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不容忽視

國家衛生計生委近日發佈《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7》,

通過對全國12個省27個縣的農村地區0—15周歲的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調查發現,接近95%的留守兒童主要監護人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監護人平均年齡58.2歲,文化程度在小學及以下者超過70%。

留守兒童之困,是農村人口快速向城鎮流動帶來的問題。大多數外出務工的家長把孩子交由老人代為看管,這種拆分式的家庭模式成為外出務工者被逼無奈的選擇——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隨之產生。

眾所周知,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從報告可以看出,留守兒童與父母分離半年到一年的比例高達56.3%,有8.2%的兒童甚至在一年以上。家庭教育是學校和社會教育的基礎環節,中小學是兒童對外界形成基本認知的關鍵期。在這一時期,父母的言傳身教深刻影響著子女的行為和價值觀。如若家庭教育長期缺失,將對留守兒童成長造成心理、人際交往、學業等多方面影響。

根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2014年組織實施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調查”,留守兒童普遍存在更容易遭受意外傷害、心理健康問題突出、學習成績較差和學習興趣不足等問題。其中,與父親外出相比,母親外出的留守兒童問題更加突出。

留守兒童由老人隔代撫養是退而求其次的做法。隔代老人雖充當了“臨時父母”的角色,但他們往往僅能滿足兒童基本的生活需要,

無法起到家庭教育的作用。祖輩通常承擔著幹農活和照顧孩子的雙重任務,有的還需同時照顧幾個孫輩,對孫輩的成長多採取順其自然的態度。與留守兒童年齡的懸殊和教育理念的落後,使得隔代老人難以通過言傳身教、情感交流,給予留守兒童正常的家庭教育,無法解決孩子不同成長階段的困惑。

家庭作為兒童成長的第一環境,首先應呼籲父母角色的回歸,

強化父母履行法定監護責任的意識。在兒童身心發育的關鍵期,父母雙方或至少一方應儘量多陪伴孩子。對擁有自理能力的留守兒童,應經常與之聯繫溝通。

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絕不是學校教育能彌補的。鑒於現狀無法快速扭轉,從孩子成長的全過程來看,還需政府、學校等相關機構切實履行職責,並引導社會力量對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持續關注。

近年來,各級各地政府積極出臺政策,推進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去年,民政部、教育部、中央綜治辦等27部門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細化了任務分工,統籌協調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工作。目前,各地政府對留守兒童的摸底排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解決留守兒童家庭教育這一複雜問題,亟待建立長效機制。現實是,留守地的寄宿學校、教師部分承擔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職能,他們同時扮演老師、父母、心理疏導員、營養師等多重角色。擁有一批具有仁愛之心的教師,是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關鍵。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提高農村邊遠貧困地區教師待遇,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同時進行師德、心理輔導、家庭教育培訓,讓優秀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並扮演好“代班父母”的角色。

文章來源 | 中國教育報

他們同時扮演老師、父母、心理疏導員、營養師等多重角色。擁有一批具有仁愛之心的教師,是彌補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關鍵。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提高農村邊遠貧困地區教師待遇,穩定鄉村教師隊伍,同時進行師德、心理輔導、家庭教育培訓,讓優秀鄉村教師留得住、教得好,並扮演好“代班父母”的角色。

文章來源 | 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