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指南」我國老年高血壓診療共識更新,要點一文總結

自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0版、老年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08,2011版)頒佈後,多個國家與地區高血壓診斷與治療指南進行了更新,在此背景下,2017版老年高血壓的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對2011版進行了更新,

旨在進一步促進我國老年高血壓的防治工作。以下為本次共識更新的要點內容。

要點1: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點

收縮壓增高常見;脈壓增大;血壓波動大;易發生體位性低血壓;常合併餐後低血壓;常見血壓晝夜節律異常;常與多種疾病並存,併發症多;診室高血壓;繼發性高血壓容易漏診。

1.收縮壓增高為主:老年人收縮壓隨增齡升高,舒張壓在60歲後呈降低趨勢。

2.脈壓增大:定義為脈壓>40 mmHg,老年人的脈壓可達50~100 mmHg。

3.血壓波動大:隨著年齡增長,老年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易隨情緒、季節和體位的變化明顯波動,清晨高血壓多見。

4.體位性低血壓:是指從臥位改變為直立體位(或至少60°的直立傾斜試驗)3 min內,收縮壓下降≥20 mmHg或舒張壓下降≥10 mmHg,同時伴有頭暈或暈厥等腦迴圈灌注不足的症狀,診治過程中需要注意測量臥、立位血壓。

5.餐後低血壓:定義為進餐後2 h內收縮壓下降≥20 mmHg或餐前收縮壓≥100 mmHg、餐後收縮壓<90 mmHg,

並於進餐後出現頭暈、暈厥、心絞痛等低血壓相關症狀。

6.血壓晝夜節律異常:老年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血壓晝夜節律的異常,表現為夜間血壓下降幅度<10%(非杓型)或>20%(超杓型),甚至夜間血壓反較白天升高(反杓型),血壓晝夜節律異常更易發生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同時,老年高血壓患者非杓型血壓發生率可達60%以上。此外,與年輕患者相比,

血壓的晝夜節律異常與老年人靶器官損害關係更為密切。

7.診室高血壓:又稱白大衣高血壓,指患者就診時由醫生或護士在診室內所測收縮壓≥140 mmHg或舒張壓≥90 mmHg,而在家中自測血壓或動態血壓監測不高的現象;老年人診室高血壓常見,易導致過度降壓治療;對於診室血壓增高者應加強血壓監測,鼓勵患者家庭自測血壓,必要時行動態血壓監測,評估是否存在診室高血壓;診室高血壓患者常伴有代謝異常,

心腦血管風險增加。

8.多種疾病並存,併發症多:老年高血壓常伴ASCVD及心腦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險因素,部分患者多種疾病並存。同時,部分老年人高血壓及伴隨疾病的臨床表現不典型,容易漏診,應進行綜合評估並制定合理的治療措施。此外,老年患者腦血管病常見,應注意篩查和評估。若患者存在≥70%的雙側頸動脈狹窄或存在嚴重顱內動脈狹窄,

過度降壓或血壓波動可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危險。

9.容易漏診、誤診的高血壓:

①繼發性高血壓:如腎血管性高血壓、腎性高血壓、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及嗜鉻細胞瘤等,老年人睡眠呼吸暫停低通氣綜合征可導致高血壓或使高血壓加重,表現為夜間睡眠或晨起血壓升高,血壓晝夜節律改變。

②隱匿性高血壓:診室血壓<140/90 mmHg,家庭自測收縮壓≥135 mmHg和(或)舒張壓≥85 mmHg;動態血壓監測日間收縮壓≥135 mmHg和(或)舒張壓≥85 mmHg;隱匿性高血壓患者靶器官損害風險增加。

③假性高血壓:是指袖帶法所測血壓值高於動脈內測壓值的現象,收縮壓增高≥10 mmHg或舒張壓增高≥15 mmHg,多見於嚴重動脈硬化老年患者。

要點2:老年高血壓的診治策略

小劑量開始,平穩降壓;慎重選藥,嚴密觀察;多藥聯合,逐步達標;因人而異,個體化治療;監測立位血壓,避免低血壓;重視家庭自測血壓及24h血壓監測。

≥65歲老年人推薦血壓控制目標<150/90 mmHg,若能夠耐受可降低至140/90 mmHg以下。對於收縮壓140~149 mmHg的老年患者,可考慮使用降壓藥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需監測血壓變化以及有無心、腦、腎灌注不足的臨床表現。

高血壓合併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老年患者,建議採取個體化、分級達標的治療策略:首先將血壓降低至<150/90 mmHg,耐受良好者可降低至<140/90 mmHg。

年齡<80歲且一般狀況好、能耐受降壓的老年患者,可降至<130/80 mmHg;≥80歲的患者,建議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降壓治療,可降至<140/90 mmHg。

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患者,降壓治療應慎重,不應過快過度降低血壓,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過度降壓不利於各重要臟器的血流灌注,反而增加老年人暈厥、跌倒、骨折和死亡的風險。

對於伴有缺血性心臟病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在強調收縮壓達標的同時應關注舒張壓,舒張壓低于60 mmHg時應在密切監測下逐步達到收縮壓目標。

老年高血壓患者常同時合併多種疾病,存在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和(或)靶器官損害,多數患者需聯合使用兩種或以上降壓藥才能達到降壓目標。應根據患者的個體特徵、並存的臨床疾病及合併用藥情況合理選擇降壓藥物,同時評估並干預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

要點3:非藥物治療

減少鈉鹽攝入;調整膳食結構;減少脂肪及飽和脂肪酸攝入;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戒煙避免吸二手煙;限制飲酒;適當減輕體重;規律有氧運動;保持心理健康少。

1.限制食鹽攝入:建議每日攝鹽量應<6g,同時應警惕過度限鹽導致低鈉血症。

2.平衡膳食:鼓勵老年人攝入多種新鮮蔬菜、水果、魚類、豆類及製品、粗糧、脫脂奶及其他富含鉀、鈣、膳食纖維及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3.戒煙、避免吸二手煙:煙草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及病死率,應戒煙或避免吸入二手煙。

4.限制飲酒:不鼓勵老年人飲酒,飲酒者限制每日飲酒量,每日酒精攝入量男性<25g,女性<15g,應注意酒精對藥物療效的影響。

5.適量減輕體重:減重有利於降低血壓,建議BMI控制在25 kg/m2以內。

6.堅持規律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血壓,可根據個人愛好和身體狀況選擇容易堅持的運動方式,如快步走,一般每週5次,每次30~60 min。

7.保持心理健康:避免情緒波動和應激,保持精神愉快、心理平衡和生活規律,治療焦慮、抑鬱等精神疾患。

共識專家組主席:胡大一

執筆:劉梅林、郭藝芳

③假性高血壓:是指袖帶法所測血壓值高於動脈內測壓值的現象,收縮壓增高≥10 mmHg或舒張壓增高≥15 mmHg,多見於嚴重動脈硬化老年患者。

要點2:老年高血壓的診治策略

小劑量開始,平穩降壓;慎重選藥,嚴密觀察;多藥聯合,逐步達標;因人而異,個體化治療;監測立位血壓,避免低血壓;重視家庭自測血壓及24h血壓監測。

≥65歲老年人推薦血壓控制目標<150/90 mmHg,若能夠耐受可降低至140/90 mmHg以下。對於收縮壓140~149 mmHg的老年患者,可考慮使用降壓藥物治療,在治療過程中需監測血壓變化以及有無心、腦、腎灌注不足的臨床表現。

高血壓合併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老年患者,建議採取個體化、分級達標的治療策略:首先將血壓降低至<150/90 mmHg,耐受良好者可降低至<140/90 mmHg。

年齡<80歲且一般狀況好、能耐受降壓的老年患者,可降至<130/80 mmHg;≥80歲的患者,建議降至<150/90 mmHg,如能耐受降壓治療,可降至<140/90 mmHg。

有症狀的頸動脈狹窄患者,降壓治療應慎重,不應過快過度降低血壓,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過度降壓不利於各重要臟器的血流灌注,反而增加老年人暈厥、跌倒、骨折和死亡的風險。

對於伴有缺血性心臟病的老年高血壓患者,在強調收縮壓達標的同時應關注舒張壓,舒張壓低于60 mmHg時應在密切監測下逐步達到收縮壓目標。

老年高血壓患者常同時合併多種疾病,存在多種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和(或)靶器官損害,多數患者需聯合使用兩種或以上降壓藥才能達到降壓目標。應根據患者的個體特徵、並存的臨床疾病及合併用藥情況合理選擇降壓藥物,同時評估並干預心腦血管病危險因素。

要點3:非藥物治療

減少鈉鹽攝入;調整膳食結構;減少脂肪及飽和脂肪酸攝入;增加不飽和脂肪酸攝入;增加膳食纖維攝入;戒煙避免吸二手煙;限制飲酒;適當減輕體重;規律有氧運動;保持心理健康少。

1.限制食鹽攝入:建議每日攝鹽量應<6g,同時應警惕過度限鹽導致低鈉血症。

2.平衡膳食:鼓勵老年人攝入多種新鮮蔬菜、水果、魚類、豆類及製品、粗糧、脫脂奶及其他富含鉀、鈣、膳食纖維及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食物。

3.戒煙、避免吸二手煙:煙草增加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率及病死率,應戒煙或避免吸入二手煙。

4.限制飲酒:不鼓勵老年人飲酒,飲酒者限制每日飲酒量,每日酒精攝入量男性<25g,女性<15g,應注意酒精對藥物療效的影響。

5.適量減輕體重:減重有利於降低血壓,建議BMI控制在25 kg/m2以內。

6.堅持規律有氧運動:有助於降低血壓,可根據個人愛好和身體狀況選擇容易堅持的運動方式,如快步走,一般每週5次,每次30~60 min。

7.保持心理健康:避免情緒波動和應激,保持精神愉快、心理平衡和生活規律,治療焦慮、抑鬱等精神疾患。

共識專家組主席:胡大一

執筆:劉梅林、郭藝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