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佈局未來交通大版圖,寶馬這次提出了一個電動兩輪車的出行方案

“自動化,網聯化,電動化,共用化。”如今,在寶馬中國的各個辦公室中,

每個員工基本都能將這 12 個字“順口拈來”。

當雷鋒網私下與寶馬內部員工提到,寶馬高層只要出現就會反復強調這個“方針”時,對方也仍然半認真半調侃地回應道:“當然,這是綱領。”

去年,在企業 100 周年大會上,寶馬集團董事長 Harald Krüger 就是以這個“綱領”為寶馬的下個百年定下了基調。

新“四化”是整個汽車產業基本都已意識到的趨勢,以及正在試圖回應的變化,但從一年多來的對外發言中,

寶馬似乎已經鄭重地將其印在了企業名片上。

如果說自動化、網聯化、電動化還只是技術的變革,那共用化則已經不局限於汽車本身,要做到這些,意味著一個老牌車企從汽車製造者和銷售者,向出行服務者的徹底轉型,實際上,這也正是近兩年的寶馬在不斷向外傳遞的資訊。

“超越車輛”,11 月 15 日,寶馬集團中國技術中心副總裁 Markus Seidel 博士在中外媒體面前,將這句話強調了 3 遍,而此次其話語的具體指向是其與同濟大學共同推出的,針對兩輪電動車的出行方案 E3Way。

E3是 Elevated、Electric、Efficent 的疊加,所謂 E3 Way,是計畫在城市原有道路軌跡上方,以高架的方式,為包括電動自行車、電動摩托車、電動踏板車在內的電動二輪車建造專屬的便捷通道,

在為四輪車騰挪出更自如的行駛空間的同時,提高整個城市的出行效率。

E3Way 瞄準的是城市 15 公里以內的中短途出行。一直以來,在中國,兩輪電動車一直與四輪車共用車道,在安全和效率方面,都存在不少欠缺。 E3Way 的設想是,以模組化的方式建立一個綠色通道,通過匝道和閘門系統與現有的道路網路打通,只允許環保節能的二輪電動車在 25 公里/小時的限速內通過。並且,該通道甚至可以直接貫穿城市重要的購物中心。

在專案的建造執行上,寶馬也做出了周全的考慮,比如頂棚上方有太陽能、避雨、防暴曬等設施,通過雨水淨化系統可以調節室內溫度。另外,在充電站、景觀、行走區域、休息站等方面,也都有獨立設計。用寶馬中國技術中心工作人員的話來講,這基本上相當於一個完整的生態。

智慧化應用也將嵌入整個系統之中,比如通過類似 V2X 系統的車輛通信,調節車流,將人臉識別應用到通道進出或交規的執行上。現在,整個模型設計主要是以上海的交通狀況為藍本,其未來的落地也會從一線城市率先開始。

在城市出行方案開發方面, E3Way 並不是寶馬的首次試水,在德國慕尼克、漢堡,寶馬都曾根據當地道路狀況、居民出行習慣提出過相應的定制化解決方案,這也是寶馬在未來出行規劃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

不過,E3Way 在執行方面的疑惑也不少。當天會議間隙,雷鋒網就聽到旁邊的媒體在討論環節提出質疑:“在一線城市,電動二輪車的出行方式佔據主流嗎,怎麼覺得大部分都是外賣配送員?”

這並非在否定電動二輪車的存量與需求,而是指向了問題的一個重要核心,即投入產出比。

現在,寶馬與同濟大學對該項目的造價預估為每公里 1700 萬-3600 萬人民幣。從眼下的方案模型來看,即使高架是循著原來的道路軌跡建造,無需再佔用土地,但在基礎設施的搭建上,仍是一筆不菲的支出。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這一設施只服務電動二輪車,那麼這個“Efficent”是否值得如此巨大的投入去兌換,則成了一道需要理清的計算題。

一個生態的建立需要牽動的因素眾多,顯然,無論寶馬還是同濟都無法擔起一個這樣的擔子。從現場眾多媒體的提問中,就可以看出,多數人最關心的仍是政府可以多大程度去配合專案的執行。

在這方面,寶馬與同濟也坦誠,正在與政府交涉,並且,從方案的投資、執行、資源調動,到商業模式的確立,都還需要進一步更細緻的思考與權衡。

推動 E3Way 落地非一日之功,在其背後,更重要的是,我們確實看到一個百年車企在產業變革中正做出的積極反應。在關於未來出行的設想上,寶馬已經習慣在車輛技術與車輛之外做出清晰的劃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一直將“Service”排在眾多關鍵字前面的寶馬,E3Way 不會是其對於兩輪出行的唯一備案。

三天前,吉利正式宣佈收購了美國飛行汽車公司 Terrafugia,並宣佈將在 2019 年推出首款飛行汽車,正如同濟大學馬鈞教授所說,如果連飛行汽車都可以實現,那麼未來出行的願景可能遠比我們想像中樂觀。

雷鋒網推薦閱讀:

《寶馬高級副總裁邵儒廷:汽車產業面臨“新四化”,寶馬如何佈局未來出行 | 2017 未來出行》

這也是寶馬在未來出行規劃方面的重要工作之一。

不過,E3Way 在執行方面的疑惑也不少。當天會議間隙,雷鋒網就聽到旁邊的媒體在討論環節提出質疑:“在一線城市,電動二輪車的出行方式佔據主流嗎,怎麼覺得大部分都是外賣配送員?”

這並非在否定電動二輪車的存量與需求,而是指向了問題的一個重要核心,即投入產出比。

現在,寶馬與同濟大學對該項目的造價預估為每公里 1700 萬-3600 萬人民幣。從眼下的方案模型來看,即使高架是循著原來的道路軌跡建造,無需再佔用土地,但在基礎設施的搭建上,仍是一筆不菲的支出。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是,這一設施只服務電動二輪車,那麼這個“Efficent”是否值得如此巨大的投入去兌換,則成了一道需要理清的計算題。

一個生態的建立需要牽動的因素眾多,顯然,無論寶馬還是同濟都無法擔起一個這樣的擔子。從現場眾多媒體的提問中,就可以看出,多數人最關心的仍是政府可以多大程度去配合專案的執行。

在這方面,寶馬與同濟也坦誠,正在與政府交涉,並且,從方案的投資、執行、資源調動,到商業模式的確立,都還需要進一步更細緻的思考與權衡。

推動 E3Way 落地非一日之功,在其背後,更重要的是,我們確實看到一個百年車企在產業變革中正做出的積極反應。在關於未來出行的設想上,寶馬已經習慣在車輛技術與車輛之外做出清晰的劃分。可以肯定的是,對於一直將“Service”排在眾多關鍵字前面的寶馬,E3Way 不會是其對於兩輪出行的唯一備案。

三天前,吉利正式宣佈收購了美國飛行汽車公司 Terrafugia,並宣佈將在 2019 年推出首款飛行汽車,正如同濟大學馬鈞教授所說,如果連飛行汽車都可以實現,那麼未來出行的願景可能遠比我們想像中樂觀。

雷鋒網推薦閱讀:

《寶馬高級副總裁邵儒廷:汽車產業面臨“新四化”,寶馬如何佈局未來出行 | 2017 未來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