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自主人,你和“黑猩猩”的差距在哪裡?

作者:夢馬印象

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博眼球,也不是故意貶低自主戰友。

只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開始關注“人從哪裡來”的問題;還因為最近在研究人類成長的歷史,感動於“黑猩猩”的奮鬥史。

金一南在《苦難輝煌》中說:我從哪裡來?我們從哪裡來?所問像生命一樣久遠和古老。 不僅是未來對過去的尋問,是大樹對根須的尋問,是火山對岩漿的尋問,是有限對無限的尋問。我敬佩金將軍這樣的睿智!

我們從哪裡來、到哪裡去,我們是什麼、處在宇宙什麼位置,

我們為什麼生存、為什麼奮鬥?這些其實都很重要,它既是一個哲學問題,也是一個科學問題。蘇格拉底說出了真相,獻出了生命,即使有繼續生存下去的可能,他也決不回頭。這就是哲學家的氣魄!

所以,今天和大家談談自主人和“黑猩猩”的話題,如有不妥,請各位戰友多批評。在我看來,自主人和“黑猩猩”之間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1、沒有組織可靠。自主人是先有組織,

後面離開組織(不要較真于“退伍軍人管理機構”,自主人靠的更多的還是自己),“黑猩猩”是先沒有組織,後面慢慢建立起組織。無組織依靠的時候,自主人和“黑猩猩”同樣的迷茫、失落和無助。

2、全憑能力吃飯。自主人進入社會,沒有人教會你如何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幹好工作,有能力的能闖出一片天地,沒能力的只能怨天尤人。“黑猩猩”同樣沒有人培訓、教會他們如何直立行走、如何學會說話、如何鑽木取火、如何造舟行船、如何制器訓物,

但他們在黑暗中摸索探求,在轉變成“人”後居然都學會了,並站到生物鏈最頂端。

3、努力試著成“人”。部隊教給我們很多東西,但從轉業這個問題上看,由於工作性質、制度規定、人際交往的限制,我們與社會脫節太久,不能說是完整意義上的“社會人”,在這一塊上我們得承認自己是有缺失的。“黑猩猩”經過漫長的歲月洗禮,

歷經磨難最終成長為“人”。“自主人”“黑猩猩”都在探索著成“人”,目標是一致的。

/01

初心,從猩猩說起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用寬廣的胸懷容納多姿世界

人類進化的奮鬥史就是一部“初心”成長史。現今世界上有三種類人猿是我們的近親:大猩猩、普通黑猩猩和矮腳黑猩猩,700萬年前我們不過是三支隊伍其中的一支。

700萬年時候,人類與其他動物分道揚鑣,群居於非洲。400萬年前,他們學會直立心走,

站起來了。100萬年前,從非洲南部出發,到達歐亞大陸。2萬年前,從西伯利亞經過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然後進入南美洲,甚至大洋洲星羅棋佈的小島上也陸續開始有人居住。人類就像萬能的上帝在廣袤無垠的地球上,恣意作畫撒下的墨滴,站在上帝視野,這真是一幅絕美的畫卷!

剛開始,人類生存的方式主要是採集狩獵。那時的人類嘗遍世間艱辛,天災、疾病、饑荒、外族入侵,使他們的壽命普遍不長。他們甚至不敢生孩子,通過禁欲、殺嬰和墮胎等辦法,將每個女人的生育週期控制在4年以上。因為在上一個孩子能夠行走跟上隊伍的時候,第二個孩子將成為整個族群的負擔。

人類在黑暗中摸索探尋求生之道,這種求生的欲望應該就是“初心”,只不過剛開始的“初心”是為了生存,生存條件滿足之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日本禪者鈴木俊隆寫過一本書叫《禪者的初心》,約伯斯曾深受影響。他說“初心”,就是“初學者的心”,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終保持這顆初心。這和很多地方的解釋是一致的,百度百科上,關於“初心”的解釋是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

我對“初心”的理解是:“初心”是一種水流質,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心流、是一種激勵,是發自人內心的一種動力。它應當包含目的初衷、決心動力、結果願景三個方面的內容。從特點上看,它具有階段性、連續性、跳躍性、開放性和目標性。從影響範圍上看,它可大可小可適中,大至國家組織,中至家庭族群,小至個人都可以有“初心”。

金一南在《心勝》中所述,內心有一盞明燈,世間哪裡有暗夜。建軍以來,我們軍隊抱著“救國救民”的初心,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跨躍十五個省區,渡過三十多條河流,翻越二十多座大山脈(其中五座位於世界屋脊之上且終年積雪),走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每天始終處在十倍於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大小戰鬥四百多場,在饑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不但要與重兵“圍剿”的敵人作戰,還需要平均每天需急行軍五十公里以上……這就是“初心”爆發出的巨大動能!

“初心”讓我們在複雜的社會中不至於慌亂無措、甚至迷失自己,一旦違背“初心”,我們就走向了毀滅。汪精衛,也不是一開始就是賣國賊、當漢奸。近代歷史學家蔣廷黻曾提到:同盟會成立後遭遇許多挫折,汪精衛相信革命志士故應有恆德,“擔負重任,積勞怨於一躬,百折不撓,以行其志”,但是更應該有烈德,“猛向前進,一往不返,流血以溉同種”。他甚至和黃複生秘密地進北京,謀刺攝政王載灃。後事不成,被捕下獄。後面慢慢地,失去“初心”、丟掉信仰,思想發生質的變化,才開始叛國投日。

自主人應該保持一顆流水般的“初心”,即使遇到困難,也能迂回前進;即使處於不利境地,也能坦然面對;即使遭遇失敗,也能重新崛起;即使遇見黑夜,也有等待黎明到來的耐心。紀伯倫有句名言說得好:“我們已走得太遠,以至於我們忘了為什麼而出發。”所以,請不要忘記我們脫下軍裝、投入社會、毅然出發的理由。忘記“初心”,等於背叛自己!

/02

眼界,騰飛的基石

登頂望遠,極目四方,在波譎雲詭世界中辨清方向

眼界決定“初心”的遠近、大小,確保“初心”方向的正確性,它為“初心”提供參考。一個人的成功有多大,取決於他看得有多遠。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來,看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眼界。馬雲的一次美國之游造就了阿裡巴巴,淘寶如果沒有馬雲的堅持,它早就被Ebay、易趣擊倒在地。

黑猩猩之所以偉大,我認為首要的在於他敢於用腳步擴寬自己的眼界,只要有土地的地方他就敢於踏足。人類是怎樣從歐亞大陸東邊的西伯利亞,順利渡過就是在今天仍然有50英里寬的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的阿拉斯加,怎樣從印尼的一個島嶼到達至少要通過100英里寬水面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至今來說,都令人迷惑不解。除了北極、南極和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沙漠,在沒有很快速的交通工具情況下,人類竟然靠著步行舟伐在幾萬年間占滿了整個地球!

人類的眼界遠不止於土地的佔領。火的發現和廣泛利用,石器工具的改造,糧食和家畜品種的選擇,獨木舟的發明,這些都為人類拓寬眼界創造了條件。人類到目前為止的發展,如史詩般地壯烈,根本的原因是站得足夠高、看得足夠遠。

人類總是不滿足於一塊地方,總是在尋找更加適合定居生活的土地,這就是人類的“初心”和眼界:為了生存或者更好地生存,不停地望向遠方、走近未知。水手的眼界在浩瀚的大海,工匠的眼界在精緻的手工藝品,士兵的眼界在戰勝敵人,商人的眼界在擴大市場。每種職業有每種職業的眼界,自主人也應該擁有自己的眼界,眼界有多寬、心就有多寬。

歷史告訴我們,眼界止於誘惑。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詔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有田共耕,有飯共食,有衣共穿,有錢共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但是等到他攻佔南京後,就全都變了,他深居宮中,務求享受做皇帝的福,對於政事不聞不問,他的眼中只有宮廷的建築、宮女的選征、金錢的聚斂、官制宮制的規定,導致內部矛盾問題不斷,終於被曾國藩領導的湘軍所敗,洪秀全自殺,太平天國滅亡。這是經不住誘惑、眼界狹窄、改變“初心”的典型例子。正如王爾德所說:“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誘惑。”

黨的發展歷史也很能說明問題: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一大”在上海召開,總共有13位黨代表參加,但是在後來黨的發展過程中,13位黨代表中脫党的、被黨開除的有7位,超過總人數的一半,周佛海、陳公博甚至成了臭名昭著的大漢奸,被國民政府判處死刑。誰能想到這個政黨28年後能夠奪取全國政權,誰能想到這個政黨能夠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用60多年的時間帶領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就是眼界,一個隻看到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只看到近期目標、看不到長期目標的,只糾結于現實雜務、不嘗試登高望遠走出困境的,都是沒有眼界。

學習歷史,就要將歷史當成常握手中的利劍,用它去刺破現實的困惑,這就是文章開頭講的人如果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該到哪裡去。自主人應該要有自己的眼界,看得更多、望得更遠,堅定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渴望得到的是什麼。要看到大勢,學會順勢而為,不勉強、不遷就;要看到機會,學會乘勢而上,不猶豫、不徘徊;要看到內心,寧靜致遠,不迷茫、不困惑。

自主人還要有敢於定義世界、顛覆常態的勇氣,世界的存在除了有形的實體,其他不過是人類自身虛構的產物,包括國家、階級、金融、經濟、規章、制度、語言等。世界之所以變複雜,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我們在空間的維度裡、在時間的局限中,將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最大化。我們身處的世界是時刻處於變化之中的,真理是相對的、科學是相對的,只有事實是絕對的。所以,我們要立足於事實看問題、立足於事實說問題、立足於事實解決問題,敢於顛覆常態重新定義世界!

/03

能力,成事的標配

揚鞭策馬, 馭牛破土,構建自我提升的學習體系

老子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黑猩猩”就非常善於學習,生存的艱難讓他們不停地摸索生存技能,然後儲存在基因中。他們先後學會直立行走、學會打造石器、學會石壁繪畫、學會語言、學會用火,學會種植糧食,學會圈養家畜,學會打造鐵器、學會製造獨木舟,這麼多技能都是靠自學、無師自通,這點上,我們應該向“黑猩猩”學習。能力要求有很多,我就具體談談三個方面。

優化知識結構,必須要讓自己站起來。“黑猩猩”用700萬年時間將自己與動物區分開來,用300萬年讓自己站了起來。對於轉業幹部來說,軍隊在人才培養上最大的問題是,軍地人才需求脫節,這也是我感受非常深刻的一點。軍隊裡扎扎實實學的,在地方上用不上,你不能指望在地方還拿著計算盤、算著密位元指示目標,你不能指望拆裝結合、拿著槍炮到處逞強,你不能指望拿著一堆材料和理論學習成果去教育管理別人,你不能指望出出壁報、練練演唱去到處爭金奪銀。我們自身首先得認識到這些差距,然後我們才能更好地改進。

幾年前,我到人才市場辦事,一個20多歲的小姑娘拿著一堆厚厚的各類證書也在那邊辦事,我一看著實嚇了一跳,英語等級證書、心理諮詢師三級證書、會計從業資格征等證書一大摞,確實令人汗顏。這幾年,以羅振宇為首的知識付費搞得風生水起,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在互聯網這個平臺上如爆竹一樣爆炸開來,早起學習、每日讀書、經典說書等以各種形式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社會上年輕人比我們更焦慮、社會上年輕人比我們更努力、社會上成功人士比我們更用心,反觀部隊,我看到的是塵封的圖書、不大的書室、掛在板上不知從哪裡抄來的心得,這就是我看到的現實差距,也是造成我們與社會上差距的原因。30多歲的軍轉幹部,學什麼、怎麼學,怎樣建構自己的學習體系,我倒認為可以寫篇文章深入研究下。

學會融入社會,必須要學會社會語言。我們脫節太久,以至於我們不會融入,不會融入的結果是社會上的不理解和排斥。朋友的一家公司,因為認識部隊的人比較多,招人的時候特意招了一個退伍戰士。結果退伍戰士幹了不到兩個月自己辭職了,不是因為待遇不好、環境不好,歸根結底是沒有學會社會語言。那天下雨,老闆叫送份急件,那邊公司等著檔開會,目的地大概有個幾公里,他倒好擼起褲腿就跑去送,結果10分鐘能送到的事他跑了半個多小時,對方表示很無語。老闆說:“這是急件呀,你不會打車嗎,回來報銷。”他說:“不是想省點錢嘛!”

這就是我們思維、意識上和地方的最大不同,我後來想想,其實不只是戰士身上會存在這方面問題,包括軍轉幹部一樣會有這樣的問題。地方考慮更多的是效率、高效率,只要事情能辦成怎麼著都行,我們講究的是省錢,只要事情能辦成,你拿我身體怎麼著都成。這就是可怕的思維和意識上的差距。所以,融入社會,我們必須要學會社會語言,這不是一下子就能學會的,必須經過時間的磨練和自己的體悟,時間和經歷會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只是這中間我們勢必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始終保持創新,必須要深紮顛覆意識。人類組織的建立就是一種創新的嘗試。隨著糧食的種植和家畜的圈養,人類結束了漂泊流浪的生活,開始了定居生活,還出現了剩餘糧食。剩餘糧食養活了一批不用種植糧食的人,比如:國王、官員、軍人、神職人員、手藝人、抄寫員等。正是這些不用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創造性地建立起行政體系和組織。所以,創新就是要大膽往前邁步,不能跳躍、雙腳著地,要走貓步,小心嘗試、小心求證、摸索前進。

“黑猩猩”用將近290萬年掌握了語言,不過是因為在採集狩獵的時候,有交流的需要,所以他們創造了語言。沒有創新,人類不可能發展成目前這樣,我也不可能在這邊打字和各位共用。有人說,創新很難,從我個人來講,其實創新就是需要,就是瞄準當下的“痛點”,比別人打得更准,就是創新。創新就是要瞄準一小點、撬起一大塊。創新不過是資訊資源的再組合、再深化。發明,是專業人士的事情,但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會,發現的再組合、再深化,我認為也是創新。

創新就要有質疑精神,愛因斯坦敢於質疑世界,所以提出相對論。當然,要妥善運用質疑,你老是動不動質疑老闆的決定,遲早會炒你魷魚,蘇格拉底的死部分原因就是當權者太煩他的嘴了。遇到好領導,你的質疑會得到他的認可,遇到不理解的領導,你就是沒事找茬,所以,善用質疑,在內心尋求解決方案,解決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

PS: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自主擇業還是安置?請從心!》,得到“再出發”“自主擇業”和“浙江轉業安置”公眾號的頭條轉載,引起許多自主戰友的關注。有戰友說從文章裡看出來我已經選擇自主了,確實是這樣,從改革以來,我一直作這樣的選擇,只是不夠時間走不了。

我寫文章沒有目的,純粹交流個人想法,給一些困惑的戰友一點幫助,不是為了得到戰友的支持和站邊,為自己的選擇增加點籌碼,因為我的天平一直失衡,我相信並堅定自己的選擇。當然,文章嘛有喜歡的、不喜歡的,這都是正常的。抱著包容的心看待世界,世界將同樣對你溫柔以待!

寫文章確實很累,但只要看文章的人有所得,就是對作者的最大回報!另外,我希望自主轉業幹部能夠形成一個群體,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在社會上能有自主人的一席之地!

使他們的壽命普遍不長。他們甚至不敢生孩子,通過禁欲、殺嬰和墮胎等辦法,將每個女人的生育週期控制在4年以上。因為在上一個孩子能夠行走跟上隊伍的時候,第二個孩子將成為整個族群的負擔。

人類在黑暗中摸索探尋求生之道,這種求生的欲望應該就是“初心”,只不過剛開始的“初心”是為了生存,生存條件滿足之後,是為了更好地生存。日本禪者鈴木俊隆寫過一本書叫《禪者的初心》,約伯斯曾深受影響。他說“初心”,就是“初學者的心”, 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始終保持這顆初心。這和很多地方的解釋是一致的,百度百科上,關於“初心”的解釋是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

我對“初心”的理解是:“初心”是一種水流質,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心流、是一種激勵,是發自人內心的一種動力。它應當包含目的初衷、決心動力、結果願景三個方面的內容。從特點上看,它具有階段性、連續性、跳躍性、開放性和目標性。從影響範圍上看,它可大可小可適中,大至國家組織,中至家庭族群,小至個人都可以有“初心”。

金一南在《心勝》中所述,內心有一盞明燈,世間哪裡有暗夜。建軍以來,我們軍隊抱著“救國救民”的初心,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跨躍十五個省區,渡過三十多條河流,翻越二十多座大山脈(其中五座位於世界屋脊之上且終年積雪),走過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廣袤濕地,每天始終處在十倍於己的敵人的追擊、堵截與合圍中,遭遇大小戰鬥四百多場,在饑餓、寒冷、傷病和死亡的威脅下,不但要與重兵“圍剿”的敵人作戰,還需要平均每天需急行軍五十公里以上……這就是“初心”爆發出的巨大動能!

“初心”讓我們在複雜的社會中不至於慌亂無措、甚至迷失自己,一旦違背“初心”,我們就走向了毀滅。汪精衛,也不是一開始就是賣國賊、當漢奸。近代歷史學家蔣廷黻曾提到:同盟會成立後遭遇許多挫折,汪精衛相信革命志士故應有恆德,“擔負重任,積勞怨於一躬,百折不撓,以行其志”,但是更應該有烈德,“猛向前進,一往不返,流血以溉同種”。他甚至和黃複生秘密地進北京,謀刺攝政王載灃。後事不成,被捕下獄。後面慢慢地,失去“初心”、丟掉信仰,思想發生質的變化,才開始叛國投日。

自主人應該保持一顆流水般的“初心”,即使遇到困難,也能迂回前進;即使處於不利境地,也能坦然面對;即使遭遇失敗,也能重新崛起;即使遇見黑夜,也有等待黎明到來的耐心。紀伯倫有句名言說得好:“我們已走得太遠,以至於我們忘了為什麼而出發。”所以,請不要忘記我們脫下軍裝、投入社會、毅然出發的理由。忘記“初心”,等於背叛自己!

/02

眼界,騰飛的基石

登頂望遠,極目四方,在波譎雲詭世界中辨清方向

眼界決定“初心”的遠近、大小,確保“初心”方向的正確性,它為“初心”提供參考。一個人的成功有多大,取決於他看得有多遠。同樣的事物在不同的人看來,看到的內容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眼界。馬雲的一次美國之游造就了阿裡巴巴,淘寶如果沒有馬雲的堅持,它早就被Ebay、易趣擊倒在地。

黑猩猩之所以偉大,我認為首要的在於他敢於用腳步擴寬自己的眼界,只要有土地的地方他就敢於踏足。人類是怎樣從歐亞大陸東邊的西伯利亞,順利渡過就是在今天仍然有50英里寬的白令海峽到達北美洲的阿拉斯加,怎樣從印尼的一個島嶼到達至少要通過100英里寬水面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至今來說,都令人迷惑不解。除了北極、南極和不適合人類居住的沙漠,在沒有很快速的交通工具情況下,人類竟然靠著步行舟伐在幾萬年間占滿了整個地球!

人類的眼界遠不止於土地的佔領。火的發現和廣泛利用,石器工具的改造,糧食和家畜品種的選擇,獨木舟的發明,這些都為人類拓寬眼界創造了條件。人類到目前為止的發展,如史詩般地壯烈,根本的原因是站得足夠高、看得足夠遠。

人類總是不滿足於一塊地方,總是在尋找更加適合定居生活的土地,這就是人類的“初心”和眼界:為了生存或者更好地生存,不停地望向遠方、走近未知。水手的眼界在浩瀚的大海,工匠的眼界在精緻的手工藝品,士兵的眼界在戰勝敵人,商人的眼界在擴大市場。每種職業有每種職業的眼界,自主人也應該擁有自己的眼界,眼界有多寬、心就有多寬。

歷史告訴我們,眼界止於誘惑。洪秀全發動太平天國運動的時候,詔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提出“有田共耕,有飯共食,有衣共穿,有錢共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但是等到他攻佔南京後,就全都變了,他深居宮中,務求享受做皇帝的福,對於政事不聞不問,他的眼中只有宮廷的建築、宮女的選征、金錢的聚斂、官制宮制的規定,導致內部矛盾問題不斷,終於被曾國藩領導的湘軍所敗,洪秀全自殺,太平天國滅亡。這是經不住誘惑、眼界狹窄、改變“初心”的典型例子。正如王爾德所說:“我能抵抗一切,除了誘惑。”

黨的發展歷史也很能說明問題: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一大”在上海召開,總共有13位黨代表參加,但是在後來黨的發展過程中,13位黨代表中脫党的、被黨開除的有7位,超過總人數的一半,周佛海、陳公博甚至成了臭名昭著的大漢奸,被國民政府判處死刑。誰能想到這個政黨28年後能夠奪取全國政權,誰能想到這個政黨能夠改革創新、銳意進取,用60多年的時間帶領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就是眼界,一個隻看到眼前利益、不顧長遠利益的,只看到近期目標、看不到長期目標的,只糾結于現實雜務、不嘗試登高望遠走出困境的,都是沒有眼界。

學習歷史,就要將歷史當成常握手中的利劍,用它去刺破現實的困惑,這就是文章開頭講的人如果不知道從哪裡來,就不知道該到哪裡去。自主人應該要有自己的眼界,看得更多、望得更遠,堅定自己的內心,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追求的是什麼,渴望得到的是什麼。要看到大勢,學會順勢而為,不勉強、不遷就;要看到機會,學會乘勢而上,不猶豫、不徘徊;要看到內心,寧靜致遠,不迷茫、不困惑。

自主人還要有敢於定義世界、顛覆常態的勇氣,世界的存在除了有形的實體,其他不過是人類自身虛構的產物,包括國家、階級、金融、經濟、規章、制度、語言等。世界之所以變複雜,是人類進化的結果,我們在空間的維度裡、在時間的局限中,將自己對世界的理解最大化。我們身處的世界是時刻處於變化之中的,真理是相對的、科學是相對的,只有事實是絕對的。所以,我們要立足於事實看問題、立足於事實說問題、立足於事實解決問題,敢於顛覆常態重新定義世界!

/03

能力,成事的標配

揚鞭策馬, 馭牛破土,構建自我提升的學習體系

老子講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黑猩猩”就非常善於學習,生存的艱難讓他們不停地摸索生存技能,然後儲存在基因中。他們先後學會直立行走、學會打造石器、學會石壁繪畫、學會語言、學會用火,學會種植糧食,學會圈養家畜,學會打造鐵器、學會製造獨木舟,這麼多技能都是靠自學、無師自通,這點上,我們應該向“黑猩猩”學習。能力要求有很多,我就具體談談三個方面。

優化知識結構,必須要讓自己站起來。“黑猩猩”用700萬年時間將自己與動物區分開來,用300萬年讓自己站了起來。對於轉業幹部來說,軍隊在人才培養上最大的問題是,軍地人才需求脫節,這也是我感受非常深刻的一點。軍隊裡扎扎實實學的,在地方上用不上,你不能指望在地方還拿著計算盤、算著密位元指示目標,你不能指望拆裝結合、拿著槍炮到處逞強,你不能指望拿著一堆材料和理論學習成果去教育管理別人,你不能指望出出壁報、練練演唱去到處爭金奪銀。我們自身首先得認識到這些差距,然後我們才能更好地改進。

幾年前,我到人才市場辦事,一個20多歲的小姑娘拿著一堆厚厚的各類證書也在那邊辦事,我一看著實嚇了一跳,英語等級證書、心理諮詢師三級證書、會計從業資格征等證書一大摞,確實令人汗顏。這幾年,以羅振宇為首的知識付費搞得風生水起,人們對知識的渴望在互聯網這個平臺上如爆竹一樣爆炸開來,早起學習、每日讀書、經典說書等以各種形式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社會上年輕人比我們更焦慮、社會上年輕人比我們更努力、社會上成功人士比我們更用心,反觀部隊,我看到的是塵封的圖書、不大的書室、掛在板上不知從哪裡抄來的心得,這就是我看到的現實差距,也是造成我們與社會上差距的原因。30多歲的軍轉幹部,學什麼、怎麼學,怎樣建構自己的學習體系,我倒認為可以寫篇文章深入研究下。

學會融入社會,必須要學會社會語言。我們脫節太久,以至於我們不會融入,不會融入的結果是社會上的不理解和排斥。朋友的一家公司,因為認識部隊的人比較多,招人的時候特意招了一個退伍戰士。結果退伍戰士幹了不到兩個月自己辭職了,不是因為待遇不好、環境不好,歸根結底是沒有學會社會語言。那天下雨,老闆叫送份急件,那邊公司等著檔開會,目的地大概有個幾公里,他倒好擼起褲腿就跑去送,結果10分鐘能送到的事他跑了半個多小時,對方表示很無語。老闆說:“這是急件呀,你不會打車嗎,回來報銷。”他說:“不是想省點錢嘛!”

這就是我們思維、意識上和地方的最大不同,我後來想想,其實不只是戰士身上會存在這方面問題,包括軍轉幹部一樣會有這樣的問題。地方考慮更多的是效率、高效率,只要事情能辦成怎麼著都行,我們講究的是省錢,只要事情能辦成,你拿我身體怎麼著都成。這就是可怕的思維和意識上的差距。所以,融入社會,我們必須要學會社會語言,這不是一下子就能學會的,必須經過時間的磨練和自己的體悟,時間和經歷會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去做,只是這中間我們勢必會付出很大的代價。

始終保持創新,必須要深紮顛覆意識。人類組織的建立就是一種創新的嘗試。隨著糧食的種植和家畜的圈養,人類結束了漂泊流浪的生活,開始了定居生活,還出現了剩餘糧食。剩餘糧食養活了一批不用種植糧食的人,比如:國王、官員、軍人、神職人員、手藝人、抄寫員等。正是這些不用從事糧食生產的人,創造性地建立起行政體系和組織。所以,創新就是要大膽往前邁步,不能跳躍、雙腳著地,要走貓步,小心嘗試、小心求證、摸索前進。

“黑猩猩”用將近290萬年掌握了語言,不過是因為在採集狩獵的時候,有交流的需要,所以他們創造了語言。沒有創新,人類不可能發展成目前這樣,我也不可能在這邊打字和各位共用。有人說,創新很難,從我個人來講,其實創新就是需要,就是瞄準當下的“痛點”,比別人打得更准,就是創新。創新就是要瞄準一小點、撬起一大塊。創新不過是資訊資源的再組合、再深化。發明,是專業人士的事情,但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會,發現的再組合、再深化,我認為也是創新。

創新就要有質疑精神,愛因斯坦敢於質疑世界,所以提出相對論。當然,要妥善運用質疑,你老是動不動質疑老闆的決定,遲早會炒你魷魚,蘇格拉底的死部分原因就是當權者太煩他的嘴了。遇到好領導,你的質疑會得到他的認可,遇到不理解的領導,你就是沒事找茬,所以,善用質疑,在內心尋求解決方案,解決的過程就是創新的過程。

PS:前幾天,寫了一篇文章《自主擇業還是安置?請從心!》,得到“再出發”“自主擇業”和“浙江轉業安置”公眾號的頭條轉載,引起許多自主戰友的關注。有戰友說從文章裡看出來我已經選擇自主了,確實是這樣,從改革以來,我一直作這樣的選擇,只是不夠時間走不了。

我寫文章沒有目的,純粹交流個人想法,給一些困惑的戰友一點幫助,不是為了得到戰友的支持和站邊,為自己的選擇增加點籌碼,因為我的天平一直失衡,我相信並堅定自己的選擇。當然,文章嘛有喜歡的、不喜歡的,這都是正常的。抱著包容的心看待世界,世界將同樣對你溫柔以待!

寫文章確實很累,但只要看文章的人有所得,就是對作者的最大回報!另外,我希望自主轉業幹部能夠形成一個群體,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在社會上能有自主人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