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阿拉伯世界中的“沸騰蒸鍋”——吉布地

文:沈持盈

眾所周知,廣義上的阿拉伯世界包含西亞北非地區的22個國家,這22個國家你方唱罷我登場,幾乎個個都因各種政治原因相繼在國際舞臺上“狂刷存在感”,但也有一個國家例外,

安靜地仿佛是阿拉伯世界的"一股清流",它就是外號叫做“基本不會提”的吉布地。

在一張1.5米x1米的世界地圖上,你可能需要離地圖30釐米左右才能在紅海南側、亞丁灣西岸找到吉布地,它可謂是實打實的“蕞爾小國”。吉布地的國土面積大約相當於一個半北京,人口數量卻和順義區差不多,照理說,地廣人稀競爭少,人民幸福指數高。但吉布地實在是很悲催,看看它的地理位置就知道了——

(吉布地的地理位置)

北邊連著飽受戰火,1993年才從衣索比亞獨立出來的厄立特里亞;西面和西南與衣索比亞接壤;東南鄰國是令人聽到就眉頭皺起的海盜之國索馬里;北邊更是不消停,亞丁灣彼岸的葉門胡賽派武裝組織虎視眈眈,

並且早已有勢力滲透至吉布地。

除了不利國內發展的地理因素,吉布地地形複雜,國境內以山地和沙漠居多,且終年炎熱少雨,年平均氣溫高達30攝氏度,國內資源匱乏,完全不適合工農業發展,因此也是聯合國宣佈的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吉布地市一景)

吉布地當然不是“基本不會提”的諧音,關於吉布地名稱的由來,也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西方探險家第一次來到吉布地遇到一位正在燒鍋的老嫗,便問這裡是什麼地方,由於語言不通,老嫗誤以為他們問的是自己的鍋,便回答“吉布地”(“我的鍋”)。坊間傳聞不值一哂,但“吉布地”在當地使用的阿法爾語中的確是“沸騰的蒸鍋”之義。

巧合的是,用“沸騰的蒸鍋”來形容吉布地也是十分形象。

一方面,它形象地描述出了吉布地的氣候與地理特點,另一方面,這片土地也見證了世界各國暗地裡的軍事角力,著實把吉布地變成了一口“沸騰蒸鍋”。

還是要從吉布地的地理位置說起。吉布地最大的港口吉布地港靠印度洋與紅海,往來的船隻,但凡要北上通過蘇伊士運河到達歐洲,亦或是由紅海南下印度洋,這裡都是必經之地,其位置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從吉布地機場出發,飛機向北,到達的是一干土豪的中東石油國家,向南飛便能深入非洲腹地,如果這架飛機是戰機的話……從戰略角度來看,吉布地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

和許多非洲國家一樣,吉布地在獨立前,當了法國近一個世紀的殖民地,名字也叫做“法屬索馬里”,在殖民時期,它與英國殖民的亞丁灣地區以及義大利殖民的厄立特里亞地區保持著一種微妙的平衡。由於當時紅海已被英國控制,因此吉布地港就成了法國抗爭英國,同時扼守非洲、中東、紅海和印度洋十字路口的重要港口。

二戰結束後,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相繼掀起了一股獨立的浪潮,例如喀麥隆、查德、馬里等國家紛紛脫離了法國的統治,當時吉布地有部分民眾提議獨立,法國也於1958年被迫允許吉布地舉行全民公決,但令人尷尬的一幕出現了——民眾投票的結果竟然是不希望吉布地獨立,而是要求吉布地以法國在海外的領地存在。

我們不能哂笑某些吉布地人民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但的確,一些吉布地人認為法國在這片土地上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是完全沒辦法非洲本土化的,一旦脫離法國的統治,整個地區又會陷入混亂與貧窮的境地;此外,獨立問題也牽涉到吉布地地區兩個民族的矛盾,因此相當複雜。

挺法方與反法方就這樣抗爭了十幾年,最終還是後者獲得了勝利——1977年,吉布地宣佈獨立,但獨立的背後埋下了種族矛盾與內戰的種子,此後吉布地一直處在動盪之中,根本無法休養生息,遑論國家經濟文化發展。

(吉布地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在此期間,吉布地領導人也想過一些辦法,例如1986年聯合衣索比亞、肯亞、索馬里、蘇丹和烏干達成立“政府間發展組織”(伊加特),試圖抱團取暖,但無奈六個國家實力太弱,自身飽受內亂之苦,嚴重者如索馬里早已國不成國,因此伊加特一直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上世紀末期,吉布地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會。先是海灣戰爭時期,吉布地是美軍重要的軍事基地,此後,由於亞丁灣恐怖襲擊與海盜勢力的日益猖獗,吉布地作為重要的戰略港口,成為了西方國家反恐反海盜行動的駐紮地。光是法國在吉布地的駐軍人數,就站到了其在整個非洲地區駐軍人數的一半;此外,美國與日本也有部隊在吉布地駐紮。

近些年,中國政府也不甘示弱,自2010年,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出海執行“和諧使命-2010”任務選擇吉布地作為第一站之後,吉布地港就稱為了中國海軍的補給港口。2015年葉門局勢緊張,中國政府在葉門組織撤僑時,也是將人員第一時間安置在了吉布地。可以說,在未來,吉布地對於中國海軍乃至中國政府,都是極其重要的夥伴。

(中國海軍在吉布地留下的海軍牆)

對於強國在自己國土駐軍,吉布地不但不反抗,反而伸出雙手熱烈歡迎。這種做法一方面能夠保障國土安全,讓四方敵人無法有機可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出租軍事基地增加國家收入,而吉布地政府也將這筆錢視為機器重要的財政來源。據報導,美國、法國以及日本就租地事項,每年都要給吉布地支付數千萬美元。作為一個處於重要戰略位置、又沒什麼話語權的弱國力國家,這樣的政策,真是明智之中又夾雜著許多的無奈。

由於當時紅海已被英國控制,因此吉布地港就成了法國抗爭英國,同時扼守非洲、中東、紅海和印度洋十字路口的重要港口。

二戰結束後,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相繼掀起了一股獨立的浪潮,例如喀麥隆、查德、馬里等國家紛紛脫離了法國的統治,當時吉布地有部分民眾提議獨立,法國也於1958年被迫允許吉布地舉行全民公決,但令人尷尬的一幕出現了——民眾投票的結果竟然是不希望吉布地獨立,而是要求吉布地以法國在海外的領地存在。

我們不能哂笑某些吉布地人民得了斯德哥爾摩綜合征,但的確,一些吉布地人認為法國在這片土地上的技術和管理理念是完全沒辦法非洲本土化的,一旦脫離法國的統治,整個地區又會陷入混亂與貧窮的境地;此外,獨立問題也牽涉到吉布地地區兩個民族的矛盾,因此相當複雜。

挺法方與反法方就這樣抗爭了十幾年,最終還是後者獲得了勝利——1977年,吉布地宣佈獨立,但獨立的背後埋下了種族矛盾與內戰的種子,此後吉布地一直處在動盪之中,根本無法休養生息,遑論國家經濟文化發展。

(吉布地是世界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

在此期間,吉布地領導人也想過一些辦法,例如1986年聯合衣索比亞、肯亞、索馬里、蘇丹和烏干達成立“政府間發展組織”(伊加特),試圖抱團取暖,但無奈六個國家實力太弱,自身飽受內亂之苦,嚴重者如索馬里早已國不成國,因此伊加特一直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發展。

上世紀末期,吉布地迎來了重要的發展機會。先是海灣戰爭時期,吉布地是美軍重要的軍事基地,此後,由於亞丁灣恐怖襲擊與海盜勢力的日益猖獗,吉布地作為重要的戰略港口,成為了西方國家反恐反海盜行動的駐紮地。光是法國在吉布地的駐軍人數,就站到了其在整個非洲地區駐軍人數的一半;此外,美國與日本也有部隊在吉布地駐紮。

近些年,中國政府也不甘示弱,自2010年,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出海執行“和諧使命-2010”任務選擇吉布地作為第一站之後,吉布地港就稱為了中國海軍的補給港口。2015年葉門局勢緊張,中國政府在葉門組織撤僑時,也是將人員第一時間安置在了吉布地。可以說,在未來,吉布地對於中國海軍乃至中國政府,都是極其重要的夥伴。

(中國海軍在吉布地留下的海軍牆)

對於強國在自己國土駐軍,吉布地不但不反抗,反而伸出雙手熱烈歡迎。這種做法一方面能夠保障國土安全,讓四方敵人無法有機可乘,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出租軍事基地增加國家收入,而吉布地政府也將這筆錢視為機器重要的財政來源。據報導,美國、法國以及日本就租地事項,每年都要給吉布地支付數千萬美元。作為一個處於重要戰略位置、又沒什麼話語權的弱國力國家,這樣的政策,真是明智之中又夾雜著許多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