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文化」16位作家告訴你,冬天可以做這些事!

入冬後,

除了吃著火鍋唱著歌兒,

你還可以嘗試著做這些事兒……

而這些,

都早已被敏銳的作家捕捉于筆下……

吃一頓“小洋鍋”煮豆腐

說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鍋”(鋁鍋)白煮豆腐,熱騰騰的。水滾著,像好些魚眼睛,一小塊一小塊豆腐養在裡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鍋在“洋爐子” (煤油不打氣爐)上,

和爐子都熏得烏黑烏黑,越顯出豆腐的白。這是晚上,屋子老了,雖點著“洋燈”,也還是陰暗。圍著桌子坐的是父親跟我們哥兒三個。“洋爐子”太高了,父親得常常站起來,微微地仰著臉,覷著眼睛,從氤氳的熱氣裡伸進筷子,夾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們的醬油碟裡。我們有時也自己動手,但爐子實在太高了,總還是坐享其成的多。這並不是吃飯,只是玩兒。父親說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們都喜歡這種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著那鍋,等著那熱氣,等著熱氣裡從父親筷子上掉下來的豆腐。

——朱自清《冬天》

煨一壺燒酒

麥苗在厚厚的雪下,葉子沒有長大,也沒有死去,根須隨著地氣往下掘進。幾個老態龍鍾的農民站在地邊,用手抓住雪,

捏個團子,說:“那雪,好雪,冬不冷,夏不熱,五穀就不結了。”他們笑著,叫嚷著回去煨燒酒喝了。

——賈平凹《冬景》

喝一碗熱騰騰的豆腐腦

冬天的早晨,我還賴在被窩裡,抱著早已沒有多少溫度的“燙瓶”蜷縮著取暖,就聽見狗剩尖尖地扯起嗓子叫賣的聲音:“賣豆腐——嘍!”

……

我顧不上聽大人們說話,只好奇地看著灶間裡很大的兩個瓷缸,其中一個裝滿了剛剛從石磨上磨完的豆漿,另外一個大缸裡的豆漿,已全部倒入了大鍋,且在燒火棍和風箱的集體作用下,沸騰起來了。在那個寒風刀子一樣嗖嗖割著人肌膚的冬天的早晨,我的心裡,被兩碗豆腐腦給弄得暖融融的,以至於我覺得我快要愛上狗剩了。可是我要將這愛深藏在心裡,

不告訴任何人。我想。

——安寧《鄉野閒人》

逛一座老城

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理想的境界?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象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老舍《濟南的冬天》

趕一次寒冬的鄉野市集

集市在鄰村,距離我們家有三裡遠。寒風凜冽,有太陽,很弱,仿佛隨時都要熄滅的樣子。不時有趕集的人從我們身邊超過去。我的手很快就凍麻了,以至於當簍子跌落在地時我竟然不知道。

……

終於挨到了集上。母親讓我走,去上學,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個老太太朝著我們的白菜走了過來。她用細而沙啞的嗓音問白菜的價錢。母親回答了她。她搖搖頭,看樣子是嫌貴。但是她沒有走,而是蹲下,揭開那張破羊皮,翻動著我們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斷未斷的根拽了下來。然後她又逐棵地戳著我們的白菜,用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她撇著嘴,說我們的白菜卷得不緊,母親用憂傷的聲音說:“大嬸子啊,這樣的白菜您還嫌卷得不緊,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裡還能找到卷得更緊的吧。”

——莫言《1967年冬天發生的一件事》

嘗一嘗雪的滋味

我年輕時候聽說從前有烹雪論茗的故事,一時好奇,便到院裡就新降的積雪掬起表面的一層,放在甑裡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興壺,沏大紅袍,倒在小茶盅裡,細細品啜之,舉起喝幹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兩下——我一點也不覺得兩腋生風,反而覺得舌本閑強。我再檢視那剩餘的雪水,好像有用礬打的必要!空氣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

——梁實秋《雪》

燒個火爐,睡個懶覺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去真是舒服。我們那裡生燒煤的鐵火爐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銅爐子,腳爐和手爐。腳爐是黃銅的,有多眼的蓋。裡面燒的是粗糠。粗糠裝滿,鏟上幾鏟沒有燒透的蘆柴火的紅灰蓋在上面。粗糠引著了,冒一陣煙,不一會兒,煙盡了,就可以蓋上爐蓋。粗糠慢慢延燒,可以經很久。

——汪曾祺《冬天》

泡個熱水澡

那時候,冬天裡,洗澡是件大事情。地處長江以南,按規定不供暖。可是,氣溫雖然大都在零上,卻因濕度大感覺寒冷。許多北方人來到這裡,都患上感冒和手足凍瘡。比較起來,倒是這地方的人更耐寒一些。

……

大人們終於想起我們來了,於是,一個接著一個,被捉進去洗澡。每一個人被捉的時候,都尖聲叫著,同時,瘋狂地笑著。我們家的這個阿姨,是個對孩子有辦法的女人,她一下子就逮住一個,三下五除二地剝去衣服,摁在澡缸裡。

……

我們終於一個一個地洗了出來,好像剝了一層皮。經過肥皂水的浸泡,用力的揉搓和清水沖洗,全身發紅。而我們的喉嚨,也都因為尖叫和狂笑,變得嘶啞了。洗乾淨的我們,被大人撳在椅子上,再不許下地了。

——王安憶《冬天的聚會》

換上溫暖厚實的冬衣

記憶中冬天總是很冷。西北風接連三天在窗外呼嘯不止,冬天中最寒冷的部分就來臨了。母親把一家六日人的棉衣從樟木箱裡取出來。六個人的棉衣、棉鞋、帽子、圍巾,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我們必須穿上散發著樟木味道的冬衣,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必須走到大街上去迎接冬天的到來。

——蘇童 《冬天》

尋找過冬的鳥兒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麼?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樹頂的幹枝上經常落著幾隻烏鴉,呱呱的叫個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鴉圖!但是遠不及西安城裡的烏鴉多。北平喜鵲好像不少,在屋簷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翹著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說它是來報喜,我不知喜自何來。麻雀很多,可是豎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覓食,一副可憐相。不知什麼人放鴿子,一隊鴿子劃空而過,盤旋又盤旋,白羽襯青天,哨子忽忽響。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風箏,沙雁蝴蝶龍晴魚,弦弓上還帶著鑼鼓。隆冬之中也還點綴著一些情趣。

——林語堂《北平的冬天》

放一把“野火”

在都市里生長的孩子是可憐的,他們只看見灰色的馬路,從沒有過整齊的一望無際的大草地。他們即使到公園裡看見了比較廣大的草地,然而那是細曲得像狗毛一樣的草坪,枯黃了時更加難看,不用說,他們萬萬想不到這是可以放棄火來燒的。在鄉下,可不同了。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黃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腳踏下去簌簌地響,有時沒到你的腿彎上。這樣的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燒。我們都脫了長衣,劃一根火柴,那滿地的枯草就畢剝畢剝燒起來了。狂風著地卷去,那些草就像發狂似的騰騰地叫著,夾著白煙一片紅火焰就像一個大舌頭似的會一下子把大片的枯草舐光。有時我們站在上風頭,那就跟著火頭跑;有時故意站在下風,看著那烈焰像潮水樣湧過來,湧過來,於是我們大聲笑著嚷著在火焰中間跳,一轉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經上前去了,於是我們就又追上去送它。這些草地中,往往有浮厝的棺木或者骨殖甏,火勢逼近了那棺木時,我們的最緊張的時刻就來了。我們就來一個“包抄”,撲到火線裡一陣滾,收熄了我們放的火。這時候我們便感到了克服敵人那樣的快樂。

——茅盾《冬天》

在初冬的暖陽裡打個盹

這仿佛是太陽已經落山而天還沒有全黑的傍晚時光:我們還可以感到晝,同時已可以感到夜。又好比一腳已跨上船而一腳尚在岸上的登舟時光:我們還可以感到陸,同時已可以感到水。我們在夜裡固皆知道有晝,在船上固皆知道有陸,但只是“知道”而已,不是“實感”。我久被初冬的日光籠罩在南窗下,身上發出汗來,漸漸潤濕了襯衣。當此之時,浴日的“實感”與揮扇的“實感”在我身中混成一氣,這不是可吃驚的經驗麼?於是我索性拋書,躺在牆角的籐椅裡,用了這種混成的實感而環視室中,覺得有許多東西大變了相。有的東西變好了:象這個房間,在夏天常嫌其太小,洞開了一切窗門,還不夠,幾乎想拆去牆壁才好。

——豐子愷《初冬浴日漫感》

去郊外走走

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閒步逍遙的機會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國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歡迎的也就是這樣的冬天。 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裡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

——郁達夫《江南的冬景》

細看窗子上的風景變化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鏡框。節候變換著鏡框裡的風景。冬意最濃的那些天,屋裡的熱氣和窗外的陽光一起努力,將凍結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總是先從中間化開,向四邊蔓延。透過這美妙的冰洞,我發現原來嚴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

——馮驥才《冬日絮語》

欣賞美麗的雪景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

——魯迅《雪》

最重要是記得回家

初冬,我走在清涼的街道上,遇見了我的弟弟。

“瑩姐,你走到哪裡去?”

“隨便走走吧!”

“我們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瑩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簾幕下掛著蒼白的霜層。我把領口脫著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我們開始攪著杯子玲琅地響了。“天冷了吧!並且也太孤寂了,你還是回家的好。”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蕭紅《初冬》

你,對冬天的記憶有什麼呢?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著;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著看著,這件花衣好象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老舍《濟南的冬天》

趕一次寒冬的鄉野市集

集市在鄰村,距離我們家有三裡遠。寒風凜冽,有太陽,很弱,仿佛隨時都要熄滅的樣子。不時有趕集的人從我們身邊超過去。我的手很快就凍麻了,以至於當簍子跌落在地時我竟然不知道。

……

終於挨到了集上。母親讓我走,去上學,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個老太太朝著我們的白菜走了過來。她用細而沙啞的嗓音問白菜的價錢。母親回答了她。她搖搖頭,看樣子是嫌貴。但是她沒有走,而是蹲下,揭開那張破羊皮,翻動著我們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斷未斷的根拽了下來。然後她又逐棵地戳著我們的白菜,用彎曲的、枯柴一樣的手指,她撇著嘴,說我們的白菜卷得不緊,母親用憂傷的聲音說:“大嬸子啊,這樣的白菜您還嫌卷得不緊,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裡還能找到卷得更緊的吧。”

——莫言《1967年冬天發生的一件事》

嘗一嘗雪的滋味

我年輕時候聽說從前有烹雪論茗的故事,一時好奇,便到院裡就新降的積雪掬起表面的一層,放在甑裡融成水,煮沸,走七步,用小宜興壺,沏大紅袍,倒在小茶盅裡,細細品啜之,舉起喝幹了的杯子就鼻端猛嗅三兩下——我一點也不覺得兩腋生風,反而覺得舌本閑強。我再檢視那剩餘的雪水,好像有用礬打的必要!空氣污染,雪亦不能保持其清白。

——梁實秋《雪》

燒個火爐,睡個懶覺

放了寒假,就可以睡懶覺。棉衣在爐子上烘過了,起來就不是很困難了。尤其是,棉鞋烘得熱熱的,穿進去真是舒服。我們那裡生燒煤的鐵火爐的人家很少。一般取暖,只是銅爐子,腳爐和手爐。腳爐是黃銅的,有多眼的蓋。裡面燒的是粗糠。粗糠裝滿,鏟上幾鏟沒有燒透的蘆柴火的紅灰蓋在上面。粗糠引著了,冒一陣煙,不一會兒,煙盡了,就可以蓋上爐蓋。粗糠慢慢延燒,可以經很久。

——汪曾祺《冬天》

泡個熱水澡

那時候,冬天裡,洗澡是件大事情。地處長江以南,按規定不供暖。可是,氣溫雖然大都在零上,卻因濕度大感覺寒冷。許多北方人來到這裡,都患上感冒和手足凍瘡。比較起來,倒是這地方的人更耐寒一些。

……

大人們終於想起我們來了,於是,一個接著一個,被捉進去洗澡。每一個人被捉的時候,都尖聲叫著,同時,瘋狂地笑著。我們家的這個阿姨,是個對孩子有辦法的女人,她一下子就逮住一個,三下五除二地剝去衣服,摁在澡缸裡。

……

我們終於一個一個地洗了出來,好像剝了一層皮。經過肥皂水的浸泡,用力的揉搓和清水沖洗,全身發紅。而我們的喉嚨,也都因為尖叫和狂笑,變得嘶啞了。洗乾淨的我們,被大人撳在椅子上,再不許下地了。

——王安憶《冬天的聚會》

換上溫暖厚實的冬衣

記憶中冬天總是很冷。西北風接連三天在窗外呼嘯不止,冬天中最寒冷的部分就來臨了。母親把一家六日人的棉衣從樟木箱裡取出來。六個人的棉衣、棉鞋、帽子、圍巾,不管你願意不願意,我們必須穿上散發著樟木味道的冬衣,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必須走到大街上去迎接冬天的到來。

——蘇童 《冬天》

尋找過冬的鳥兒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麼?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樹頂的幹枝上經常落著幾隻烏鴉,呱呱的叫個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鴉圖!但是遠不及西安城裡的烏鴉多。北平喜鵲好像不少,在屋簷房脊上吱吱喳喳的叫,翹著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說它是來報喜,我不知喜自何來。麻雀很多,可是豎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覓食,一副可憐相。不知什麼人放鴿子,一隊鴿子劃空而過,盤旋又盤旋,白羽襯青天,哨子忽忽響。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風箏,沙雁蝴蝶龍晴魚,弦弓上還帶著鑼鼓。隆冬之中也還點綴著一些情趣。

——林語堂《北平的冬天》

放一把“野火”

在都市里生長的孩子是可憐的,他們只看見灰色的馬路,從沒有過整齊的一望無際的大草地。他們即使到公園裡看見了比較廣大的草地,然而那是細曲得像狗毛一樣的草坪,枯黃了時更加難看,不用說,他們萬萬想不到這是可以放棄火來燒的。在鄉下,可不同了。照例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黃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腳踏下去簌簌地響,有時沒到你的腿彎上。這樣的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燒。我們都脫了長衣,劃一根火柴,那滿地的枯草就畢剝畢剝燒起來了。狂風著地卷去,那些草就像發狂似的騰騰地叫著,夾著白煙一片紅火焰就像一個大舌頭似的會一下子把大片的枯草舐光。有時我們站在上風頭,那就跟著火頭跑;有時故意站在下風,看著那烈焰像潮水樣湧過來,湧過來,於是我們大聲笑著嚷著在火焰中間跳,一轉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經上前去了,於是我們就又追上去送它。這些草地中,往往有浮厝的棺木或者骨殖甏,火勢逼近了那棺木時,我們的最緊張的時刻就來了。我們就來一個“包抄”,撲到火線裡一陣滾,收熄了我們放的火。這時候我們便感到了克服敵人那樣的快樂。

——茅盾《冬天》

在初冬的暖陽裡打個盹

這仿佛是太陽已經落山而天還沒有全黑的傍晚時光:我們還可以感到晝,同時已可以感到夜。又好比一腳已跨上船而一腳尚在岸上的登舟時光:我們還可以感到陸,同時已可以感到水。我們在夜裡固皆知道有晝,在船上固皆知道有陸,但只是“知道”而已,不是“實感”。我久被初冬的日光籠罩在南窗下,身上發出汗來,漸漸潤濕了襯衣。當此之時,浴日的“實感”與揮扇的“實感”在我身中混成一氣,這不是可吃驚的經驗麼?於是我索性拋書,躺在牆角的籐椅裡,用了這種混成的實感而環視室中,覺得有許多東西大變了相。有的東西變好了:象這個房間,在夏天常嫌其太小,洞開了一切窗門,還不夠,幾乎想拆去牆壁才好。

——豐子愷《初冬浴日漫感》

去郊外走走

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閒步逍遙的機會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國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歡迎的也就是這樣的冬天。 窗外的天氣晴朗得象晚秋一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誘得使你在房間裡坐不住,空言不如實踐,這一種無聊的雜文,我也不再想寫下去了,還是拿起手杖,擱下紙筆,上湖上散散步罷!

——郁達夫《江南的冬景》

細看窗子上的風景變化

窗子是房屋最迷人的鏡框。節候變換著鏡框裡的風景。冬意最濃的那些天,屋裡的熱氣和窗外的陽光一起努力,將凍結玻璃上的冰雪融化;它總是先從中間化開,向四邊蔓延。透過這美妙的冰洞,我發現原來嚴冬的世界才是最明亮的。

——馮驥才《冬日絮語》

欣賞美麗的雪景

江南的雪,可是滋潤美豔之至了;那是還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雪野中有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磬口的蠟梅花;雪下面還有冷綠的雜草。

——魯迅《雪》

最重要是記得回家

初冬,我走在清涼的街道上,遇見了我的弟弟。

“瑩姐,你走到哪裡去?”

“隨便走走吧!”

“我們去吃一杯咖啡,好不好,瑩姐。”

咖啡店的窗子在簾幕下掛著蒼白的霜層。我把領口脫著毛的外衣搭在衣架上。我們開始攪著杯子玲琅地響了。“天冷了吧!並且也太孤寂了,你還是回家的好。”弟弟的眼睛是深黑色的。

——蕭紅《初冬》

你,對冬天的記憶有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