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醫療健康險和健康管理的天生一對,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我們聽聞過不少業內人士發表此種觀點:健康管理和醫療健康保險,有著天然的融合性。

的確,兩者有著非常相近的目標:購買醫療健康險的目的是規避疾病風險,特別是避免重病“因病破產”,

以及越發成為現代家庭負擔的慢病等;而健康管理行為,目的同樣也是對疾病風險的規避,而且是從根本上減小病發可能性,從而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歷史由來:健康管理+保險的淵源

保險業對健康管理的定義,是指在為參保人提供醫療服務保障和醫療費用補償的過程中,利用醫療資源或者與醫療保健服務方合作,對參保人進行健康指導和診療干預管理。

在此過程中,保險公司方和醫療保健服務方被緊密聯繫在一起。醫療健康保險業,也是最早把健康管理理念帶向大眾的行業之一。

起源於美國的ACO模式,就是保險公司方和醫療保健服務方風險利益共擔的典例。此模式的首次提出,是在2006年的一次聯邦醫療保險支付委員會討論中,它是1973年開始的HMO“人頭制收費”的升級版本,旨在讓患者的醫療費降低的同時不降低醫療品質,

同時保險公司和醫療保健機構根據使用者健康目標的完成情況來共同獲利或擔責。實現這一點的關鍵,是預防型健康管理的推行。

在中國,醫健保險和健康管理的關係可以追溯至近15年前:2002年12月,保監會頒佈《關於加快健康保險發展的指導意見》,鼓勵保險公司與醫療健康服務機構開展合作研究;2006年9月,保監會頒佈《健康險管理辦法》,明確指出保險公司應當加強與醫療服務機構和健康管理服務機構的合作,

加強對醫療服務成本的管理,監督醫療費用支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2016年11月,中國非公醫療協會健康管理與健康保險分會成立,主要任務有兩個方面:一是搭建健康管理與健康保險合作的平臺;二是把醫療保險與健康產業、健康服務業有機結合起來,針對健康管理與健康保險事業發展中的瓶頸和困惑問題開展專項調研。

當今典例:互聯網帶來的紛呈變化

移動醫療健康應用、智慧硬體、物聯網時代的來臨,使健康管理開始了數位化的騰飛。通過各種電子病例、體征計量工具、醫療健康APP等,資料逐漸充盈,從中可形成兩大類洞見,一是個人的健康狀態,一是人群健康情況。兩種洞見為健康管理和醫療健康保險行業的結合帶來了新的形式,也形成了強大、動態的參考資料。

對個人健康狀態的洞見,一方面能夠對用戶健康管理形成督促作用,以線上、線下多種具有吸引力的互動形式來提升其保健意識和健康水準,達到從長預防重症、降低賠付的目的。另一方面,掌握參保人個人的健康資料,也就相當於掌握了其患病風險資訊,方便對不同風險級別的參保者進行分類管理。

對人群健康情況的洞見,則是對醫療健康險種的保障設計、精算定價、理賠運營管理、市場和銷售推廣等多方面形成決策支援。

以下,我們列舉當今國內外出現的一些保險與健康管理結合的典例。

國內:醫療健康服務業聯手保險業

>>>> 中國ACO模式——微醫

具備“資料通道”、“可控醫療服務體系”和“規模使用者群”三個基礎條件的微醫,用“微醫ACO”完善了醫療保險的環節。近日,微醫宣佈推出與眾安保險聯合開發的國內首款ACO產品——“家庭守護”互聯網醫院門診險。

在ACO體系中最為關鍵的健康管理資源方面,微醫的“三師管理”其中“一師”就是健康管理師,可對會員從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上進行干預;還通過與美年大健康合作等公司的合作,推行精准健康管理的理念。

而作為一個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微醫用其醫療健康資料加強了保險與移動醫療領域的資訊對接,讓保險公司及客戶方獲取的資訊更加透明、可控。

>>>> 醫健險的資料入口——平安好醫生

集飲食調理、中醫養生、運動健身等一系列健康管理,以及問診掛號、醫藥電商等服務為一體的平安好醫生,是一個醫療健康資料的大型入口。平臺還提供了保險購買的入口,使用APP功能的人群與參保人群形成重疊,也有助於參保者的健康風險規避。

通過資料來實現對使用者健康行為、問診行為、購藥行為的追蹤,可以形成完整的用戶醫療健康畫像,為其保險業務提供了豐富的醫療健康資料資訊。

>>>> 智慧穿戴、大資料管理風險——妙健康

妙健康的“妙+”平臺上有很多智慧硬體產品,包括醫療健康、運動健康、醫療康復、行為分析等功能,與物聯網技術相融合,會從很多維度來獲取健康資料。資料分析上,還會用到大資料計算及人工智慧技術,可為保險公司提供用戶健康詳情。

在能夠幫助健康險提升競爭力的健康管理環節,妙健康用了健康行為指數、遊戲化的方法,引導用戶形成良好健康習慣,從而降低慢病發病率及保險支出。

目前,妙健康已與陽光保險、眾安保險、泰康人壽、幸福人壽等形成了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的合作。

>>>> 醫養+保險模式——泰康保險

2009年,泰康獲得中國保險行業首個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之後泰康人壽成立了負責養老社區運營與管理的泰康之家,形成醫療、健康管理、養老、保險的結合。

老年健康管理,80%都是在處理日常慢性病,故體檢、慢性病治療護理和康復的需求最大。對此,泰康之家形成了預防保健、疾病治療、慢病管理、康復、養老護理的全過程健康管理閉環,以防患於未然。在此過程中,醫療健康成本降低,保險成本也隨之降低。

國外:大型保險公司的健康管理專案

>>>> 安泰保險(Aetna International)

安泰擁有多個健康管理類APP。包括適用于安卓和iOS的醫療健康工具Aetna Mobile;可尋醫問診、聯繫醫生的iTriage APP ;記錄個人詳細病歷資訊和身體狀況的Aetna個人健康記錄 APP ;以及提供詳盡醫療流程、用藥資訊的Healthwise APP。

2016年冬季開始,美國安泰保險與蘋果公司聯手實施健康管理項目,向他們的大客戶提供Apple Watch 。安泰也是首個花大筆資金來購置Apple Watch的保險公司,深度整合iOS應用,以提升用戶健康,幫助他們更瞭解健康管理。

>>>> Anthem醫療保險

2015年,Anthem與致力於傳染病防控的Script Adviser公司聯手,用遠端醫療的方法讓居住在鄉下的保險用戶也能獲的專科醫生的意見,防止急診情況發生。

>>>> 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 Group)

有以下幾個健康管理專案:

1.Baby Blocks

督促孕婦進行產前檢查,以及督促父母為新生兒兒保健。在懷孕期間及孩子出生的頭15周,孕婦或父母可以通過遊戲化的方式填寫檢查資訊,獲得嬰兒裝禮品卡、尿布包等。此活動旨在改善婦幼醫療、控制醫療費用。

2.HouseCalls

為聯邦醫療保險優良計畫成員提供上門醫療服務,主要是針對老年人群。專案用特定的技術支援系統來獲取參與人員的臨床資料,並通過手持平板設備來有效傳遞資訊。同時,還會上門全面調查參與人員的個人醫療史,包括做健康檢查、測試認知能力、評估整體健康行為狀態、觀察處方藥使用,以及進行健康教育等。

3.二型糖尿病防治專案

早在2010年,聯合健康集團就與沃爾格林公司、基督教青年會聯手,控制美國最嚴重且最昂貴的醫療問題——二型糖尿病。此專案是基於一項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資助的調查,調查顯示,減去5%的體重意味著降低58%的糖尿病發及病情加重的風險。參與者先是接受評估,然後從用藥和生活方式兩方面來進行病情管理,來自7個城市的人們在生活方式教練的指導下遠離糖尿病。

三點挑戰:普及、積累和實踐

>>>> 商業醫療險的強勢度和普及度

作為全世界商業醫療保險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醫療保險公司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國的商業醫保在醫療市場上未形成主導,而是長時間處於對社會醫療保險的補充地位。

從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到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個稅優惠試點政策落地,商業健康保險的市場空間在打開,但培養大眾購買商業醫健保險的意識仍需要時間。3月22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首次正式發佈“2017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指出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為60.6,處於基礎水準的低區位置,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資料積累不夠

保險業借助移動醫療健康管理的工具來獲得資料,還將有一段較長的探索期。

資料的積累是個長期過程。舉例來說,歐美曾有過產業鏈完備的慢病資料收集和跨行業合作,但是最終卻宣告放棄。原因就是,必須要有5年以上的資料收集,才能反應理賠和業務狀況的影響,但很少有公司能進行這麼長時間的資料前期調研。對於中國來說,商業醫療健康險市場本身缺乏成熟的資料積累,賠付風險較大。

>>>> 參保人員健康管理干預難題

國內對於健康管理,同樣也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較普遍的健康管理模式中,最主流、強調最多的是體檢,但仍有大量人群未能達到建議的體檢頻率;逐漸進入人們視線的移動醫療健康APP,經常也是只有部分功能的使用頻率高,要全面地改變人們的健康習慣,仍有一定困難。

故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健康管理企業或移動醫療平臺需要推出更具創意的功能和活動,以引起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健康險企業需在醫療保健相關的活動和宣傳上下功夫,對市場有長期教育培養的準備。

文|劉露詩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版權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對人群健康情況的洞見,則是對醫療健康險種的保障設計、精算定價、理賠運營管理、市場和銷售推廣等多方面形成決策支援。

以下,我們列舉當今國內外出現的一些保險與健康管理結合的典例。

國內:醫療健康服務業聯手保險業

>>>> 中國ACO模式——微醫

具備“資料通道”、“可控醫療服務體系”和“規模使用者群”三個基礎條件的微醫,用“微醫ACO”完善了醫療保險的環節。近日,微醫宣佈推出與眾安保險聯合開發的國內首款ACO產品——“家庭守護”互聯網醫院門診險。

在ACO體系中最為關鍵的健康管理資源方面,微醫的“三師管理”其中“一師”就是健康管理師,可對會員從健康管理和生活方式上進行干預;還通過與美年大健康合作等公司的合作,推行精准健康管理的理念。

而作為一個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微醫用其醫療健康資料加強了保險與移動醫療領域的資訊對接,讓保險公司及客戶方獲取的資訊更加透明、可控。

>>>> 醫健險的資料入口——平安好醫生

集飲食調理、中醫養生、運動健身等一系列健康管理,以及問診掛號、醫藥電商等服務為一體的平安好醫生,是一個醫療健康資料的大型入口。平臺還提供了保險購買的入口,使用APP功能的人群與參保人群形成重疊,也有助於參保者的健康風險規避。

通過資料來實現對使用者健康行為、問診行為、購藥行為的追蹤,可以形成完整的用戶醫療健康畫像,為其保險業務提供了豐富的醫療健康資料資訊。

>>>> 智慧穿戴、大資料管理風險——妙健康

妙健康的“妙+”平臺上有很多智慧硬體產品,包括醫療健康、運動健康、醫療康復、行為分析等功能,與物聯網技術相融合,會從很多維度來獲取健康資料。資料分析上,還會用到大資料計算及人工智慧技術,可為保險公司提供用戶健康詳情。

在能夠幫助健康險提升競爭力的健康管理環節,妙健康用了健康行為指數、遊戲化的方法,引導用戶形成良好健康習慣,從而降低慢病發病率及保險支出。

目前,妙健康已與陽光保險、眾安保險、泰康人壽、幸福人壽等形成了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的合作。

>>>> 醫養+保險模式——泰康保險

2009年,泰康獲得中國保險行業首個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之後泰康人壽成立了負責養老社區運營與管理的泰康之家,形成醫療、健康管理、養老、保險的結合。

老年健康管理,80%都是在處理日常慢性病,故體檢、慢性病治療護理和康復的需求最大。對此,泰康之家形成了預防保健、疾病治療、慢病管理、康復、養老護理的全過程健康管理閉環,以防患於未然。在此過程中,醫療健康成本降低,保險成本也隨之降低。

國外:大型保險公司的健康管理專案

>>>> 安泰保險(Aetna International)

安泰擁有多個健康管理類APP。包括適用于安卓和iOS的醫療健康工具Aetna Mobile;可尋醫問診、聯繫醫生的iTriage APP ;記錄個人詳細病歷資訊和身體狀況的Aetna個人健康記錄 APP ;以及提供詳盡醫療流程、用藥資訊的Healthwise APP。

2016年冬季開始,美國安泰保險與蘋果公司聯手實施健康管理項目,向他們的大客戶提供Apple Watch 。安泰也是首個花大筆資金來購置Apple Watch的保險公司,深度整合iOS應用,以提升用戶健康,幫助他們更瞭解健康管理。

>>>> Anthem醫療保險

2015年,Anthem與致力於傳染病防控的Script Adviser公司聯手,用遠端醫療的方法讓居住在鄉下的保險用戶也能獲的專科醫生的意見,防止急診情況發生。

>>>> 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 Group)

有以下幾個健康管理專案:

1.Baby Blocks

督促孕婦進行產前檢查,以及督促父母為新生兒兒保健。在懷孕期間及孩子出生的頭15周,孕婦或父母可以通過遊戲化的方式填寫檢查資訊,獲得嬰兒裝禮品卡、尿布包等。此活動旨在改善婦幼醫療、控制醫療費用。

2.HouseCalls

為聯邦醫療保險優良計畫成員提供上門醫療服務,主要是針對老年人群。專案用特定的技術支援系統來獲取參與人員的臨床資料,並通過手持平板設備來有效傳遞資訊。同時,還會上門全面調查參與人員的個人醫療史,包括做健康檢查、測試認知能力、評估整體健康行為狀態、觀察處方藥使用,以及進行健康教育等。

3.二型糖尿病防治專案

早在2010年,聯合健康集團就與沃爾格林公司、基督教青年會聯手,控制美國最嚴重且最昂貴的醫療問題——二型糖尿病。此專案是基於一項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資助的調查,調查顯示,減去5%的體重意味著降低58%的糖尿病發及病情加重的風險。參與者先是接受評估,然後從用藥和生活方式兩方面來進行病情管理,來自7個城市的人們在生活方式教練的指導下遠離糖尿病。

三點挑戰:普及、積累和實踐

>>>> 商業醫療險的強勢度和普及度

作為全世界商業醫療保險最發達的國家,美國的醫療保險公司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國的商業醫保在醫療市場上未形成主導,而是長時間處於對社會醫療保險的補充地位。

從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發展商業健康保險的若干意見》,到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個稅優惠試點政策落地,商業健康保險的市場空間在打開,但培養大眾購買商業醫健保險的意識仍需要時間。3月22日,中國保險行業協會首次正式發佈“2017中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指出我國商業健康保險發展指數為60.6,處於基礎水準的低區位置,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 資料積累不夠

保險業借助移動醫療健康管理的工具來獲得資料,還將有一段較長的探索期。

資料的積累是個長期過程。舉例來說,歐美曾有過產業鏈完備的慢病資料收集和跨行業合作,但是最終卻宣告放棄。原因就是,必須要有5年以上的資料收集,才能反應理賠和業務狀況的影響,但很少有公司能進行這麼長時間的資料前期調研。對於中國來說,商業醫療健康險市場本身缺乏成熟的資料積累,賠付風險較大。

>>>> 參保人員健康管理干預難題

國內對於健康管理,同樣也未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較普遍的健康管理模式中,最主流、強調最多的是體檢,但仍有大量人群未能達到建議的體檢頻率;逐漸進入人們視線的移動醫療健康APP,經常也是只有部分功能的使用頻率高,要全面地改變人們的健康習慣,仍有一定困難。

故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健康管理企業或移動醫療平臺需要推出更具創意的功能和活動,以引起人們對健康的重視;健康險企業需在醫療保健相關的活動和宣傳上下功夫,對市場有長期教育培養的準備。

文|劉露詩

動脈網(WeChat:vcbeat),關注互聯網醫療及健康領域的新技術、創業和投資,以及新技術背後的倫理變遷。

版權聲明:動脈網所刊載內容之智慧財產權為動脈網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