,整治(改造)舊危橋161 座;投入16.66 億元,完成城中村改造4650戶、棚戶區改造1.28 萬戶,建設公共租賃住房20086 套,著力支持550 個老舊院落改造。

【城鄉環境保護項目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資金41.85 億元,用於生態文明建設和提升城市宜居環境。其中,投入32.09 億元,啟動“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增花添彩”工程,開工建設李家岩水庫,切實保障青龍湖一期、桂溪生態公園等環城生態區重點專案建設,深入開展以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市政設施提升為重點的城鄉環境綜合治理,大力實施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綜合治理等水環境綜合整治;投入5.76 億元,加強環境保護綜合監管、環境監測、環境執法能力建設,開展大氣、水環境污染防治專項治理,設立飲用水水源保護激勵資金,確保飲用水源安全;成功獲批國家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並全額爭取首批專項資金4 億元。

【工業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工業發展方面資金56.81 億元,著力支援工業投資、園區建設、產業轉型升級和軍民融合產業創新發展。支持開展工業“競進拉練”,重點保障東風神龍乘用車、英特爾駿馬等項目竣工投產,京東方第6 代線、中鐵軌道交通等專案加快建設,中電子8.6 代液晶面板、中電科資訊安全等專案開工建設。修訂完善工業園區建設財政扶持政策,積極支援完善“3+N”工業發展格局。落實財政支援工業轉型升級發展專項政策,支援企業實施技術改造,鼓勵電子資訊、汽車、石化等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加快培育軌道交通、航空航太、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培育有根大企業。

【農業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33.6 億元,大力支持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積極轉變支農投入方式,加快農業集約式、經濟型、現代化發展。改造提升農業基礎設施,建成集中連片的高標準農田9.7 萬畝,新改建渠系103 公里、道路224 公里,啟動實施100 萬畝菜糧基地高標準農田建設。促進一、三產業融合發展,完善獎補機制,推進農業職業經理人制度,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做大做強,著力培育農業“天府源”公用品牌,帶動農民持續增收。建成“小組微生”新農村綜合體100 個、省定標準幸福美麗新村914 個,為504.27 萬人兌現惠農補貼資金4.88 億元。

【服務業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15.92 億元,加快服務業提檔升級。充分發揮科技金融資助專項的激勵作用,支援西部金融中心建設、金融組織體系建設和資本市場的快速發展,全年新增A 股上市公司7 家、新三板掛牌企業106 家。成功承辦G20 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世界航線發展大會、西部金融中心論壇等國際國內重要會議,積極推進國際會展名城建設。支持加快建設國際購物天堂、世界旅遊目的地城市,積極培育電子商務、科技服務、養老健康服務等新興先導型服務業。

【科技與產業發展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16.4 億元,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畫,切實保障2016 中國成都全球創交會成功舉辦和180 場“菁蓉匯”系列活動開展。全面落實人才新政財政支持政策,市級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增加到2 億元。出臺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財政支持政策,著力打通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道,支持實施智慧財產權戰略,推進科技成果“三權”改革,啟動建設軌道交通、精准醫學等新型產業技術研究院,積極打造環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區、創新創業孵化載體。

【教育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教育方面投入60億元。其中,投入16 億元,實施義務教育、中職教育學費減免和發放困難學生生活補貼等,惠及學生208.5 萬人次;投入0.89 億元,加快推進成都大學一期改擴建,著力提升市屬高校辦學品質;投入3.6 億元,超額完成300 所公辦幼稚園標準化建設目標任務;投入15.9 億元,深入推進統籌城鄉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全國中小學教育品質綜合評價改革實驗區等9 個國家教育試點示範專案建設,我市教育發展指數在全國副省級城市排名第一。

【文化體育和傳媒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用於公共文化和群眾體育方面投入26.86 億元。對3000 余場次文化惠民演出給予財政補貼,保障成都博物館如期建成並免費開放,全面拓展公共文化服務範圍。支援杜甫草堂千詩碑、城市音樂廳等文化重點專案加快建設,保障第七屆中國博物館展覽會和2016 年成都創意設計周成功舉辦,積極推進世界文化名城建設。支援開展以“運動成都”為主題的全民健身活動,舉辦成都市第三屆全民健身運動會,保障市第十三屆運動會等重大賽事成功舉辦,大力支持群眾體育活動開展。

【醫療衛生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57.29 億元,全市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提高到55 元/(人·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440 元/人,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特殊家庭扶助關懷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實,公共衛生服務水準進一步提升,新型醫聯體實現基層全覆蓋,分級診療制度初步形成。

【社保就業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社保就業方面投入69.09 億元。支援高校畢業生、返鄉創業人員、化解過剩產能企業分流職工和就業困難人員等重點群體的就業創業。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提高到80 元/(人.月),繼續落實養老機構建設補貼、床位補貼、營運補貼等扶持優惠政策,將符合條件的困難群眾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繼續支持困難殘疾人扶助、殘疾人就業創業、技能培訓等,向165 萬人次低收入群體發放價格臨時補貼2.3 億元。

【精准扶貧財政投入】成都市級財政投入5.84 億元,推進簡陽脫貧攻堅,支持31 個省定貧困村、1.6 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摘帽,農村低保標準由家庭月人均190 元提高到450 元,建立縣級教育扶貧救助基金、衛生扶貧救助基金和村級產業扶貧基金,對27 個貧困村的34 個產業項目給予支援。開展全市第三輪第二批“百村萬戶”高標準農村扶貧開發,投入資金0.79 億元,支援相對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集體經濟和相對貧困戶發展特色產業。完善財政兜底政策,全市困難群眾醫療救助標準上限由9萬元提高到14萬元,義務教育階段困難學生教育救助實現全覆蓋。市縣兩級財政總計投入4.82 億元,全力支持甘孜州、阿壩州19 個對口幫扶縣實施產業發展、公共建設、醫療教育等重點項目,落實成阿、成甘工業園建設補助資金;完善項目驗收制度,制定對口幫扶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有效加強資金監管。支持全面完成“4·20”蘆山強烈地震災後恢復重建和對口支援雅安工作。

【財政預算績效管理】成都市財政局繼續完善支出績效目標管理體系,實現市本級一級預算管理單位預算編制環節績效目標審核全覆蓋,全年共計審核1959 個專案的績效目標。擴大績效評價範圍,市級部門專項類專案自評實現全覆蓋。強化財政重點評價,選擇91 個專案開展績效評價,涉及財政資金86.3 億元,占專案支出的三分之一,增長28.2%。積極運用評價結果,完善評價結果與預算安排掛鉤機制。支援審計部門對預算執行率低和長期結轉的專案進行延伸審計,擴大部門決算審計範圍,完善審計結果運用機制。

【財政投入資金監管】成都市財政局深入推進 “依法行政依法理財”(“兩依”)建設,我市“兩依”建設經驗得到財政部肯定並在全國推廣;堅持市本級部門預算全部報市人大常委會預工委審查制度,並按審查意見及時組織部門修訂完善;主動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監督指導,認真辦理人大代表建議56 件,政協委員提案103 件,回饋滿意率達到100%;完善專項資金管理體系,規範專項資金設立、分配和預算編制程式,全面推行因素測算、競爭立項、據實據效等績效分配方法,資金分配更加規範;完善預算執行督查、通報、考核制度,有序加快預算執行進度;全面完成市級財政專戶的清理規範工作,清理撤並市級財政專戶6 個;繼續完善國庫集中支付運行機制,加強國庫資金管理,全面推行公務卡強制結算制度;全面開展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清產核資工作,進一步摸清政府“家底”;開展財政資金安全檢查,對全市財政系統帳戶管理、資金收付管理、會計核算管理等進行檢查,有效堵塞管理漏洞;開展預決算公開情況檢查,採取下查一級的方式,對單位或部門預決算公開情況進行全面檢查,推進財政公開透明;開展嚴肅財經紀律、私設“小金庫”以及“三公”經費等專項檢查,確保財經制度貫徹執行;開展財政扶貧資金專項檢查,確保扶貧資金安全規範使用;開展全市會計資訊品質檢查,進一步加強財務管理、規範會計核算,完善管理制度、有效提升財政財務管理水準;開展非稅收入收繳情況專項檢查,進一步規範非稅收入管理;強化對採購人主體責任的監督管理,創新政府採購監管機制,組織開展對全市200家集中採購機構、採購人、社會代理機構的監督檢查和考核,推進政府採購資訊公開,我市政府採購資訊透明度在中國社科院《政府採購透明度評估報告(2016)》中排名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二。

【財政增收節支】成都市財政局始終把保持收入穩定增長擺在工作首位,積極應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及時研究解決收入預算執行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聯合執收部門創新征管手段、完善非稅收入解繳方式,堅持依法徵收,確保應收盡收;市財政局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大力壓縮行政運轉類支出規模,全市“三公”經費較上年下降26.9%;市財政局強化政府債務限額管理,實施國有企業年度融資計畫管理,充分用好債務資源,有效降低債務成本,爭取省轉貸我市新增債券資金118.1 億元、置換債券資金530.16 億元,抓住貨幣政策偏寬鬆的有利時機,積極協調金融機構置換高息存量債務1230 億元,通過債務置換全年累計減少利息支出76 億元;市財政局加強預算執行進度督促檢查,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進度比上年提高2.1個百分點,其中,市級支出進度提高0.7個百分點,同時建立結轉結餘資金定期清理機制,市級財政盤活存量資金73.8 億元,全部調整用於全市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專案。

來源: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