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青山有幸埋忠骨——金普新區烈士陵園迎接337位烈士“回家”

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在驚心動魄的解放戰爭中,

在氣壯山河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在波瀾壯闊的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一代又一代英雄的炎黃子孫,為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久經鏖戰,用寶貴的青春和熱血,譜寫了驚天動地的壯麗詩篇。在新區,有數百名烈士以不畏犧牲的革命精神和義薄雲天的高尚情懷,奏響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塑造了一座座永垂不朽的歷史豐碑。

為了讓先烈千古流芳,

便於人民群眾祭奠和瞻仰,金普新區黨工委、管委會決定將金州北山烈士陵園的268盔、大魏家連豐烈士陵園的69盔共計337盔烈士墓全部遷入新建的金普新區烈士陵園。目前,337盔烈士墓已於本月初全部在新區烈士陵園內“安家”。清明期間,有不少市民走進這裡,向英勇的先烈們敬獻一份哀思。

1

迎烈士“回家” 寄紀念深情

在金普新區烈士陵園建成之前,新區只有金州北山和大魏家連豐兩座烈士陵園。

金州北山烈士陵園始建於1953年,此前共埋葬革命烈士268位,大多是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負傷歸國就醫于第七康復醫院後病逝者,另有28名歸國就醫,于第八康復醫院病逝後葬於三十裡堡寶石山的烈士,于1989年遷至此園安葬。

1946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原遼南獨立二師與盤踞在普蘭店的國民黨軍隊展開激戰,主要戰區是在普蘭店市狗門子一帶,當時的後方醫院設在金州區大魏家鎮連豐、劉家、東田村一帶,

負責接收救護從戰場上送下來的重傷患,一些傷患經救治無效,犧牲後便掩埋在大魏家連豐村周圍。戰鬥結束後,部隊南下前將掩埋比較分散的69名烈士統一遷葬在大魏家連豐東山墓地。自1990年起,金州區政府相繼投資30余萬元,修整了墓穴,套砌了圍牆,修築了紀念碑,於1992年正式建起了“連豐烈士陵園”。但是,由於烈士墳墓幾經移遷,
已無法確認屍骨姓名,該園已成為無名烈士陵園。

金普新區烈士陵園位於向應街道關家村,始建於2015年10月,占地面積3.66萬平方米,是新區廣大幹部群眾瞻仰革命烈士、接受革命教育的基地。為切實做好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工作,整合烈士紀念設施資源,昭烈士功勳于青史,垂英雄風範于後世,經金普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研究,將金州北山烈士陵園、大魏家連豐烈士陵園共計337盔烈士墓於2017年4月5日前整體遷入金普新區烈士陵園,

以寄世代紀念之深情。

2

簡短而隆重 搬遷穩步推進

記者瞭解到,為了推進337盔烈士墓的搬遷工作,新區於2016年9月19日就成立了烈士陵園動遷辦公室。烈士陵園動遷辦成立以來,先後完成了連豐和北山烈士陵園的情況普查;對向應新烈士陵園的名錄進行校對、核實和排位;走訪了大連烈士陵園,同時收集其動遷工作相關資料,並有效借鑒了其好的經驗和做法;還詳細記錄了烈士家屬的資訊情況,使得資訊回饋及時、準確,每週三上午,現場接待沒看到公告的烈士家屬來訪,做到力爭不漏一人,確保烈士陵園搬遷工作穩妥推進。同時對337名烈士/非烈士簡化過的碑文進行排號、校對,並重新製錶以便查詢,訂正了原北山烈士陵園碑文中的地名、部隊番號等方面存在的錯誤。3月中旬,搬遷工作正式開始。

此次烈士陵園大面積搬遷在金普新區範圍內還是頭一次。據瞭解,烈士陵園搬遷全部是在每天淩晨進行,起葬儀式、起葬、落葬儀式都很正規,每次都是持續到下半夜。為了保障搬遷工作早日完成,每逢晚上零點,所有工作人員都會帶著鐵鍬、鎬頭等工具,準時出現在烈士陵園動遷現場,按照事先工作安排進行起墳、撿骨。在撿骨時,他們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聚精會神。家屬看到這一幕都十分感動。

在烈士陵園搬遷過程中,有兩個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烈士的遺骨和骨灰在起葬前有一個簡短而又隆重的儀式,按照起落葬的流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337盔烈士墓,每在起葬和落葬時都進行了專門的錄影和拍照,從而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這是其他地方烈士墓搬遷從未有過的行為。

烈士陵園搬遷工作深得家屬的理解與支援。一位元烈士家屬告訴記者,他們對金普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這次在烈士陵園搬遷過程中所做的一切十分滿意。

3

英魂應常在 精神將永存

在金普新區烈士陵園入口處,一座白色紀念碑矗立在陵園前端,由白色花崗石製成,南面鐫有毛主席手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朗日遠眺,熠熠生輝。紀念碑北側是墓區,分設三塊墓區分界碑——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建國時期。烈士墓碑均為臥碑,上鐫烈士姓名、籍貫、犧牲時間、地點、原因、部隊名稱、番號等。此次新遷入337盔烈士墓便安置於此。

清明節期間,金州區各界人士和學生來到金普新區烈士陵園寄託綿綿哀思,慰先烈耿耿忠魂,他們緬懷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事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學習烈士們熱愛祖國、忠於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高尚精神。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英魂常在,精神永存。

焦點:烈士墓搬遷難度大

此次烈士墓搬遷面臨著很多的困難,首要的就是烈士墓穴位置錯位。雖然每個烈士墓前都立有墓碑,但遺骨的實際位置根本不是想像中那麼好找,很少有在原位置上找到遺骨,大部分墓穴都是錯位的。由於位置不固定,施工起來就特別麻煩,最淺的一個墓穴也要挖土50釐米,而最深的一個挖了2.2米。

撿拾烈士遺骨也是工作人員面臨的一個難題。由於距離安葬時間都過了五六十年,時間久遠棺材很難保存完好,因此出現棺材破損腐爛,甚至整個墓穴完全塌陷的現象,一些骨頭和黃土、碎石、樹根等攪和在一起,這就需要起葬工作人員不急不躁,頭蓋骨、大腿骨、小腿骨,甚至連穿在襪子裡面的小趾骨都一個不落地拾起來放進棺材裡。本次搬遷,平均每個墓穴撿拾遺骨的時間為一個小時,最長的花費了兩個半小時。

記者還瞭解到,凡是當晚起葬的烈士墓,都要安全下葬于位於關向應紀念館後身的烈士陵園內,而新烈士陵園距離金州城區來回超過100公里,而且又在夜晚,加上下葬工作車輛、烈士家屬車輛,行車安全需要倍加小心。

追思:新區烈士的事故

由金州北山烈士陵園遷至金普新區烈士陵園的董秋農烈士是八路軍中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第一位敵工部長,其英名早已載入“八路軍團以上幹部烈士名錄”中,是名列革命先軀關向應之後的一位先烈。

董秋農原名董萬豐,1910年生,金縣二十裡堡韓家村人。1929年由旅順轉入北平宏達中學就讀,畢業後考入日本神戶商業大學經濟系。1937年1月畢業歸國數月後,正值“七七”事變爆發。為了抗日救國,其拒絕父親的勸阻,于當年9月毅然帶著同鄉好友張有萱離家出走,奔赴抗日前線,三次來到太原八路軍辦事處,要求參軍赴前線抗日。後經請示正在太原工作的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同志親自批准,他們如願地參加了八路軍,被分配到八路軍總部敵工部。自此,他更名為董秋農。自入伍後,其為獲取敵軍檔衝鋒陷陣。1939年10月,部隊奉命圍殲日軍,在山東陵縣陶家莊的一次伏擊戰中,他英勇作戰,身先士卒,躍出掩體向日軍喊話,當日軍敗退時,不幸被藏在汽車下的一個日本鬼子開槍擊中頭部,壯烈犧牲,時年29歲。

新遷至金普新區烈士陵園的王福清烈士,是大魏家鎮後石村唐家屯人。

1950年10月,他響應國家號召赴朝參加抗美援朝運輸工作,翌年8月正式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擔任白山汽車團後勤部汽車班長。戰爭中,他帶領全班同志冒著槍林彈雨,朵拉快運作戰物資和彈藥,安全行車3.3萬餘公里。1951年10月31日,王福清率車隊經朝鮮安州附近遇敵機轟炸,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迅速將全班10餘台汽車隱蔽好,而自己卻不幸中彈陣亡。金縣人民政府於1953年將其忠骨安葬在金州北山烈士陵園。

大連金普新區新聞中心權威發佈

同時收集其動遷工作相關資料,並有效借鑒了其好的經驗和做法;還詳細記錄了烈士家屬的資訊情況,使得資訊回饋及時、準確,每週三上午,現場接待沒看到公告的烈士家屬來訪,做到力爭不漏一人,確保烈士陵園搬遷工作穩妥推進。同時對337名烈士/非烈士簡化過的碑文進行排號、校對,並重新製錶以便查詢,訂正了原北山烈士陵園碑文中的地名、部隊番號等方面存在的錯誤。3月中旬,搬遷工作正式開始。

此次烈士陵園大面積搬遷在金普新區範圍內還是頭一次。據瞭解,烈士陵園搬遷全部是在每天淩晨進行,起葬儀式、起葬、落葬儀式都很正規,每次都是持續到下半夜。為了保障搬遷工作早日完成,每逢晚上零點,所有工作人員都會帶著鐵鍬、鎬頭等工具,準時出現在烈士陵園動遷現場,按照事先工作安排進行起墳、撿骨。在撿骨時,他們戴著白手套,小心翼翼,聚精會神。家屬看到這一幕都十分感動。

在烈士陵園搬遷過程中,有兩個最為關鍵的環節,就是烈士的遺骨和骨灰在起葬前有一個簡短而又隆重的儀式,按照起落葬的流程有條不紊的進行著。

337盔烈士墓,每在起葬和落葬時都進行了專門的錄影和拍照,從而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資料,這是其他地方烈士墓搬遷從未有過的行為。

烈士陵園搬遷工作深得家屬的理解與支援。一位元烈士家屬告訴記者,他們對金普新區黨工委、管委會這次在烈士陵園搬遷過程中所做的一切十分滿意。

3

英魂應常在 精神將永存

在金普新區烈士陵園入口處,一座白色紀念碑矗立在陵園前端,由白色花崗石製成,南面鐫有毛主席手書“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朗日遠眺,熠熠生輝。紀念碑北側是墓區,分設三塊墓區分界碑——解放戰爭時期、抗美援朝時期、建國時期。烈士墓碑均為臥碑,上鐫烈士姓名、籍貫、犧牲時間、地點、原因、部隊名稱、番號等。此次新遷入337盔烈士墓便安置於此。

清明節期間,金州區各界人士和學生來到金普新區烈士陵園寄託綿綿哀思,慰先烈耿耿忠魂,他們緬懷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事業中犧牲的革命烈士,學習烈士們熱愛祖國、忠於人民,不惜拋頭顱、灑熱血的高尚精神。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英魂常在,精神永存。

焦點:烈士墓搬遷難度大

此次烈士墓搬遷面臨著很多的困難,首要的就是烈士墓穴位置錯位。雖然每個烈士墓前都立有墓碑,但遺骨的實際位置根本不是想像中那麼好找,很少有在原位置上找到遺骨,大部分墓穴都是錯位的。由於位置不固定,施工起來就特別麻煩,最淺的一個墓穴也要挖土50釐米,而最深的一個挖了2.2米。

撿拾烈士遺骨也是工作人員面臨的一個難題。由於距離安葬時間都過了五六十年,時間久遠棺材很難保存完好,因此出現棺材破損腐爛,甚至整個墓穴完全塌陷的現象,一些骨頭和黃土、碎石、樹根等攪和在一起,這就需要起葬工作人員不急不躁,頭蓋骨、大腿骨、小腿骨,甚至連穿在襪子裡面的小趾骨都一個不落地拾起來放進棺材裡。本次搬遷,平均每個墓穴撿拾遺骨的時間為一個小時,最長的花費了兩個半小時。

記者還瞭解到,凡是當晚起葬的烈士墓,都要安全下葬于位於關向應紀念館後身的烈士陵園內,而新烈士陵園距離金州城區來回超過100公里,而且又在夜晚,加上下葬工作車輛、烈士家屬車輛,行車安全需要倍加小心。

追思:新區烈士的事故

由金州北山烈士陵園遷至金普新區烈士陵園的董秋農烈士是八路軍中犧牲在抗日戰場上的第一位敵工部長,其英名早已載入“八路軍團以上幹部烈士名錄”中,是名列革命先軀關向應之後的一位先烈。

董秋農原名董萬豐,1910年生,金縣二十裡堡韓家村人。1929年由旅順轉入北平宏達中學就讀,畢業後考入日本神戶商業大學經濟系。1937年1月畢業歸國數月後,正值“七七”事變爆發。為了抗日救國,其拒絕父親的勸阻,于當年9月毅然帶著同鄉好友張有萱離家出走,奔赴抗日前線,三次來到太原八路軍辦事處,要求參軍赴前線抗日。後經請示正在太原工作的軍委副主席周恩來同志親自批准,他們如願地參加了八路軍,被分配到八路軍總部敵工部。自此,他更名為董秋農。自入伍後,其為獲取敵軍檔衝鋒陷陣。1939年10月,部隊奉命圍殲日軍,在山東陵縣陶家莊的一次伏擊戰中,他英勇作戰,身先士卒,躍出掩體向日軍喊話,當日軍敗退時,不幸被藏在汽車下的一個日本鬼子開槍擊中頭部,壯烈犧牲,時年29歲。

新遷至金普新區烈士陵園的王福清烈士,是大魏家鎮後石村唐家屯人。

1950年10月,他響應國家號召赴朝參加抗美援朝運輸工作,翌年8月正式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擔任白山汽車團後勤部汽車班長。戰爭中,他帶領全班同志冒著槍林彈雨,朵拉快運作戰物資和彈藥,安全行車3.3萬餘公里。1951年10月31日,王福清率車隊經朝鮮安州附近遇敵機轟炸,他置個人安危於不顧,迅速將全班10餘台汽車隱蔽好,而自己卻不幸中彈陣亡。金縣人民政府於1953年將其忠骨安葬在金州北山烈士陵園。

大連金普新區新聞中心權威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