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了攝影,你做過哪些瘋狂的事?

高二那年他得到了人生第一台單反,立志成為一名電影攝影師,

幾經輾轉,他成為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副教授。“愛機如命”的他,自稱看攝影機說明書比看小說還帶勁。結婚的時候,他沒有去影樓,而是斥資入手了一顆人像鏡頭自己拍婚紗。他曾經在現場“欺騙”導演,只為獲得最完美的曝光。在光影的江湖,攝影機就是袁佳平的“方天畫戟”。

【哪兒教攝影,我就去哪兒】

高中的時候,袁佳平參加了學校的攝影興趣小組,經常跟著“攝影發燒友老師”一塊兒測鏡頭。

高二那年,親戚送給他一台螺口鏡頭的賓得K1000單反相機,那是1993年,同學們都還在用傻瓜相機。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一直是他心中的夢想。沒想到,高三上學期,他驚聞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來年只開設影像工程方向,只招理科生!學文的他本想複讀一年,迫於家庭壓力無奈放棄,轉向廣院紀錄片專業編導方向。

“我當時基本上就是哪兒教攝影我就去哪兒”。

在廣院,有些課上不會做太多練習的事情,袁佳平會私下找老師多做一些,比如畫曲線、進暗房等等。在老師眼中,袁佳平特別喜歡攝影。

畢業之際,原本打算考研的袁佳平,面臨突如其來的教職空缺,他選擇留校任教。

“我一想在大學還能夠繼續從事攝影這個事,就同意了。”

在廣院,袁佳平教攝影、照相基礎課程,帶著學生做膠片沖洗,做試片、畫曲線等等。出於對攝影的熱愛,

教起來也特起勁。授課之外,袁佳平還負責兼管系裡的器材庫房,這對於癡迷器材的他來說,比天上掉餡餅還美。

“簡直像阿裡巴巴進了四十大盜的寶庫。”

那時候袁佳平還沒結婚,他下了班不回家,就泡在庫房裡玩器材。有些箱子好長時間都沒有動過了,上面全是土,打開一看,有ARRI阿萊的16毫米、寶麗來,紅旗等攝影機,他裝上膠片一個一個地玩。還有各種照相機,從早期的賓得、美能達到尼康,

基本上所有的器材他都摸過。

當時系裡說,機器太老了太舊了,得經常清理清理。別人覺得這事太麻煩了,袁佳平就特願意幹這事。擦鏡頭的乙醚具有揮發性,化工品商店夏天是不賣乙醚的,非要買只能上小紅門危險品倉庫自己去提,烈日當空,袁佳平獨自開著家裡的小夏利跑到小紅門,結果到早了還不讓他進,一直等到下午4點天氣漸涼,他才買到一箱乙醚,

再運回學校。

人生充滿了不確定,計畫永遠追不上變化,唯一不變的,是對於攝影的熱愛。

【攝影機壞了咋辦?現場拆!】

2001年,袁佳平考上了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研究生,成了穆德遠的弟子。工作了一段時間才好不容易考上,袁佳平特別珍惜這個機會,如饑似渴地學習。

“那會兒不光是我們系的老師,包括暗房的老師,管燈光的老師都認識我,因為我老去。”

讀研頭兩年,除了拍作業就是在寫發言稿。穆老師對他的四個弟子都特別認真,每星期都單獨給他們上導師課,要求他們每星期針對一個主題寫一篇3千字的發言稿來念,念完了再討論。

袁佳平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是這樣,不是那樣?”

穆老師說,“這些問題從理論上講都對,但是你實踐一次就全都明白了。”

第一次真正作為一個影視攝影師,是拍穆老師導演的電視劇《金鎖記》,那會兒真是“魔鬼訓練營”,因為穆老師對影像精益求精,給他們施加了很大的壓力。

《金鎖記》劇照

一開始袁佳平有點跟不上節奏,導演說怎麼拍總角度,怎麼拍近景這些,他只能勉強完成任務,能拍清楚。

有時候穆老師會罵他們幾句,弄得他們更加緊張,連簡單地搖鏡頭都搖不好。

“穆老師有時候罵我們,確實是因為壓力大,或者是別人的原因他不好意思說,就說說我們。”

經過了兩三個月集中的訓練,他逐漸開始明白導演的意圖,機位該怎麼下,鏡頭如何分配,對於攝影創作有了一些概念。

研究生畢業之際,他們又跟著穆老師拍攝了《我的法蘭西歲月》,導演是翟俊傑,穆老師做攝影指導。經歷過一部電視劇的拍攝,袁佳平逐漸能夠在現場處理一些突發狀況。

《我的法蘭西歲月》,穆德遠與他的三位研究生,左起:徐瑾、袁佳平、羅攀

有一場戲在天津的一座閣樓拍攝,攝影助理推車的時候沒留意,攝影機一下撞在門框上。因為阿萊535攝影機上面的兩個把手跟取景器是相連的,把手連帶著整個取景器掀起來了,當時就沒法拍了。

袁佳平跟穆老師商量,“要不咱們現場拆了它?”

穆老師說,“你拆開吧。”

等他們拆開取景器,發現一顆螺絲生是被薅出來了,有點滑絲,但也湊合就給擰上了。幸運的是,當場就能繼續拍攝,畫質沒有受影響。

理論與實踐有很長的距離,對於攝影師來說,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重要。

【我看說明書比看小說起勁】

研究生畢業之後,袁佳平回到廣院又教了兩年書。2006年,穆德遠老師再次向他拋來橄欖枝,希望他到電影學院讀博士,並留校任教。

“夢寐以求的事情發生了。”

這一次,袁佳平一待就是11年。2008年左右,電影學院開始面臨數字轉型,從課程體系上,包括教師的師資隊伍上,學院明確希望由袁佳平來承擔技術課程,特別是數位技術這一塊,袁佳平欣然接受。

“說實話,我看說明書比看小說起勁,特別願意去挖掘技術說明書的所有細節。別人上網可能愛看新聞聊天或者打遊戲,我上網先把熟悉的攝影網站都流覽一遍,完了看看有什麼新聞,有什麼新東西出現了,再上攝影論壇。”

“跟老婆結婚的時候,我說婚紗照就別拍了,花這一萬多塊錢不如買一顆人像鏡頭,我們自己拍婚紗。”然後他就帶著新娘登上游輪,邀請了幾位攝影系老師幫他們拍攝了婚紗照。”

常年鑽研技術,袁佳平磨練出異于常人的敏銳度,在同事和朋友心目中,他的名字已經跟攝影技術牢牢地綁定在一起,遇到技術方面的問題,首先想到的人就是袁佳平。

2011年,安戰軍導演拍攝電影《黑暗中的救贖》,初嘗數位攝影,他找到袁佳平擔任攝影師。後來他們合作了一系列的電影,包括《黑蝴蝶》《北京時間》《西關大屋》等等。

《黑暗中的救贖》,導演頭一次用數字攝影機拍攝。有一場監獄裡的夜戲,導演想追求低照度的效果,他說,“我從監視器看太亮了。”

袁佳平:“沒關係,曝光稍微充分一點,是為了保留層次感,只要它的比例是正確的,後期我們稍微整體壓黑一點就可以了,而且不會有噪波。”

導演,“你別跟我說這些技術名詞,我不懂,我要在監視器上看到那個效果。”

袁佳平:“那行,我弄一下吧。”

趁導演抽煙的工夫,袁佳平轉身就把監視器調暗了。

導演回來一看,“這就對了。”

拍完以後等到調色完了,袁佳平問導演:“您看這個行不行?”

導演:“挺好的。”

袁佳平:您記不記得你當時說的時候嫌不夠暗,實話告訴您,其實我根本就沒調,我只是把監視器調暗了。”

導演:“你這小子騙我!”

袁佳平:“當時想跟您說,但是現場確實很忙亂,沒法跟您特別詳細的做試驗和演示。”

後來又遇到類似的情況,有人問導演,“這個是不是有點太亮了?”

導演說,“去去去,你不懂,袁老師自己會控制。”

平時所有的積累,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你們畢業5年之內,找不到合格的DIT】

拍攝《黑蝴蝶》的時候,袁佳平希望拍出特別銳利的黑白質感。

但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濾光鏡,因為現在很少有人拍黑白電影,器材公司裡的黑白的濾光鏡都是相機級別的小濾光鏡。袁佳平決定用ARRI LOOK CREATER這個軟體來類比出紅濾鏡、橙濾鏡的效果。

他們在現場布好光,讓演員穿上服裝化好妝,套上模擬濾鏡效果的LookFile(影像風貌檔)直接在現場監看效果。他們發現畫面中演員的唇色偏淺,塗深之後,出來的效果就特別好了。

等到他們把素材交給調色師,又遇到了困難——雖然是按照黑白關係打的光,但是拍出來的素材是彩色的,如果直接調色就比較困難,而且調色師用的是LINUX版的達芬奇,有些外掛程式也沒法用。

怎麼辦呢?

袁佳平突然想起,阿萊有一個軟體,可以線上把攝影機用的LUT檔轉換成達芬奇用的Cube格式。他迅速把自己攝影機用的LUT拷過來,現場就轉格式,轉完以後直接拷到達芬奇裡,一套上,整個關係就全對了,跟他們當時拍的黑白效果完全一致。

今年袁佳平跟安導拍《西關大屋》,也是採用類似的方式,直接輸出一個CUBE檔給達芬奇,“大方向定了,稍微一調迅速就解決戰鬥。”

教學當中,袁佳平要求他的本科生學會做LUT(Look Up Table色彩查閱資料表)。

有學生說,“這事不應該我們攝影師做,應該由DIT(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數位影像工程師)來做。”

袁佳平說,“沒錯,理論上這就是DIT做的工作,攝影師你可以不會做。但是按國內現有的情況,你們畢業五年之內不會碰到一個合格的DIT幫你們做這事,必須自己會做。原來我也覺得好像這些將來有DIT做,後來我發現不是這回事,因為有些小的片子,小的廣告,不可能指望著人家。如果你熟悉這一套,在現場十分鐘就能做好。”

對於較低成本片子,效率尤為重要,熟悉技術會讓你的創作如虎添翼。

(原文連結 http://107cine.com/stream/96569/)

“那會兒不光是我們系的老師,包括暗房的老師,管燈光的老師都認識我,因為我老去。”

讀研頭兩年,除了拍作業就是在寫發言稿。穆老師對他的四個弟子都特別認真,每星期都單獨給他們上導師課,要求他們每星期針對一個主題寫一篇3千字的發言稿來念,念完了再討論。

袁佳平問得最多的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是這樣,不是那樣?”

穆老師說,“這些問題從理論上講都對,但是你實踐一次就全都明白了。”

第一次真正作為一個影視攝影師,是拍穆老師導演的電視劇《金鎖記》,那會兒真是“魔鬼訓練營”,因為穆老師對影像精益求精,給他們施加了很大的壓力。

《金鎖記》劇照

一開始袁佳平有點跟不上節奏,導演說怎麼拍總角度,怎麼拍近景這些,他只能勉強完成任務,能拍清楚。

有時候穆老師會罵他們幾句,弄得他們更加緊張,連簡單地搖鏡頭都搖不好。

“穆老師有時候罵我們,確實是因為壓力大,或者是別人的原因他不好意思說,就說說我們。”

經過了兩三個月集中的訓練,他逐漸開始明白導演的意圖,機位該怎麼下,鏡頭如何分配,對於攝影創作有了一些概念。

研究生畢業之際,他們又跟著穆老師拍攝了《我的法蘭西歲月》,導演是翟俊傑,穆老師做攝影指導。經歷過一部電視劇的拍攝,袁佳平逐漸能夠在現場處理一些突發狀況。

《我的法蘭西歲月》,穆德遠與他的三位研究生,左起:徐瑾、袁佳平、羅攀

有一場戲在天津的一座閣樓拍攝,攝影助理推車的時候沒留意,攝影機一下撞在門框上。因為阿萊535攝影機上面的兩個把手跟取景器是相連的,把手連帶著整個取景器掀起來了,當時就沒法拍了。

袁佳平跟穆老師商量,“要不咱們現場拆了它?”

穆老師說,“你拆開吧。”

等他們拆開取景器,發現一顆螺絲生是被薅出來了,有點滑絲,但也湊合就給擰上了。幸運的是,當場就能繼續拍攝,畫質沒有受影響。

理論與實踐有很長的距離,對於攝影師來說,現場解決問題的能力非常重要。

【我看說明書比看小說起勁】

研究生畢業之後,袁佳平回到廣院又教了兩年書。2006年,穆德遠老師再次向他拋來橄欖枝,希望他到電影學院讀博士,並留校任教。

“夢寐以求的事情發生了。”

這一次,袁佳平一待就是11年。2008年左右,電影學院開始面臨數字轉型,從課程體系上,包括教師的師資隊伍上,學院明確希望由袁佳平來承擔技術課程,特別是數位技術這一塊,袁佳平欣然接受。

“說實話,我看說明書比看小說起勁,特別願意去挖掘技術說明書的所有細節。別人上網可能愛看新聞聊天或者打遊戲,我上網先把熟悉的攝影網站都流覽一遍,完了看看有什麼新聞,有什麼新東西出現了,再上攝影論壇。”

“跟老婆結婚的時候,我說婚紗照就別拍了,花這一萬多塊錢不如買一顆人像鏡頭,我們自己拍婚紗。”然後他就帶著新娘登上游輪,邀請了幾位攝影系老師幫他們拍攝了婚紗照。”

常年鑽研技術,袁佳平磨練出異于常人的敏銳度,在同事和朋友心目中,他的名字已經跟攝影技術牢牢地綁定在一起,遇到技術方面的問題,首先想到的人就是袁佳平。

2011年,安戰軍導演拍攝電影《黑暗中的救贖》,初嘗數位攝影,他找到袁佳平擔任攝影師。後來他們合作了一系列的電影,包括《黑蝴蝶》《北京時間》《西關大屋》等等。

《黑暗中的救贖》,導演頭一次用數字攝影機拍攝。有一場監獄裡的夜戲,導演想追求低照度的效果,他說,“我從監視器看太亮了。”

袁佳平:“沒關係,曝光稍微充分一點,是為了保留層次感,只要它的比例是正確的,後期我們稍微整體壓黑一點就可以了,而且不會有噪波。”

導演,“你別跟我說這些技術名詞,我不懂,我要在監視器上看到那個效果。”

袁佳平:“那行,我弄一下吧。”

趁導演抽煙的工夫,袁佳平轉身就把監視器調暗了。

導演回來一看,“這就對了。”

拍完以後等到調色完了,袁佳平問導演:“您看這個行不行?”

導演:“挺好的。”

袁佳平:您記不記得你當時說的時候嫌不夠暗,實話告訴您,其實我根本就沒調,我只是把監視器調暗了。”

導演:“你這小子騙我!”

袁佳平:“當時想跟您說,但是現場確實很忙亂,沒法跟您特別詳細的做試驗和演示。”

後來又遇到類似的情況,有人問導演,“這個是不是有點太亮了?”

導演說,“去去去,你不懂,袁老師自己會控制。”

平時所有的積累,會在遇到問題的時候發揮強有力的作用。

【你們畢業5年之內,找不到合格的DIT】

拍攝《黑蝴蝶》的時候,袁佳平希望拍出特別銳利的黑白質感。

但他們找不到合適的濾光鏡,因為現在很少有人拍黑白電影,器材公司裡的黑白的濾光鏡都是相機級別的小濾光鏡。袁佳平決定用ARRI LOOK CREATER這個軟體來類比出紅濾鏡、橙濾鏡的效果。

他們在現場布好光,讓演員穿上服裝化好妝,套上模擬濾鏡效果的LookFile(影像風貌檔)直接在現場監看效果。他們發現畫面中演員的唇色偏淺,塗深之後,出來的效果就特別好了。

等到他們把素材交給調色師,又遇到了困難——雖然是按照黑白關係打的光,但是拍出來的素材是彩色的,如果直接調色就比較困難,而且調色師用的是LINUX版的達芬奇,有些外掛程式也沒法用。

怎麼辦呢?

袁佳平突然想起,阿萊有一個軟體,可以線上把攝影機用的LUT檔轉換成達芬奇用的Cube格式。他迅速把自己攝影機用的LUT拷過來,現場就轉格式,轉完以後直接拷到達芬奇裡,一套上,整個關係就全對了,跟他們當時拍的黑白效果完全一致。

今年袁佳平跟安導拍《西關大屋》,也是採用類似的方式,直接輸出一個CUBE檔給達芬奇,“大方向定了,稍微一調迅速就解決戰鬥。”

教學當中,袁佳平要求他的本科生學會做LUT(Look Up Table色彩查閱資料表)。

有學生說,“這事不應該我們攝影師做,應該由DIT(Digital Imaging Technician數位影像工程師)來做。”

袁佳平說,“沒錯,理論上這就是DIT做的工作,攝影師你可以不會做。但是按國內現有的情況,你們畢業五年之內不會碰到一個合格的DIT幫你們做這事,必須自己會做。原來我也覺得好像這些將來有DIT做,後來我發現不是這回事,因為有些小的片子,小的廣告,不可能指望著人家。如果你熟悉這一套,在現場十分鐘就能做好。”

對於較低成本片子,效率尤為重要,熟悉技術會讓你的創作如虎添翼。

(原文連結 http://107cine.com/stream/9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