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暖心!搶救重傷男孩 浙中醫大二院醫生連續搶救8小時

2017-11-18 14:23 | 浙江新聞用戶端 記者 陳甯 通訊員 阮芝芳 蔣明

經過五天的治療,

小男孩的部分手指逐漸會緩慢運動了。 浙江新聞用戶端通訊員 沈笑馳 攝

近8小時的搶救,1100ml血漿,七十六處的傷口縫合,看著小男孩的血壓從40逐漸升至100,心率從140慢慢趨於正常……

這是近日發生在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省新華醫院)的暖心一幕。

11月12日下午,一位10歲小男孩,因為頭面部和雙手受嚴重刀傷急診送入浙中醫大二院,到達急診室已經是失血性休克狀態,

面色蒼白、神情淡漠、全身血肉模糊。

很快,一場與生命的賽跑拉開序幕——

醫院開通綠色通道,手術臺上4大科室,6位專家,同時展開頭部、面部口腔、雙手不同部位同步手術,從急診到完成手術,醫院50多位醫護、後勤、行政為他忙活了近8個小時。

“這是我見過利器傷口最多的患者”

11月12日下午5點30左右,急促的救護車鳴笛聲由遠及近,匆忙的腳步聲混著擔架的車輪滾動聲……

躺在擔架上是一個10歲的男孩子,

在員警的陪同下緊急送入了急診科。據當時急診科首診醫生王剛回憶:回想當時的場景觸目驚心,孩子已處於休克狀態,躺在擔架上已經無法動彈,嘴裡一直低聲呻吟,頭上、臉部、雙手血肉模糊。頭部前額的傷口最多,傷口最長15cm左右,最深的地方已經達到顱骨;右側面部有一道長10cm的傷口,一直貫穿到口腔,當時還在不斷地湧著血,已經無法辨認男孩的模樣;手指骨折、肌腱多處多段斷裂……

“這是我見過利器傷口最多的患者,而且還是個10歲的孩子。” 急診王剛醫生說。

這樣的畫面讓當時在場醫護和圍觀群眾都緊鎖眉頭,甚至留下了傷感的淚水。

血壓50/36mmHg,心率140次/分,失血性休克……

情況危急,遭遇悲慘,幸好久經“戰場”的急診團隊沉著鎮定,迅速救治。緊急清理包紮傷口,快速打通靜脈通道,通知檢驗科備血,檢查排除顱腦和腹腔臟器損傷;立刻向行政總值班胡格平、醫療總值班石海蘭彙報,

沒有家屬,開啟綠色通道;根據病情判斷,啟動急會診制度,通知相關專科的同事會診,同時做好手術準備。

急診科周冰之主任說:“如此嚴重的傷情,傷者的死亡率、致殘率極高,甚至隨時可能會死在手術臺上。必須召集經驗豐富的團隊,備好足夠的血漿,才能最快速挽救患者生命。”

腦外科、手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同步手術中。 浙江新聞用戶端通訊員 沈笑馳 攝

“錯過了張學友演唱會,但我們的旋律更動聽”

大家明白,病情兇險,又是一場爭分奪秒的戰鬥。

當天的行政、醫療總值班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指揮救治工作,並通知保衛科做好現場秩序的維護工作,調動院內醫護力量保證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救治工作。正在外地開會的呂伯東院長、黃抒偉副院長得知情況後通過電話瞭解救治進程,協調指揮。

十分鐘內,神經外科何民副主任醫師、耳鼻喉科主任吳建烽、手外科陳科主治醫師、口腔科姚薇主治醫師到達急診現場。經過詳細檢查和討論,會診決定,立刻啟動多學科合作下一次性完成創口清創縫合、雙手肌腱縫合、指骨骨折復位固定等手術。

當時週末在家休息做晚飯的手外科主任宋震坤說:“接到電話時,我正好在家裡做菜,一聽這個情況,放下炒菜鏟,關了煤氣就立馬趕來了!”

口腔科杜洪江主任回憶:“那一天,我原本要和朋友去看張學友演唱會的,正吃著飯接到了電話。雖然沒有見到張學友有點遺憾,但救治生命遠比一場演唱會來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夜晚的手術室,緊張得只聽得到監護儀的滴答滴答聲,腦外科、手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4大科室,6位專家,同時在小男孩的頭面部、口腔、左手、右手,4個部位同時進行手術,麻醉師、護理全程監護。由於小男孩傷口多,創面大,清洗差不多需要1個小時,同時還清理出卡在傷口中的菜刀碎片。而手術中,右側面部貫穿到口腔的傷口處理,需要分層縫合,口內粘膜、肌肉、皮膚……雙手肌腱的縫合好比在接電線,紅色接紅色、藍色接藍色,絕對不能出現錯誤,而且由於手部組織血管密集,能見度差,而且時間緊迫,留給醫生們的時間並不多了。

但是,整個團隊在緊張中有條不紊、配合默契,醫護們細緻而耐心地完成了每一針縫合。正如宋震坤主任所說:上了手術,只要有一絲希望,作為醫生,都不會放棄任何機會。

淩晨一點,手術終於完成!所有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渾然不知他們已在手術臺上站了8個小時,而他們連一口晚飯也沒來得及吃。

這一晚,醫院從急診室、腦外科、手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外科、兒科、麻醉科、手術室、護理、檢驗、放射科、後勤,無論是值班的、還是休息的,只要是救治需要,都積極的參與其中。

為了淡忘傷口換藥的疼痛,護士長吳玉琴拿出自己手機讓開開看BBC的紀錄片。 浙江新聞用戶端通訊員 沈笑馳 攝

“舉全院之力,幫助小男孩渡過難關”

手術後,小男孩被安排住進入了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手術後清點傷口,發現小男孩全身一共有76處刀傷。

這起十歲男孩遭巨大意外傷害事件,深深地刺痛了浙中醫大二院的每一個醫護的心。全院各部門高度重視,從接入急診的那一刻起,一路綠燈為孩子緊急救治、簡化入院等各項手續,並成立了由負責醫療業務的黃抒偉副院長牽頭,十幾個學科和部門組成的治療康復小組,黃院長親自主持全院大會診,每天商討病情,制訂治療、護理、康復、營養、整形等詳細治療方案。

“我們要盡可能的幫助孩子,給予最適當的治療和關愛,讓他平安渡過後續的傷口疼痛、感染、功能康復、心理、營養等各項生理的、心理的難關。” 院長呂伯東教授也時時關注小男孩的病情變化,並親自到病房向主管醫生瞭解病情和治療方案。可以說,浙中醫大二院為了救治這個可憐的孩子,正在舉全院之力!

從11月12日受傷到現在,整整五天過去了,悲慘的遭遇和巨大的傷情,牽動了所有關心他的人。中央電視臺、北京青年報等多家媒體對小男孩病情和醫院全力救治情況的通報,也讓許多關心小男孩的市民們放下了揪緊著的心。

小男孩的手指會微微的自主活動了

手術的第二天,心電監護儀告訴腦外的醫護,小男孩的生命體征逐漸平穩,正在慢慢地脫離危險。

為了能更好的照護小男孩,有一個最好的治療效果。在監護室的這些天裡,腦外科、手外科的醫生護士為了克服傷口感染、換藥疼痛等一系列的後續問題,想出了很多絕招。

每天換藥選擇在下午,因為這時是他午睡醒來後精神狀態最好的時候,換藥後給他看喜歡的跑男節目、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為了減少上衣對傷口的摩擦,給他穿“倒背衣”;孩子睡眠不好,心理科和團委的姐姐們輪流和他聊天講故事;由於右臉的傷口,孩子目前只能吃流質,為了保證孩子的營養,營養師上門為他核算卡路里,制定膳食。

11月17日下午,手外科主任宋震坤走進監護室查房時,已經發現他的兩個手指已經能微微的自主活動了,這讓宋主任很是驚喜。“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好消息。當初手術的時候,斷裂的肌腱的一小段一小段接起來的,他雙手的功能恢復是我最記掛的,從今天的情況來看,恢復得比想像中的要好。”

換藥雖然很疼,但小男孩始終是咬牙堅持,讓醫生護士滿生憐愛,被他小小年紀的懂事感動。

面對重症險情,浙中醫大二院的醫護們用精湛的醫術,團結協作的精神,依託醫院的綜合實力,快速、準確診斷,有序、高效協作,及時、有效治療,體現了我院“大醫精誠,患者至上”核心價值觀。

溫暖治療仍在繼續,大家都願意為他盡一切所能。正如他的主管醫師何民說,“孩子的遭遇很不幸,但我認為現在醫院的每一個人都是孩子的家長。”

正在外地開會的呂伯東院長、黃抒偉副院長得知情況後通過電話瞭解救治進程,協調指揮。

十分鐘內,神經外科何民副主任醫師、耳鼻喉科主任吳建烽、手外科陳科主治醫師、口腔科姚薇主治醫師到達急診現場。經過詳細檢查和討論,會診決定,立刻啟動多學科合作下一次性完成創口清創縫合、雙手肌腱縫合、指骨骨折復位固定等手術。

當時週末在家休息做晚飯的手外科主任宋震坤說:“接到電話時,我正好在家裡做菜,一聽這個情況,放下炒菜鏟,關了煤氣就立馬趕來了!”

口腔科杜洪江主任回憶:“那一天,我原本要和朋友去看張學友演唱會的,正吃著飯接到了電話。雖然沒有見到張學友有點遺憾,但救治生命遠比一場演唱會來得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夜晚的手術室,緊張得只聽得到監護儀的滴答滴答聲,腦外科、手外科、口腔外科、耳鼻喉科4大科室,6位專家,同時在小男孩的頭面部、口腔、左手、右手,4個部位同時進行手術,麻醉師、護理全程監護。由於小男孩傷口多,創面大,清洗差不多需要1個小時,同時還清理出卡在傷口中的菜刀碎片。而手術中,右側面部貫穿到口腔的傷口處理,需要分層縫合,口內粘膜、肌肉、皮膚……雙手肌腱的縫合好比在接電線,紅色接紅色、藍色接藍色,絕對不能出現錯誤,而且由於手部組織血管密集,能見度差,而且時間緊迫,留給醫生們的時間並不多了。

但是,整個團隊在緊張中有條不紊、配合默契,醫護們細緻而耐心地完成了每一針縫合。正如宋震坤主任所說:上了手術,只要有一絲希望,作為醫生,都不會放棄任何機會。

淩晨一點,手術終於完成!所有人長長地舒了一口氣,渾然不知他們已在手術臺上站了8個小時,而他們連一口晚飯也沒來得及吃。

這一晚,醫院從急診室、腦外科、手外科、口腔科、耳鼻喉科、外科、兒科、麻醉科、手術室、護理、檢驗、放射科、後勤,無論是值班的、還是休息的,只要是救治需要,都積極的參與其中。

為了淡忘傷口換藥的疼痛,護士長吳玉琴拿出自己手機讓開開看BBC的紀錄片。 浙江新聞用戶端通訊員 沈笑馳 攝

“舉全院之力,幫助小男孩渡過難關”

手術後,小男孩被安排住進入了神經外科重症監護室。手術後清點傷口,發現小男孩全身一共有76處刀傷。

這起十歲男孩遭巨大意外傷害事件,深深地刺痛了浙中醫大二院的每一個醫護的心。全院各部門高度重視,從接入急診的那一刻起,一路綠燈為孩子緊急救治、簡化入院等各項手續,並成立了由負責醫療業務的黃抒偉副院長牽頭,十幾個學科和部門組成的治療康復小組,黃院長親自主持全院大會診,每天商討病情,制訂治療、護理、康復、營養、整形等詳細治療方案。

“我們要盡可能的幫助孩子,給予最適當的治療和關愛,讓他平安渡過後續的傷口疼痛、感染、功能康復、心理、營養等各項生理的、心理的難關。” 院長呂伯東教授也時時關注小男孩的病情變化,並親自到病房向主管醫生瞭解病情和治療方案。可以說,浙中醫大二院為了救治這個可憐的孩子,正在舉全院之力!

從11月12日受傷到現在,整整五天過去了,悲慘的遭遇和巨大的傷情,牽動了所有關心他的人。中央電視臺、北京青年報等多家媒體對小男孩病情和醫院全力救治情況的通報,也讓許多關心小男孩的市民們放下了揪緊著的心。

小男孩的手指會微微的自主活動了

手術的第二天,心電監護儀告訴腦外的醫護,小男孩的生命體征逐漸平穩,正在慢慢地脫離危險。

為了能更好的照護小男孩,有一個最好的治療效果。在監護室的這些天裡,腦外科、手外科的醫生護士為了克服傷口感染、換藥疼痛等一系列的後續問題,想出了很多絕招。

每天換藥選擇在下午,因為這時是他午睡醒來後精神狀態最好的時候,換藥後給他看喜歡的跑男節目、英國廣播公司BBC的紀錄片;為了減少上衣對傷口的摩擦,給他穿“倒背衣”;孩子睡眠不好,心理科和團委的姐姐們輪流和他聊天講故事;由於右臉的傷口,孩子目前只能吃流質,為了保證孩子的營養,營養師上門為他核算卡路里,制定膳食。

11月17日下午,手外科主任宋震坤走進監護室查房時,已經發現他的兩個手指已經能微微的自主活動了,這讓宋主任很是驚喜。“這對我來說,是最大的好消息。當初手術的時候,斷裂的肌腱的一小段一小段接起來的,他雙手的功能恢復是我最記掛的,從今天的情況來看,恢復得比想像中的要好。”

換藥雖然很疼,但小男孩始終是咬牙堅持,讓醫生護士滿生憐愛,被他小小年紀的懂事感動。

面對重症險情,浙中醫大二院的醫護們用精湛的醫術,團結協作的精神,依託醫院的綜合實力,快速、準確診斷,有序、高效協作,及時、有效治療,體現了我院“大醫精誠,患者至上”核心價值觀。

溫暖治療仍在繼續,大家都願意為他盡一切所能。正如他的主管醫師何民說,“孩子的遭遇很不幸,但我認為現在醫院的每一個人都是孩子的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