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隋朝的建立——國丈登基,統一全國

南北朝末年,中國經歷了270年長期的南北分裂後,人民普遍渴望統一。但北周和南陳的皇帝都沒有統一南北的能力;到了楊堅奪取了北周的政權、建立隋朝以後,這一任務才由隋文帝楊堅予以完成。

1.國丈登基

東漢政治糜爛,激起了社會大動盪,引出了群雄逐鹿,逐鹿的結果是魏、蜀、吳鼎足三分,最終三家歸晉。建立統一大業的西晉是短暫的,由門閥大族壟斷政權造成的弊端,清談所帶來的務虛風氣,皇族內部爭權奪利的八王之亂,

使西晉陷入比東漢末更為混亂的境地,不久政權便為匈奴族的劉氏軍事武裝所消滅。

西晉的消亡,使全國在整體上分裂為南北兩大板塊。

北方拉開了各族大爭戰的帷幕,其以匈奴、羯、鮮卑、氐、巴五個少數民族為主體,史稱“五胡亂華”,加上漢族,前後成立了十六國。後來,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統一了北方。然而,好景不長,相繼爆發了各族大起義,在起義中崛起的高歡、宇文泰兩大軍事集團,

將北魏分割為東魏、西魏。隨之,高氏、宇文氏又分別對東魏、西魏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齊、北周。北周滅掉北齊,再度統一北方。

南方為東遷的晉室殘餘力量所佔據,重組了東晉政權。東晉雖擁有半壁江山,然並不穩定,外受北方威脅,內受軍閥威脅,在風雨飄搖中終結。在東晉之後,是宋、齊、梁、陳四朝相繼而立。

如此南北對峙的局面,史稱南北朝。

從西晉的消亡,

到南北朝的結束,分裂的時間長達兩個半世紀之久。

分久必合,這次合,是由楊堅所創立的隋朝來完成的。

楊堅出自北周,隋朝脫胎於北周。

楊堅之父名忠,其祖上是自漢以來的名門望族,曾曆仕于前燕、北魏諸朝,或為將軍,或為郡守。至北魏末年,由於追隨宇文泰起兵並屢立戰功,在宇文氏的北周王朝建立之後,楊忠即被賜姓普六茹氏,位至柱國、大司空,封隨國公。

在古代,大凡君王偉人出世,

都有一番神靈瑞象的鋪陳。但是,像楊堅這種以佛教靈跡為底蘊的渲染,卻是絕無僅有。

相傳,楊堅出生那天,有一位俗姓劉、法名智仙(或作智先、智遷)的尼姑,從河東(山西一帶)風塵僕僕趕來,夤夜造訪。當時,天氣異常悶熱,呂氏打扇驅暑,卻將楊堅扇得寒戰不已,幾致氣絕。就在這緊急時刻,智仙趕到,楊堅轉危為安。於是,智仙對楊忠夫婦說道:“這孩子來歷非凡,不能隨便放在俗間養育。

虛驚一場的楊忠便將楊堅託付給智仙撫養,還將自家宅院改作佛寺。

過了一段時日,呂氏按捺不住對兒子的思念,悄悄來到智仙房中,將楊堅輕輕抱起,仔細端詳。就在這時,楊堅突然頭上長角,遍體生鱗,化做一條小龍。呂氏見狀大驚,把懷裡的嬰兒墜落于地。智仙從外間進來,連忙將楊堅抱起,埋怨道:“為何隨便驚動我兒,害他晚得天下。”

從此以後,楊家人輕易不敢過問兒子的日常生活。

就這樣,楊堅隨智仙在佛寺裡一天天長大,度過燃燈頌佛的童年。1 3歲那年,楊堅已是偉岸少年,龍顏廣頤,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掌中有紋呈“王”字,儼然一副人君儀錶。智仙十分喜愛他,給他取了個與其名字相對應的小名,叫“那羅延”,送他出寺回家,轉入太學學習。

因為父親的關係,自14歲起,楊堅即被當時的京兆尹薛善辟為功曹。此後年年擢升, 16歲時已經做到了車騎大將軍的高位。當然,他並非那種蔭襲父輩的爵位卻無所作為的紈絝子弟,這其中一方面得益于父親的言傳身教,另一方面則來源於自己的刻苦實踐。當朝的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看這位年輕人前程遠大,就把14歲的女兒許給了他,即後來有名的獨孤皇后。

由於北周王朝的開創過程中得到了以楊氏、獨孤氏為首的士族門閥的支持,為了在政 治上加強與這些開國功臣的聯繫,繼位大統的周武帝宇文邕禮聘楊堅的長女為皇太子妃希望藉此鞏固自己的北周政權。楊氏由此得以日漸強大,也不可避免地捲入了相互傾軋的權力之爭。然而,憑藉著皇親國戚的特殊身份,加上另一強大的士族獨孤氏的鼎力相助,儘管一度危機四伏,卻都未能對楊堅產生過實質意義上的威脅。

隆盛的地位,特殊的關係,高超的才幹,廉潔的作風,再對比北周諸帝荒淫平庸的形象,長足地提高了楊堅的政治聲望,在漢、鮮卑實力人物的支持下,營造了以他為首的勢力集團。當年僅八歲的北周末代皇帝周靜帝上臺後,他取得了總攬軍政的輔弼大權,成為能擺佈皇帝的大權臣。

按常理而言,人的欲望總是和其地位成正比的。目睹君主的無能,目睹皇室的腐敗,楊堅逐漸萌發了最高的政治欲望:禪代北周,圓皇帝夢。他先後採取了三個步驟:以開明的姿態,改革的精神,清簡法令,廢除為人們所痛恨的苛政嚴刑,身體力行地提倡節儉,阻止奢靡之風,以爭取人心;接著,他伸出鐵腕,無情地鎮壓了挽救北周的反抗勢力,特別是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尉遲迥、益州(今四川成都)總管王謙、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三大地方軍事勢力;然後,屠殺北周諸王,徹底剷除了北周政權賴以生存的政治基礎。

無助的周靜帝只能拱手將權杖交給了楊堅。

大定元年正月(581),楊堅仿效前人,採用禪讓這種體面形式,替靜帝寫好退位詔書,送到自己的王府。在經過一番假意推辭之後,楊堅信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以自己的爵位為號創立大隋(因為“隨”字有一個和“走”同義的偏旁,楊堅出於避諱,將它改作了“隋”字),改元開皇,時年恰好40歲。

2.統一全國

建立新朝的楊堅,以實現南北統一為自己的使命。但北方突厥,南力的陳都是統一的障礙。北方的突厥是中國—個古老的遊牧民族政權,北齊與北周都對其廣輸金帛,甚至派出公主和親加以籠絡。隋朝建立後,楊堅不再向突厥贈送財物,因而突厥大為不滿,時常大舉南下侵擾隋境。

楊堅奪取政權之後即有併吞江南的雄心,但因北方突厥的威脅,制定了先北後南的統一方針。他一方面不斷派遣使者前往陳朝示好,使陳後主麻痹大意;另一方面積極發展自身實力,改革兵制,並加強水軍訓練,為滅陳做好準備。

經過十餘年的準備,楊堅利用突厥內部爭奪汗位、相互殘殺之機,對其分化瓦解,使突厥各部對隋先後稱臣歸附。

在穩定了北方的局勢後,楊堅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統一的最後障礙——南方的陳了。

開皇八年(西元588年)的冬天,在一切部署就緒後,隋文帝次子晉王楊廣被任命為最高軍事長官,並與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分任行軍元帥,以五十萬之眾,向江南發動了全線的進攻。水軍、馬軍、步軍複合部隊,構成了立體的軍事全景,“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里”。(《資治通鑒》陳長城公禎明二年)重點突進路線有七條,其中以廬州總管韓擒虎、吳州總管賀若弼二路打得最為出色,直搗陳朝的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而此時的陳朝,疆域在隋的不斷進攻之下僅僅保有長江中下游一帶,政治腐朽,賦稅繁重,人民怨聲載道,所憑藉擋隋的只有長江而已。

陳後主(553~604),名叔寶,是個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紈絝子弟,他完全沒有治國的才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奢侈荒淫的生活上。他即位沒多久就大興土木,建造了三座豪華的宮室,門窗都是用上等的檀香木製成的,還以各種珠寶做裝飾,讓他最喜愛的幾位妃子住在裡面。

陳後主雖然沒有治國的能力,但對樂曲填詞卻有出眾的才華。他整日與後妃、大臣游宴,曾創作《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豔詞,命人制曲演唱,而對宮牆之外勞苦的民眾和北方日益強盛的隋軍卻不管不問,將亡國之君的昏庸發揮到了極致。

反觀隋朝這邊,在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之後,開皇八年(588),楊堅決定渡江滅陳。他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任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指揮水陸軍50余萬人,同時從長江—亡、中、下游分八路大舉攻陳。

前三路由楊俊指揮,目標武昌。後五路由楊廣指揮,直指陳的都城建康,以楊廣、賀若弼、韓擒虎三路為主力。隋軍此次隊伍龐大,橫亙數千里,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浩大的渡江作戰。

告急文書雪片般飛來的時候,陳後主也有些發慌,將大臣們找來商量對策,都官尚書孔范勸慰後主說:“長江古稱天塹,隋軍難道能長翅膀飛過來嗎?這些告急的文書不過都是守邊的將領謊報軍情罷了。”愚蠢的後主竟然聽信了他的話,說道:“建康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朕受天命為帝,有什麼可怕的!從前北齊三次攻打、北周兩次入侵都失敗了。這次楊堅又成得了什麼氣候!”對於邊關的告急竟置之不理,繼續他的遊樂去了。

開皇九年(589)正月初一,賀若弼、韓擒虎率領隋軍趁建康周圍的陳軍正在歡度春節之機,分路渡江,大軍會合後包圍了建康城。陳軍因元旦酒會,大多仍處於夢鄉之中,完全不能抵抗。

陳後主看到隋軍兵I臨城下,萬分焦急,但又拿不出什麼好方法,只是日夜哭泣。大將蕭摩訶建議趁隋軍剛至,還未站穩腳跟,立刻出兵攻打,也許還有希望。就連以前出餿主意的孔範也說:“臣認為應該出兵決戰,如果戰死了,還可以青史留名呢!”

後主因此決定出城作戰,但陳軍久未訓練,將領們又多貪生怕死之輩,雙方甫一交手,陳軍就潰退了。更有將領任忠臨陣叛逃,帶領隋軍沖進了建康城的正門朱雀門。守門的士兵想要抵抗,任忠大叫:“連我都投降了,你們還打什麼啊!”士兵們一哄而散,隋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長驅直入,佔領了建康城。

後主對戰況一無所知,直至聽到宮門外的殺聲才知道隋軍已經進了宮城。他帶著兩個寵妃無處可逃,竟藏到了一口枯井裡,被隋軍用繩子拖了上來。正月二十二日,晉王楊廣進入建康城,陳朝從此滅亡。

陳朝的滅亡,加上隋軍在南方平叛的成功,使隋旗插遍了全國的山水。統一的實現,使隋朝成了大一統的王朝。

就這樣,楊堅隨智仙在佛寺裡一天天長大,度過燃燈頌佛的童年。1 3歲那年,楊堅已是偉岸少年,龍顏廣頤,額上有五柱入頂,目光外射,掌中有紋呈“王”字,儼然一副人君儀錶。智仙十分喜愛他,給他取了個與其名字相對應的小名,叫“那羅延”,送他出寺回家,轉入太學學習。

因為父親的關係,自14歲起,楊堅即被當時的京兆尹薛善辟為功曹。此後年年擢升, 16歲時已經做到了車騎大將軍的高位。當然,他並非那種蔭襲父輩的爵位卻無所作為的紈絝子弟,這其中一方面得益于父親的言傳身教,另一方面則來源於自己的刻苦實踐。當朝的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看這位年輕人前程遠大,就把14歲的女兒許給了他,即後來有名的獨孤皇后。

由於北周王朝的開創過程中得到了以楊氏、獨孤氏為首的士族門閥的支持,為了在政 治上加強與這些開國功臣的聯繫,繼位大統的周武帝宇文邕禮聘楊堅的長女為皇太子妃希望藉此鞏固自己的北周政權。楊氏由此得以日漸強大,也不可避免地捲入了相互傾軋的權力之爭。然而,憑藉著皇親國戚的特殊身份,加上另一強大的士族獨孤氏的鼎力相助,儘管一度危機四伏,卻都未能對楊堅產生過實質意義上的威脅。

隆盛的地位,特殊的關係,高超的才幹,廉潔的作風,再對比北周諸帝荒淫平庸的形象,長足地提高了楊堅的政治聲望,在漢、鮮卑實力人物的支持下,營造了以他為首的勢力集團。當年僅八歲的北周末代皇帝周靜帝上臺後,他取得了總攬軍政的輔弼大權,成為能擺佈皇帝的大權臣。

按常理而言,人的欲望總是和其地位成正比的。目睹君主的無能,目睹皇室的腐敗,楊堅逐漸萌發了最高的政治欲望:禪代北周,圓皇帝夢。他先後採取了三個步驟:以開明的姿態,改革的精神,清簡法令,廢除為人們所痛恨的苛政嚴刑,身體力行地提倡節儉,阻止奢靡之風,以爭取人心;接著,他伸出鐵腕,無情地鎮壓了挽救北周的反抗勢力,特別是相州(今河南安陽)總管尉遲迥、益州(今四川成都)總管王謙、鄖州(今湖北安陸)總管司馬消難三大地方軍事勢力;然後,屠殺北周諸王,徹底剷除了北周政權賴以生存的政治基礎。

無助的周靜帝只能拱手將權杖交給了楊堅。

大定元年正月(581),楊堅仿效前人,採用禪讓這種體面形式,替靜帝寫好退位詔書,送到自己的王府。在經過一番假意推辭之後,楊堅信步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以自己的爵位為號創立大隋(因為“隨”字有一個和“走”同義的偏旁,楊堅出於避諱,將它改作了“隋”字),改元開皇,時年恰好40歲。

2.統一全國

建立新朝的楊堅,以實現南北統一為自己的使命。但北方突厥,南力的陳都是統一的障礙。北方的突厥是中國—個古老的遊牧民族政權,北齊與北周都對其廣輸金帛,甚至派出公主和親加以籠絡。隋朝建立後,楊堅不再向突厥贈送財物,因而突厥大為不滿,時常大舉南下侵擾隋境。

楊堅奪取政權之後即有併吞江南的雄心,但因北方突厥的威脅,制定了先北後南的統一方針。他一方面不斷派遣使者前往陳朝示好,使陳後主麻痹大意;另一方面積極發展自身實力,改革兵制,並加強水軍訓練,為滅陳做好準備。

經過十餘年的準備,楊堅利用突厥內部爭奪汗位、相互殘殺之機,對其分化瓦解,使突厥各部對隋先後稱臣歸附。

在穩定了北方的局勢後,楊堅終於可以騰出手來對付統一的最後障礙——南方的陳了。

開皇八年(西元588年)的冬天,在一切部署就緒後,隋文帝次子晉王楊廣被任命為最高軍事長官,並與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分任行軍元帥,以五十萬之眾,向江南發動了全線的進攻。水軍、馬軍、步軍複合部隊,構成了立體的軍事全景,“東接滄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橫亙數千里”。(《資治通鑒》陳長城公禎明二年)重點突進路線有七條,其中以廬州總管韓擒虎、吳州總管賀若弼二路打得最為出色,直搗陳朝的首都建康(今江蘇南京)。

而此時的陳朝,疆域在隋的不斷進攻之下僅僅保有長江中下游一帶,政治腐朽,賦稅繁重,人民怨聲載道,所憑藉擋隋的只有長江而已。

陳後主(553~604),名叔寶,是個生於深宮、長於婦人之手的紈絝子弟,他完全沒有治國的才能,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奢侈荒淫的生活上。他即位沒多久就大興土木,建造了三座豪華的宮室,門窗都是用上等的檀香木製成的,還以各種珠寶做裝飾,讓他最喜愛的幾位妃子住在裡面。

陳後主雖然沒有治國的能力,但對樂曲填詞卻有出眾的才華。他整日與後妃、大臣游宴,曾創作《玉樹後庭花》、《臨春樂》等豔詞,命人制曲演唱,而對宮牆之外勞苦的民眾和北方日益強盛的隋軍卻不管不問,將亡國之君的昏庸發揮到了極致。

反觀隋朝這邊,在經過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之後,開皇八年(588),楊堅決定渡江滅陳。他以晉王楊廣為尚書令,任命晉王楊廣、秦王楊俊、清河公楊素為行軍元帥,指揮水陸軍50余萬人,同時從長江—亡、中、下游分八路大舉攻陳。

前三路由楊俊指揮,目標武昌。後五路由楊廣指揮,直指陳的都城建康,以楊廣、賀若弼、韓擒虎三路為主力。隋軍此次隊伍龐大,橫亙數千里,是中國歷史上一次規模浩大的渡江作戰。

告急文書雪片般飛來的時候,陳後主也有些發慌,將大臣們找來商量對策,都官尚書孔范勸慰後主說:“長江古稱天塹,隋軍難道能長翅膀飛過來嗎?這些告急的文書不過都是守邊的將領謊報軍情罷了。”愚蠢的後主竟然聽信了他的話,說道:“建康自古就是帝王之都,朕受天命為帝,有什麼可怕的!從前北齊三次攻打、北周兩次入侵都失敗了。這次楊堅又成得了什麼氣候!”對於邊關的告急竟置之不理,繼續他的遊樂去了。

開皇九年(589)正月初一,賀若弼、韓擒虎率領隋軍趁建康周圍的陳軍正在歡度春節之機,分路渡江,大軍會合後包圍了建康城。陳軍因元旦酒會,大多仍處於夢鄉之中,完全不能抵抗。

陳後主看到隋軍兵I臨城下,萬分焦急,但又拿不出什麼好方法,只是日夜哭泣。大將蕭摩訶建議趁隋軍剛至,還未站穩腳跟,立刻出兵攻打,也許還有希望。就連以前出餿主意的孔範也說:“臣認為應該出兵決戰,如果戰死了,還可以青史留名呢!”

後主因此決定出城作戰,但陳軍久未訓練,將領們又多貪生怕死之輩,雙方甫一交手,陳軍就潰退了。更有將領任忠臨陣叛逃,帶領隋軍沖進了建康城的正門朱雀門。守門的士兵想要抵抗,任忠大叫:“連我都投降了,你們還打什麼啊!”士兵們一哄而散,隋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長驅直入,佔領了建康城。

後主對戰況一無所知,直至聽到宮門外的殺聲才知道隋軍已經進了宮城。他帶著兩個寵妃無處可逃,竟藏到了一口枯井裡,被隋軍用繩子拖了上來。正月二十二日,晉王楊廣進入建康城,陳朝從此滅亡。

陳朝的滅亡,加上隋軍在南方平叛的成功,使隋旗插遍了全國的山水。統一的實現,使隋朝成了大一統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