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我國成功發射"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 天氣預報時效可延長2-3天

李聖成攝

11月15日2時35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風雲三號D”氣象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此次發射的“風雲三號D”衛星將與2013年9月發射成功的“風雲三號C”衛星進行組網觀測,進一步提高大氣探測精度,增強溫室氣體監測、空間環境綜合探測和氣象遙感探測能力,促進氣象衛星綜合應用水準的提升,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國家綜合防災減災和“一帶一路”建設等提供重要支撐。

“風雲三號D”衛星和執行此次發射任務的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上海航太技術研究院研製,測控任務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共同完成,中國氣象局負責衛星應用系統建設和運行。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54次飛行。

李聖成攝

風雲三號D星,是顆什麼星?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我國獨立研製、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第二代極軌業務氣象衛星系列,旨在獲取地球大氣環境的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資料。

極軌氣象衛星,也叫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其軌道在地球上空650~1500公里之間,圍繞地球南北兩極運行,其優點是覆蓋全球,觀測領域廣闊。

風雲三號D星是該系列的第四顆衛星,將接替2010年發射的風雲三號B試驗衛星,作為下午星,與2013年發射的上午星風雲三號C星開展全球對地組網觀測。

與C星相比,D星技術更加成熟,在進一步提高核心遙感儀器的可靠性、穩定性和高探測精度的基礎上,新增了紅外高光譜大氣探測儀、高光譜溫室氣體監測儀、廣角極光成像儀、電離層光度計在內的4個新型遙感儀器,提高了與氣候變化密切關聯的溫室氣體監測能力,增強了空間環境綜合探測能力。

風雲三號系列衛星與去年12月發射的新一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在軌組網運行後,功能互補,將大幅提高我國氣象觀測和中長期天氣預報能力,為我國天氣預報、防災減災等發揮重要作用。

此前,我國已成功發射15顆氣象衛星(8顆在軌運行),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同時擁有極軌和靜止軌道氣象衛星的國家。

風雲三號衛星與美國現役NOAA系列氣象衛星,歐洲新一代氣象衛星METOP一起,被世界氣象衛星協調組織納入新一代世界極軌氣象衛星觀測序列,成為全球天基氣象觀測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第31屆空間與重大災害國際憲章理事及執行秘書會議上,風雲三號C星正式列為中國憲章值班衛星。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接收和應用風雲系列氣象衛星資料的國家和地區達77個,覆蓋“一帶一路”周邊37個國家和地區。

李聖成攝

風雲三號D星能做什麼?

那麼,這次發射的風雲三號D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此次風雲三號D星的主要任務為:

——獲取全球溫、濕廓線以及雲、輻射等氣象參數,為提高天氣預報,特別是數值天氣預報準確率服務。

——監測全球輻射收支、冰雪覆蓋、海面溫度,獲取溫室氣體和臭氧分佈等,為短期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提供資訊服務。

——監測自然災害、生態與環境,為國家各部門和相關應用領域提供全球及區域的遙感資訊服務。

——獲取空間環境監測資料,為提高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務能力服務。

據介紹,作為我國衛星業務應用的典範,風雲氣象衛星實現了由試驗衛星向業務衛星的轉變,目前國內接收利用風雲衛星資料的使用者已經超過2500家,取得了突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風雲系列衛星實現了對颱風、暴雨、大霧等氣象災害的有效監測。颱風預報準確率連年提升,還實現對我國沙塵暴發生、發展、演變和消亡整個生命史的全過程監測,這些都為我國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聖成攝

未來還將發射4顆風雲三號衛星,氣象災害監測時效提高近1倍

據介紹,在我國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場發展規劃中,將在2018—2021年前後陸續發射四顆風雲三號衛星(05星、06星、晨昏軌道氣候衛星和降水測量雷達衛星)。其中風雲三號05星、06星分別為上午軌道衛星(上午星)和下午軌道衛星(下午星),在保證核心遙感儀器可靠性、穩定性和高探測精度基礎上,適時增加新型遙感儀器,逐步滿足不斷增長的新需求。

專家介紹,風雲三號晨昏軌道氣候衛星是我國新增的晨昏軌道運行的氣象衛星,以數值天氣預報為主要應用目標,對天氣會商、熱帶氣旋和其他極端氣象災害預警、氣候監測、空氣品質監測等具有獨特優勢。除了搭載風雲三號衛星的傳統核心遙感儀器外,新增了全球風場測量雷達、太陽輻照度光譜儀等新型遙感儀器,將進一步提升對全球風場和太陽的觀測能力。

風雲三號降水測量雷達衛星是我國新增的低傾角近圓軌道降水測量衛星,主要用於災害天氣系統強降水監測,提供全球中低緯度地區降水三維結構資訊,對提高降水氣象預報準確率提供支援。主要裝載了與測雨相關的降水測量雷達、微波成像儀、全球導航衛星掩星探測儀和多光譜成像儀等,實現全天時、全天候地對全球中低緯度的颱風、暴雨、暴雪等降水進行高精度的主被動探測,獲取降水內部精細三維結構資訊,提高降水測量的綜合觀測效能。

後續發展的風雲三號上午星、下午星、晨昏星和降水星功能互補,相互配合,將組網形成完整的低軌氣象衛星業務綜合觀測能力。屆時,我國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衛星觀測資料的更新時效由現在的6小時提高到4小時,可以將預報精度再提高3%左右;衛星全球觀測頻次可達每4小時一次,可以將氣象災害監測時效提高近1倍,能夠更容易地捕捉到暴雨、強對流等比較嚴重災害性天氣過程。

責任編輯:陳露

李聖成攝

風雲三號D星能做什麼?

那麼,這次發射的風雲三號D星的主要任務是什麼?

國防科工局系統工程司副司長趙堅介紹,此次風雲三號D星的主要任務為:

——獲取全球溫、濕廓線以及雲、輻射等氣象參數,為提高天氣預報,特別是數值天氣預報準確率服務。

——監測全球輻射收支、冰雪覆蓋、海面溫度,獲取溫室氣體和臭氧分佈等,為短期氣候預測、氣候變化預估提供資訊服務。

——監測自然災害、生態與環境,為國家各部門和相關應用領域提供全球及區域的遙感資訊服務。

——獲取空間環境監測資料,為提高國家空間天氣監測預警業務能力服務。

據介紹,作為我國衛星業務應用的典範,風雲氣象衛星實現了由試驗衛星向業務衛星的轉變,目前國內接收利用風雲衛星資料的使用者已經超過2500家,取得了突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風雲系列衛星實現了對颱風、暴雨、大霧等氣象災害的有效監測。颱風預報準確率連年提升,還實現對我國沙塵暴發生、發展、演變和消亡整個生命史的全過程監測,這些都為我國防災減災、應對氣候變化、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等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聖成攝

未來還將發射4顆風雲三號衛星,氣象災害監測時效提高近1倍

據介紹,在我國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中場發展規劃中,將在2018—2021年前後陸續發射四顆風雲三號衛星(05星、06星、晨昏軌道氣候衛星和降水測量雷達衛星)。其中風雲三號05星、06星分別為上午軌道衛星(上午星)和下午軌道衛星(下午星),在保證核心遙感儀器可靠性、穩定性和高探測精度基礎上,適時增加新型遙感儀器,逐步滿足不斷增長的新需求。

專家介紹,風雲三號晨昏軌道氣候衛星是我國新增的晨昏軌道運行的氣象衛星,以數值天氣預報為主要應用目標,對天氣會商、熱帶氣旋和其他極端氣象災害預警、氣候監測、空氣品質監測等具有獨特優勢。除了搭載風雲三號衛星的傳統核心遙感儀器外,新增了全球風場測量雷達、太陽輻照度光譜儀等新型遙感儀器,將進一步提升對全球風場和太陽的觀測能力。

風雲三號降水測量雷達衛星是我國新增的低傾角近圓軌道降水測量衛星,主要用於災害天氣系統強降水監測,提供全球中低緯度地區降水三維結構資訊,對提高降水氣象預報準確率提供支援。主要裝載了與測雨相關的降水測量雷達、微波成像儀、全球導航衛星掩星探測儀和多光譜成像儀等,實現全天時、全天候地對全球中低緯度的颱風、暴雨、暴雪等降水進行高精度的主被動探測,獲取降水內部精細三維結構資訊,提高降水測量的綜合觀測效能。

後續發展的風雲三號上午星、下午星、晨昏星和降水星功能互補,相互配合,將組網形成完整的低軌氣象衛星業務綜合觀測能力。屆時,我國全球數值天氣預報模式中衛星觀測資料的更新時效由現在的6小時提高到4小時,可以將預報精度再提高3%左右;衛星全球觀測頻次可達每4小時一次,可以將氣象災害監測時效提高近1倍,能夠更容易地捕捉到暴雨、強對流等比較嚴重災害性天氣過程。

責任編輯: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