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目前地下埋藏的還有多少

人類文明雖有幾千年的歷史,但人們發現和初步認識鑽石卻只有幾百年,而真正揭開鑽石內部奧秘的時間則更短。在此之前,伴隨它的只是神話般具有宗教色彩的崇拜和畏懼的傳說,

同時把它視為勇敢、權力、地位和尊貴的象徵。如今,鑽石不再神秘莫測,更不是只有皇室貴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它已成為百姓們都可擁有、佩戴的大眾寶石。鑽石的文化源遠流長,今天人們更多地把它看成是愛情和忠貞的象徵。

鑽石在天然礦物中的硬度最高,其脆性也相當高,用力碰撞就會碎裂。源于古希臘語Adamant,意思是堅硬不可侵犯的物質,是公認的寶石之王。

鑽石的。也就是說,鑽石其實是一種密度相當高的碳結晶體。

鑽石是金剛石精加工而成的產品,鑽石是世界上最堅硬的、成份最簡單的寶石,它是由碳元素組成的、具立方結構的天然晶體。其成份與我們常見的煤、鉛筆芯及糖的成份基本相同,碳元素在較高的溫度、壓力下,

結晶形成石墨(黑色),而在高溫、極高氣壓及還原環境(通常來說就是一種缺氧的環境)中則結晶為珍貴的鑽石(無色)。

鑽石是怎麼形成的

在地球的深部大約150-200公里,純碳物質在壓力為(4.5-6)×109Pa,溫度為1100-1600攝示度條件下結晶,形成天然鑽石。在地球的深部只有很少的地方具有鑽石形成的物理、化學條件。

從理論上講任何時期都可以形成鑽石,只要達到鑽石形成物理、化學條件。從目前開採的鑽石礦中,大部分鑽石形成於33億年和12-17億年這二個時期。從鑽石產出於地球古老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

1870年人們在南非的一個農場的黃土中挖出了鑽石,此後鑽石的開掘由河床轉移到黃土中,黃土下面就是堅硬的深藍色岩石,

它就是鑽石原岩——金伯利岩(kimberlite)。

金伯利岩是一種形成於地球深部、含有大量碳酸氣等揮發性成份的偏鹼性超基性火山岩,這種岩石中常常含有來自地球深部的橄欖岩、榴輝岩碎片,主要礦物成份包括橄欖石、金雲母、碳酸鹽、輝石、石榴石等。

研究表明,金伯利岩漿形成於地球深部150公里以下。由於這種岩石首先在南非金伯利被發現,故以該地名來命名。

另一種含有鑽石的原岩稱鉀鎂煌斑岩(lamproite),它是一種過鹼性鎂質火山岩,主要由白榴石、火山玻璃形成,可含輝石、橄欖石等礦物,典型產地為澳大利亞西部阿蓋爾(Argyle)。

科學家們經過對來自世界不同礦山鑽石及其中原生包裹體礦物的研究發現,鑽石的形成條件一般為壓力在4.5-6.0Gpa(相當於150-200km的深度),溫度為1100-1500℃。

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已經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

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導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產地分佈

世界各地均有鑽石產出,已有30多個國家擁有鑽石資源,年產量一億克拉左右。產量前五位的國家是澳大利亞、薩伊、波札那、俄羅斯、南非。這五個國家的鑽石產量占全世界鑽石產量的90%左右。其它產鑽石的國家有剛果(金)、 巴西、圭亞那、委內瑞拉、安哥拉、中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利比利亞、納米比亞、獅子山、坦尚尼亞、辛巴威、印尼、印度、中國、加拿大等。

中國鑽石分佈

中國金剛石探明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產量在20萬克拉,主要在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和湖南沅江流域,遼寧瓦房店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金剛石礦山。

中國於1965年先後在貴州和山東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鑽石原生礦床。1971年遼寧瓦房店找到鑽石原生礦床。仍在開採的兩個鑽石原生礦床分佈于遼寧瓦房店和山東蒙陰地區。鑽石砂礦則見於湖南沅江流域、西藏、廣西以及跨蘇皖兩省的郯廬斷裂等地。

中國鑽石主要產地有三個: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臨沭,湖南沅江流域.都是金伯利岩型,但湖南尚未找到原生礦.其中遼寧的品質好,山東的個頭較大.

中國現存發現的最大鑽石為常林鑽石,於1977年12月21日發現于山東,由常林大隊魏振芳發現,故而得名“常林鑽石”,現藏銀行國庫中。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呈八面體,質地潔淨、透明,淡黃色。

另據傳,中國最大的鑽石曾是金雞鑽石,也發現於該地區,重281.25克拉,但在二戰期間被日軍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全世界鑽石的儲量和生產概況:

已探明天然鑽石儲量大約有25億克拉,其中澳大利亞6.5億克拉,薩伊5.5億克拉。按開採水準現有鑽石儲量只能開採25年,但隨找礦科技水準的提高,每年都發現有新的礦區,近幾年加拿大鑽石儲量明顯增加。

自從鑽石開採以來,共采出鑽石350噸左右,即17.5億克拉,全世界每年開採鑽石在9000萬-1億克拉,其中寶石級占17%-20%。20%寶石級鑽石價值相當於80%工業級金剛石價值的5倍。

鑒別方法

鑽石的簡易鑒別方法:需要借助一個10-20倍放大鏡作輔助並作數個簡單的觀測。

1.觀察鑽石的腰部,若是磨沙狀腰圍就最適合用此方法,鑽石因為比任何冒仿品堅硬,因此不會像冒仿品般出現細條狀的紋路,鑽石的腰圍乃呈顆粒狀外觀。

2.鑽石比冒仿品堅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線往往會比鑽石的感覺圓鈍,而鑽石的刻面稜線必是銳利的。

3.基於鑽石比冒仿品堅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線常常出現磨損的情況。

4.若鑽石留有天然面,天然面上有機會發現到鑽石獨有的『三角形生長紋』。

5.若鑽石出現崩斷口,外觀通常皆為階梯狀,而冒仿品則會截然不同地呈彎弧或貝殼狀。

溫度為1100-1500℃。

雖然理論上說,鑽石可形成於地球歷史的各個時期/階段,而已經開採的礦山中,大部分鑽石主要形成於33億年前以及12-17億年這兩個時期。如南非的一些鑽石年齡為45億左右,表明這些鑽石在地球誕生後不久便已開始在地球深部結晶,鑽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寶石。鑽石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這從鑽石主要出產於地球上古老的穩定大陸地區可以證實。

另外,地外星體對地球的撞擊,產生瞬間的高溫、高壓,也可形成鑽石,如1988年前蘇聯科學院報導在隕石中發現了鑽石,但這種作用形成的鑽石並無經濟價值。

產地分佈

世界各地均有鑽石產出,已有30多個國家擁有鑽石資源,年產量一億克拉左右。產量前五位的國家是澳大利亞、薩伊、波札那、俄羅斯、南非。這五個國家的鑽石產量占全世界鑽石產量的90%左右。其它產鑽石的國家有剛果(金)、 巴西、圭亞那、委內瑞拉、安哥拉、中非、迦納、幾內亞、象牙海岸、利比利亞、納米比亞、獅子山、坦尚尼亞、辛巴威、印尼、印度、中國、加拿大等。

中國鑽石分佈

中國金剛石探明儲量和產量均居世界第10名左右,年產量在20萬克拉,主要在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和湖南沅江流域,遼寧瓦房店是目前亞洲最大的金剛石礦山。

中國於1965年先後在貴州和山東找到了金伯利岩和鑽石原生礦床。1971年遼寧瓦房店找到鑽石原生礦床。仍在開採的兩個鑽石原生礦床分佈于遼寧瓦房店和山東蒙陰地區。鑽石砂礦則見於湖南沅江流域、西藏、廣西以及跨蘇皖兩省的郯廬斷裂等地。

中國鑽石主要產地有三個:遼寧瓦房店,山東蒙陰—臨沭,湖南沅江流域.都是金伯利岩型,但湖南尚未找到原生礦.其中遼寧的品質好,山東的個頭較大.

中國現存發現的最大鑽石為常林鑽石,於1977年12月21日發現于山東,由常林大隊魏振芳發現,故而得名“常林鑽石”,現藏銀行國庫中。常林鑽石重158.786克拉,呈八面體,質地潔淨、透明,淡黃色。

另據傳,中國最大的鑽石曾是金雞鑽石,也發現於該地區,重281.25克拉,但在二戰期間被日軍掠走,至今下落不明。

全世界鑽石的儲量和生產概況:

已探明天然鑽石儲量大約有25億克拉,其中澳大利亞6.5億克拉,薩伊5.5億克拉。按開採水準現有鑽石儲量只能開採25年,但隨找礦科技水準的提高,每年都發現有新的礦區,近幾年加拿大鑽石儲量明顯增加。

自從鑽石開採以來,共采出鑽石350噸左右,即17.5億克拉,全世界每年開採鑽石在9000萬-1億克拉,其中寶石級占17%-20%。20%寶石級鑽石價值相當於80%工業級金剛石價值的5倍。

鑒別方法

鑽石的簡易鑒別方法:需要借助一個10-20倍放大鏡作輔助並作數個簡單的觀測。

1.觀察鑽石的腰部,若是磨沙狀腰圍就最適合用此方法,鑽石因為比任何冒仿品堅硬,因此不會像冒仿品般出現細條狀的紋路,鑽石的腰圍乃呈顆粒狀外觀。

2.鑽石比冒仿品堅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線往往會比鑽石的感覺圓鈍,而鑽石的刻面稜線必是銳利的。

3.基於鑽石比冒仿品堅硬,冒仿品的刻面稜線常常出現磨損的情況。

4.若鑽石留有天然面,天然面上有機會發現到鑽石獨有的『三角形生長紋』。

5.若鑽石出現崩斷口,外觀通常皆為階梯狀,而冒仿品則會截然不同地呈彎弧或貝殼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