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山西省的這座寺廟,有1300年的歷史,是為了一個女人而建

大雲寺又名鐵佛寺,位於臨汾市區西南隅。始建于唐貞觀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遭地震毀壞,五十四年(1715)重建。寺院由山門、獻亭、中殿、方塔、藏經閣等建築組成。

大雲寺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它是在一個特殊的年代,因為一個特殊的事件而產生的一座特殊的寺院。這座寺院的創建與一個特殊的女人有關,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則天。西元690年,已當過皇后、皇太后的武則天想當皇帝,苦苦尋求合適的理由。在洛陽白馬寺和尚馮小寶等人的幫助下,

找到一本《大雲經》,經書裡寫有“彌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這類的話。他們便利用這幾句話推行“易世革命”,說武則天是“彌勒下生,當代唐作閻浮提主”。於是便改唐為周,做女皇帝,詔兩京各州修大雲寺,誦《大雲經》,宣揚“君權神授”。一時間全國各州郡修起了大雲寺。

方塔是寺院的精華,六層,一至五層為方形,第六層為八角,按八卦方位排列建造。塔高30米,系水磨青磚砌成,塔的四角邊有鐵峰28個,微風乍起,叮噹作響,清脆悅耳,古趣盎然。各層均有琉璃圖案構件,裝飾成仿心,共計64塊,內容為佛門傳說故事,為陽城縣匠師所作,引人注目。塔內一層中空,空間較大,內置高六米、直徑五米的生鐵鑄佛頭,造型豐滿,眉目端莊,

形神兼備,為唐代原作,故有鐵佛之稱。它反映出盛唐時期平陽冶煉技術水準,對研究中國採礦、冶煉技術有重要價值。

歷史同女皇開了個玩笑。西元705年,女皇的兒子李顯恢復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詔毀大雲寺,全國各州的大雲寺很快毀完。商州大雲寺被地方官改名“西岩院”而倖存下來。

到了元代至正年間,對商州大雲寺進行大修,因大殿山牆的每塊磚上都印有“大雲寺”三個字,只好又把名字改了回來。

大雲寺把觀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供于一殿,稱“三大士殿”,這在佛寺規制上是比較別致的;這或許也是武則天的“別出心裁”。

按照佛典的解釋,“大士”是菩薩的統稱,菩薩品位僅次於佛,而觀音和文殊、普賢三菩薩,雖已達到佛的境界,由於她們立誓要普救世上一切受苦眾生,方願成佛;然世間苦難無窮無盡,他們也就只好永遠屈居菩薩之位。為了彰揚這三位菩薩的功德,所以稱其為“大士”,以便同一般菩薩有所區別。

寶塔底層供有唐代鐵鑄釋迦牟尼佛頭一尊,高約6米,周長約16米,豐面隆准,鳳目闊唇,雙耳垂肩,莊重慈祥。佛頭中空,相傳是藏放經書及鎮寺寶物之所在。據專家言,佛頭以數萬公斤生鐵一次澆鑄而成,如此精湛技藝,令為歎為觀止。

寶塔底層供有唐代鐵鑄釋迦牟尼佛頭一尊,高約6米,周長約16米,豐面隆准,鳳目闊唇,雙耳垂肩,莊重慈祥。佛頭中空,相傳是藏放經書及鎮寺寶物之所在。據專家言,佛頭以數萬公斤生鐵一次澆鑄而成,如此精湛技藝,令為歎為觀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