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跟隨影像的腳步,追尋母校——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發展歷程

小編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上學期間感覺不到學校的美,但是畢業這麼多年,卻是經常回憶起母校的一木一草、一路一廊,想是四年大學生活中母校還是深深印記在腦海中。

一日,又憶起母校,隨即上baidu找些母校的新聞或者照片,邊一番竟是一個下午,這些關於母校的舊影像卻串起了母校的發展歷程。

1966年第一支教職工隊伍來到山東東營這塊鹽鹼灘塗丈量土地,開始了華東石油學院的建設。

1969年,中央發佈一號令,要求各單位備戰疏散,各大院校也必須遷出北京。

10月22日開始,北京石油學院4000師生從北京五道口整裝上火車,只用兩周的時間全部遷出北京,改名為華東石油學院,在東營開始了新的學習征程。

條件艱苦,全員師生員工自己動手建校。大家自己動手燒石灰、制坯燒磚、蓋房子、修馬路、架電線、安裝水氣管道、挖水溝、開荒地、修水庫、插秧種田,樣樣活都幹。1970年第一批4萬平方米的“乾打壘”在東營的鹽鹼灘上建成,成為教學辦公生活用房。上學的時候教授我們物理實驗的李洪達老先生常常說起這段歷史,個中既有當年的辛苦,

想必更多成了驕傲的回憶。

1970-1976年,華東石油學院廣大師生員工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發揚“實事求是,艱苦奮鬥”的傳統,埋頭工作,堅持為國家培養了3000多名畢業生,維繫了石油高等教育面臨中斷的鏈條。

學校還利用在油田的有利條件,開始走出了“產學研”結合的新路子。石大人自力更生建起了華東石油學院第一個萬噸級的煉油廠-勝華煉油廠,現在發展成現在具有百萬噸級的化工集團公司,成為我國高校校辦產業的典範。當年可是石油行業很好的單位。

1988年,華東石油學院更名為石油大學。7月,中石油任命楊光華為石油大學校長,北京和華東兩地辦學。

1988-1999年,是學校向多科性大學邁進的時期。1990年,廣大科技工作者通過刻苦鑽研、團隊協作和產學研合取得了國家“七五”重點科研攻關專案“定向井、叢式井鑽井技術”等豐碩科研成果。

1997年11月26日,國家計委發文,同意石油大學作為“211工程”院校建設。

2000年學校劃轉教育部管理。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擴大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個學術機構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繫。

太陽廣場於1988年建成,廣場中間陽光路北側矗立著一座8米多的雕塑——創造太陽,是學校的主體雕塑,太陽廣場也因此得名。上學期間去過無數次的啦。

行走在文化長廊,宛如遨遊知識海洋。一個個展板,見證了多少匆匆身影,留下小編多少青澀回憶。

薈萃湖是一個人工湖,最早稱水庫,修建於1969年。氤氳之間,明月可墜,晚間閒暇時,漫步於湖堤,也成就了多少情侶。

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建設青島校區;2005年1月,學校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8月,學校完成辦學結構調整,辦學主體轉移至青島。學校進軍新能源、探索深海資源,也行不就得將來,小編的母校會是一等一的學府,我驕傲!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南門雅致秀美,同樣不失氣勢。山的底蘊,海的胸懷,造就厚重石大。

創造太陽雕塑在青島校區依舊陪伴著石油大學,和石油大學的莘莘學子一道,開闢新的輝煌。

光華大道,為了紀念我校楊光華校長,創造太陽雕塑立于道路中央,寓意我校事業迎朝陽普光華。

1997年11月26日,國家計委發文,同意石油大學作為“211工程”院校建設。

2000年學校劃轉教育部管理。學校堅持開放辦學,不斷擴大交流與合作,與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多個學術機構和高等院校建立了密切的學術聯繫。

太陽廣場於1988年建成,廣場中間陽光路北側矗立著一座8米多的雕塑——創造太陽,是學校的主體雕塑,太陽廣場也因此得名。上學期間去過無數次的啦。

行走在文化長廊,宛如遨遊知識海洋。一個個展板,見證了多少匆匆身影,留下小編多少青澀回憶。

薈萃湖是一個人工湖,最早稱水庫,修建於1969年。氤氳之間,明月可墜,晚間閒暇時,漫步於湖堤,也成就了多少情侶。

2004年8月,教育部批准建設青島校區;2005年1月,學校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8月,學校完成辦學結構調整,辦學主體轉移至青島。學校進軍新能源、探索深海資源,也行不就得將來,小編的母校會是一等一的學府,我驕傲!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南門雅致秀美,同樣不失氣勢。山的底蘊,海的胸懷,造就厚重石大。

創造太陽雕塑在青島校區依舊陪伴著石油大學,和石油大學的莘莘學子一道,開闢新的輝煌。

光華大道,為了紀念我校楊光華校長,創造太陽雕塑立于道路中央,寓意我校事業迎朝陽普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