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當我們談論孩子英語學習時,我們在談什麼?

下班回家的公車上,一位寶媽帶著約五六歲的女兒坐在我前面。迎面走來一位外籍友人,媽媽趕緊地慫恿女兒上前用英語打招呼。這位外籍朋友坐下來熱情地和小朋友問好,

然而小女孩似乎只會幾個非常簡單的句子,所以對話很快就中止了。於是媽媽拿出手機請對方拍個合影,客氣地道了謝,低頭開始了發朋友圈。

我能感受到這位寶媽發朋友圈時的興奮和激動,女兒和老外都能對上話了,真有面兒,有圖有真相。

都說現在的家長都有教育焦慮症,

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孩子從小開始學英語那是必須的,早晚能用得著。可是當你讓孩子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是不是真的讓他明白到學習一門語言的意義呢?

上次同學聚會,飯桌上同學讓兩歲的兒子當眾用英文數數,小傢伙真的從1數到了20,但我從他臉上看不到一絲快樂和成就感,而暗地裡我也為他服從爸媽表演欲的乖巧而略感心疼。

我當然贊成孩子從小學習英語,但並不贊成以孩子盲目以會說英語為榮,總覺得這將脫離語言學習的正確軌道。

1

作為應試教育下的標準品,我從小英語成績就不錯。大學雖然沒有選擇英語專業,但畢業後還是在沿海城市順利地找到了外貿出口的工作。英語就是我的工作語言,郵件為主,電話和面談為輔,在實際和外籍人士溝通的過程中,我幾乎顛覆了課堂上所學的詞彙和表達方式,

因為在口語化的應用裡,教科書裡的用法顯得特別生硬。

有趣的是,我身邊的同事和朋友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老闆甚至是工作以後才學的英語。但每次客戶來訪,老闆總是把會議的氣氛搞得特別生動。毫無疑問,客戶喜歡他那有趣地表達、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

偶爾當我們的溝通因為詞彙量的限制卡殼時,經常會聽到客戶笑侃:讓我們換一種方式來說這個問題,

你的英文比我的中文水準已經好太多了。

曾經我們一直以英語成績為驕傲,以英語演講和辯論為榮,這也讓我們把英語學習的價值放在了一個過高的層面。它代表著優秀、代表著一項技能。從這種期望出發,我們形成了不敢說,怕出錯,照本宣科的語言習慣。

而事實上,語言的最大作用是為了交流。說錯了又有什麼關係呢?換個說法、表情、肢體語言、替代實物讓對方明白就好。

還原交流意義的本身,英語的學習才能更好地回歸到應有的心態上來。

2

英國著名的心理學教授魯道夫·謝弗認為,兒童需要獲得的不僅是語言能力,還有交流能力。語言能力一定是與交流能力緊密聯繫的,僅是完美的語言本身並不夠。

交流能力是指個人根據談話的物件調整自己語言的能力。和語言能力一樣,交流能力的發展也是一個複雜長期的過程,貫穿于大部分兒童期。

事實上我們在學習和運用母語時,能更多的體會到交流能力的欠缺。很多人聽書讀寫並不是問題,但在卻並非一定能和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

而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因為應用環境的失真,我們更容易誤以為,語言能力的提升就是交流能力的提升。

英國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指出:語言有三大功能,它是交流、思考和自我調節的工具。

要讓這些功能發揮作用,就要盡可能地讓語言功能和交流能力緊密地聯繫起來。

3

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賴斯認為,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

通過人們對話的研究,格賴斯提出了著名的語用學原則——“合作原則”,這些主導語言交流的規則包括:

A.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

為了讓對方理解談話所必須的信息量,這個量的提供要 “應該滿足,但不應超出” 交際所需。

B.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

要儘量提供真實的資訊,至少要明白對方期待你提供真實的資訊。

C.相關準則(Relevant Maxim)。

談話要關聯上共同的主題。

D.方式準則(Manner Maxim)。

交流要用適當的、禮貌地方式進行,才能利於資訊的傳遞。

生活中,我們總是對那些侃侃而談的話題引導者羡慕不已。其實無論你用什麼語言來交流,只要明確了交流的目的,遵循了合適的規則,就能超越語言的限制達成有效的、愉悅的溝通。而這些交流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從兒童期就開始重視起來。

所以學習一門外語,首先就要走出語言能力=交流能力的誤區。放下讓孩子學英語是一種本領、一種技能的心態,把它當成提高交流能力的一種工具。多借助電影、趣味書本裡的語言運用場景,不妨帶著平常心、帶著提升孩子興趣的態度去學習。少一點包袱,就能多一點樂趣,從而找到語言世界裡真正的斑斕色彩。

交流能力是指個人根據談話的物件調整自己語言的能力。和語言能力一樣,交流能力的發展也是一個複雜長期的過程,貫穿于大部分兒童期。

事實上我們在學習和運用母語時,能更多的體會到交流能力的欠缺。很多人聽書讀寫並不是問題,但在卻並非一定能和他人進行有效的溝通。

而學習一門外語的時候,因為應用環境的失真,我們更容易誤以為,語言能力的提升就是交流能力的提升。

英國心理學家魯道夫·謝弗指出:語言有三大功能,它是交流、思考和自我調節的工具。

要讓這些功能發揮作用,就要盡可能地讓語言功能和交流能力緊密地聯繫起來。

3

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賴斯認為,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

通過人們對話的研究,格賴斯提出了著名的語用學原則——“合作原則”,這些主導語言交流的規則包括:

A.量的準則(Quantity Maxim)。

為了讓對方理解談話所必須的信息量,這個量的提供要 “應該滿足,但不應超出” 交際所需。

B.質的準則(Quality Maxim)。

要儘量提供真實的資訊,至少要明白對方期待你提供真實的資訊。

C.相關準則(Relevant Maxim)。

談話要關聯上共同的主題。

D.方式準則(Manner Maxim)。

交流要用適當的、禮貌地方式進行,才能利於資訊的傳遞。

生活中,我們總是對那些侃侃而談的話題引導者羡慕不已。其實無論你用什麼語言來交流,只要明確了交流的目的,遵循了合適的規則,就能超越語言的限制達成有效的、愉悅的溝通。而這些交流能力的培養,更應該從兒童期就開始重視起來。

所以學習一門外語,首先就要走出語言能力=交流能力的誤區。放下讓孩子學英語是一種本領、一種技能的心態,把它當成提高交流能力的一種工具。多借助電影、趣味書本裡的語言運用場景,不妨帶著平常心、帶著提升孩子興趣的態度去學習。少一點包袱,就能多一點樂趣,從而找到語言世界裡真正的斑斕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