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張漢興「漢上泛舟」漢中在應對“5·12”地震工作中的幾項全國第一


漢中在應對“5·12”地震工作中的幾項全國第一
作者:張漢興
2008年5月12日發生的汶川特大地震及其災後救援、救助和恢復重建均是史無前例的,
在災害應對過程中,漢中市的抗震救災工作不乏“亮點”,曾創造多項“全國第一”,現筆者就編纂《汶川特大地震漢中抗震救災志》所收集到資料,梳理如下:
中國人壽系統首起“5·12”地震遇難理賠案
2008年5月12日14時40分,汶川特大地震發生12分鐘後,南鄭縣大河坎鎮縣藥材公司家屬院一遇難者親屬熊東升向中國人壽保險股份公司漢中分公司報案。
接到報案後,中國人壽系統客戶服務熱線立即取消了95519的自動語音,全國所有客戶服務熱線24小時值班。對於任何來自災區的電話,接線員主動告知所有險種均包含地震風險,主動説明客戶進行報案和理賠。發生在漢中市南鄭縣的這起理賠報案是中國人壽系統第一起因地震遇難的理賠案;遇難者家屬在三天后獲得6萬元理賠金。

為抗震救災決策提供第一批航測影像圖
汶川地震發生後,山體滑坡嚴重,餘震不斷,道路不通,為全面瞭解四川省汶川、北川縣災情,為各級抗震救災指揮機構實施正確決策提供航測影像資料,解放軍空軍駐漢某部航測團第一時間派出飛機,共計組織18個場次,39架次,航測總時間136小時53分,航測總面積6萬餘平方公里。將航拍的災區高解析度影像圖提供給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及總部,
為各級抗震救災指揮部科學決策指揮提供重要情報資訊。為各救援部隊迅速準確進入災區開展救援工作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為抗震救災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挖掘搶救數量最多的羌族檔案
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是我國唯一的羌族自治縣,該縣檔案館是北川縣保存羌族檔案史料最集中的地方。“5·12”地震發生後,北川縣檔案館損毀嚴重,
大量羌族文獻資料深埋在廢墟之中;2008年5月19日,赴川救援的解放軍駐漢96501部隊某團奉命搶救挖掘北川縣檔案館珍貴檔案,共挖掘出1937年以來的羌族歷史文化檔案2萬多份,為保護羌族歷史文化做出了貢獻,這是災區搶險救災部隊搶救的數量最多的一批羌族檔案資料,這批羌族檔案為四川省史志界編纂中的《四川羌族通志》編纂工作提供了豐富史料。
首次對党和國家領導人粉筆宇檔案進行保護
2008早5月31日,
總書記胡錦濤到陝西甯強縣廣坪鎮金山寺村,看望慰問受災群眾,後來他到全山寺小學的簡易帳篷裡,在小黑板上用粉筆寫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並和孩子們一起朗讀。這個消息當晚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節目播出後,甯強縣檔案局的主要領導馬上意識到,小黑板是重要的歷史檔案,他立即給廣坪鎮黨委書記、鎮長打電話,詢問小黑板的情況,當打聽到小黑板帶回甯強縣城,在縣委辦妥善保管時,才略放心,6月6日,我國著名檔案保護專家李玉虎和省檔案局副局長劉衛到甯強縣實地察看了小黑板的木質、漆面等情況,當天,將小黑板漆粉取樣帶回西安化驗。不到一個星期,專門針對木料介質、油漆成份、粉筆字跡的加固劑,就研究出來了。針對粉筆容易脫落的特點,主要是加固,同時,要考慮到防蛀、腐朽。專家們先依據甯強的小黑板做了一個樣本,然後在樣本上實驗,發現非常成功。這一次的保護方案最大程度的保存了胡錦濤總書記小黑板的原貌:黑板上原有的、為了便於書寫畫的方格子,甚至當初學生們沒有擦乾淨粉筆遺跡,都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小黑板被鑲嵌進了一個木制的暗金色鏡框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等16個粉筆字在玻璃後面,顯得頗為大氣。2009年6月11日,甯強縣委.縣政府承辦的紀念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漢中災區一周年慶典上,總書記留下的16個粉筆宇(仿製品),出現在了舞臺的中央。這是李玉虎首次涉及粉筆字檔案的保護,被譽為成功創造了人類檔案史上的一個奇跡。這塊小黑板和上面的題詞被完整的保存在甯強縣檔案館。
全國首個對口支援工作理論成果
2010年2月3日,由天津市對口支援略陽工作組,略陽縣委、縣政府及天津理工大學共同開展的研究課題《基於可持續發展的略陽縣“5.12”地震災後天津援建項目管理研究》正式結題,同年3月,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研究課題文本《災後恢復重建專案的建設管理研究——陝西省略陽縣“5·12”地震災區天津對口支援實踐》。該課題研究專案是震後全國首個對口援建工作專項理論研究成果。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裡上展的全國唯一漢中災區實物展品
設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任家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是紀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唯一的國家級主題紀念館(2013年5月9日開館),也是目前世界上以地震為主題的最大紀念館,具有獨特性、壟斷性和震撼性。
該館上展實物總體數5230件,其中由中共甯強縣委宣傳部、中共略陽縣委宣傳部分別捐贈的“天津市對口支援甯強工作組”吊牌和“天津市對口支援略陽工作組”吊牌,是全國有關漢中災區的兩件唯一上展實物。
作者簡介:張漢興,漢中市民間文化研究會理事、漢中市檔案學會理事。以淘書、編書、藏書、與外埠書友交流為樂(業),偶兼販書,有文章散見於《收藏》月刊、《中國收藏拍賣導報》《藏書報》《金融文學》《陝西地方誌》《陝西交通報》等報刊。現歸隱故紙堆中以養病修身。

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

詢問小黑板的情況,當打聽到小黑板帶回甯強縣城,在縣委辦妥善保管時,才略放心,6月6日,我國著名檔案保護專家李玉虎和省檔案局副局長劉衛到甯強縣實地察看了小黑板的木質、漆面等情況,當天,將小黑板漆粉取樣帶回西安化驗。不到一個星期,專門針對木料介質、油漆成份、粉筆字跡的加固劑,就研究出來了。針對粉筆容易脫落的特點,主要是加固,同時,要考慮到防蛀、腐朽。專家們先依據甯強的小黑板做了一個樣本,然後在樣本上實驗,發現非常成功。這一次的保護方案最大程度的保存了胡錦濤總書記小黑板的原貌:黑板上原有的、為了便於書寫畫的方格子,甚至當初學生們沒有擦乾淨粉筆遺跡,都完整的保留了下來。小黑板被鑲嵌進了一個木制的暗金色鏡框裡。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等16個粉筆字在玻璃後面,顯得頗為大氣。2009年6月11日,甯強縣委.縣政府承辦的紀念胡錦濤總書記視察漢中災區一周年慶典上,總書記留下的16個粉筆宇(仿製品),出現在了舞臺的中央。這是李玉虎首次涉及粉筆字檔案的保護,被譽為成功創造了人類檔案史上的一個奇跡。這塊小黑板和上面的題詞被完整的保存在甯強縣檔案館。
全國首個對口支援工作理論成果
2010年2月3日,由天津市對口支援略陽工作組,略陽縣委、縣政府及天津理工大學共同開展的研究課題《基於可持續發展的略陽縣“5.12”地震災後天津援建項目管理研究》正式結題,同年3月,天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該研究課題文本《災後恢復重建專案的建設管理研究——陝西省略陽縣“5·12”地震災區天津對口支援實踐》。該課題研究專案是震後全國首個對口援建工作專項理論研究成果。
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裡上展的全國唯一漢中災區實物展品
設在四川省綿陽市北川羌族自治縣曲山鎮任家坪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是紀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唯一的國家級主題紀念館(2013年5月9日開館),也是目前世界上以地震為主題的最大紀念館,具有獨特性、壟斷性和震撼性。
該館上展實物總體數5230件,其中由中共甯強縣委宣傳部、中共略陽縣委宣傳部分別捐贈的“天津市對口支援甯強工作組”吊牌和“天津市對口支援略陽工作組”吊牌,是全國有關漢中災區的兩件唯一上展實物。
作者簡介:張漢興,漢中市民間文化研究會理事、漢中市檔案學會理事。以淘書、編書、藏書、與外埠書友交流為樂(業),偶兼販書,有文章散見於《收藏》月刊、《中國收藏拍賣導報》《藏書報》《金融文學》《陝西地方誌》《陝西交通報》等報刊。現歸隱故紙堆中以養病修身。

漢中市赤土嶺文化交流協會官方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