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和孩子溝通的“黑魔法”,你學會了麼?與美國育兒專家面對面

每天,都在和孩子相處,這其中有甜蜜、有爭執、有懊惱……

你有沒有試過,有一些方法,就是“黑魔法”,卻讓孩子聽懂了你的話。

魔法背後,是對孩子發自內心的尊重,無論,他多麼小。

一個場,

不大。四人一桌,這樣錯落地放了五六桌。台前,兩位顯然經歷了人生閱歷的女性,在講述親子溝通的種種歡與喜。是的,就是閑淡的歡喜,那些與熊孩子之間的種種愁似乎在她們這裡,都可以見招拆招,或者以無招勝有招,一一化解。

瓊安娜·法伯,《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第一作者的女兒,在媽媽的教育理念下長大,拿過特殊教育的碩士學位,也成了一位育兒專家。

茱莉·金,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因為兩個兒子分別患有感知障礙(SPD)和自閉症,在尋遍醫生,最終讓孩子獨立生活的路上,也走上支持父母和專業人士的道路。

她們從小就是好友,如今都是三個孩子的媽媽、家庭教育專家。

顯然這是有磁力的場,在這深秋微寒的北京,

讓我甘願每天來回幾小時的路途奔波,聽她們娓娓道來。

親子互動之間,有很多方法。方法是術,術後有道。而道,無不蘊含著對孩子的尊重,平等以待。

所以,她們書裡,扉頁的那句話,一下就打動了我:

一個人就是一個人,無論他多麼小!

——蘇斯博士

接納感受與孩子的世界連接

童書媽媽:怎麼會想到寫一本針對2-7歲的孩子親子溝通的書?茱莉·金:我們一起寫了這本《如何說寶貝才會聽:與2至7歲孩子的相處和溝通之道》,當時想法很簡單,就是兩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怎麼能夠不那麼糾結地度過比較困難的時光。我自己經歷過艱難的時光,這個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心得,我希望也讓別人受益;第二個目標就是,怎麼能夠説明孩子更好地成長,
成為關愛他人、負責任的人。童書媽媽:和孩子的溝通中,你們提供了很多方法,而接納感受是你們始終在強調的,可以就此再多談談麼?

茱莉·金:接納感受是最難的部分,也是我們整個理念的核心。如果你希望孩子的行為符合你的期望,你需要讓他有好的感受。無論孩子當時的情緒是好是壞,你要讓孩子感受到,你們之間是有連接的,你是跟孩子在一起的。

接納感受沒有任何目的,就是讓孩子感到安全感,他會把需求慢慢告訴你。

有的時候,孩子向你發脾氣時,你甚至只需要說:哦,嗯,是這樣。孩子就已經消化了,一會就跑出去玩了。實際上孩子需要的只是聆聽,被接納就夠了。

瓊安娜·法伯:接納孩子的情緒,聽起來簡單,其實並不容易做到。孩子大喊大嚷,完全不按常理出牌時,你真想一腳把他們踢開。但如果你不想讓負面情緒升級,你得同理、回應他的感受,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更可能接受你的說法,甚至會有讓你驚訝的表現。而且,不要忘了,你在這樣做的時候,其實也是言傳身教,教會他們去尊重別人的感受。

童書媽媽:可不可以給讀者一些案例的示範?

瓊安娜·法伯:孩子總會碰到一些對他們來說困難的,甚至想要放棄的事情。這時我們常常會說,這個並不難啊,其實這會讓孩子更糾結。如果你這樣說:“這確實看起來很難,想要把它做好真是件不容易的事。”他更可能堅持做下去。

你的女兒在演出前很緊張,你安慰她:“不要擔心,你的聲音非常好”,這反而會給她壓力。不如以這樣的話開頭,“在這麼多人面前,上臺表演真是很挑戰的經歷。”

童書媽媽:你們談到和低齡孩子的溝通中,幻想是一個有用的方法。是否可以理解為,就是調整自己,和孩子的世界同頻,這確實在實踐中很奏效。

瓊安娜·法伯:每個人在小時候都經歷過幻想,比如想要有魔法。我曾帶過孩子們去幼稚園,你能想像那個過程讓人抓狂,有的要摸動物的頭,有的孩子餓了,有的又跑開了。最後回到校車時,一個孩子說不想回去了。我很生氣,但我努力平靜下來,接納他的感受,然後給他一個幻想。我就說:“你一定很喜歡動物園,是吧。但你肯定不想在這裡呆到兩點鐘,因為這樣的話這裡會一片漆黑,難道你想和熊一起過夜嗎?”結果這個孩子很快就上車了。

當你馬上要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孩子說話時,定定神,如果想說“你現在就去洗澡,你是最髒的孩子了!” ,不妨換成“你想怎樣洗澡,和玩具洗澡還是和泡泡洗澡,還是兩個都要。”你想說“你現在要穿上睡衣,趕緊睡覺! ” 不妨換成 “你想正常穿睡衣還是把它反過來穿?想要睜著眼睛穿還是閉著眼睛穿?”

這些都是讓孩子感受到,他是有選擇的,而不是受你的命令去做。他的感受不同,行為就會不同。

尋求合作

生活需要來點幽默

童書媽媽:說到命名式的口吻,似乎這是父母不自覺就用上的, 而你們更多談到了要和孩子合作。

瓊安娜·法伯:僅僅認可是不夠的,需要從內心有與孩子合作的心態。有的事孩子不願意去做,這時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命令他們:“你把衣服穿上,你把這個東西拿下來。” 即使是成人,面對命令式的語氣,你也會反感。我去圖書館,一個牌子上寫著“不要碰這些書本”,但每當我經過時,就情不自禁的去碰了,因為這牌子給我傳遞的信號是觸摸而不是不要觸摸。

和孩子溝通也一樣,讓他們感受是威脅,往往會適得其反。比如說“你再扔一次石頭的話,我就帶你回家。” 孩子心裡會怎麼想?他聽到的不是“帶你回家”,而是“我再扔一次再扔一次。”

茱莉·金:尋求合作的方法,可以用娛樂的方式而不是命令的口吻。比如讓孩子穿襪子,你用誇張的口氣說:“我感覺好冷,空蕩蕩的,我需要一隻腳進來。”小朋友就歡喜地去了。想讓他快點出門,你不妨說:“你是想走到門口,還是跳到門口?” 你還可以扮演機器人的聲音來說話。

童書媽媽:把有情緒的孩子,變成可以合作的夥伴,可以總結出一些通用的方法吧。

瓊安娜·法伯:我們總結出了幾個步驟。

1.來點娛樂(把任務變成遊戲或挑戰、假裝;讓沒有生命的東西說話;用奇怪的聲音來說話,比如模擬機器人;假裝的遊戲,假裝是蜻蜓,一下飛到學校。)

2. 提供選擇(不要把選擇變成威脅。確保選項都是你和孩子可以接受的。)

3. 讓孩子負責(提問給孩子,讓他來思考解決辦法,而不是指責他沒做好。)

4. 提供資訊(把後果的資訊提供給孩子,而不是長篇大論去評判他又怎麼做錯了。)

茱莉·金:曾經有個媽媽說,女兒總把牛奶故意撒地上,再踩。媽媽說,你必須打掃乾淨,因為是你弄髒的。女兒大哭,十分鐘後,地板還是髒的。第二天,女兒又故意弄髒了。媽媽學會了我們的方法,說:“哦,我看到地上有牛奶。”沒想到女兒拿了紙巾就去擦。這個媽媽後來和我感歎,這簡直是黑魔法。

童書媽媽:你們陪伴孩子長大的經歷中,一定也從這些方法中受益良多。

瓊安娜·法伯:是的。寫便條也是我會用到的方法。我家孩子曾用不同方法來抵制洗澡,我察覺到自己因此變得疲倦和易怒。後來,我用一個正式的通知來解決了這個難題。

我寫了一個洗澡時間“預約卡”,提供了幾種選項:下午6點有泡泡澡的特別優惠;6:15是帶有胡蘿蔔和橡皮魚的快樂時光;6:30可以用杯子玩水。孩子們每個都認真考慮,然後愉快地做出了選擇。我要做的不過是揮舞著預約卡說:先生,你6點的下午浴準備好了!”

我媽媽的老師是這麼說的:如果用威脅、懲罰,其實是教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如果是用慈愛、負責的方式,也是教他們用同樣的方法去對待別人。

童書媽媽:你媽媽是育兒暢銷書作家,在你的成長中,有印象深的和媽媽之間的故事麼?

瓊安娜·法伯:很難說特別的故事,因為太多了,媽媽從來都很接納我的感受。小學時有位老師非常嚴厲,總要求我們把作業本邊上的一點點地方也畫上裝飾,但我不想做,太難了,想不出已經畫了那麼多,還能畫別的什麼,我回家向媽媽告狀,媽媽接納了我的感受。我再回到學校時,老師還是很嚴厲批評,但我覺得已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了。

我自己有了孩子後,媽媽曾告訴我,有位美國作家佛蘭克林·P·鐘斯說過這樣的話:你可以從孩子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說,你到底有多少耐心。

好媽媽

愛,尊重,接納感受

童書媽媽:一個好媽媽的特質是什麼,你們會怎樣來描述?

茱莉·金:愛,尊重,接納感受。

童書媽媽:可能媽媽們覺得書中方法好,但是實踐中也有無力感。除了更多自省、練習,還有什麼建議麼?

茱莉·金:可以建立媽媽讀書小組,通過和別的媽媽互相分享經驗來得到幫助。

所有的方法背後,都有需要你去內化的理念。比如,以遊戲方式處理,背後隱藏的是:讓孩子調整情緒,和你建立情感的聯結。給孩子選擇,其實暗含的是:讓孩子去習得承擔責任,掌控自己。

童書媽媽:這些方法,家長在平和的情緒下還能去用。但面對熊孩子,家長往往也在情緒中,該怎麼應對?

瓊安娜·法伯:也有一些方法。比如,當你表達憤怒或者沮喪的時候,多用“我”字,少用“你”字。表達你的感受,而非一味訓斥孩子。

如果你非常憤怒,還可以把所有的怒氣都壓成一聲大喊。比如對磨蹭的孩子:“上車!!” 注意儘量用一個詞來表達;強烈地表達感受,描述你看到的而不是評判。

當然,被父母呵斥不是什麼愉快的經歷。在怒氣消了後,重新跟孩子建立關係很重要。孩子需要知道有方法可以回到原先的親密,可以從接納彼此的感受開始,“這真沒意思,你不喜歡被呵斥,我因為……(描述你生氣的原因)真的很生氣。”

這些方法,需要在生活中多操練。而且,應對也是千變萬化的。碰到什麼新的挑戰,效果不好就再分析,好在,你有很多次機會可以練習。

童書媽媽:比如有讀者說,孩子不刷牙,開始溫和的勸導,孩子不配合,最後還把牙刷扔到了地上,她的情緒也一下被點燃了。

瓊安娜·法伯:家長可以試著先說自己的感受。比如 “我看到牙刷掉地上了,我簡直太生氣了,簡直想要打人了。”(記住,並沒有說你把牙刷弄到地上了。“你”往往讓孩子啟動防禦機制。而避免用“你”字,更可能獲得孩子的合作)孩子聽出來了你非常生氣,接下來可以用遊戲的方式繼續。

茱莉·金:我的孩子也不願意刷牙,我編了一個故事說給他。“你聽說過麼,動物園的動物全都跑出來了,都跑到嘴巴裡了,我們要不要去嘴巴裡檢查下。哦,我看到了一隻大象,哦,還有獅子……我們可以不可以請兩個清潔工來清潔,一個負責樓上,一個負責樓下的。你想先派哪個?你來下命令。你的手指頭沖上的,我就刷上面。”

童書媽媽:媽媽們像個魔法師,得隨時出招應對, 真的是方法千變萬化,背後有一定之規。

瓊安娜·法伯: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媽媽,有很漂亮的家,白色地毯,白色傢俱。但她有個3歲的破壞狂孩子,孩子用馬克筆在沙發上畫,用剪刀刺枕頭。媽媽的懲罰就是讓他到另一個房間呆著,沒收甜點。但一切還是照舊。

有一天,看到孩子又在剪地毯,她想試試在工作坊學到的方法。她對孩子說:“我很難過,這個毯子是姥姥給我的,你看邊緣都破了,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她抬起毯子,讓孩子把毯子邊緣剪整齊。結果孩子說:“媽媽,對不起。”這是她從來沒有聽過的話。

第二天,孩子不小心在臺布上弄了水。結果孩子說:“媽媽,這個臺布上有水了,我們該怎麼解決。” 媽媽感歎,這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童書媽媽:替讀者問個問題,孩子抱怨不想寫作業,要寫還必須父母陪著,該怎麼辦?

茱莉·金:有些孩子七八歲可以獨立完成作業,但大部分孩子做不到,這是正常的發育特點。不要認為別的孩子都很棒,只有自己的孩子是哭鬧,其實孩子的問題是共通的。必要的時候,你需要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什麼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你教別人的時候。有時我會讓孩子來當老師,而我故意做錯題。當孩子不能專注時,你也可以用選擇法。“你想先吃東西,還是先做作業?” 或者“做完一道數學題,可以吃3顆葡萄乾。”有時,還可以把需要做的事寫好清單,或者畫出來,做完一項劃勾,最後一項是玩。

這樣就讓孩子有掌控感,他學會了責任,學會了自我料理,而不是別人在命令我。

童書媽媽:你們都有三個孩子,又都走上了教別人育兒的道路,可否分享一些和多子女之間的相處之道。

瓊安娜·法伯:我們的做法就像書中舉例的那樣。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用懲罰的方式,而是用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有時候也會忙得一團糟,這是很真實的生活,家裡有孩子就沒辦法秩序井然。養育孩子永遠是不斷有挑戰。你要給孩子們選擇,讓他們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做父母的不是給孩子們帶來冰火兩重天,不是一會打他,一會又待他很好。孩子是從你的行為中來學習的。我第三個孩子出生時,老大6歲,他已經能幫我當助手,來解決兄弟姐妹的糾紛了。

茱莉·金:當最小的需要更多照顧時,老大總會有被忽視的感覺。以前看到小的哭,我就會對哥哥說,你怎麼對待你的弟弟的,然後倆孩子就互相爭辯。後來,我會這樣說:“哎喲,我聽到哭聲了,你們需要幫助麼?”

我曾經也對大孩子說:你不應該這麼幹。孩子說那不公平,弟弟先推的我。這個時候,小的就更放肆。如果我說:“哦,你不喜歡他推你,哦,你也不喜歡他這麼對待你,現在我們有問題了,怎麼辦?”這種方式,哥哥就不那麼生氣了,同時也就保護了弟弟。

即便你可能偏愛一個孩子,但不要表現出來讓孩子覺得是偏心的。

童書媽媽帶領大家複習

1.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尊重,無論他多麼小。

2.當你接納孩子的感受時,也是言傳身教,教會他們去尊重別人的感受。

3.如果用威脅、懲罰,其實是教孩子也這樣去對待他人;如果用慈愛、合作的方式,他們也會習得這樣的與人相處之道。

4. 必要的時候,調整你的期望值:調控環境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

5. 當你對孩子表達憤怒或者沮喪時,多用“我”字,少用“你”字。

6. 你可以從孩子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說,你到底有多少耐心。

瓊安娜•法伯(Joanna Faber):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第一作者阿黛爾•法伯之女,長期在母親的長島家庭/實驗室工作。她在紐約城市學院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畢業後從事數學與科學方面的工作。她曾在西哈雷姆的紐約市學校系統工作了十年(這裡既有英語為母語又有非英語為母語的兒童)。目前作為育兒教育專家,經常舉辦講座和工作坊。

茱莉•金(Julie King): 普林斯頓大學文科學士和耶魯大學法學博士。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家庭教育領域進行支持父母和專業人士的工作。除了對父母(單親或雙親)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外,她也為學校、非營利機構和父母群體舉辦了無數次“如何說……”工作坊。現住在三藩市灣區,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冬木:資深媒體人,童書媽媽特約撰稿人,個人微信公眾號:冬天的一棵樹。

供圖:青豆書坊。插圖選自《如何說寶貝才會聽:與2至7歲孩子的相處和溝通之道》

你得同理、回應他的感受,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更可能接受你的說法,甚至會有讓你驚訝的表現。而且,不要忘了,你在這樣做的時候,其實也是言傳身教,教會他們去尊重別人的感受。

童書媽媽:可不可以給讀者一些案例的示範?

瓊安娜·法伯:孩子總會碰到一些對他們來說困難的,甚至想要放棄的事情。這時我們常常會說,這個並不難啊,其實這會讓孩子更糾結。如果你這樣說:“這確實看起來很難,想要把它做好真是件不容易的事。”他更可能堅持做下去。

你的女兒在演出前很緊張,你安慰她:“不要擔心,你的聲音非常好”,這反而會給她壓力。不如以這樣的話開頭,“在這麼多人面前,上臺表演真是很挑戰的經歷。”

童書媽媽:你們談到和低齡孩子的溝通中,幻想是一個有用的方法。是否可以理解為,就是調整自己,和孩子的世界同頻,這確實在實踐中很奏效。

瓊安娜·法伯:每個人在小時候都經歷過幻想,比如想要有魔法。我曾帶過孩子們去幼稚園,你能想像那個過程讓人抓狂,有的要摸動物的頭,有的孩子餓了,有的又跑開了。最後回到校車時,一個孩子說不想回去了。我很生氣,但我努力平靜下來,接納他的感受,然後給他一個幻想。我就說:“你一定很喜歡動物園,是吧。但你肯定不想在這裡呆到兩點鐘,因為這樣的話這裡會一片漆黑,難道你想和熊一起過夜嗎?”結果這個孩子很快就上車了。

當你馬上要用命令式的口吻跟孩子說話時,定定神,如果想說“你現在就去洗澡,你是最髒的孩子了!” ,不妨換成“你想怎樣洗澡,和玩具洗澡還是和泡泡洗澡,還是兩個都要。”你想說“你現在要穿上睡衣,趕緊睡覺! ” 不妨換成 “你想正常穿睡衣還是把它反過來穿?想要睜著眼睛穿還是閉著眼睛穿?”

這些都是讓孩子感受到,他是有選擇的,而不是受你的命令去做。他的感受不同,行為就會不同。

尋求合作

生活需要來點幽默

童書媽媽:說到命名式的口吻,似乎這是父母不自覺就用上的, 而你們更多談到了要和孩子合作。

瓊安娜·法伯:僅僅認可是不夠的,需要從內心有與孩子合作的心態。有的事孩子不願意去做,這時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命令他們:“你把衣服穿上,你把這個東西拿下來。” 即使是成人,面對命令式的語氣,你也會反感。我去圖書館,一個牌子上寫著“不要碰這些書本”,但每當我經過時,就情不自禁的去碰了,因為這牌子給我傳遞的信號是觸摸而不是不要觸摸。

和孩子溝通也一樣,讓他們感受是威脅,往往會適得其反。比如說“你再扔一次石頭的話,我就帶你回家。” 孩子心裡會怎麼想?他聽到的不是“帶你回家”,而是“我再扔一次再扔一次。”

茱莉·金:尋求合作的方法,可以用娛樂的方式而不是命令的口吻。比如讓孩子穿襪子,你用誇張的口氣說:“我感覺好冷,空蕩蕩的,我需要一隻腳進來。”小朋友就歡喜地去了。想讓他快點出門,你不妨說:“你是想走到門口,還是跳到門口?” 你還可以扮演機器人的聲音來說話。

童書媽媽:把有情緒的孩子,變成可以合作的夥伴,可以總結出一些通用的方法吧。

瓊安娜·法伯:我們總結出了幾個步驟。

1.來點娛樂(把任務變成遊戲或挑戰、假裝;讓沒有生命的東西說話;用奇怪的聲音來說話,比如模擬機器人;假裝的遊戲,假裝是蜻蜓,一下飛到學校。)

2. 提供選擇(不要把選擇變成威脅。確保選項都是你和孩子可以接受的。)

3. 讓孩子負責(提問給孩子,讓他來思考解決辦法,而不是指責他沒做好。)

4. 提供資訊(把後果的資訊提供給孩子,而不是長篇大論去評判他又怎麼做錯了。)

茱莉·金:曾經有個媽媽說,女兒總把牛奶故意撒地上,再踩。媽媽說,你必須打掃乾淨,因為是你弄髒的。女兒大哭,十分鐘後,地板還是髒的。第二天,女兒又故意弄髒了。媽媽學會了我們的方法,說:“哦,我看到地上有牛奶。”沒想到女兒拿了紙巾就去擦。這個媽媽後來和我感歎,這簡直是黑魔法。

童書媽媽:你們陪伴孩子長大的經歷中,一定也從這些方法中受益良多。

瓊安娜·法伯:是的。寫便條也是我會用到的方法。我家孩子曾用不同方法來抵制洗澡,我察覺到自己因此變得疲倦和易怒。後來,我用一個正式的通知來解決了這個難題。

我寫了一個洗澡時間“預約卡”,提供了幾種選項:下午6點有泡泡澡的特別優惠;6:15是帶有胡蘿蔔和橡皮魚的快樂時光;6:30可以用杯子玩水。孩子們每個都認真考慮,然後愉快地做出了選擇。我要做的不過是揮舞著預約卡說:先生,你6點的下午浴準備好了!”

我媽媽的老師是這麼說的:如果用威脅、懲罰,其實是教他們用這樣的方式去對待他人;如果是用慈愛、負責的方式,也是教他們用同樣的方法去對待別人。

童書媽媽:你媽媽是育兒暢銷書作家,在你的成長中,有印象深的和媽媽之間的故事麼?

瓊安娜·法伯:很難說特別的故事,因為太多了,媽媽從來都很接納我的感受。小學時有位老師非常嚴厲,總要求我們把作業本邊上的一點點地方也畫上裝飾,但我不想做,太難了,想不出已經畫了那麼多,還能畫別的什麼,我回家向媽媽告狀,媽媽接納了我的感受。我再回到學校時,老師還是很嚴厲批評,但我覺得已有足夠的勇氣去面對了。

我自己有了孩子後,媽媽曾告訴我,有位美國作家佛蘭克林·P·鐘斯說過這樣的話:你可以從孩子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說,你到底有多少耐心。

好媽媽

愛,尊重,接納感受

童書媽媽:一個好媽媽的特質是什麼,你們會怎樣來描述?

茱莉·金:愛,尊重,接納感受。

童書媽媽:可能媽媽們覺得書中方法好,但是實踐中也有無力感。除了更多自省、練習,還有什麼建議麼?

茱莉·金:可以建立媽媽讀書小組,通過和別的媽媽互相分享經驗來得到幫助。

所有的方法背後,都有需要你去內化的理念。比如,以遊戲方式處理,背後隱藏的是:讓孩子調整情緒,和你建立情感的聯結。給孩子選擇,其實暗含的是:讓孩子去習得承擔責任,掌控自己。

童書媽媽:這些方法,家長在平和的情緒下還能去用。但面對熊孩子,家長往往也在情緒中,該怎麼應對?

瓊安娜·法伯:也有一些方法。比如,當你表達憤怒或者沮喪的時候,多用“我”字,少用“你”字。表達你的感受,而非一味訓斥孩子。

如果你非常憤怒,還可以把所有的怒氣都壓成一聲大喊。比如對磨蹭的孩子:“上車!!” 注意儘量用一個詞來表達;強烈地表達感受,描述你看到的而不是評判。

當然,被父母呵斥不是什麼愉快的經歷。在怒氣消了後,重新跟孩子建立關係很重要。孩子需要知道有方法可以回到原先的親密,可以從接納彼此的感受開始,“這真沒意思,你不喜歡被呵斥,我因為……(描述你生氣的原因)真的很生氣。”

這些方法,需要在生活中多操練。而且,應對也是千變萬化的。碰到什麼新的挑戰,效果不好就再分析,好在,你有很多次機會可以練習。

童書媽媽:比如有讀者說,孩子不刷牙,開始溫和的勸導,孩子不配合,最後還把牙刷扔到了地上,她的情緒也一下被點燃了。

瓊安娜·法伯:家長可以試著先說自己的感受。比如 “我看到牙刷掉地上了,我簡直太生氣了,簡直想要打人了。”(記住,並沒有說你把牙刷弄到地上了。“你”往往讓孩子啟動防禦機制。而避免用“你”字,更可能獲得孩子的合作)孩子聽出來了你非常生氣,接下來可以用遊戲的方式繼續。

茱莉·金:我的孩子也不願意刷牙,我編了一個故事說給他。“你聽說過麼,動物園的動物全都跑出來了,都跑到嘴巴裡了,我們要不要去嘴巴裡檢查下。哦,我看到了一隻大象,哦,還有獅子……我們可以不可以請兩個清潔工來清潔,一個負責樓上,一個負責樓下的。你想先派哪個?你來下命令。你的手指頭沖上的,我就刷上面。”

童書媽媽:媽媽們像個魔法師,得隨時出招應對, 真的是方法千變萬化,背後有一定之規。

瓊安娜·法伯: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媽媽,有很漂亮的家,白色地毯,白色傢俱。但她有個3歲的破壞狂孩子,孩子用馬克筆在沙發上畫,用剪刀刺枕頭。媽媽的懲罰就是讓他到另一個房間呆著,沒收甜點。但一切還是照舊。

有一天,看到孩子又在剪地毯,她想試試在工作坊學到的方法。她對孩子說:“我很難過,這個毯子是姥姥給我的,你看邊緣都破了,這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她抬起毯子,讓孩子把毯子邊緣剪整齊。結果孩子說:“媽媽,對不起。”這是她從來沒有聽過的話。

第二天,孩子不小心在臺布上弄了水。結果孩子說:“媽媽,這個臺布上有水了,我們該怎麼解決。” 媽媽感歎,這真是天翻地覆的變化。

童書媽媽:替讀者問個問題,孩子抱怨不想寫作業,要寫還必須父母陪著,該怎麼辦?

茱莉·金:有些孩子七八歲可以獨立完成作業,但大部分孩子做不到,這是正常的發育特點。不要認為別的孩子都很棒,只有自己的孩子是哭鬧,其實孩子的問題是共通的。必要的時候,你需要調整對孩子的期望值。

什麼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你教別人的時候。有時我會讓孩子來當老師,而我故意做錯題。當孩子不能專注時,你也可以用選擇法。“你想先吃東西,還是先做作業?” 或者“做完一道數學題,可以吃3顆葡萄乾。”有時,還可以把需要做的事寫好清單,或者畫出來,做完一項劃勾,最後一項是玩。

這樣就讓孩子有掌控感,他學會了責任,學會了自我料理,而不是別人在命令我。

童書媽媽:你們都有三個孩子,又都走上了教別人育兒的道路,可否分享一些和多子女之間的相處之道。

瓊安娜·法伯:我們的做法就像書中舉例的那樣。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用懲罰的方式,而是用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有時候也會忙得一團糟,這是很真實的生活,家裡有孩子就沒辦法秩序井然。養育孩子永遠是不斷有挑戰。你要給孩子們選擇,讓他們去想辦法解決問題。

做父母的不是給孩子們帶來冰火兩重天,不是一會打他,一會又待他很好。孩子是從你的行為中來學習的。我第三個孩子出生時,老大6歲,他已經能幫我當助手,來解決兄弟姐妹的糾紛了。

茱莉·金:當最小的需要更多照顧時,老大總會有被忽視的感覺。以前看到小的哭,我就會對哥哥說,你怎麼對待你的弟弟的,然後倆孩子就互相爭辯。後來,我會這樣說:“哎喲,我聽到哭聲了,你們需要幫助麼?”

我曾經也對大孩子說:你不應該這麼幹。孩子說那不公平,弟弟先推的我。這個時候,小的就更放肆。如果我說:“哦,你不喜歡他推你,哦,你也不喜歡他這麼對待你,現在我們有問題了,怎麼辦?”這種方式,哥哥就不那麼生氣了,同時也就保護了弟弟。

即便你可能偏愛一個孩子,但不要表現出來讓孩子覺得是偏心的。

童書媽媽帶領大家複習

1.每個孩子都需要被尊重,無論他多麼小。

2.當你接納孩子的感受時,也是言傳身教,教會他們去尊重別人的感受。

3.如果用威脅、懲罰,其實是教孩子也這樣去對待他人;如果用慈愛、合作的方式,他們也會習得這樣的與人相處之道。

4. 必要的時候,調整你的期望值:調控環境而不是一味要求孩子。

5. 當你對孩子表達憤怒或者沮喪時,多用“我”字,少用“你”字。

6. 你可以從孩子那裡學到很多東西,比如說,你到底有多少耐心。

瓊安娜•法伯(Joanna Faber):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麼聽孩子才肯說》第一作者阿黛爾•法伯之女,長期在母親的長島家庭/實驗室工作。她在紐約城市學院取得特殊教育碩士學位,畢業後從事數學與科學方面的工作。她曾在西哈雷姆的紐約市學校系統工作了十年(這裡既有英語為母語又有非英語為母語的兒童)。目前作為育兒教育專家,經常舉辦講座和工作坊。

茱莉•金(Julie King): 普林斯頓大學文科學士和耶魯大學法學博士。自1995年以來一直在家庭教育領域進行支持父母和專業人士的工作。除了對父母(單親或雙親)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外,她也為學校、非營利機構和父母群體舉辦了無數次“如何說……”工作坊。現住在三藩市灣區,是三個孩子的母親。

冬木:資深媒體人,童書媽媽特約撰稿人,個人微信公眾號:冬天的一棵樹。

供圖:青豆書坊。插圖選自《如何說寶貝才會聽:與2至7歲孩子的相處和溝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