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臺灣警方抓獲通緝犯,罪犯手中居然有二戰經典M1911手槍

“臺灣”一名源于居於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臺灣”一詞。

春秋戰國時期稱臺灣為“島夷”; 秦朝稱“瀛州”;三國時期稱“夷洲”; 隋朝至元朝稱“流求”。

明朝中期以後民間對臺灣的稱呼很多,如“雞籠”(指臺灣北部)、“北港”(臺灣西部沿海的通稱)、“大員”、“台員”、“台窩灣”(指今台南安平地區附近),官方稱為“東番”。 鄭成功改稱“東都”,後鄭經改為“東寧”。 清朝更名為“臺灣”,並設置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 而臺灣由於物產豐富,又稱“寶島”。 臺灣地區在部分國際場合的代稱為“中華臺北”。
葡萄牙人稱臺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源於葡萄牙語Ilha Formosa,意為“美麗之島”,在1950年代前是歐美對臺灣的主要稱呼。 日本古代曾稱臺灣為“高砂”、“高砂國”、“高山國”。

由於地理條件的優越,如果說金三角屬於三不管地帶,中國臺灣省其實也差不多,幾乎民進黨在主持日常。

臺灣的毒☆禁☆品不是什麼新鮮新聞,可以用氾濫兩個字來形容。

近日據臺灣媒體報導,高雄市一名毒☆禁☆品通緝犯涉嫌改造槍支並賣給犯罪集團,

警方偵辦後收網逮人,起出毒☆禁☆品及三把手槍,其中一把是古董級的美制M1911柯特45制式手槍,是二戰期間美軍在戰場上常用的武器。

高雄警方表示,今年9月間,警方查獲以鄭明宗為首、涉殺人未遂、毒☆禁☆品、竊車的組織犯罪集團,

逮8名成員、8把手槍,該集團嫌犯人手一槍火力強大,警追緝逮捕期間,還數度發生駁火,兇殘程度不亞于昔日槍擊要犯。

今天要說的是這把手槍:M1911(45手槍)是一種在1911年起生產的.45 ACP口徑半自動手槍,由美國人約翰·勃朗寧設計,推出後立即成為美軍的制式手槍並一直維持達74年(1911年至1985年)。

M1911曾經是美軍在戰場上常見的武器,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以及波斯灣戰爭。

1907年,美軍方開始招標研製0.45英寸大口徑左輪手槍及半自動手槍作為其新一代制式手槍。勃朗甯利用15g全被甲彈頭把0.38英寸半突緣式手槍彈改裝成0.45英寸口徑的無突緣式手槍彈,

並於1905年把這種口徑的自動手槍提交給美國陸軍進行評估。

選型試驗在1906年開始進行,多家公司參與競爭。最後柯爾特公司和薩維奇公司的樣槍被選中。但這兩種樣槍都不能完全滿足要求。軍械部要求廠方繼續改進功能和可靠性參加進一步的試驗。

為了監督生產勃朗寧親自去了哈特福德的工廠。最嚴酷的試驗在1911年3月3日開始。

試驗中每支槍都要射擊6000發,每射擊100發後手槍會被冷卻5分鐘,每射擊1000發後手槍會進行簡單的維護和上油。

在打完這6000發後,這些手槍再用一些裝配不良的槍彈進行測試。然後又把這些槍浸在滲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銹,然後再進行更多的射擊試驗。

這是槍械有史以來第一次經受如此嚴格的試驗,尤其射擊6000發的耐久性試驗,這個紀錄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

1940年美國軍方對M1911正式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而對1924年推出的改進型M1911A1則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A1”,越戰時期的M1911A1又改名為“Pistol, Caliber .45, Automatic, M1911A1”,在整個服役時期美國共生產了約二百七十萬把M1911及M1911A1(不包括盟國授權生產),很可能是歷來累積產量最多的自動手槍。M1911系列亦是約翰·勃朗甯以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來設計的著名產品,其各種特點也影響著其他在二十世紀推出的手槍。

如果一支槍代表一個國家的話,我想AK47代表了俄羅斯,81式代表中國,而M1911則代表了美國。自它誕生起,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及波斯灣戰爭,在美國對外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作為美軍第一代制式自動手槍,M1911在崗位上堅持了74年之久(1911年-1985年),最終被貝雷塔 92FS手槍所代替。

100多年前,美國在菲律賓與當地的摩洛族戰士發生武裝衝突,美軍發現,他們手中的.38口徑轉輪手槍,往往需要3-4槍才能打到一個敵人。事後,美軍提出了“停止作用”的概念,簡單的講,就是彈頭使敵對者喪失反抗能力的作用。增大彈頭停止作用的重要手段就是使用大口徑的圓頭彈。經反復測試,美軍提出招標研製0.45英寸口徑左輪及半自動手槍,尋求美軍制式手槍。

而在1897年,約翰·勃朗甯利用擊發時槍膛內氣體的能量作為自動裝彈的能量來源,設計出一種自動滑膛槍。受限於當時溫徹斯特公司拒絕生產此種槍支,約翰·勃朗寧一氣之下轉投了比利時“赫斯塔爾國家兵工廠”(後來的FN公司),成為它的首席槍械設計師,並設計出了第一把自動手槍M1900。8年後,為配合新的9mm口徑子彈,在M1900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並於1910年生產了M1910。

都說這些人是土豪,富得流油,什麼都搞得到啊!

為了監督生產勃朗寧親自去了哈特福德的工廠。最嚴酷的試驗在1911年3月3日開始。

試驗中每支槍都要射擊6000發,每射擊100發後手槍會被冷卻5分鐘,每射擊1000發後手槍會進行簡單的維護和上油。

在打完這6000發後,這些手槍再用一些裝配不良的槍彈進行測試。然後又把這些槍浸在滲有酸液或沙子和污泥的水中直至表面生銹,然後再進行更多的射擊試驗。

這是槍械有史以來第一次經受如此嚴格的試驗,尤其射擊6000發的耐久性試驗,這個紀錄直到1917年才被打破。

1940年美國軍方對M1911正式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而對1924年推出的改進型M1911A1則命名為“Automatic Pistol, Caliber .45, M1911A1”,越戰時期的M1911A1又改名為“Pistol, Caliber .45, Automatic, M1911A1”,在整個服役時期美國共生產了約二百七十萬把M1911及M1911A1(不包括盟國授權生產),很可能是歷來累積產量最多的自動手槍。M1911系列亦是約翰·勃朗甯以槍管短行程後座作用原理來設計的著名產品,其各種特點也影響著其他在二十世紀推出的手槍。

如果一支槍代表一個國家的話,我想AK47代表了俄羅斯,81式代表中國,而M1911則代表了美國。自它誕生起,經歷了一戰、二戰、朝鮮戰爭、越戰及波斯灣戰爭,在美國對外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作為美軍第一代制式自動手槍,M1911在崗位上堅持了74年之久(1911年-1985年),最終被貝雷塔 92FS手槍所代替。

100多年前,美國在菲律賓與當地的摩洛族戰士發生武裝衝突,美軍發現,他們手中的.38口徑轉輪手槍,往往需要3-4槍才能打到一個敵人。事後,美軍提出了“停止作用”的概念,簡單的講,就是彈頭使敵對者喪失反抗能力的作用。增大彈頭停止作用的重要手段就是使用大口徑的圓頭彈。經反復測試,美軍提出招標研製0.45英寸口徑左輪及半自動手槍,尋求美軍制式手槍。

而在1897年,約翰·勃朗甯利用擊發時槍膛內氣體的能量作為自動裝彈的能量來源,設計出一種自動滑膛槍。受限於當時溫徹斯特公司拒絕生產此種槍支,約翰·勃朗寧一氣之下轉投了比利時“赫斯塔爾國家兵工廠”(後來的FN公司),成為它的首席槍械設計師,並設計出了第一把自動手槍M1900。8年後,為配合新的9mm口徑子彈,在M1900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並於1910年生產了M1910。

都說這些人是土豪,富得流油,什麼都搞得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