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科技為核、文娛為翼、人文氣息”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展現深刻內涵

截至2016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已經走過了五年,為此我們對這五年的發展做出總結,推出【五年活動集錦】欄目。

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幾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內容的特色之處吧。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生存與可持續發展之道在於活動內容的品質,為營員提供優質的科技教育活動資源是科學營站穩腳跟、打造品牌的根基。

2012~2016 年,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全國管理辦公室通過組織培訓會、經驗交流會以及整理出版優秀案例等方式,示範、激勵各類承辦機構積極探索提升活動品質。經過幾年的摸索和總結,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已經初步形成了目前的“科技為核、文娛為翼、人文氣息”的多元內涵,

深受營員和帶隊教師好評。

科技為核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本質是一項青少年校外科技教育活動,科學技術是其內核。隨著活動逐年開展,名師講座、實驗室開放、科技製作和朋輩教育等形式逐漸固定下來,

成為各類分營的主要活動形式,並與營前拓展活動以及營中的文體活動、人文交流等共同構成了具有科技與人文融合、知識與技能結合的特色活動內容。

1名師講座

精彩的講座,永遠都是大學校園裡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青少年高校科學營名師講座通常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中央企業中在科技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精英學者,面向營員開展的有關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及科學精神的講座,

並在講座中滲透一定的科研精神和愛國主義教育。講座為營員與科學家及學者之間搭建了一個學習拓展、相互交流的平臺,營員有機會與來自科技領域的學者大咖接觸,有機會分享專家、學者們的研究心得,領略他們作為科學家的人格魅力。營員在開闊視野,獲取多方面資訊、優化自身知識結構的同時,也能更好地認識自己,調整日後的奮鬥目標。

2 科學實驗室開放活動

科學實驗室即進行科學實驗的場所,是科學的搖籃。高校、科研院所和中央企業擁有豐富的科學實驗室、實驗基地資源,科學實驗室面向社會開放是近年來大學和科研院所參與科普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在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中,科學實驗室開放也是普遍採用的形式。歸納起來,在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中,科學實驗室開放的主要形式和內容包括: 參觀試驗儀器設備並輔以講解、動手體驗,

科學探究實驗,科技動手製作等。

3 科技製作活動

科技製作活動是科技實踐活動的一種。實踐是科學研究的基礎,也是青少年參與科技活動的主要方式。科技實踐活動宣導青少年在實踐中勤於動手和動腦,獲得親身體驗和直接經驗,豐富青少年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只有通過實踐,青少年才能通過活動獲得發展。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一直體現著認識、體驗、實踐三位一體的理念和特點,科技製作活動是整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重要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它是讓學生進行探索、創作、驗證、完善並製造出實物成果的活動,是一種更主動、更直觀的學習過程。

4 朋輩教育活動

朋輩群體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的環境因素和載體。基於朋輩之間積極的教育影響形成的朋輩教育,已經在公共衛生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等社會工作中得到有效實踐。將朋輩教育引入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基於朋輩之間相似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方式 , 將其轉化為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科技教育中的優勢,通過情感陶冶、活動體驗、榜樣示範等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因素 , 不僅有利於高中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 , 也有利於提高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的實效性,是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的有益探索和創新。

文娛為翼

青少年學生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群體。在科技教育學習和活動之中,穿插具有文娛、體育元素的活動, 具有一定的調節和促進作用。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十分注重這一方式的運用,各個分營在開營之初的拓展破冰活動以及活動結束時的才藝展示,都給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插上了青春而朝氣的翅膀,為營員創造了愉快的學習體驗。

人文氣息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人文氣息體現在融合在科技教育活動之中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的傳播。一方面,一些綜合性大學兼具文、理科優勢,在科學營活動的策劃設計中很注意科技與人文的結合; 另一方面,科學營活動也曾通過營歌徵集等方式建設營地文化。歷年的評估表明,營員和帶隊教師對科學營活動的人文氣息十分認同,這潛移默化地提升了科學營活動的內涵與氣質,顯示出科技人文結合、內外兼修的特色。

綜上所述,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動員面、較大社會影響和重要意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項目。過去五年間,在中國科協和教育部的聯合推動下,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社會各界的支援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實現了規模的擴大、格局的拓寬、平臺的提升以及內涵的縱深發展。我們欣喜地看到,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它培養科技創新後備力量的初衷,引導一批批青少年樹立起科學的志向,幫助眾多帶隊的理科和科技教師擴展視野並接觸到科技教育新理念,推動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普工作 , 也為推進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科技人文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搭建了有力的平臺。總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成功探索出了一條高等院校和普通中學合作育人的新途徑,豐富了新時期我國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內容和內涵,也為我國的科學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獲得親身體驗和直接經驗,豐富青少年的科學知識和技能。只有通過實踐,青少年才能通過活動獲得發展。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一直體現著認識、體驗、實踐三位一體的理念和特點,科技製作活動是整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重要的、有機的組成部分,它是讓學生進行探索、創作、驗證、完善並製造出實物成果的活動,是一種更主動、更直觀的學習過程。

4 朋輩教育活動

朋輩群體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的環境因素和載體。基於朋輩之間積極的教育影響形成的朋輩教育,已經在公共衛生健康教育、心理諮詢等社會工作中得到有效實踐。將朋輩教育引入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基於朋輩之間相似的心理特點和思維方式 , 將其轉化為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科技教育中的優勢,通過情感陶冶、活動體驗、榜樣示範等形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等因素 , 不僅有利於高中生提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 , 也有利於提高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的實效性,是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的有益探索和創新。

文娛為翼

青少年學生是一個朝氣蓬勃的群體。在科技教育學習和活動之中,穿插具有文娛、體育元素的活動, 具有一定的調節和促進作用。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十分注重這一方式的運用,各個分營在開營之初的拓展破冰活動以及活動結束時的才藝展示,都給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插上了青春而朝氣的翅膀,為營員創造了愉快的學習體驗。

人文氣息

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的人文氣息體現在融合在科技教育活動之中的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等的傳播。一方面,一些綜合性大學兼具文、理科優勢,在科學營活動的策劃設計中很注意科技與人文的結合; 另一方面,科學營活動也曾通過營歌徵集等方式建設營地文化。歷年的評估表明,營員和帶隊教師對科學營活動的人文氣息十分認同,這潛移默化地提升了科學營活動的內涵與氣質,顯示出科技人文結合、內外兼修的特色。

綜上所述,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動員面、較大社會影響和重要意義的青少年科技教育項目。過去五年間,在中國科協和教育部的聯合推動下,在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社會各界的支援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實現了規模的擴大、格局的拓寬、平臺的提升以及內涵的縱深發展。我們欣喜地看到,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始終如一地堅守著它培養科技創新後備力量的初衷,引導一批批青少年樹立起科學的志向,幫助眾多帶隊的理科和科技教師擴展視野並接觸到科技教育新理念,推動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科普工作 , 也為推進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的科技人文交流、促進民族團結搭建了有力的平臺。總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成功探索出了一條高等院校和普通中學合作育人的新途徑,豐富了新時期我國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內容和內涵,也為我國的科學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