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位老韭菜的騰訊(00700)三季報點評:37000億貴嗎?

騰訊控股(0700.HK)江湖上人稱“ 鵝廠”,投資的朋友都愛稱他為“ 肥鵝”。這只鵝從上市時的幾十億港幣市值,到現在37,000億市值,已經從醜小鴨長成了白天鵝,現在更是成了大肥鵝。

傳統想法是,

企業大到某程度,高基數上再維持過往高速增長是很困難的,但是大肥鵝卻顛覆了常識。

近年來,它的盈利一直保持 40%+的年化成長,更恐怖的是,到了2017年,還有加速的跡象。

來看它牛掰的三季報 ——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 61%,利潤增長 69% 。當然,這種持續性極強的增長,市場回報給它的就是毫不忌憚的超高溢價,動態市盈率已到 50多倍。

因此,是否應該繼續投資騰訊的焦點問題,實質上就是弄明白它的高成長性還能持續多久,

一組資料就能窺一斑而知全豹。

一、三季報財務資料點評

主營業務收入增速,同比達到了61%,

環比也增加了15%。但期內毛利同比增長只有45%,雖然,最終盈利同比增長仍能恢復69%,環比基本持平。

也就是說,騰訊的毛利率第三季度現巨幅下滑,你信嗎?反正我是不信。我拍腦袋認為,騰訊三季度調節了利潤,怕基數太高明年不好看。好,我得找點證據圓上自己的話。

因此,換到資產負債表上,這部分錢就會變成負債留在賬上。我們接著往下看:

流動負債中的應付帳款、其他應付款和預期費用,的確比去年底增加了 40.8%,這裡面是不是有調節利潤的嫌疑呢?我們再來看看現金流的變化,現金是最騙不了人的。

我們對比一下,半年報經營現金流增加了63.2%,三季報增加了 70.36% ,顯然是有所加速的。

三份財務報表(損益表、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表)中,第三份最能反映公司真實情況。因此,我認為騰訊今年三季度經營情況可能比報表呈現得還要好,毛利率受壓只是一種盈利調節的手法。

好了,三季報分析完了,過往的資料近乎完美,我們再來看看肥鵝未來的成長性。

二、肥鵝的成長性

分析一個標的,最好用另一個類似標的來對比研究。肥鵝的對標應該是全球性社交平臺龍頭Facebook(FB.US)。先來看看它的成長歷程。

(1)Facebook可以粗略分四個成長階段

① 初創階段,以用戶的高速增長為驅動。那時收入並不好,更不要說盈利了;

② 平臺化轉型階段,我認為這是它最正確的戰略決定。讓使用者在平臺上發佈軟體程式,從而把自己從與整個市場競爭的位置,轉到了為整個市場服務的位置。隨著平臺化轉型,娛樂遊戲類的軟體開始成為盈利的支援點;

③ 從PC端向移動端轉型階段,不僅自己推出了messager,還快速地通過對Instagram、Whatsapp的收購,掌握了移動互聯網的先機,站上了下一輪的風口。

④ 廣告驅動階段,隨著首席運營官桑德柏格的到來,Facebook開始重點做資訊流廣告。雖然某種程度上,廣告影響了一定的體驗,但因馬太效應,在沒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積攢了多年的用戶資源開始迅速兌現。

(2)回到騰訊,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歷程

① 初創階段,用戶數量迅速增長, 但沒有收入來源,主要靠風投燒錢。

② 盈利階段,以移動QQ短信業務為契機,開始實現盈虧平衡,隨後經QQ空間、付費用戶、qq遊戲等增值服務,開始兌現盈利。這一階段的騰訊口碑很差,基本上是看到別人什麼業務賺錢,就迅速複製,然後以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強大的用戶粘性擊敗原創者。

③ 平臺化轉型階段,在3Q大戰(騰訊QQ vs 奇虎360)後,馬化騰及整個騰訊管理層開始反思,宣佈要做聯接者,向平臺化轉型。遊戲業務開始迅速成長,成為主要兌現手段。

④ 從PC端向移動端轉型階段,此階段標誌性事件是微信的出現。用戶是騰訊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這個轉型是決定性意義的。

(3)Facebook和騰訊的比較研究

我們比較騰訊和Facebook,主要差異有三點:

① 在平臺化轉型之後的兌現手段,騰訊轉身去做遊戲,而Facebook發力廣告業務。

② Facebook在全球發展用戶,騰訊主要在華語圈。目前,Facebook月活用戶數高達20億,基本是微信的一倍,而騰訊在華語圈基本已經飽和。

③ Facebook的技術研發能力看起來比騰訊更強,而它的messager並不普及,騰訊的產品反覆運算能力看起來更為優秀。因此,騰訊的用戶粘性更強,佔有更多的用戶時間。

不用說也知道,騰訊現在的盈利來源顯然是遊戲。關於它的遊戲前景分析文章太多了,我就不多說了。

唯一看法是,因為騰訊遊戲也是以平臺化思維在運營,特性在於穩定。所以,我覺得不太會大起大落。那就主要需要看增量,研究一下未來的發展前景在哪裡。

三、未來的成長性

我認為關鍵是兩點:一個是怎麼去擴展新業務,一個是怎麼去擴展用戶。下面具體分析:

(1)騰訊目前的廣告業務是弱點,也是增長潛力。單用戶廣告收入水準不及Facebook的 ¼,顯然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若是排除掉視頻廣告,水準就更低了。

以騰訊的用戶粘性,至少做到跟Facebook並駕齊驅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使一天,你討厭微信,但看不到有其他水準相近的競爭對手,那麼廣告業務收入每年也能達到1,300億港幣以上,基本上跟遊戲業務收入持平。

(2)騰訊更厲害的一點是,依靠用戶粘性和平臺化做所謂的“降維攻擊”。

舉個例子:騰訊現在開始做醫療保險,微信終端讓推銷保險直達使用者成本更低、更便捷,微信支付可以讓支付更為便捷,將醫院系統接入騰訊雲,理賠只要點擊一下按鈕就可以在後臺完成,客戶體驗非常好。這種對傳統行業摧毀式的“ 降維攻擊”,會產生什麼樣的怪物,讓我們拭目以待。

(3)騰訊和Facebook最聰明的一點是做平臺、做生態。

最近10年,基本上都沒產生過一家新的互聯網巨頭。雖說這行業仍是創業者的天堂,但遊戲規則已變,現在要創造一個即時通訊平臺去取代他們,成本太高了。創業者都開始在他們平臺的基礎上開發各種應用,通過平臺來迅速推廣兌現,實現雙贏。

所以,現在的騰訊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好比傳統時代的水電、煤氣、通訊、電視,而一個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平臺將會怎麼定價?因此,它的天花板還很高。

(4)看起來,騰訊較難發展新用戶了,但也並非說不可能。通過戰略投資Snapchat(SNAP.US;美國一款“閱後即焚”照片分享應用) 也許是發展海外用戶的機會。根據最新消息,截止11月8日,騰訊已收購了Snapchat 12%的股份。另外,隨著中國全球影響力的發展,也會帶動騰訊向全球範圍的推廣。

所以,騰訊雖然用戶數到頭了,但是它的粘性特別強,雖然佔有的用戶時間沒有披露,但我估計會數倍高於Facebook。

由於騰訊生態跟用戶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因此騰訊可以用產品形式來兌現,這是不同於Facebook之處。

因此,我認為騰訊的天花板依然很高,只要他賴以生存的用戶基礎不變,就可以堅決持有下去。

免責聲明:智通財經網發佈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1)Facebook可以粗略分四個成長階段

① 初創階段,以用戶的高速增長為驅動。那時收入並不好,更不要說盈利了;

② 平臺化轉型階段,我認為這是它最正確的戰略決定。讓使用者在平臺上發佈軟體程式,從而把自己從與整個市場競爭的位置,轉到了為整個市場服務的位置。隨著平臺化轉型,娛樂遊戲類的軟體開始成為盈利的支援點;

③ 從PC端向移動端轉型階段,不僅自己推出了messager,還快速地通過對Instagram、Whatsapp的收購,掌握了移動互聯網的先機,站上了下一輪的風口。

④ 廣告驅動階段,隨著首席運營官桑德柏格的到來,Facebook開始重點做資訊流廣告。雖然某種程度上,廣告影響了一定的體驗,但因馬太效應,在沒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積攢了多年的用戶資源開始迅速兌現。

(2)回到騰訊,同樣可以看到類似的歷程

① 初創階段,用戶數量迅速增長, 但沒有收入來源,主要靠風投燒錢。

② 盈利階段,以移動QQ短信業務為契機,開始實現盈虧平衡,隨後經QQ空間、付費用戶、qq遊戲等增值服務,開始兌現盈利。這一階段的騰訊口碑很差,基本上是看到別人什麼業務賺錢,就迅速複製,然後以龐大的用戶基礎和強大的用戶粘性擊敗原創者。

③ 平臺化轉型階段,在3Q大戰(騰訊QQ vs 奇虎360)後,馬化騰及整個騰訊管理層開始反思,宣佈要做聯接者,向平臺化轉型。遊戲業務開始迅速成長,成為主要兌現手段。

④ 從PC端向移動端轉型階段,此階段標誌性事件是微信的出現。用戶是騰訊賴以生存的基礎,因此這個轉型是決定性意義的。

(3)Facebook和騰訊的比較研究

我們比較騰訊和Facebook,主要差異有三點:

① 在平臺化轉型之後的兌現手段,騰訊轉身去做遊戲,而Facebook發力廣告業務。

② Facebook在全球發展用戶,騰訊主要在華語圈。目前,Facebook月活用戶數高達20億,基本是微信的一倍,而騰訊在華語圈基本已經飽和。

③ Facebook的技術研發能力看起來比騰訊更強,而它的messager並不普及,騰訊的產品反覆運算能力看起來更為優秀。因此,騰訊的用戶粘性更強,佔有更多的用戶時間。

不用說也知道,騰訊現在的盈利來源顯然是遊戲。關於它的遊戲前景分析文章太多了,我就不多說了。

唯一看法是,因為騰訊遊戲也是以平臺化思維在運營,特性在於穩定。所以,我覺得不太會大起大落。那就主要需要看增量,研究一下未來的發展前景在哪裡。

三、未來的成長性

我認為關鍵是兩點:一個是怎麼去擴展新業務,一個是怎麼去擴展用戶。下面具體分析:

(1)騰訊目前的廣告業務是弱點,也是增長潛力。單用戶廣告收入水準不及Facebook的 ¼,顯然差的不是一星半點,若是排除掉視頻廣告,水準就更低了。

以騰訊的用戶粘性,至少做到跟Facebook並駕齊驅是完全有可能的。即使一天,你討厭微信,但看不到有其他水準相近的競爭對手,那麼廣告業務收入每年也能達到1,300億港幣以上,基本上跟遊戲業務收入持平。

(2)騰訊更厲害的一點是,依靠用戶粘性和平臺化做所謂的“降維攻擊”。

舉個例子:騰訊現在開始做醫療保險,微信終端讓推銷保險直達使用者成本更低、更便捷,微信支付可以讓支付更為便捷,將醫院系統接入騰訊雲,理賠只要點擊一下按鈕就可以在後臺完成,客戶體驗非常好。這種對傳統行業摧毀式的“ 降維攻擊”,會產生什麼樣的怪物,讓我們拭目以待。

(3)騰訊和Facebook最聰明的一點是做平臺、做生態。

最近10年,基本上都沒產生過一家新的互聯網巨頭。雖說這行業仍是創業者的天堂,但遊戲規則已變,現在要創造一個即時通訊平臺去取代他們,成本太高了。創業者都開始在他們平臺的基礎上開發各種應用,通過平臺來迅速推廣兌現,實現雙贏。

所以,現在的騰訊就是互聯網時代的基礎設施,好比傳統時代的水電、煤氣、通訊、電視,而一個全國性的基礎設施平臺將會怎麼定價?因此,它的天花板還很高。

(4)看起來,騰訊較難發展新用戶了,但也並非說不可能。通過戰略投資Snapchat(SNAP.US;美國一款“閱後即焚”照片分享應用) 也許是發展海外用戶的機會。根據最新消息,截止11月8日,騰訊已收購了Snapchat 12%的股份。另外,隨著中國全球影響力的發展,也會帶動騰訊向全球範圍的推廣。

所以,騰訊雖然用戶數到頭了,但是它的粘性特別強,雖然佔有的用戶時間沒有披露,但我估計會數倍高於Facebook。

由於騰訊生態跟用戶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因此騰訊可以用產品形式來兌現,這是不同於Facebook之處。

因此,我認為騰訊的天花板依然很高,只要他賴以生存的用戶基礎不變,就可以堅決持有下去。

免責聲明:智通財經網發佈此文目的在於傳遞更多資訊,不代表本網的觀點和立場。文章內容僅供參考,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