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刀尖舞者”陳孝平:從“赤腳醫生”到“多面勇者”

新華社武漢4月4日新媒體專電5次打破肝膽胰外科領域手術禁區、在世界創立3項中國人原創手術方式、帶領中國肝膽胰外科學者實現在國際肝膽胰會議上的旁聽到主持。他就是中科院院士、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外科學系主任陳孝平。

從“赤腳醫生”走到突破禁區的“多面”勇者,他的背後有什麼故事?記者帶您一起走近“手術刀尖上的舞者”陳孝平院士。

肝膽胰外科院士:“從小害怕打針”的“赤腳醫生”

“我的老師裘法祖教授告訴我,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在選擇課題時一定要對病人有意義。”3月底,湖北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陳孝平院士獲“年度突出貢獻獎”,這是湖北省內科技界的最高獎項。

站在領獎臺上,64歲的陳孝平說:“雖然科技快速發展,但以目前的技術,仍有疾病無法治癒,面對這樣的病人是我的壓力,也是我的動力,指引著我前進的方向。”

回憶起自己的成長經歷,陳孝平自己也不曾想到有今天。

在他年幼時,家中的兩位親人因心臟病和急性腸梗阻先後離世,醫療水準的落後和搶救時機的貽誤,讓他意識到行醫救人的重要性。但是,“小時候生病,特別怕打針。小學打預防針,看到醫生都會發抖。”

1969年,國家培養基層赤腳醫生,下放農村的陳孝平到公社醫院短暫培訓了三個月。結業後,他就跟著老師去田間地頭挖中草藥,為百姓看病開藥,走上醫生的道路。

1970年的一個晚上,

17歲的“赤腳醫生”陳孝平突然收到通知,要求他連夜到縣醫院去做體檢。“當時公社離縣醫院有35公里,騎著單車趕路,到醫院是早上5點。”而在收到蚌埠醫學院的入學通知後,“赤腳醫生”走進了專業隊伍。

1979年陳孝平考上同濟醫學院研究生,師從我國外科醫學奠基人、被譽為“中國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

從此,陳孝平開始了在醫療、教學和科研第一線的人生魅力綻放。不僅在肝膽胰外科領域取得一系列被國內和國際同行認可的創新性成果,

還代表中國醫生先後參加制定或修訂5項國際肝膽疾病診療指南和專家共識,提高了中國醫生在這一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和話語權。

“外科醫生十八般武器都要會用”

肝臟外科光電刀就有好幾種,

每一種器械如武術界的刀槍劍戟,用在不同的地方,它的功能也不一樣,一把電刀就能挽救肝臟病人生命。當器械設備不夠先進時,手術常需要靠人為經驗和腦力來補足這些缺陷,這便需要醫生以更為謹慎、細緻的心態投入到手術中去。

陳孝平院士對此感慨“所有臨床器械設備你都能用,才算得上外科界的武林高手!”

肝移植以手術難度高被稱之為“王冠上的明珠”,2009年11月3日,陳孝平院士“坐鎮”指導了一場不尋常的手術:感動全國的“日行10公里減去脂肪肝”的“暴走媽媽”,在同濟醫院接受了母子間活體肝移植。陳孝平院士率30多位醫護人員歷經14個小時,最終母子平安。

“選擇做一名醫生,就要做到不計較時間、不計較金錢、不計較一時得失。”

“三不計較”,也是陳孝平時常對學生念叨的話。陳孝平說,有人稱我是“手術刀尖上的舞者”,這說明醫生手中手術刀的重要性,這可以說是對外科醫生的讚揚,也是一種激勵和誓言。

在肝臟外科領域,陳孝平多次打破該領域手術禁區,在世界創立了3項中國人的原創手術方式。而且,這些方法很快在基層醫院得到推廣,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肝病手術治療水準。

很多病人會慕名而來、其中不乏棘手病例。同濟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張必翔記得很清楚,去年院裡來了一位肝內膽管結石的病人。這位病人有點特殊——已經接受了三次手術、來到同濟之前已經出現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狀,再開刀恐怕就沒命了。當時,很多人勸陳孝平不要接這個病例。出人意料的是,陳孝平不但接下了這個病人,更是沒開一刀,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好了這個病人。作為外科醫生,他深知病人對手術的恐懼,因此,他一直秉持著“能不開刀的儘量不開刀”的理念,也是這樣的信念,驅使著陳孝平提出了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肝臟腫瘤的新型治療方式。

“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做學問不知足”

“40%的精力給了醫生,30%的精力給了教師,還有30%的精力給了科研。”64歲的陳孝平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清晰的定位。

對於育人,陳孝平有自己的“小九九”。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醫生一整天竭盡全力地工作,也只能看50個病人。但是,如果每天看20個病人,教好200個學生,就可以有4000個病人受益。

言傳身教,醫者仁心。從醫40年,陳孝平施行和指導施行各種肝膽胰手術近2萬例,含肝癌近7000例。每次手術之前,他都會親自看片子制定手術方案、手術之後還要一天三次查房,或者直接睡在病房看護病人。

張必翔記得很清楚,一次去查房,當他走進一間病房的時候,一個人突然從病床上坐了起來,把他嚇了一跳,仔細一看,原來正是陳孝平。他記得當時陳孝平第一句話就是:“有吃的嗎?”為了看護病人沒來得及吃晚飯的陳孝平隨便吃了一包蘇打餅乾,就又重新躺回了病床。看護的次數多了,陳孝平的家人便熟知了他的工作習慣:每天晚上12點他還沒回家,那就是住在醫院裡了。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這是裘法祖老先生的座右銘,也是陳孝平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忘初心,做有意義的醫學研究,做個好醫生。”這句話不單單是陳孝平送給同濟肝膽胰外科人的鼓勵,更是他醫者仁心的寫照。

網友“佳佳”說,聽過陳孝平院士的講座,才知道陳院士就是當年“暴走媽媽”移植肝臟給兒子手術的主刀醫生,我一直堅信醫生護士這個職業的神聖,更明白了什麼叫肝膽相照。(參與采寫:呂良)

2009年11月3日,陳孝平院士“坐鎮”指導了一場不尋常的手術:感動全國的“日行10公里減去脂肪肝”的“暴走媽媽”,在同濟醫院接受了母子間活體肝移植。陳孝平院士率30多位醫護人員歷經14個小時,最終母子平安。

“選擇做一名醫生,就要做到不計較時間、不計較金錢、不計較一時得失。”

“三不計較”,也是陳孝平時常對學生念叨的話。陳孝平說,有人稱我是“手術刀尖上的舞者”,這說明醫生手中手術刀的重要性,這可以說是對外科醫生的讚揚,也是一種激勵和誓言。

在肝臟外科領域,陳孝平多次打破該領域手術禁區,在世界創立了3項中國人的原創手術方式。而且,這些方法很快在基層醫院得到推廣,極大地提高了中國肝病手術治療水準。

很多病人會慕名而來、其中不乏棘手病例。同濟醫院肝臟外科副主任張必翔記得很清楚,去年院裡來了一位肝內膽管結石的病人。這位病人有點特殊——已經接受了三次手術、來到同濟之前已經出現了多器官功能衰竭的症狀,再開刀恐怕就沒命了。當時,很多人勸陳孝平不要接這個病例。出人意料的是,陳孝平不但接下了這個病人,更是沒開一刀,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好了這個病人。作為外科醫生,他深知病人對手術的恐懼,因此,他一直秉持著“能不開刀的儘量不開刀”的理念,也是這樣的信念,驅使著陳孝平提出了中西醫結合非手術治療肝臟腫瘤的新型治療方式。

“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做學問不知足”

“40%的精力給了醫生,30%的精力給了教師,還有30%的精力給了科研。”64歲的陳孝平對自己的人生有著清晰的定位。

對於育人,陳孝平有自己的“小九九”。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醫生一整天竭盡全力地工作,也只能看50個病人。但是,如果每天看20個病人,教好200個學生,就可以有4000個病人受益。

言傳身教,醫者仁心。從醫40年,陳孝平施行和指導施行各種肝膽胰手術近2萬例,含肝癌近7000例。每次手術之前,他都會親自看片子制定手術方案、手術之後還要一天三次查房,或者直接睡在病房看護病人。

張必翔記得很清楚,一次去查房,當他走進一間病房的時候,一個人突然從病床上坐了起來,把他嚇了一跳,仔細一看,原來正是陳孝平。他記得當時陳孝平第一句話就是:“有吃的嗎?”為了看護病人沒來得及吃晚飯的陳孝平隨便吃了一包蘇打餅乾,就又重新躺回了病床。看護的次數多了,陳孝平的家人便熟知了他的工作習慣:每天晚上12點他還沒回家,那就是住在醫院裡了。

“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這是裘法祖老先生的座右銘,也是陳孝平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不忘初心,做有意義的醫學研究,做個好醫生。”這句話不單單是陳孝平送給同濟肝膽胰外科人的鼓勵,更是他醫者仁心的寫照。

網友“佳佳”說,聽過陳孝平院士的講座,才知道陳院士就是當年“暴走媽媽”移植肝臟給兒子手術的主刀醫生,我一直堅信醫生護士這個職業的神聖,更明白了什麼叫肝膽相照。(參與采寫:呂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