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6刀刺死班主任,優等生的心理問題更值得所有家長警惕

11月12日下午4點左右,湖南高三班主任老師鮑方,在辦公室身中20多刀,永遠躺在一片血泊中,辦公桌上的學生試卷被染得鮮紅……

而殺害鮑方的正是他關注有加的學生——羅某傑。弑師後,

羅某傑甚至回到教室,徑直對同一個班級,鮑方的女兒扔下一句:“我把你爸爸殺了”,隨即跑了出去。

最近兩天,這一悲劇讓諸多家長、老師不寒而慄。而在瘋狂刷屏的事件背後,我們不得不追問: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16歲的少年手刃自己的老師?我們是否真的察覺過孩子的心理問題?

1

16歲高三優等生,

20多刀刺向班主任

鮑方是湖南省沅江市第三中學高三2班的班主任。據新華社報導,

12日下午,實行封閉式管理的學校會放幾個小時假,但鮑方將班裡同學留了下來,觀看一部時長16分鐘的勵志視頻,並要求每人寫一篇500字的觀後感才能離開。

這讓本來打算出校去買東西的羅某傑感到不滿,於是羅某傑走出了教室,告訴班主任不想寫這項作業。鮑方隨之有些生氣地回到:“不想寫就轉班。”說完,他轉身就回了辦公室。

隨後,羅某傑被班主任叫進了辦公室,悲劇就在只有他們兩人的辦公室發生了。

班主任批評的不僅是羅某傑當天的態度,還有最近起伏較大的成績,隨後準備給其家長打電話。結果,站在側後方的羅某傑突然掏出水果刀,刺向了班主任……

之後,右手拿著彈簧刀,校服被大片血跡沾染的羅某傑回到教室裡,

徑直走向在同班就讀的鮑方女兒面前,扔下一句:“我把你爸爸殺了”。

等到其他人趕到辦公室,看到倒在血泊中的鮑方並叫來救護車後,鮑方已經沒有了生命體征。

2

優等生弑師背後:

關愛被當成負擔,只想過輕鬆的生活

事發之後,幾乎所有人都非常震驚:“一個這麼優秀的學生,為何會殺死對自己這麼好的老師?”

儘管案件的更多細節還在調查中,但從新聞報導以及旁人的敘述中,

不難窺見一些基本的始末。

▋大家眼中的鮑方老師

在同學們的記憶裡,鮑方“矮矮胖胖,平時總是笑眯眯的,很和藹”。 私下裡,有學生叫鮑方“鮑子”,更多的學生則親切地稱他為“鮑嗲”。

他的女兒上高一時,鮑方從高二年級調到女兒所在的班上當班主任,

羅某傑也在這個班裡。據鮑方教過的學生回憶,鮑方被調走時,班裡的同學都不想他走,甚至向校長求情讓鮑方留下。之後鮑方雖然不再教他們,但遇到以前的學生,鮑方還是會關切地詢問和鼓勵學生。

▋ 大家眼中的羅某傑

至於大家對羅某傑的評價,基本上是“成績拔尖,經常考班級第一名”“有些孤僻,沉默寡言,沒有什麼朋友”……

老師們都很喜歡羅某傑,班主任鮑方對羅某傑也是關注有加,還幫他申請了助學金。但這份關愛在羅某傑眼裡的卻是負擔——小羅說,“我不覺得班主任對我多好,對他也不瞭解。”據同學小藝說,羅某傑的成績足夠上一所重點大學,但他自己卻只想考取本市一所普通二本學校,因為“只想過輕輕鬆松的生活。”

在鄰居眼裡,羅某傑成績好,懂禮貌,孝順。與羅家僅一牆之隔的唐先生則認為,羅某傑殺人可能與家中對他的要求太高有關,“對他學習成績要求高,尤其是媽媽,管理嚴格。”

但兒子殺人顯然是父母不敢相信的,因為他們從未見兒子有暴力傾向,也未反映過與老師之間有矛盾。得知消息後,父母兒子幾乎暈倒,並表示願意傾盡所有對死者家屬進行補償。

目前,已經被警方控制的羅某傑已經冷靜下來,很後悔自己的行為。談及自己做出極端舉行的原因,則說:“覺得老師太嚴厲了。自己既為出校時間被擠佔感到憋屈,更為通知家長的做法感到憤怒,以至於激動,已經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他說。

3

為何孩子的心理問題

呈幾何式增長?

學生因心理問題自殺、弑師……類似的極端事件,我們早已不是第一次聽聞明,甚至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幾乎呈幾何式增長。

我們忍不住要追問:到底是什麼導致孩子心理病態,極端事件頻發?

華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特聘督導陳默老師,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一直從事心理健康教學和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已經積累了8000個家庭的諮詢記錄。她在一次專訪中這樣提到:2000年以後來做諮詢的孩子,多是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帶來的問題。

孩子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度的競爭,承受很大的壓力,也背負了很多期望,由此引發了各種考試焦慮、學業焦慮,並使得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在這些孩子中,成績優秀的所謂“優等生”並不在少數,正是這些不願將內心情緒表露出來的孩子或許更值得引起警惕。

羅某傑也是這樣一類孩子。他渴望得到贊許,容不得否定與呵斥,敏感得隨時可能爆發。他們卻沒有合理的途徑疏導情緒,此次事發的學校,已經很多年沒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了。

在高三緊張的氛圍中,班主任老師佈置的作業,“你不寫就轉班”的呵斥,要給家長打電話的舉動……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羅某傑的自傲。

或許,我們都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鮮少注意他們的心理問題——

比如,孩子的睡眠、飲食、體重是否出現了明顯的改變;孩子是否突然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是否突然變得和周圍人際關係都非常糟糕……

16歲的,孤傲的羅某傑,便這樣在無處消解的心理問題中,最終將暴戾撒向了自己的老師。

4

怎樣的家庭和學校,

才能讓孩子避免出現各類心理問題?

顯然,將這樣的悲劇僅僅歸咎于學校、家長任何一方都是偏頗的。或許我們該反過來思考,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家庭和學校,才能讓孩子避免這樣的悲劇。

1、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但好的家庭是有共性的。

孩子的問題都與家庭脫不了干係。健康的家庭結構,健康的夫妻關係,可以順暢溝通的親子關係是給塑造孩子良好性格與心理的基礎。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好的家庭關係中,家裡沒有一個人是控制欲很強的。每個人都相對獨立,不會相互強加期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才不至於被壓力壓垮。

2、好的學校應該有這樣幾個標準。

一所好的學校顯然不該是“唯分數論”。陳默老師還在專訪中談到這樣四個好學校的標準。

提供社交環境:相對於家庭,學校應該有更多的同伴,可以讓孩子在社交中國發展人格,學會遵守規則,是孩子進入社會的預演。

不是競爭比賽的場所:成績並不代表孩子能享受特殊待遇。有不少優等生正是因為被給予了太多的優待,而導致不能承受生活的任何一點點壓力。

評價以過程而不是結果為導向:許多孩子做事的動力,都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評價。如果得不到欣賞的評價,便會開始逃避,甚至爆發。

老師懂得和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教育本身出了問題,而是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這樣的悲劇或許是一次沉重的警鐘,但我們希望警鐘不要白鳴。

文 | 淡淡 默魚

還幫他申請了助學金。但這份關愛在羅某傑眼裡的卻是負擔——小羅說,“我不覺得班主任對我多好,對他也不瞭解。”據同學小藝說,羅某傑的成績足夠上一所重點大學,但他自己卻只想考取本市一所普通二本學校,因為“只想過輕輕鬆松的生活。”

在鄰居眼裡,羅某傑成績好,懂禮貌,孝順。與羅家僅一牆之隔的唐先生則認為,羅某傑殺人可能與家中對他的要求太高有關,“對他學習成績要求高,尤其是媽媽,管理嚴格。”

但兒子殺人顯然是父母不敢相信的,因為他們從未見兒子有暴力傾向,也未反映過與老師之間有矛盾。得知消息後,父母兒子幾乎暈倒,並表示願意傾盡所有對死者家屬進行補償。

目前,已經被警方控制的羅某傑已經冷靜下來,很後悔自己的行為。談及自己做出極端舉行的原因,則說:“覺得老師太嚴厲了。自己既為出校時間被擠佔感到憋屈,更為通知家長的做法感到憤怒,以至於激動,已經完全控制不住自己了。”他說。

3

為何孩子的心理問題

呈幾何式增長?

學生因心理問題自殺、弑師……類似的極端事件,我們早已不是第一次聽聞明,甚至有人說:現在的孩子,心理問題幾乎呈幾何式增長。

我們忍不住要追問:到底是什麼導致孩子心理病態,極端事件頻發?

華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特聘督導陳默老師,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到現在,一直從事心理健康教學和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已經積累了8000個家庭的諮詢記錄。她在一次專訪中這樣提到:2000年以後來做諮詢的孩子,多是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帶來的問題。

孩子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度的競爭,承受很大的壓力,也背負了很多期望,由此引發了各種考試焦慮、學業焦慮,並使得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在這些孩子中,成績優秀的所謂“優等生”並不在少數,正是這些不願將內心情緒表露出來的孩子或許更值得引起警惕。

羅某傑也是這樣一類孩子。他渴望得到贊許,容不得否定與呵斥,敏感得隨時可能爆發。他們卻沒有合理的途徑疏導情緒,此次事發的學校,已經很多年沒有專門的心理輔導老師了。

在高三緊張的氛圍中,班主任老師佈置的作業,“你不寫就轉班”的呵斥,要給家長打電話的舉動……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壓垮了羅某傑的自傲。

或許,我們都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鮮少注意他們的心理問題——

比如,孩子的睡眠、飲食、體重是否出現了明顯的改變;孩子是否突然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是否突然變得和周圍人際關係都非常糟糕……

16歲的,孤傲的羅某傑,便這樣在無處消解的心理問題中,最終將暴戾撒向了自己的老師。

4

怎樣的家庭和學校,

才能讓孩子避免出現各類心理問題?

顯然,將這樣的悲劇僅僅歸咎于學校、家長任何一方都是偏頗的。或許我們該反過來思考,到底該給孩子什麼樣的家庭和學校,才能讓孩子避免這樣的悲劇。

1、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但好的家庭是有共性的。

孩子的問題都與家庭脫不了干係。健康的家庭結構,健康的夫妻關係,可以順暢溝通的親子關係是給塑造孩子良好性格與心理的基礎。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好的家庭關係中,家裡沒有一個人是控制欲很強的。每個人都相對獨立,不會相互強加期望,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才不至於被壓力壓垮。

2、好的學校應該有這樣幾個標準。

一所好的學校顯然不該是“唯分數論”。陳默老師還在專訪中談到這樣四個好學校的標準。

提供社交環境:相對於家庭,學校應該有更多的同伴,可以讓孩子在社交中國發展人格,學會遵守規則,是孩子進入社會的預演。

不是競爭比賽的場所:成績並不代表孩子能享受特殊待遇。有不少優等生正是因為被給予了太多的優待,而導致不能承受生活的任何一點點壓力。

評價以過程而不是結果為導向:許多孩子做事的動力,都是為了得到他人的評價。如果得不到欣賞的評價,便會開始逃避,甚至爆發。

老師懂得和孩子溝通的正確方式:很多時候,其實不是教育本身出了問題,而是老師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這樣的悲劇或許是一次沉重的警鐘,但我們希望警鐘不要白鳴。

文 | 淡淡 默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