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開店診斷」店面格局有硬傷,怎麼改造才能彌補先天不足?

開店選鋪位,大家都喜歡規則、方正的空間,通過規劃設計實現高效運營。

但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選的鋪位也難免遇到一些不可改變的事實。如果餐廳格局有硬傷,影響空間規劃、拖慢運營效率,

那該怎麼辦?本文以一家自助餐廳為例,為您講講空間硬傷的改造辦法。

案例

漢軒宮是一家融合型自助餐廳,海鮮、火鍋、燒烤、中餐等多種品類融合。其位於某城市中心的一家店,面積數千平方,能同時容納500人以上用餐。

這家店的前身是金漢斯啤酒烤肉自助餐廳,

當年消費高峰期等座都需要近2個小時。如今,漢軒宮自助餐經營的品類更豐富,環境、產品也有提升,生意卻大不如前。

金漢斯階段,大而全的融合模式、自助烤肉的另類吃法,加上當年大眾餐飲的選擇較少,才有了當年的火爆景象。如今餐飲行業細分,大眾餐飲消費競爭激烈,而這家餐廳空間格局有硬傷,偏偏又經營了最凸顯空間缺陷的品類,

從而導致各種空間、運營問題集中,帶來較差的消費體驗,影響了餐廳的正常運營。

內參君帶著這家餐廳的問題請教了餐飲設計專家及餐飲諮詢人士,研究其可以改善優化的方案。

問題 1整體佈局:動線過長,取餐不便

這家店位於某購物中心二樓,在一樓和二樓分別有兩個顧客出入口,但餐廳運營空間狹窄細長,且在隔離出內部操作空間和獨立房間後,餐品展示空間與動線空間更顯擁擠。

餐廳狹窄細長的運營空間,對動線規劃有一定的影響和限制。雖然同為自助餐廳,但在金漢斯階段,以廚師送餐上桌為主要取餐形式,顧客動線與普通餐廳相同,只有進出的主動線。

目前餐廳燒烤涮融合的自助形式下,餐廳把餐品製作和展示分別規劃在狹窄空間的一側和中間,

兩側雖然均可以通行,但僅可供兩人通行。顧客取餐與廚師補餐、服務人員的動線重疊交叉,餐廳空間缺陷愈加凸顯,影響了正常運營和就餐體驗。

改造建議

自助餐廳的空間規劃比普通餐廳更重要。顧客動線更複雜,加上餐廳運營動線,妥善規劃才能有好的運營效率和顧客體驗。而空間若有缺點,就更需要通過規劃設計揚長避短。

河南鸚鵡螺空間設計總經理李卡表示,自助餐廳的空間規劃重點在於自助餐台,餐台的歸類、每種菜品佔用的面積、擺放順序等,要結合餐廳主打特色和後廚出品情況明確規劃。

自助餐廳的餐台周邊均是主通道,空間規劃時首先要考慮主通道的通暢,各餐台之間的距離不宜過長,以便提高取餐效率、改善就餐體驗。比如,在空間相對寬裕的區域集中設置主要取餐區,狹窄區域設置較少取用的餐品類型。

另外,可以在餐廳入口設置部分餐台或明廚,臨街、臨路的位置採用玻璃門窗,通過餐品展示吸引路過的消費者。

問題 2餐品擺放:取餐距離遠、往返不便

這家店的空間屬於異型空間,狹長、曲折,餐廳兩端相距近百米,而餐品擺放長達數十米。顧客取某一類餐食時,就要在狹長的空間內不斷往返。

從顧客角度而言,取餐距離遠、往返不便,就會影響就餐體驗。

改造建議

自助餐廳的動線中,以顧客動線最為繁複,餐品擺放時更要首先考慮顧客取餐的便利性。

在空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餐品擺放相對集中,各品類分區但區域間距不宜過大,方便顧客就近取餐。

以方正的空間為例,可將餐位設置於四周,在中央位置設置餐品展示區,圓形佈局擺放、多設開口、各品類分區擺放,顧客取餐、廚師補餐有多條動線方便進出。

如果空間較大的方正型佈局,則可按“外方中圓內方”的規劃設計,進行“餐位—餐品擺放—餐位”的整體佈局。

在這個自助餐廳空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參考“納什均衡”理論,在店內動線的¼和¾的位置,分別設置兩處集中擺放主要餐品的位置,能最大化方便餐廳每個餐桌上的顧客取餐。

問題 3餐品展示:中餐菜品水分流失,鍋底浪費

這家店裡,有部分烤肉是廚師烤制好後放在保溫箱進行保溫,顧客按需索取,溫度和肉質水分保持相對較好。海鮮部分則使用水槽和冰槽保存,溫度也保持較好。但火鍋部分是添足底料和湯水,顧客自取。如果備量過多容易造成浪費。

自助中餐部分採用的是器皿底部加熱保溫方式,這種方式雖然方便且成本較低,但對溫度和水分控制情況較差,菜品溫度和水分流失後色澤也隨之受到影響。

改造建議

目前常見的燒烤涮自助餐廳中,在火鍋、自助中餐部分,就有較好的保溫保鮮方式。

有著近十年自助餐運營經驗的品牌負責人老韓表示,以火鍋為例,備餐時可以把火鍋底料放進鍋中供顧客自取,火鍋上桌後由服務員添上熱湯。一來不會造成浪費,二來顧客取餐更方便,三來服務員能隨時添上熱湯,也可以節省顧客等候火鍋內冷湯煮沸的時間。

自助中餐部分,長時間的保溫容易影響溫度、水分和色澤。以自助午餐為例,一般中午11點開始進場,14點是午餐截止進場時間,中餐要擺放近5個小時(大眾自助餐廳以用餐2小時為限)。

建議每道菜品每次不宜製作量過多,採用傳統保溫模式之余,可以增加使用“保溫保鮮燈”直射,既能保溫不影響水分和色澤,又能通過重點照明展示菜品。

“有些餐廳認為一次多做點保溫就好,廚師不用多次製作,可節省各項成本。”老韓說,其實賬不是這麼算的。菜品大量製作後保溫,溫度水分色澤流失後,顧客會轉而選擇其他新鮮餐品,更會造成菜品浪費。

各餐台之間的距離不宜過長,以便提高取餐效率、改善就餐體驗。比如,在空間相對寬裕的區域集中設置主要取餐區,狹窄區域設置較少取用的餐品類型。

另外,可以在餐廳入口設置部分餐台或明廚,臨街、臨路的位置採用玻璃門窗,通過餐品展示吸引路過的消費者。

問題 2餐品擺放:取餐距離遠、往返不便

這家店的空間屬於異型空間,狹長、曲折,餐廳兩端相距近百米,而餐品擺放長達數十米。顧客取某一類餐食時,就要在狹長的空間內不斷往返。

從顧客角度而言,取餐距離遠、往返不便,就會影響就餐體驗。

改造建議

自助餐廳的動線中,以顧客動線最為繁複,餐品擺放時更要首先考慮顧客取餐的便利性。

在空間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建議餐品擺放相對集中,各品類分區但區域間距不宜過大,方便顧客就近取餐。

以方正的空間為例,可將餐位設置於四周,在中央位置設置餐品展示區,圓形佈局擺放、多設開口、各品類分區擺放,顧客取餐、廚師補餐有多條動線方便進出。

如果空間較大的方正型佈局,則可按“外方中圓內方”的規劃設計,進行“餐位—餐品擺放—餐位”的整體佈局。

在這個自助餐廳空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可以參考“納什均衡”理論,在店內動線的¼和¾的位置,分別設置兩處集中擺放主要餐品的位置,能最大化方便餐廳每個餐桌上的顧客取餐。

問題 3餐品展示:中餐菜品水分流失,鍋底浪費

這家店裡,有部分烤肉是廚師烤制好後放在保溫箱進行保溫,顧客按需索取,溫度和肉質水分保持相對較好。海鮮部分則使用水槽和冰槽保存,溫度也保持較好。但火鍋部分是添足底料和湯水,顧客自取。如果備量過多容易造成浪費。

自助中餐部分採用的是器皿底部加熱保溫方式,這種方式雖然方便且成本較低,但對溫度和水分控制情況較差,菜品溫度和水分流失後色澤也隨之受到影響。

改造建議

目前常見的燒烤涮自助餐廳中,在火鍋、自助中餐部分,就有較好的保溫保鮮方式。

有著近十年自助餐運營經驗的品牌負責人老韓表示,以火鍋為例,備餐時可以把火鍋底料放進鍋中供顧客自取,火鍋上桌後由服務員添上熱湯。一來不會造成浪費,二來顧客取餐更方便,三來服務員能隨時添上熱湯,也可以節省顧客等候火鍋內冷湯煮沸的時間。

自助中餐部分,長時間的保溫容易影響溫度、水分和色澤。以自助午餐為例,一般中午11點開始進場,14點是午餐截止進場時間,中餐要擺放近5個小時(大眾自助餐廳以用餐2小時為限)。

建議每道菜品每次不宜製作量過多,採用傳統保溫模式之余,可以增加使用“保溫保鮮燈”直射,既能保溫不影響水分和色澤,又能通過重點照明展示菜品。

“有些餐廳認為一次多做點保溫就好,廚師不用多次製作,可節省各項成本。”老韓說,其實賬不是這麼算的。菜品大量製作後保溫,溫度水分色澤流失後,顧客會轉而選擇其他新鮮餐品,更會造成菜品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