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探訪市體校舉重隊女運動員,“最痛苦的就是降體重”

運動員手指纏上膠布進行保護,但是雙手依然起了好幾道繭。

本版圖片 《東江時報》記者楊建業 攝

運動員手指纏上膠布進行保護,但是雙手依然起了好幾道繭。 本版圖片 《東江時報》記者楊建業 攝

歐亞玲訓練結束,教練給她的手按摩放鬆。

王小嫚的夢想是能夠站上奧運會領獎臺。

東江時報訊 4月8日至11日,2017年全國女子舉重錦標賽暨第十三屆全運會預賽將在我市舉行,這將是我市承辦的最高水準的舉重賽事。我市舉重運動發展如何?舉重運動員有何故事?帶著這些問題,

昨日東時記者到市體校舉重隊,採訪了這裡的教練和隊員。

昨日下午3時許,東時記者看到,舉重館內杠鈴“哐當哐當”砸地板的悶聲此起彼伏。對於市體校舉重隊的隊員來說,這只是普普通通的一天,他們一次次將杠鈴高高舉過頭頂,就像之前每一天的訓練一樣。紮好腰帶,雙手擦上鎂粉,雙腳微微叉開站穩,雙手抓起杠鈴,調整好呼吸,

發力將杠鈴舉過頭頂,隨後放下……面對鏡子,隊員們正各自在一塊不到2平方米的地面上重複練習。

市體校舉重教練梁偉華介紹,該隊共有20余名隊員,年齡多在11~17歲之間。而這些運動員中,年齡稍大一點的,眼下的任務就是為明年的省運會努力。

梁偉華介紹,雖然惠州出了黎雅君這位世界冠軍,但總體舉重水準在全省處於中等;目前惠州籍舉重運動員中,有黎雅君1人在國家隊,

還有3人在省隊訓練。

梁偉華說,與以往相比,惠州舉重選材的網路已初步建立了,“除了龍門,我們還跟惠東的體育俱樂部合作建立了訓練基地,這樣選材的面就更廣了”。對於選材,梁偉華表示,他最看重的是悟性,“一般通過看眼神就看得出來,一看你眼睛,就能感覺到你有沒有精氣神。”他介紹,苗子一般從小孩十一二歲時挑選,不過並不是說長得壯就是好的,有些小孩子很瘦、很單薄,

但是爆發力等其餘身體條件好,也會被選上。

談及隊伍情況,梁偉華坦言,跟其他項目一樣,“現在運動員越來越難招了。”他說,運動員訓練辛苦是眾所周知的,很多家長不願意孩子受苦;同時,外界對舉重運動仍存在易受傷等偏見。“其實相對一些對抗運動而言,舉重運動員還算少傷病的,畢竟這是非對抗性運動。”梁偉華說,一般而言,舉重運動員受傷,多是因為動作錯誤造成的,“舉重其實就是力量訓練,這是很多運動的基礎,對塑造健康美體有著重要作用。”

運動員故事

歐亞玲:降體重猶如夢魘

今年16歲的歐亞玲來自湖南,3年前被市體校引進並到惠州訓練至今。“當時成績不好,家裡人讓我練就練了。”歐亞玲說,可能覺得自己力氣大的緣故,從此走上了舉重的道路。不過練習舉重後,她才發現其中的苦。“每天迴圈反復,舉起、放下,很枯燥。”歐亞玲說,不過這都不算什麼,最痛苦的就是降體重了。

對不少舉重選手而言,降體重可謂是夢魘一般。兩獲奧運冠軍的舉重名宿占旭剛曾經如此描述降體重時的心態,就是餓到“恨不得把別人吐出的雞骨頭都吃進去”。歐亞玲說,降體重讓自己幾乎放棄舉重。“那次要在短短幾天內降4公斤,讓我很崩潰。”她介紹,其實平時來說,她只要稍微控制一下就可以的了,但那次是為了降體重參賽,需要從44公斤降至40公斤以內,“真可謂是不吃不喝。”歐亞玲說,水只能抿一口,早餐只能吃一根麵條,可這還是不行,她還得穿著棉衣跑步,達到快速出汗降重的目的。“真是餓到生無可戀啊,我當時都想放棄了,拉著隊友要去買吃的。”歐亞玲說,不過被隊友勸住了,“我練得這麼辛苦,就這樣放棄太不甘心了”。

因為不甘,歐亞玲堅持了下來。她說,上屆省運會自己拿了第四名,而明年的省運會,“目標是第一”。她表示,黎雅君就是從這裡走出的,她也要像黎雅君一樣,“一直往上走”。

王小嫚:希望得到父母支持

與歐亞玲是被父母送去學舉重不同,王小嫚練習舉重6年了,一直沒能得到父母的支持。而這也成為她心底的一個結,“我知道他們是心疼我才這樣,但我真的很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她說,如果有了父母的支持,她會更有動力向前。

王小嫚今年16歲,3年前被從海南引進到我市,進入市體校舉重隊訓練。“爸爸媽媽一直都不同意我練舉重,他們覺得這很容易受傷,對身體不好。”王小嫚說,好在爺爺奶奶支持她,她也真的喜歡舉重,所以一直至今。不過父母的態度讓她一直心有顧忌,“訓練累,有時受傷了,都不敢跟他們說,只會跟他們說一切都好。”她說,自己最期待的就是能夠得到父母的支援。

因為父母的不支持,因為訓練的苦和累,王小嫚坦言,自己曾想過放棄。那是2015年省運會衝刺備戰期。“那時晚上要加練2個多小時,體力透支了,累,所以很想放棄。”她介紹,不過想到教練的期許、自己此前付出的努力,還是咬咬牙堅持了下來。“隊友間也會互相鼓勵,聊些輕鬆的話題,有時說說笑笑的,也就不覺得這麼累了。”

如今,雖然父母仍未表態支持,但王小嫚依然一絲不苟訓練著。“我的夢想就是能夠站上奧運會領獎臺。”王小嫚笑著說,雖然這個夢想遙遠,並且“可能不會實現,但夢想還是要有的。”

呂妙:因為不甘所以堅持

15歲的呂妙來自惠東,9歲那年她來到市體校練習舉重,轉眼已經6年了。“我當時對舉重很好奇,想知道怎麼把這麼重的杠鈴舉起來的,就來了。”開朗的呂妙說,與其他運動員不同,“天生好身材”的她沒有降體重的煩惱,訓練的苦和累也不算什麼,“因為都堅持下來了”。

不過呂妙也有自己的煩惱,這來自內心的思想鬥爭。“我學習成績還算可以,所以想不練去學習。”呂妙說,思來想去後,她跟家人說了自己的想法,不過父母並不支持。“我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就繼續練著。”呂妙說,其實更多的是自己心底裡的不甘,“練了這麼久,省賽的成績也不怎麼樣,不甘心就這麼放棄。”

因為心裡的不甘,因為對勝利的渴望,呂妙在堅持著。“先把明年的省運會比好再說。”呂妙說完,又繼續投入訓練了……

延伸閱讀

女舉那些事

不斷將杠鈴舉起,放下,再舉起,再放下,如此循環往復……目前市體校舉重隊的20余名隊員中,其中9名是女運動員。與同齡的少女一樣,她們也愛美,會塗口紅戴耳環;不過不同的是,她們揮灑了更多汗水承受了更多重量。

碰到生理期,她們還訓練麼?“當然要訓練,我們都是這麼過來的。”從省隊退役後到市體校擔任實習教練的劉煥轉介紹,如果隊員在生理期實在疼痛厲害,會准予請假休息;如果沒有大礙,則照常訓練。劉煥轉還說,對處於生理期的隊員,隊裡還是會給予額外照顧,例如煲些紅糖水給她們喝。

劉煥轉還介紹,由於舉重對體重的要求,一般而言,賽前運動員稱重是不穿任何衣物的情況下站在電子秤上,“全☆禁☆裸,因為很有可能因為0.01千克的差距,金牌就是別人的了。”不過她也表示,運動員也可根據自己的意願穿上內衣稱重。

本版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朱麗婷

“舉重其實就是力量訓練,這是很多運動的基礎,對塑造健康美體有著重要作用。”

運動員故事

歐亞玲:降體重猶如夢魘

今年16歲的歐亞玲來自湖南,3年前被市體校引進並到惠州訓練至今。“當時成績不好,家裡人讓我練就練了。”歐亞玲說,可能覺得自己力氣大的緣故,從此走上了舉重的道路。不過練習舉重後,她才發現其中的苦。“每天迴圈反復,舉起、放下,很枯燥。”歐亞玲說,不過這都不算什麼,最痛苦的就是降體重了。

對不少舉重選手而言,降體重可謂是夢魘一般。兩獲奧運冠軍的舉重名宿占旭剛曾經如此描述降體重時的心態,就是餓到“恨不得把別人吐出的雞骨頭都吃進去”。歐亞玲說,降體重讓自己幾乎放棄舉重。“那次要在短短幾天內降4公斤,讓我很崩潰。”她介紹,其實平時來說,她只要稍微控制一下就可以的了,但那次是為了降體重參賽,需要從44公斤降至40公斤以內,“真可謂是不吃不喝。”歐亞玲說,水只能抿一口,早餐只能吃一根麵條,可這還是不行,她還得穿著棉衣跑步,達到快速出汗降重的目的。“真是餓到生無可戀啊,我當時都想放棄了,拉著隊友要去買吃的。”歐亞玲說,不過被隊友勸住了,“我練得這麼辛苦,就這樣放棄太不甘心了”。

因為不甘,歐亞玲堅持了下來。她說,上屆省運會自己拿了第四名,而明年的省運會,“目標是第一”。她表示,黎雅君就是從這裡走出的,她也要像黎雅君一樣,“一直往上走”。

王小嫚:希望得到父母支持

與歐亞玲是被父母送去學舉重不同,王小嫚練習舉重6年了,一直沒能得到父母的支持。而這也成為她心底的一個結,“我知道他們是心疼我才這樣,但我真的很希望能夠得到他們的支持。”她說,如果有了父母的支持,她會更有動力向前。

王小嫚今年16歲,3年前被從海南引進到我市,進入市體校舉重隊訓練。“爸爸媽媽一直都不同意我練舉重,他們覺得這很容易受傷,對身體不好。”王小嫚說,好在爺爺奶奶支持她,她也真的喜歡舉重,所以一直至今。不過父母的態度讓她一直心有顧忌,“訓練累,有時受傷了,都不敢跟他們說,只會跟他們說一切都好。”她說,自己最期待的就是能夠得到父母的支援。

因為父母的不支持,因為訓練的苦和累,王小嫚坦言,自己曾想過放棄。那是2015年省運會衝刺備戰期。“那時晚上要加練2個多小時,體力透支了,累,所以很想放棄。”她介紹,不過想到教練的期許、自己此前付出的努力,還是咬咬牙堅持了下來。“隊友間也會互相鼓勵,聊些輕鬆的話題,有時說說笑笑的,也就不覺得這麼累了。”

如今,雖然父母仍未表態支持,但王小嫚依然一絲不苟訓練著。“我的夢想就是能夠站上奧運會領獎臺。”王小嫚笑著說,雖然這個夢想遙遠,並且“可能不會實現,但夢想還是要有的。”

呂妙:因為不甘所以堅持

15歲的呂妙來自惠東,9歲那年她來到市體校練習舉重,轉眼已經6年了。“我當時對舉重很好奇,想知道怎麼把這麼重的杠鈴舉起來的,就來了。”開朗的呂妙說,與其他運動員不同,“天生好身材”的她沒有降體重的煩惱,訓練的苦和累也不算什麼,“因為都堅持下來了”。

不過呂妙也有自己的煩惱,這來自內心的思想鬥爭。“我學習成績還算可以,所以想不練去學習。”呂妙說,思來想去後,她跟家人說了自己的想法,不過父母並不支持。“我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就繼續練著。”呂妙說,其實更多的是自己心底裡的不甘,“練了這麼久,省賽的成績也不怎麼樣,不甘心就這麼放棄。”

因為心裡的不甘,因為對勝利的渴望,呂妙在堅持著。“先把明年的省運會比好再說。”呂妙說完,又繼續投入訓練了……

延伸閱讀

女舉那些事

不斷將杠鈴舉起,放下,再舉起,再放下,如此循環往復……目前市體校舉重隊的20余名隊員中,其中9名是女運動員。與同齡的少女一樣,她們也愛美,會塗口紅戴耳環;不過不同的是,她們揮灑了更多汗水承受了更多重量。

碰到生理期,她們還訓練麼?“當然要訓練,我們都是這麼過來的。”從省隊退役後到市體校擔任實習教練的劉煥轉介紹,如果隊員在生理期實在疼痛厲害,會准予請假休息;如果沒有大礙,則照常訓練。劉煥轉還說,對處於生理期的隊員,隊裡還是會給予額外照顧,例如煲些紅糖水給她們喝。

劉煥轉還介紹,由於舉重對體重的要求,一般而言,賽前運動員稱重是不穿任何衣物的情況下站在電子秤上,“全☆禁☆裸,因為很有可能因為0.01千克的差距,金牌就是別人的了。”不過她也表示,運動員也可根據自己的意願穿上內衣稱重。

本版文字 《東江時報》記者朱麗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