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禁止17歲以下觀看:與美國“當紅炸子雞”聊聊暴力、性與扭曲

儘管作品曾被要求17歲及以下禁止觀看,但這一點也不妨礙Jordan Wolfson成為全球最引人注目的“當紅炸子雞”。當你和你的伴侶正在共進午餐,你們的關係此刻更傾向于朋友;但突然之間,
你們可能就已經轉移陣地跑到臥室裡做☆禁☆愛去了。

隨著螢幕的開啟,一個酷似馬克·吐溫筆下哈克貝利·費恩的男孩翩然走出,他頭髮蓬亂、衣履闌珊,穿著高跟鞋伴隨著伊基·阿塞莉婭的歌曲旋轉。不久,男孩被一隻正在洗泡泡浴的鱷魚和一對坐在餐桌前的馬匹所取代。隨著語言變得直率而邪惡,卡通越來越不協調......這件帶著荒誕和黑色幽默感的影像作品正來自美國藝術家喬丹·沃爾夫森(Jordan Wolfson)。

Jordan Wolfson, Riverboat Song, Installation view, Sadie Coles HQ, Kingly Street London, 2017

在過去的十年中,喬丹·沃爾夫森(Jordan Wolfson)以其對視覺與思維具有雙重震撼力的作品成為美國最令人興奮的藝術家之一。他的眾多作品延續了西方藝術史上對暴力、黑暗、死亡等主題的探討,尤其將人的內在衝動(欲望,樂觀,暴力或內疚)投射到構造的個人或場景中。

新作《江輪之歌》(Riverboat song)講述了一場自戀者的超現實主義噩夢,取材于現代生活的陳腐和恐怖。這段 7 分鐘的影像回顧了藝術家早期的動畫電影三部曲《加牛奶》 (Con Leche) (2009)、《動畫面具》 (Animation Masks) (2011)以及 《樹莓偽裝者》(Raspberry Poser)(2012)。它通過動畫人物、內心獨白、網路剪輯和流行音樂等元素的混合,擴展了其早期作品中對自我、現實和想像的探索。影片在一個鋪著粉色地毯的空間 裡展示,把觀眾帶入一個夢幻般的、扭曲了的另一個世界。

Jordan Wolfson, Riverboat Song, Installation view, 2017 (圖片:YT新媒體)

2017年11月,Jordan Wolfson來到上海,在池社和西岸藝術中心與大家分享了他的新作《江輪之歌》(Riverboat Song)及對藝術的看法。YT新媒體有機會見到了這位當下全球最令人振奮的創作者,與他開始了一次與“視覺”相關的討論。

Jordan Wolfson在接受YT的採訪(圖片:YT新媒體)

YT對話Jordan Wolfson

影像與雕塑

YT:《江輪之歌》(Riverboat Song)是完成於今年的新作,這件作品和之前創作的關係是?

JW: 我覺得這將是我最後一部視頻影像創作,我不想再做這樣的作品了。之後會更多關注雕塑創作,進行更多的大型項目,創作類似《女人體》(Female Figure)(2014), 《彩色雕塑》(Colored Sculpture)(2016)的作品,

也會做更多在西岸Sadie Coles畫廊展位展出的那種創作。嗯,我也在想,或許會做更多的VR作品。

YT: 你在大學的時候曾在雕塑專業學習,但當時你似乎從未進行過相對傳統意義上的雕塑創作。

JW: 事實上,當我學習雕塑的時候,我從沒做過任何雕塑,只做了影像。當時學院很煩我的這種做法。

YT: 所以說你一點都沒有......

JW: 我一點都不想這樣做。我並非痛恨雕塑。我一直都喜歡雕塑,也一直在關注雕塑。甚至可以說,相比於影像作品,我更願意多看看雕塑,因為我自己總在做影像!後來,因為創作了《女人體》(Female Figure), 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其實對雕塑非常感興趣,但那一定要是屬於我的風格的雕塑。

Jordan Wolfson,Truth Love, Installation view, S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2017

人物形象與敘事性

YT: 在你的作品中,不管是雕塑還是影像,總有一些“形象”或者“角色”出現,你是如何設計創作一個角色的?這些角色和你自己的關係是?

JW: 很明顯,因為是我創作了作品,所以當然和我有聯繫。但這些形象並不就是“我”。它們並沒有自傳的性質在裡面。我就像是一個虛構作品的寫作者,像一個會在書中創作描繪形象的作家。或許它們會有一個持續性的主題,比如說我總是很喜歡有些欺騙性的、好像魔術師般的角色。

有趣的是,我最好的一位朋友總是會說,這些形象都很像先知(oracles),比如《女人體》(Female Figure)中出現的角色。它們就像是攜帶了某種資訊的密碼,成為通向特定經驗的關鍵。我不確定,我通常不會想那麼多,基本上還是隨著自己的興趣。我一直對某些主體(subjects)很感興趣。就好比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健怡可樂”,對嗎?我們都知道它,但和它的關係又各不相同。之前名為“Con Leche”的作品就表現了這種關注。

Jordan Wolfson, Con Leche, hand drawn animation, video, sound20094/5 2 AP

(picture from //www.koeniggalerie.com/)

我記得當我還是個孩子時,在紐約,住在很高的大樓裡,所以從窗外可以望到街道。我可以看到Domino Sugar的招牌燈,我知道,我不是唯一正在看著它的人。我從這裡看著它,其他人也在看它,可能看到的和我類似,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更遠、或者更近。有的人能看全整個牌子,有的人可能因為離得太近只能看到字母O。我總是對這種異同感興趣,實際上這或許正是那些角色誕生的源頭。

Jordan Wolfson,Animation, masks (video still) ,2011

(Courtesy the artist/Alex Zachary Peter Currie, New York)

YT: 當時或者後來你有沒有和其他人討論過這些和觀看相關的差異?

JW: 沒怎麼討論過。之前我也曾提到過,我不是特別喜歡強調某個觀點。每個人都可以和它有不同的關係,我不會說教式的進行談論。這只是我所做的,我所感興趣的。這些創作、項目更像是自私的實踐——我真的只是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YT: 當一件作品中出現了人物,觀看的一方可能會自然地開始期待“故事”、“情節”或者說“敘事”的發生。但你總是說自己的作品是“非敘事性的”。為什麼?人們要如何閱讀或者觀看你的作品?

JW: 我並不知道人們是如何觀看或者閱讀我的作品的,但這麼說吧,我就不太會去想“情節”的事情,也幾乎不會被帶有敘事的故事吸引。“哇,那個故事太棒了!”——我從不會去進行這樣的表達。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正在發生的事情太多了,這個、那個...更讓我感到有吸引力的是圖像。

Jordan Wolfson, Untitled House, 2017

Jordan Wolfson, Riverboat Song, Installation view, Sadie Coles HQ, Davies Street London, 2017

交流、眼神接觸與觀看

YT: 我覺得你的作品總是在嘗試和其他人產生交流,作品中的人物會看向觀者一方,進行眼神接觸(eye contact),或者是試圖通過獨白促發某種對話。你會格外留意作品與觀者的交流嗎?

JW: 不,其實它們和交流(communication)沒什麼關係,但“眼神接觸”(eye contact)的確是我留意的一點。你看作品的時候其實也很像你現在看著我,對嗎?你正在看著我,同時也在體驗著“看著我”、“聽我說”和“對我講”的過程。那麼現在,(Jordan將頭轉向一側,用側臉對著我,繼續說)你還是在“看著我”,我的臉、我的前額、鼻子、嘴唇、下巴,我的頭髮…你還在聽我說話與我交談,但整個體驗卻發生了變化:直視我的雙眼,是主觀;看著我的側臉,是客觀。你看的角度在變,主觀和客觀也在切換。

現在讓我們回到作品,2009年我做了一個行為表演,還有一男一女兩位演員。他們對著我坐好,所需要做的基本上就是按我說的去“看”。他們全程都要盯著我,而我發現,男演員和女演員看我的眼神並不一樣,女性一方總有“引誘”的情緒,而男性則沒有。而且不管誰坐在那兒,他們都會想要開始交談。這個展覽讓我開始覺得,我好像創造了一座橋,這座橋可以承載幾乎任何內容,任何事物都可以任意穿過。但這只是我當時想到的。

YT: 眼神的接觸似乎能帶來更多。

JW: 是的,這種“接觸”改變你觀看的方式和身體所獲得的感知。

Jordan Wolfson, Manic Love, Installation view, S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2017

暴力、性與“扭曲”

YT: 對於“暴力”的定義隨著社會的改變也在變化,對此你怎麼看?為什麼會在作品中加入很多“暴力”的元素?

JW: 我不知道。我對暴力、性和很多其他的議題都很感興趣。比如說,我們現在正在講話,我突然大怒把桌子掀翻了,這就是一種“暴力”對嗎?但你要瞭解,這就像是一條線,人們通常會覺得線是筆直的嗖的一下的感覺,但它也可以呈現某種“扭曲”(distortion),我的突然發怒就是一種“扭曲”,一次“扭曲”的體驗。突然間你看到的事物不一樣了,你觀看的方式改變了,就像轉了一個彎,一次扭曲。

暴力和性在這方面異曲同工,再舉個例子,當你和你的伴侶正在共進午餐,你們的關係此刻更傾向于朋友;但突然之間,你們可能就已經轉移陣地跑到臥室裡做☆禁☆愛去了。這就是一種意識的改變,我對這種不同緯度間的改變和我們如何體驗這種改變相當感興趣。

Jordan Wolfson, Untitled, 201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New York,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YT: 使用卡通風格又令“暴力”帶有了一絲黑色幽默的意味。我記得你之前在採訪裡曾經提到,你覺得“卡通能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JW: 是的,沒錯!

YT: 但不同的藝術創作形式,比如繪畫、雕塑…都可以實現某種“不可能”。

JW: 當然,但我們不正在討論我和我的興趣點嗎?我只能代表自己,沒有辦法代表其他人,而且我也沒說卡通是實現“不可能”的唯一方式。

Jordan Wolfson, Riverboat song (Film still), 2017

卡通風格與仿生人偶

YT: 卡通的視覺風格為什麼會對你有如此強的吸引力?你有什麼特別的偏好嗎?迪士尼的風格?

JW: 不同的卡通對我來說就好像不同的美學風格。和其他人一樣,我有自己喜歡的特定的風格,它們又激發了我特定的一面。這其實不是一個理性的實踐過程。更像是某種直覺。在《江輪之歌》裡,我對將作品做到皮克斯工作室的程度充滿了興趣,比如人物形象皮膚肌理(texture)是不是處理的足夠好,這簡直讓我著迷不已。

然後再從理性上說,我覺得這很有趣是因為它關乎影院,以及如何(讓作品)達到影院水準,這樣假設你就可以說,這裡會有一種抽象的、分析性的或者說是學術性的思考。

YT: 說到肌理(texture),你的作品一直還都挺強調這點的。

JW: 我很愛肌理(texture)。肌理也是觀看體驗的一部分,你看,我們的屋子裡有桌面、有水、牆壁、還有鮮花,都是不同的肌理和質地,其實它們也是我們觀看經驗的一部分,看不同肌理的事物,就好像開車換檔一樣。

Jordan Wolfson, Riverboat Song, Installation view, 2017

YT: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把木偶製作技術和電子技術結合的)電子動畫技術(animatronics)感興趣?

JW: 我從沒想過要創造一個仿生人偶(animatronic)直到我偶然看到了一個。它具有一種動態的實體性,我不過是看到了這種實體性,就像別人看到瀑布或者看到風吹過樹林一樣。當時我就覺得,我必須要儘快把它放進我的作品裡。

YT: 電子人偶的出現讓整個展覽空間變得好像…一個劇場;而影像作品讓空間看上去和影院更類似。

JW: 這個說法很有趣。事實上我總覺得電影院的空間有些不太對勁。一塊大螢幕,外加些亮光,你坐在那裡——很有可能還坐得太近了。我想要否定電影院裡的經驗。(在我的展覽中)我不會安排座位,不會放椅子或者沙發。我希望人們可以擁有一個和傳統影院不同的觀看體驗。

再說到《女人體》和《彩色雕塑》, 你或許可以說,它們讓你的觀看體驗變得“劇場化”了——畢竟在舞臺上我安排了人物。我一直覺得很有趣的一點在於,展覽空間本身就很像是舞臺,而你正在做的就是邀請觀看者和你一起登上舞臺,而你要知道,這也是體驗的一部分。

我一直試圖通過裝置,主動去除影院、劇場的元素,但這並不是總能實現。不過,我對視頻之所以感興趣也是因為我將它看作一個物體,這也是為什麼你在空間裡會直接看到螢幕的客觀存在。

科技與虛擬實境

YT: 之前提到了用VR創作,你一直都對科技很感興趣嗎?

JW: 不,我不會為了科技而對科技感興趣。“我有了一個想法”和“因為得知某項技術然後再想想法”,是不同的。在我這裡,想法本身是先行於技術的。我不會去科學技術展,不看高科技雜誌,也沒有試圖尋找下一個技術熱點。我所關注的還是藝術與思考,會和高新技術產生聯繫真的是件比較奇怪和偶然的事情。

但是,在科技中我的確感受到了一種美的張力。我不確定這是因為科技的嶄新感,還是說因為它距離我們的生活太近了。電腦、電視,這些平面的螢幕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以至於我們可能都沒有真正意識到它們的特別。試想,如果將一台輕薄的筆記型電腦帶回1995年,人們一定會驚歎不已。但今天這些筆記本已經無聲無息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了。這其中就有一種親密感,和手機也是如此,這些都和觀看的經驗有關。

在視頻作品《樹莓偽裝者》(Raspberry Poser)中,你會看到其中的人物正在用手機翻看穀歌搜索和圖片檢索頁,這反應的並不是科技本身。但不可置否,科技增加了我們觀看現實的方式,而我們正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不管是好是壞。

Jordan Wolfson, still from "Raspberry Poser," 2012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Johann König, Berlin)

YT: 最後一個問題,你怎麼看待真實與虛構?

JW: 我想我對傳統意義上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沒什麼興趣。我的確做了一個VR作品,但其實它更像是一個“反VR”作品。在Artforum本月的雜誌上有更多的討論。

這很有趣,也有些諷刺:我用高科技完成了作品,卻一點兒都不覺得自己成為了高科技的擁護者。我不過是和科技一起生活在當下的世界裡,和其他人一樣。自然而然的就發生了,我開始通過科技看世界。這很奇怪,有些扭曲,就像我們剛才討論過的性和暴力。我現在和你坐在一起,可如果突然間我低下頭開始用instagram,體驗的扭轉就發生了,就和我們剛才討論的肌理、汽車換擋一樣。

所以說,我所做的就是目擊,就是見證這一切。並不是說我覺得自己有多神聖,但這種感覺就好像我此刻正在見證“活著”的狀態,自私的說,這就是世界之於我的樣子。

YT: 在觀看之後,你又將所見分享給了更多人。

JW: 不,這甚至不是與更多人分享。我並沒有那麼特別,也並不是唯一擁有這種體驗的人。我覺得這其實就是藝術家在做的事情:把普通變得奇怪。這裡的“普通”或許並不是對所有人來說的“普通”,只是對藝術家來說的“普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其他人看到藝術會覺得有些奇怪。但我們至少可以相信,既然我可以看到某些事物,那麼一定有其他人也可以看到。

2017年惠特妮雙年展上,觀眾通過VR設備觀看Jordan Wolfson的作品《真實暴力》(Real Violence)

(photo by Therese Öhrvall)

更多展覽資訊

吳小霜@YT

甚至可以說,相比於影像作品,我更願意多看看雕塑,因為我自己總在做影像!後來,因為創作了《女人體》(Female Figure), 我開始意識到自己其實對雕塑非常感興趣,但那一定要是屬於我的風格的雕塑。

Jordan Wolfson,Truth Love, Installation view, S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2017

人物形象與敘事性

YT: 在你的作品中,不管是雕塑還是影像,總有一些“形象”或者“角色”出現,你是如何設計創作一個角色的?這些角色和你自己的關係是?

JW: 很明顯,因為是我創作了作品,所以當然和我有聯繫。但這些形象並不就是“我”。它們並沒有自傳的性質在裡面。我就像是一個虛構作品的寫作者,像一個會在書中創作描繪形象的作家。或許它們會有一個持續性的主題,比如說我總是很喜歡有些欺騙性的、好像魔術師般的角色。

有趣的是,我最好的一位朋友總是會說,這些形象都很像先知(oracles),比如《女人體》(Female Figure)中出現的角色。它們就像是攜帶了某種資訊的密碼,成為通向特定經驗的關鍵。我不確定,我通常不會想那麼多,基本上還是隨著自己的興趣。我一直對某些主體(subjects)很感興趣。就好比我們都知道什麼是“健怡可樂”,對嗎?我們都知道它,但和它的關係又各不相同。之前名為“Con Leche”的作品就表現了這種關注。

Jordan Wolfson, Con Leche, hand drawn animation, video, sound20094/5 2 AP

(picture from //www.koeniggalerie.com/)

我記得當我還是個孩子時,在紐約,住在很高的大樓裡,所以從窗外可以望到街道。我可以看到Domino Sugar的招牌燈,我知道,我不是唯一正在看著它的人。我從這裡看著它,其他人也在看它,可能看到的和我類似,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景象,更遠、或者更近。有的人能看全整個牌子,有的人可能因為離得太近只能看到字母O。我總是對這種異同感興趣,實際上這或許正是那些角色誕生的源頭。

Jordan Wolfson,Animation, masks (video still) ,2011

(Courtesy the artist/Alex Zachary Peter Currie, New York)

YT: 當時或者後來你有沒有和其他人討論過這些和觀看相關的差異?

JW: 沒怎麼討論過。之前我也曾提到過,我不是特別喜歡強調某個觀點。每個人都可以和它有不同的關係,我不會說教式的進行談論。這只是我所做的,我所感興趣的。這些創作、項目更像是自私的實踐——我真的只是在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YT: 當一件作品中出現了人物,觀看的一方可能會自然地開始期待“故事”、“情節”或者說“敘事”的發生。但你總是說自己的作品是“非敘事性的”。為什麼?人們要如何閱讀或者觀看你的作品?

JW: 我並不知道人們是如何觀看或者閱讀我的作品的,但這麼說吧,我就不太會去想“情節”的事情,也幾乎不會被帶有敘事的故事吸引。“哇,那個故事太棒了!”——我從不會去進行這樣的表達。你明白我的意思嗎?正在發生的事情太多了,這個、那個...更讓我感到有吸引力的是圖像。

Jordan Wolfson, Untitled House, 2017

Jordan Wolfson, Riverboat Song, Installation view, Sadie Coles HQ, Davies Street London, 2017

交流、眼神接觸與觀看

YT: 我覺得你的作品總是在嘗試和其他人產生交流,作品中的人物會看向觀者一方,進行眼神接觸(eye contact),或者是試圖通過獨白促發某種對話。你會格外留意作品與觀者的交流嗎?

JW: 不,其實它們和交流(communication)沒什麼關係,但“眼神接觸”(eye contact)的確是我留意的一點。你看作品的時候其實也很像你現在看著我,對嗎?你正在看著我,同時也在體驗著“看著我”、“聽我說”和“對我講”的過程。那麼現在,(Jordan將頭轉向一側,用側臉對著我,繼續說)你還是在“看著我”,我的臉、我的前額、鼻子、嘴唇、下巴,我的頭髮…你還在聽我說話與我交談,但整個體驗卻發生了變化:直視我的雙眼,是主觀;看著我的側臉,是客觀。你看的角度在變,主觀和客觀也在切換。

現在讓我們回到作品,2009年我做了一個行為表演,還有一男一女兩位演員。他們對著我坐好,所需要做的基本上就是按我說的去“看”。他們全程都要盯著我,而我發現,男演員和女演員看我的眼神並不一樣,女性一方總有“引誘”的情緒,而男性則沒有。而且不管誰坐在那兒,他們都會想要開始交談。這個展覽讓我開始覺得,我好像創造了一座橋,這座橋可以承載幾乎任何內容,任何事物都可以任意穿過。但這只是我當時想到的。

YT: 眼神的接觸似乎能帶來更多。

JW: 是的,這種“接觸”改變你觀看的方式和身體所獲得的感知。

Jordan Wolfson, Manic Love, Installation view, Sedelijk Museum Amsterdam, 2017

暴力、性與“扭曲”

YT: 對於“暴力”的定義隨著社會的改變也在變化,對此你怎麼看?為什麼會在作品中加入很多“暴力”的元素?

JW: 我不知道。我對暴力、性和很多其他的議題都很感興趣。比如說,我們現在正在講話,我突然大怒把桌子掀翻了,這就是一種“暴力”對嗎?但你要瞭解,這就像是一條線,人們通常會覺得線是筆直的嗖的一下的感覺,但它也可以呈現某種“扭曲”(distortion),我的突然發怒就是一種“扭曲”,一次“扭曲”的體驗。突然間你看到的事物不一樣了,你觀看的方式改變了,就像轉了一個彎,一次扭曲。

暴力和性在這方面異曲同工,再舉個例子,當你和你的伴侶正在共進午餐,你們的關係此刻更傾向于朋友;但突然之間,你們可能就已經轉移陣地跑到臥室裡做☆禁☆愛去了。這就是一種意識的改變,我對這種不同緯度間的改變和我們如何體驗這種改變相當感興趣。

Jordan Wolfson, Untitled, 2013

(Courtesy of the artist, David Zwirner, New York, and Sadie Coles HQ, London)

YT: 使用卡通風格又令“暴力”帶有了一絲黑色幽默的意味。我記得你之前在採訪裡曾經提到,你覺得“卡通能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JW: 是的,沒錯!

YT: 但不同的藝術創作形式,比如繪畫、雕塑…都可以實現某種“不可能”。

JW: 當然,但我們不正在討論我和我的興趣點嗎?我只能代表自己,沒有辦法代表其他人,而且我也沒說卡通是實現“不可能”的唯一方式。

Jordan Wolfson, Riverboat song (Film still), 2017

卡通風格與仿生人偶

YT: 卡通的視覺風格為什麼會對你有如此強的吸引力?你有什麼特別的偏好嗎?迪士尼的風格?

JW: 不同的卡通對我來說就好像不同的美學風格。和其他人一樣,我有自己喜歡的特定的風格,它們又激發了我特定的一面。這其實不是一個理性的實踐過程。更像是某種直覺。在《江輪之歌》裡,我對將作品做到皮克斯工作室的程度充滿了興趣,比如人物形象皮膚肌理(texture)是不是處理的足夠好,這簡直讓我著迷不已。

然後再從理性上說,我覺得這很有趣是因為它關乎影院,以及如何(讓作品)達到影院水準,這樣假設你就可以說,這裡會有一種抽象的、分析性的或者說是學術性的思考。

YT: 說到肌理(texture),你的作品一直還都挺強調這點的。

JW: 我很愛肌理(texture)。肌理也是觀看體驗的一部分,你看,我們的屋子裡有桌面、有水、牆壁、還有鮮花,都是不同的肌理和質地,其實它們也是我們觀看經驗的一部分,看不同肌理的事物,就好像開車換檔一樣。

Jordan Wolfson, Riverboat Song, Installation view, 2017

YT: 你從什麼時候開始對(把木偶製作技術和電子技術結合的)電子動畫技術(animatronics)感興趣?

JW: 我從沒想過要創造一個仿生人偶(animatronic)直到我偶然看到了一個。它具有一種動態的實體性,我不過是看到了這種實體性,就像別人看到瀑布或者看到風吹過樹林一樣。當時我就覺得,我必須要儘快把它放進我的作品裡。

YT: 電子人偶的出現讓整個展覽空間變得好像…一個劇場;而影像作品讓空間看上去和影院更類似。

JW: 這個說法很有趣。事實上我總覺得電影院的空間有些不太對勁。一塊大螢幕,外加些亮光,你坐在那裡——很有可能還坐得太近了。我想要否定電影院裡的經驗。(在我的展覽中)我不會安排座位,不會放椅子或者沙發。我希望人們可以擁有一個和傳統影院不同的觀看體驗。

再說到《女人體》和《彩色雕塑》, 你或許可以說,它們讓你的觀看體驗變得“劇場化”了——畢竟在舞臺上我安排了人物。我一直覺得很有趣的一點在於,展覽空間本身就很像是舞臺,而你正在做的就是邀請觀看者和你一起登上舞臺,而你要知道,這也是體驗的一部分。

我一直試圖通過裝置,主動去除影院、劇場的元素,但這並不是總能實現。不過,我對視頻之所以感興趣也是因為我將它看作一個物體,這也是為什麼你在空間裡會直接看到螢幕的客觀存在。

科技與虛擬實境

YT: 之前提到了用VR創作,你一直都對科技很感興趣嗎?

JW: 不,我不會為了科技而對科技感興趣。“我有了一個想法”和“因為得知某項技術然後再想想法”,是不同的。在我這裡,想法本身是先行於技術的。我不會去科學技術展,不看高科技雜誌,也沒有試圖尋找下一個技術熱點。我所關注的還是藝術與思考,會和高新技術產生聯繫真的是件比較奇怪和偶然的事情。

但是,在科技中我的確感受到了一種美的張力。我不確定這是因為科技的嶄新感,還是說因為它距離我們的生活太近了。電腦、電視,這些平面的螢幕和我們的生活緊密相關,以至於我們可能都沒有真正意識到它們的特別。試想,如果將一台輕薄的筆記型電腦帶回1995年,人們一定會驚歎不已。但今天這些筆記本已經無聲無息地融入到我們的生活當中了。這其中就有一種親密感,和手機也是如此,這些都和觀看的經驗有關。

在視頻作品《樹莓偽裝者》(Raspberry Poser)中,你會看到其中的人物正在用手機翻看穀歌搜索和圖片檢索頁,這反應的並不是科技本身。但不可置否,科技增加了我們觀看現實的方式,而我們正生活在這樣的時代,不管是好是壞。

Jordan Wolfson, still from "Raspberry Poser," 2012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Johann König, Berlin)

YT: 最後一個問題,你怎麼看待真實與虛構?

JW: 我想我對傳統意義上的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沒什麼興趣。我的確做了一個VR作品,但其實它更像是一個“反VR”作品。在Artforum本月的雜誌上有更多的討論。

這很有趣,也有些諷刺:我用高科技完成了作品,卻一點兒都不覺得自己成為了高科技的擁護者。我不過是和科技一起生活在當下的世界裡,和其他人一樣。自然而然的就發生了,我開始通過科技看世界。這很奇怪,有些扭曲,就像我們剛才討論過的性和暴力。我現在和你坐在一起,可如果突然間我低下頭開始用instagram,體驗的扭轉就發生了,就和我們剛才討論的肌理、汽車換擋一樣。

所以說,我所做的就是目擊,就是見證這一切。並不是說我覺得自己有多神聖,但這種感覺就好像我此刻正在見證“活著”的狀態,自私的說,這就是世界之於我的樣子。

YT: 在觀看之後,你又將所見分享給了更多人。

JW: 不,這甚至不是與更多人分享。我並沒有那麼特別,也並不是唯一擁有這種體驗的人。我覺得這其實就是藝術家在做的事情:把普通變得奇怪。這裡的“普通”或許並不是對所有人來說的“普通”,只是對藝術家來說的“普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其他人看到藝術會覺得有些奇怪。但我們至少可以相信,既然我可以看到某些事物,那麼一定有其他人也可以看到。

2017年惠特妮雙年展上,觀眾通過VR設備觀看Jordan Wolfson的作品《真實暴力》(Real Violence)

(photo by Therese Öhrvall)

更多展覽資訊

吳小霜@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