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熔古鑄今·當代金石書畫名家邀請展——劉紹剛

作者簡介

劉紹剛

劉少剛,又署紹剛,號濼源、修公、日下布衣,

1958年生,回族。

1982年2月山東大學歷史系畢業,分配在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工作,從周紹良先生從事歷代墓誌整理工作。蔣維崧先生指導的文字•書法專業文學碩士。

1981年獲《首屆全國大學生書法競賽》二等獎,1983年獲《全國首屆篆刻徴稿評比》一等獎。曾在中央美術學院書法藝術教研室講授古文字與書法篆刻十年。先後在山東省博物館舉辦《泉城雅集——劉紹剛師友作品展》,上海朵雲軒舉辦《劉紹剛書法篆刻作品展》,

山東省淄博市舉辦《見賢思齊——劉紹剛書法篆刻展》,山東省圖書館舉辦《泉溢書香——劉紹剛書法篆刻展》,出版《篆書詩詞名句選》、《劉紹剛印存》、《泉城雅集》、《篆書舜典》、《孔子論學八體書二種》、《見賢思齊》、《劉紹剛書法篆刻集》等。

現任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研究員,《出土文獻研究》主編。主要從事簡牘帛書研究和藝術史研究,出版、發表學術專著三十餘種、論文近百篇。

兼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書法培訓中心教授、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山東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博物館客座研究員。

作品欣賞

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李學勤

我得識劉紹剛先生已有年所。他曾從學于山東大學名師蔣維崧先生門下,出自天分,當時即在全國大學生書法競賽中獲獎。後隨蔣先生臨寫商周金文,於是進入古文字書法的殿堂,書法、篆刻均輯有專集行世。

不惟盡得師傳,更能弘揚光大,多有創作,知名於學術界、藝術界。即將付梓的這部作品集,利用殷墟卜辭、西周金文、春秋戰國時期的齊系、晉系、楚系、秦系金文及楚簡、秦簡與漢隸等多種書體,盡顯靈心妙手,俱能形神兼備,實在是古文字書法中難得的成果。

我們說的“古文字書法”,是在“古文字”本來隸屬的歷史階段業已過去,後來的書法家通過對古文字的鑒賞研究而模擬形成的特殊書法。

這是中國書法一種特有的分支,在書法史上有其特殊的傳統和地位。真正的古文字書法,要遲到近代纔確實形成。晚清以下擅長此藝的書法家,諸如吳大澂之寫金文,吳昌碩之寫石鼓文,羅振玉之寫甲骨文,各有新創獨到,膾炙人口。尤其應提到董作賓先生,在推廣甲骨文書法方面極有建樹,種種作品播布海外,有非常大影響。不過這些位著名的古文字書法家,
所學各有專長,能夠像劉紹剛先生這樣上下縱橫,兼擅各種古文字書體的,尚屬罕見。

劉紹剛先生之所以有不同於前人的造詣,也是時代際會使然。正如一位劉紹剛書法的評論者所說,其間有雙重的因緣:既緣於當世新出土的古文字資料大大超於前代,同時也緣於當今古文字研究的水準大大超於前代。劉紹剛先生本人就是古文字研究的專家,長時期從事簡牘、帛書、璽印等方面的整理研究,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任古文獻研究室的主任,並主編《出土文獻研究》,這為他推進古文字書法的創作實踐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瞭解紹剛學者兼書法家的身份,有裨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他作品的神韻及寓意。

在我們文化學術界,有一個很流行的提法,叫科學與藝術的統一。科學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也是科學。我們文研院,叫文化遺產研究院,這個詞拿到國際上講,它和科學是統一的。大家都知道,美國每一年都出一本美國科學年鑒,考古文物在是在一起的。我覺得,在考古文物裡面,最能夠和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方面,就是古文字的研究。考古和文物是發現的科學,有了新的發現,一定會推動研究的發展。

從科學與藝術統一來看,紹剛同志的書法作品,就是把科學和藝術統一了,他把考古學、古文字學的研究——這種科學的成果和藝術的創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就讓我們明白,什麼叫科學與藝術的統一,應該說其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

二零一二年三月四日 作于清華園

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任古文獻研究室的主任,並主編《出土文獻研究》,這為他推進古文字書法的創作實踐提供了基礎和條件。瞭解紹剛學者兼書法家的身份,有裨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他作品的神韻及寓意。

在我們文化學術界,有一個很流行的提法,叫科學與藝術的統一。科學不僅僅是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也是科學。我們文研院,叫文化遺產研究院,這個詞拿到國際上講,它和科學是統一的。大家都知道,美國每一年都出一本美國科學年鑒,考古文物在是在一起的。我覺得,在考古文物裡面,最能夠和一般意義上的科學結合在一起的一個方面,就是古文字的研究。考古和文物是發現的科學,有了新的發現,一定會推動研究的發展。

從科學與藝術統一來看,紹剛同志的書法作品,就是把科學和藝術統一了,他把考古學、古文字學的研究——這種科學的成果和藝術的創造,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就讓我們明白,什麼叫科學與藝術的統一,應該說其本身就是很有意義的。

二零一二年三月四日 作于清華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