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厲害了!煙臺獲得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打造“宜游”“宜居”文化名城新名片

煙臺獲得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

是全國唯一獲得“五連冠”的城市!

煙臺是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七連冠、連續五屆全國文明城市、連續八屆全國雙擁模範城,也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安全城市、中國最宜居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最美麗城市、中國最佳避暑旅遊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獲獎城市和聯合國人居獲獎城市。

【宜遊煙臺】

打造“宜遊”名片

助推文明城市“五連冠”

煙臺是一座歷史文化積澱深厚的宜遊城市,也是一座因旅遊而美麗的城市。這些年,煙臺以發展“文旅融合”“煙臺人遊煙臺”等旅遊領域工作抓手,推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腳步未曾停歇,

僅今年預計接待遊客7000萬人次、增長8%,實現旅遊消費總額940億元、增長12%;再捧“最佳避暑旅遊城市”稱號,位居2017中國全域旅遊魅力指數排行榜地市級第4位……我市旅遊發展取得的一個又一個突破,印證著文明城市“五連冠”愈發彰顯出的宜遊魅力。

以“文旅融合”為抓手,帶動全市旅遊業提檔升級

今年7月1日,煙臺山景區和東炮臺公園同時對社會免費開放。10天內,煙臺山景區接待遊客已超過7萬人次,平均日接待量近萬,是過去的近5倍。而這兩個景區免費開放,正是我市打造“文化旅遊名城”、創建全域旅遊示範區工作的典型代表,目前全市81家A級以上景區中,免費向市民開放的39家,免費開放率達到48.1%。今年以來,我市旅遊發展取得的一個又一個突破,

恰恰印證著“文旅融合”為行業轉型帶來的蓬勃活力與生機。此外,10月25日,煙臺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揭牌。未來,將按照現代企業運作機制和管理制度,積極推進實施一批影響大、品質高、帶動力強的文旅產業項目,全力做好全域旅遊和文化旅遊產業融合發展這篇大文章。從這個意義上說,煙臺旅遊的突破,著力點在文旅融合。

“煙臺人遊煙臺”,

以鄉村拓全域

金秋十月,瓜果飄香。今年“國慶黃金周”,各個鄉村旅遊點躍躍欲試,將最好的產品呈現給遊客。君頂酒莊的葡萄、藍灣基地的火龍果、國路夼生態區的蘋果、萊陽風情區的萊陽梨……據市旅發委產業推進科統計,鄉村旅遊已成為我市打造全域旅遊的一大“亮點”,

長島漁家樂仍是省外遊客首選,省內遊客較多趨向于蓬萊馬家溝、木蘭溝、海陽市虎頭灣等近年來打造的鄉村休閒度假目的地。眼下,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這一目標,我市於今年啟動了“煙臺人遊煙臺”活動,加強區域旅遊交流協作,擴大惠民覆蓋面,增強本地居民的旅遊獲得感和滿意度,讓全社會瞭解、關注、參與、支持煙臺旅遊。僅今年“五一”期間,我市開展鄉村旅遊主題活動30余項,各鄉村旅遊點共接待遊客近1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3億元。

發展鄉村精准扶貧,助17個貧困村脫貧致富

初家村喜人的改造進程,僅是近年來煙臺熱火朝天的旅遊精准扶貧的縮影。圍繞鄉村旅遊建設,過去的五年,我市還打造了一批“膠東漁家”、“仙境人家”鄉村旅遊品牌。培育了一批鄉村旅遊風情小鎮,推進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建設,打造鄉村旅遊培訓基地。並於2016年制定了《煙臺市旅遊扶貧實施方案》,確定了17個貧困村,因地制宜指導幫扶發展旅遊,扶持資金用於打造精品民宿、開發鄉村旅遊產品。今年2月,市旅發委制定印發《2017年旅遊扶貧工作方案》,確定了爭取資金政策、培育打造品牌、創新扶貧途徑、開展“送智下鄉”、加強市場宣傳、建立結對幫扶6項重點工作,目前已申請到270萬元省旅遊扶貧資金。下一步將充分發揮扶貧資金引導作用,指導各重點鄉村旅遊扶貧村按照“一村一策”的發展思路制定鄉村旅遊扶貧實施方案,立足貧困村資源特色每村打造採摘園、農家樂、休閒垂釣、鄉村旅遊商品等產業項目,逐步培育發展成為鄉村旅遊特色村。

小服務大智慧,開啟“智慧”模式提升軟實力

【文化煙臺】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新頭銜

我市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文明的彰顯,是厚重文化積累的重要體現;文明的氛圍,得益于城市豐富歷史文化的傳承。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抓文化就是抓發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和諧”的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市充分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承辦城市三大“國字型大小”文化工程的疊加優勢,文化建設工作邁上新臺階,擁有了領先周邊城市、引領區域文化風尚、躋身膠東文化龍頭的文化實力與自信。2016年7月,我市順利通過國家文化部、財政部評審驗收,榮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留住城市的根——

朝陽街、奇山所城傳統民居加大保護力度

煙臺是一座既現代又古老的海濱城市,不但有沿海開放城市的現代感,更有歷史傳統的滄桑厚重。近年來,煙臺市文廣新局進一步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在樓宇林立的城市中心區域內,保存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76處,其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2004年又公佈保護了100處不可移動文物,對市區朝陽街優秀近現代建築、奇山所城傳統民居等依法進行了保護。2013年7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將煙臺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務院在批復中認為,“煙臺市歷史悠久,遺存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近代建築集中成片,街區特色鮮明,城區傳統格局和風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煙臺市成功榮膺歷史文化名城,正是我市長期以來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有力見證。我市在 “非遺”保護力度上也進一步加大。據瞭解,我市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建立了市級保護名錄,目前已公佈5批共計113項,其中煙臺剪紙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38個專案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緊跟時代腳步——

煙臺美術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相繼投入使用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具有地標意義的煙臺文化中心廣場已成為港城市民重要的文化休閒場所,切實發揮了文化高地的作用,每年推出豐富多彩的各類文化活動500多場。煙臺大劇院的運作日臻成熟,將世界經典與港城市民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讓高雅藝術走到市民家門口。煙臺文化中心之外,煙臺美術博物館和畫院新館、市廣電大廈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相繼投入使用,成為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臺。不僅城區中心,我市城鄉的基層文化服務網路健全,群眾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在縣域,文化場館標準處於全省領先地位。建築面積8.9萬平米的萊山區膠東文化廣場、5.3萬平米的牟平區文化中心、3.4萬平米的福山區文博苑、5.7萬平米的開發區福萊山公園文化場館、6.6萬平米的萊州市市民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檔次公共文化設施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每處新建設施投入都在4億元以上,成為有效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在鎮村,文化設施日臻完善。目前,全市建有鄉鎮綜合文化站159個,98%的社區和村居建有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動室;全市6000多個文化大院全部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建設結合城鎮化改造已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有線電視入村工程全面貫通,有線電視入村率達到了100%,覆蓋率在全國領先。

【宜居煙臺】

有居變宜居

港城凸顯“高顏值”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回眸24載創城路,亞里斯多德的哲言,在煙臺日新月異的變遷中一再得到印證:城市建設從有居向宜居邁進,城市管理全面轉向精細化。三級城鎮建成區面積達588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擴展到31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62.1%、“一城居中、兩翼齊飛、融合發展”的城市框架呼之欲出、城市功能不斷健全的港城,正因文明城市“五連冠”愈發彰顯出宜居魅力。

棚改“連方成片”加速城市嬗變

在未來,以往為居住環境所苦的孫家灘、劉家灘,將建設成為窗明几淨的現代化居民區,周邊還將新建沿街商業、小學等配套設施,與一街之隔的大華上海灘、德尚世家等新建社區“連方成片”,一改此前掩映於高樓大廈間的“城中村”形象。“三灘”區片喜人的改造進程,僅是近年來煙臺熱火朝天的棚改熱潮的縮影:2016年,全市累計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安置房15770套,新建公租房310套、新增住房租賃補貼2290戶。今年截至10月末,全市已開工建設安置房29687套,基本建成安置房28913套;獲批政策性貸款授信額度56.9億元;爭取上級各類獎補資金4.37億元,實現了保障對象的無縫覆蓋。如今,煙臺城市人均擁有住房建築面積超過35㎡,高於全國平均水準8個百分點;全市擁有養老床位4.4萬張,日間照料服務覆蓋全部社區,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舊貌換新顏,71個老舊社區年內物業“全覆蓋”

近年來,我市對城鎮和工礦區中1995年前建成投入使用、配套設施較差、群眾整治改造意願強烈的住宅社區(組團、樓院),社區須位於城鎮建成區內國有土地上,住宅為多層以上樓房,且主體建築基本完好(不含危舊房),未列入未來10年內棚戶區改造、徵收拆遷、重大專案建設等計畫的社區,進行集中整治改造,實現了違法建設、環衛垃圾、戶外廣告的全面清理,基礎設施、市政管線、海綿城市、節能設施的系統改造,環境綠化、安防設施、健身設施、便民設施、物業服務的系統升級。2017年,我市對71個老舊社區、461.4萬㎡、6.3萬戶進行了整治改造,截至10月底,2017年改造專案全部開工,竣工專案35個、301.3萬㎡、41771戶,竣工率66.5%,其餘項目都將在今年年底前完工。明年我市將繼續整治改造老舊社區240個,合計615.1萬㎡,7.1萬戶居民居住條件將明顯改善。目前,我市新建住宅社區物業管理覆蓋率保持100%,老舊社區覆蓋率達到85%以上,“星級”物業為居住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服務保障;15分鐘的社區文化健身圈、醫療服務圈、便民生活圈,讓煙臺的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櫻花招徠十萬遊客,特色小鎮次第崛起

作為薑疃生態旅遊小鎮的“拳頭產品”,已經舉辦了三個年頭的薑疃鎮櫻花節,是北方規模最大、輻射最廣、口碑最佳的櫻花主題旅遊專案之一,半個月的時間招徠四方遊客60余萬,最高單日客流量突破10萬人次。今年10月,省政府辦公廳公佈山東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我市龍口東江南山養生穀小鎮、招遠金嶺粉絲小鎮、長島北長山海島小鎮、萊州朱橋黃金小鎮、芝罘向陽所城廣仁基金小鎮、福山清洋康養小鎮、牟平大窯綠色健康小鎮等7個小鎮入選,數量占全省的1/7,排全省第一位。自特色小鎮創建工作以來,我市共爭創全國特色小鎮2個、省級特色小鎮12個,均列全省首位。作為創新創業高地、產業投資窪地、休閒養生福地、觀光旅遊勝地和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特色小鎮規劃將納入新一輪城鎮總體規劃修編,3—5年內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以上,明確1個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有潛力的細分產業,並享受市級在土地、資金、金融等方面的相關扶持政策,推進雨汙分流、垃圾汙水處理、電力燃氣和集中供熱等設施建設,加強道路綠化、生態隔離帶、綠道綠廊等生態建設,高標準配套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水準。2020年前,將建成25個市級以上特色小鎮。

12大專項治理啟動,系統提升城市“顏值”

今年8月,全市展開老舊社區、背街小巷、市政設施、園林綠化、違章建設、露天燒烤、渣土揚塵、餐廚廢棄物收運等12個專項治理活動,扮靚城市面貌,逐個區域、逐條道路、逐個點位治理提升,打造了一批示範路、示範街、示範社區和示範工程,以點帶面,推進精細化管理全面提升。共打造了南大街等16條省級深度保潔示範路,6個健身廣場或街頭公園;淘汰更換敞口式垃圾收集設施,在主次幹道和居民區推廣建設小型垃圾壓縮站12座,改建公廁34座;市區餐廚廢棄物收運量大幅提升,社區亂搭亂建、亂堆亂放、露天燒烤、揚塵污染等明顯改觀。同時,濱海路、觀海路、南大街、機場路等重點道路的道路設施、園林綠化和環境面貌等進行整體打造提升。共完成瀝青鋪設11.9萬平方米,更換或維修路沿石7576米,井蓋井座1665套、消防栓45人,粉刷路燈杆5456根,更換各類燈具3158套;修剪、整飭和更換道路綠地草坪、樹穴、模紋等8.2萬平方米,栽植小黑松、扶芳藤、常春藤等7.2萬株,改造治理沿線山體1萬余平米,沿線環境面貌有了顯著改觀。

采寫/攝影:記者 蓋鵬 唐壽銳 楊健

通訊員 朱志明

我市開展鄉村旅遊主題活動30余項,各鄉村旅遊點共接待遊客近150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3億元。

發展鄉村精准扶貧,助17個貧困村脫貧致富

初家村喜人的改造進程,僅是近年來煙臺熱火朝天的旅遊精准扶貧的縮影。圍繞鄉村旅遊建設,過去的五年,我市還打造了一批“膠東漁家”、“仙境人家”鄉村旅遊品牌。培育了一批鄉村旅遊風情小鎮,推進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建設,打造鄉村旅遊培訓基地。並於2016年制定了《煙臺市旅遊扶貧實施方案》,確定了17個貧困村,因地制宜指導幫扶發展旅遊,扶持資金用於打造精品民宿、開發鄉村旅遊產品。今年2月,市旅發委制定印發《2017年旅遊扶貧工作方案》,確定了爭取資金政策、培育打造品牌、創新扶貧途徑、開展“送智下鄉”、加強市場宣傳、建立結對幫扶6項重點工作,目前已申請到270萬元省旅遊扶貧資金。下一步將充分發揮扶貧資金引導作用,指導各重點鄉村旅遊扶貧村按照“一村一策”的發展思路制定鄉村旅遊扶貧實施方案,立足貧困村資源特色每村打造採摘園、農家樂、休閒垂釣、鄉村旅遊商品等產業項目,逐步培育發展成為鄉村旅遊特色村。

小服務大智慧,開啟“智慧”模式提升軟實力

【文化煙臺】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了新頭銜

我市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文明的彰顯,是厚重文化積累的重要體現;文明的氛圍,得益于城市豐富歷史文化的傳承。近年來,在市委、市政府“抓文化就是抓發展、就是抓民生、就是抓和諧”的發展理念引領下,我市充分發揮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第十屆中國藝術節承辦城市三大“國字型大小”文化工程的疊加優勢,文化建設工作邁上新臺階,擁有了領先周邊城市、引領區域文化風尚、躋身膠東文化龍頭的文化實力與自信。2016年7月,我市順利通過國家文化部、財政部評審驗收,榮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

留住城市的根——

朝陽街、奇山所城傳統民居加大保護力度

煙臺是一座既現代又古老的海濱城市,不但有沿海開放城市的現代感,更有歷史傳統的滄桑厚重。近年來,煙臺市文廣新局進一步加大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在樓宇林立的城市中心區域內,保存有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76處,其中全國文物保護單位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4處。2004年又公佈保護了100處不可移動文物,對市區朝陽街優秀近現代建築、奇山所城傳統民居等依法進行了保護。2013年7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將煙臺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務院在批復中認為,“煙臺市歷史悠久,遺存豐富,文化底蘊深厚,名勝古跡眾多,近代建築集中成片,街區特色鮮明,城區傳統格局和風貌保存完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煙臺市成功榮膺歷史文化名城,正是我市長期以來實施文化遺產保護工程的有力見證。我市在 “非遺”保護力度上也進一步加大。據瞭解,我市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建立了市級保護名錄,目前已公佈5批共計113項,其中煙臺剪紙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4個項目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38個專案入選省級非遺名錄。

緊跟時代腳步——

煙臺美術博物館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相繼投入使用

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具有地標意義的煙臺文化中心廣場已成為港城市民重要的文化休閒場所,切實發揮了文化高地的作用,每年推出豐富多彩的各類文化活動500多場。煙臺大劇院的運作日臻成熟,將世界經典與港城市民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讓高雅藝術走到市民家門口。煙臺文化中心之外,煙臺美術博物館和畫院新館、市廣電大廈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相繼投入使用,成為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平臺。不僅城區中心,我市城鄉的基層文化服務網路健全,群眾文化權益得到保障。在縣域,文化場館標準處於全省領先地位。建築面積8.9萬平米的萊山區膠東文化廣場、5.3萬平米的牟平區文化中心、3.4萬平米的福山區文博苑、5.7萬平米的開發區福萊山公園文化場館、6.6萬平米的萊州市市民文化中心等一批高檔次公共文化設施相繼建成並投入使用,每處新建設施投入都在4億元以上,成為有效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在鎮村,文化設施日臻完善。目前,全市建有鄉鎮綜合文化站159個,98%的社區和村居建有文化大院或文化活動室;全市6000多個文化大院全部建成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農家書屋建設結合城鎮化改造已實現行政村全覆蓋;有線電視入村工程全面貫通,有線電視入村率達到了100%,覆蓋率在全國領先。

【宜居煙臺】

有居變宜居

港城凸顯“高顏值”

“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回眸24載創城路,亞里斯多德的哲言,在煙臺日新月異的變遷中一再得到印證:城市建設從有居向宜居邁進,城市管理全面轉向精細化。三級城鎮建成區面積達588平方公里、市區建成區面積擴展到31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62.1%、“一城居中、兩翼齊飛、融合發展”的城市框架呼之欲出、城市功能不斷健全的港城,正因文明城市“五連冠”愈發彰顯出宜居魅力。

棚改“連方成片”加速城市嬗變

在未來,以往為居住環境所苦的孫家灘、劉家灘,將建設成為窗明几淨的現代化居民區,周邊還將新建沿街商業、小學等配套設施,與一街之隔的大華上海灘、德尚世家等新建社區“連方成片”,一改此前掩映於高樓大廈間的“城中村”形象。“三灘”區片喜人的改造進程,僅是近年來煙臺熱火朝天的棚改熱潮的縮影:2016年,全市累計開工建設棚戶區改造安置房15770套,新建公租房310套、新增住房租賃補貼2290戶。今年截至10月末,全市已開工建設安置房29687套,基本建成安置房28913套;獲批政策性貸款授信額度56.9億元;爭取上級各類獎補資金4.37億元,實現了保障對象的無縫覆蓋。如今,煙臺城市人均擁有住房建築面積超過35㎡,高於全國平均水準8個百分點;全市擁有養老床位4.4萬張,日間照料服務覆蓋全部社區,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舊貌換新顏,71個老舊社區年內物業“全覆蓋”

近年來,我市對城鎮和工礦區中1995年前建成投入使用、配套設施較差、群眾整治改造意願強烈的住宅社區(組團、樓院),社區須位於城鎮建成區內國有土地上,住宅為多層以上樓房,且主體建築基本完好(不含危舊房),未列入未來10年內棚戶區改造、徵收拆遷、重大專案建設等計畫的社區,進行集中整治改造,實現了違法建設、環衛垃圾、戶外廣告的全面清理,基礎設施、市政管線、海綿城市、節能設施的系統改造,環境綠化、安防設施、健身設施、便民設施、物業服務的系統升級。2017年,我市對71個老舊社區、461.4萬㎡、6.3萬戶進行了整治改造,截至10月底,2017年改造專案全部開工,竣工專案35個、301.3萬㎡、41771戶,竣工率66.5%,其餘項目都將在今年年底前完工。明年我市將繼續整治改造老舊社區240個,合計615.1萬㎡,7.1萬戶居民居住條件將明顯改善。目前,我市新建住宅社區物業管理覆蓋率保持100%,老舊社區覆蓋率達到85%以上,“星級”物業為居住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服務保障;15分鐘的社區文化健身圈、醫療服務圈、便民生活圈,讓煙臺的城市居民有了更多的獲得感。

櫻花招徠十萬遊客,特色小鎮次第崛起

作為薑疃生態旅遊小鎮的“拳頭產品”,已經舉辦了三個年頭的薑疃鎮櫻花節,是北方規模最大、輻射最廣、口碑最佳的櫻花主題旅遊專案之一,半個月的時間招徠四方遊客60余萬,最高單日客流量突破10萬人次。今年10月,省政府辦公廳公佈山東省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我市龍口東江南山養生穀小鎮、招遠金嶺粉絲小鎮、長島北長山海島小鎮、萊州朱橋黃金小鎮、芝罘向陽所城廣仁基金小鎮、福山清洋康養小鎮、牟平大窯綠色健康小鎮等7個小鎮入選,數量占全省的1/7,排全省第一位。自特色小鎮創建工作以來,我市共爭創全國特色小鎮2個、省級特色小鎮12個,均列全省首位。作為創新創業高地、產業投資窪地、休閒養生福地、觀光旅遊勝地和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特色小鎮規劃將納入新一輪城鎮總體規劃修編,3—5年內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以上,明確1個最有基礎、最有優勢、最有潛力的細分產業,並享受市級在土地、資金、金融等方面的相關扶持政策,推進雨汙分流、垃圾汙水處理、電力燃氣和集中供熱等設施建設,加強道路綠化、生態隔離帶、綠道綠廊等生態建設,高標準配套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和公共服務水準。2020年前,將建成25個市級以上特色小鎮。

12大專項治理啟動,系統提升城市“顏值”

今年8月,全市展開老舊社區、背街小巷、市政設施、園林綠化、違章建設、露天燒烤、渣土揚塵、餐廚廢棄物收運等12個專項治理活動,扮靚城市面貌,逐個區域、逐條道路、逐個點位治理提升,打造了一批示範路、示範街、示範社區和示範工程,以點帶面,推進精細化管理全面提升。共打造了南大街等16條省級深度保潔示範路,6個健身廣場或街頭公園;淘汰更換敞口式垃圾收集設施,在主次幹道和居民區推廣建設小型垃圾壓縮站12座,改建公廁34座;市區餐廚廢棄物收運量大幅提升,社區亂搭亂建、亂堆亂放、露天燒烤、揚塵污染等明顯改觀。同時,濱海路、觀海路、南大街、機場路等重點道路的道路設施、園林綠化和環境面貌等進行整體打造提升。共完成瀝青鋪設11.9萬平方米,更換或維修路沿石7576米,井蓋井座1665套、消防栓45人,粉刷路燈杆5456根,更換各類燈具3158套;修剪、整飭和更換道路綠地草坪、樹穴、模紋等8.2萬平方米,栽植小黑松、扶芳藤、常春藤等7.2萬株,改造治理沿線山體1萬余平米,沿線環境面貌有了顯著改觀。

采寫/攝影:記者 蓋鵬 唐壽銳 楊健

通訊員 朱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