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經歷過露天電影時代的你,還記得哪些老電影?

村裡長大的孩子,可能會比城市裡的孩子有更多機會觀看露天電影。不用檢票,不用對號入座,只要在聽到“今晚***有電影”的廣播後,提著自家的小板凳前往就好了。

一方白色的幕布懸掛在前方,放映機的燈光裡,總是籠罩著幾個好奇的孩子。在電影播映前的準備階段,他們或是小心翼翼摸一下放映機,或是看一下膠片盒上今晚要放什麼片子。在放映員試機的時候,又總是會有幾隻大小不一的手,通過投射在螢幕上的燈光,

在幕布上留下兔子、老鷹、小狗各種手影。

燈關掉的刹那,正在撒歡奔跑的、相互打鬧的都會停下來,將注意力轉到前方的螢幕上。別人最喜歡什麼片子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那時的我最喜歡的是武打片,其次是槍戰片,孩子的審美簡單的很,熱鬧就足夠了。

那時候的我不認識什麼明星,林青霞、張曼玉、鄭爽、李玲玉也都是後來才知道的名字,當時只是覺得她們真好看。某次看了一部香港警匪片,看完很多年都記得裡面有一個叫“阿亮”的帥哥,卻一直不知道他是誰。直到很多年後偶然重看到這部電影才發現他是關禮傑,而那個“洋鬼子”則是甄子丹。

如今重捋記憶,我發現在曾經的露天觀影記錄裡,國產電影佔據了一多半,想來這跟港片向內陸市場的引進過渡有關。縱然已經記不得完整劇情,名字還是能數得上一大串:《江湖妹子》、《遊俠黑蝴蝶》、《方世玉》、《岳家小將》、《神捕鐵中英》、《飛天神鼠》、《落花坡情仇》、《血案情仇》、《俄得克血酒》、《仗義英雄》、《恐怖夜》、《奇情俠侶》、《無敵鴛鴦腿》……

在這些影片的演員中,有曾讓我驚為天人的鄭爽,也有曾經喜歡過的孫晨曦,還有讓我覺得比較帥的黃國強。

喜歡孫晨曦則是因為他在《飛天神鼠》中扮演的黎馬。

這部電影備註是根據陳劍飛的小說《鐵獄飛龍》改編,而倪匡的《鐵蝙蝠》劇情竟然也跟這個極為相似,不過究竟誰“致敬”誰,我不去追究這個了。

孫晨曦在片中扮演黎馬是江湖後起之秀,輕功絕倫。他歷經艱險救出康王趙構,卻被江湖人誤會他已經降敵叛國。叛賊的罪名雖然洗清,最終卻還是死在自己救回的人給的一杯毒酒下。他至死不怨,盼望趙構能發兵抗金,卻不知他的死絲毫沒有警醒對方,依舊是苟且偷安、醉生夢死。

喜歡黎馬,是被這個人物身上的悲劇性打動。之後,孫晨曦還出演過《險惡江湖逍遙劍》、《神槍雪恨》、《神捕鐵中英》、《奇俠俏妹鬧熱河》等電影,中間沉寂多年,後來拍了《敵後武動隊》,《萍蹤俠影》中,他出演了“鳥人”。作為上世紀80年代國產電影武打小生,孫晨曦外表俊秀,身手俐落,不過並沒有怎麼紅過。

黃國強就是在《飛天神鼠》中扮演康王趙構的演員,氣質儒雅、能文能武。他主演的《落花坡情仇》也是一部不以大團圓結局安慰觀眾的“奇情”武俠片。

黃國強扮演的晏鵬威固然是個反派,卻同樣是個悲劇人物,因為自小被仇人收養被教化入了邪道,成為採花盜柳的邪惡之徒。電影開篇,就是一樁採花殺人案。隨著劇情展開,這樁關係全域的採花殺人案也一層層被揭開謎底。死於“雲中客”之手已經不是秘密,關鍵是“雲中客”就是晏鵬威,而晏鵬威奸殺的姑娘是他的親妹妹。更大的悲劇是,晏鵬威的另一個親妹妹愛上了他。當晏鵬威被證明就是“雲中客”,一場親人之間的生死戰在落花坡展開。而這場對戰,不論誰輸誰贏,都已經是徹頭徹尾的悲劇。

除了國產電影之外,隨著港片的大量引進,即使是農村的露天電影,也時常可以看到港臺武打片和警匪片。《笑傲江湖》、《新龍門客棧》、《鷹爪鐵布衫》、《火雲傳奇》、《霸王花》、《中華警花》以及一大堆已經記不清名字的警匪片,李連傑、錢嘉樂、胡慧中、李賽鳳、梁錚、大島由加利……便是那時候的螢幕主力。

與國產武打片相比,港臺的武打片對於那個時候的我來說,完全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先不說裡面的大俠、俠女可以“誇張”的上天入地,就是臺詞和搞笑也是另一種風格。林青霞反串的東方不敗、風情萬種巧舌如簧的金香玉、扮醜搞笑追帥哥的吳君如、英姿颯爽的香港女警,聽不懂《男兒當自強》的粵語歌詞,卻不妨礙我在它的旋律裡熱血澎湃。而《新龍門客棧》中那個將甄子丹一手一腳削去的店小二刁不遇,又是多少跟我一樣的小觀眾心裡的童年陰影。

隨著年齡漸長,露天電影不再是唯一的觀影途徑,手裡捏了零花錢的我們,有了走進錄影廳的機會。《整蠱專家》、《偷天換日》、《九品芝麻官之白麵包青天》、《小偷阿星》等等,就是錄影廳裡的收穫。第一次領略星爺的搞笑是《小偷阿星》,不過與他後來的作品相比,《小偷阿星》尚沒有真正體現出“無厘頭”的隨心隨性又不脫離劇情的特點。到了《整蠱專家》,錄影帶盒上的那句“當心笑破你的褲腰帶”,讓我第一次覺得這句話並不誇張。那時看劉德華在劇中被周星馳各種整蠱,台下的我是真正笑到肚痛。

再然後,就是真正的電影院了。5元一張的統一票價,看的是我當時最喜歡的何家勁的《清官難審》和《虎猛威龍》。當電視螢幕上的“展昭”脫去紅袍藍衣,換上時裝化身花心大少或孤膽英雄,下面的我一邊兩眼冒星星一邊或擔憂或感動。

那時候的電影院還有一種叫做“通宵”的電影,一張票可以看一晚上,《霹靂火》、《魔唇劫》、《大蛇王》、《劍奴》就是“通宵電影”給我留下的片單。半夜放點“有意思的”,成為“通宵電影”的默認規律,這也是為啥《劍奴》和《魔唇劫》會混在裡面的原因。第一次在大螢幕上看到全果的女星,儘管是背影或者一閃而過,那種視覺和心靈的雙重衝擊還是難以言表的強烈。

如今的我已經將去電影院觀影當作必不可少的休閒活動,“電影就得在電影院看”,在映的片子等資源或者看盜版,是我不能接受的觀影方式。硬體越來越精良完善的影院,給觀眾帶來越來越出眾的聲影體驗。那種被音樂、故事包圍的感覺,絕不是手機或者電腦可以帶給我們的。

時隔許多年,第一次看3D時心裡的那點忐忑還是清晰可溯,試效果的時候,已經老大不小的我,跟著一群孩子伸手去摸眼前奔跑跳躍的小卡通。如今,早已經對各種特效見慣到審美疲勞的程度,迎面撲來的怪物、炸裂的碎片,也不再能讓我下意識去閃躲。

我曾經說“在我眼裡是沒有爛片的,只要有感動我的地方,我就會認可它”。或許,我這種態度也是很多人都擁有的,而這種寬容,不知道是否就是縱容國產片越來越沒落低迷的因素之一。

而現在的我,又似乎變得過於嚴苛了一些。曾經的過於寬容和如今的過於嚴苛,這種心態的轉變,是源於失望怒其不爭還是鞭打式激勵,便是我自己也不能分辨清楚,或者全都有之吧。

至於如今喜歡的影片類型,也早已跟孩童時代不同。那時喜歡熱鬧喜歡花團錦簇,現在卻更喜注重電影給我帶來的內心觸動。

巨大的閘門嘶叫著抬起、落下,地圖上的長江在主角的筆下斷裂、沙灘上的《天問》、塔里的聲聲質問,那個叫做安陸的女子從蒼涼的冬夜現身,眼神空洞麻木、神情呆滯,隨著劇情的推進,她一次次出現又消失,每一次重現後的她,不是上一個她,卻又本是一個人。船行向上,她的眼神開始清亮,她的神情開始快樂。是誰將她變成冬夜的模樣,是誰又讓她重回最初的時光?那個倒下的男人,為什麼又會出現在長江的源頭?《長江圖》壯麗大氣的畫面裡,我在螢幕下哭得泣不成聲。

吳京傾家蕩產拍攝的《戰狼2》創下50多億元的票房神話。這部劇情並不細緻,表演並不完美,卻因為號准了大眾的脈搏,在“鮮肉”當道的電影圈裡所向披靡,一往無敵。有人追捧便有人討厭,喜歡的人贊它“爺們氣,讓人熱血澎湃、熱淚盈眶”,厭煩的人斥它“意淫得讓人噁心,編織了一個巨大的謊言”。

現如今確實有個怪圈,凡是針砭社會醜陋現象的就是大膽、真實的好作品,對社會的不滿,讓某些人無法接受《戰狼2》營造出的情節與氛圍。且不說裡面的情節都是來源於真實事例,即便是創造,那何不看作是國民的寄望?追捧的確不乏從眾的盲目性,但這個社會真的腐朽到不可救藥了嗎?再黑的地方也有光,觀眾之所以被感動或者說唄“煽動”,不過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希望,希望《戰狼2》裡的一切是真的罷了!

電影是一項造夢工程,我和無數個像我一樣被電影吸引的人,願意被它俘虜囚禁,在光影的世界裡體驗千萬種人生。電影院是展示夢的場所,也是一個審核人性品格的小型社會,不同的人因為不同的興趣聚集在其中。我們在為國外的優秀作品鼓掌歡呼的同時,同樣希望國內產品能給我們同樣驕傲的機會。在怪觀眾“看不起”國產片之前,主創們真的有低頭自省過嗎?

叛賊的罪名雖然洗清,最終卻還是死在自己救回的人給的一杯毒酒下。他至死不怨,盼望趙構能發兵抗金,卻不知他的死絲毫沒有警醒對方,依舊是苟且偷安、醉生夢死。

喜歡黎馬,是被這個人物身上的悲劇性打動。之後,孫晨曦還出演過《險惡江湖逍遙劍》、《神槍雪恨》、《神捕鐵中英》、《奇俠俏妹鬧熱河》等電影,中間沉寂多年,後來拍了《敵後武動隊》,《萍蹤俠影》中,他出演了“鳥人”。作為上世紀80年代國產電影武打小生,孫晨曦外表俊秀,身手俐落,不過並沒有怎麼紅過。

黃國強就是在《飛天神鼠》中扮演康王趙構的演員,氣質儒雅、能文能武。他主演的《落花坡情仇》也是一部不以大團圓結局安慰觀眾的“奇情”武俠片。

黃國強扮演的晏鵬威固然是個反派,卻同樣是個悲劇人物,因為自小被仇人收養被教化入了邪道,成為採花盜柳的邪惡之徒。電影開篇,就是一樁採花殺人案。隨著劇情展開,這樁關係全域的採花殺人案也一層層被揭開謎底。死於“雲中客”之手已經不是秘密,關鍵是“雲中客”就是晏鵬威,而晏鵬威奸殺的姑娘是他的親妹妹。更大的悲劇是,晏鵬威的另一個親妹妹愛上了他。當晏鵬威被證明就是“雲中客”,一場親人之間的生死戰在落花坡展開。而這場對戰,不論誰輸誰贏,都已經是徹頭徹尾的悲劇。

除了國產電影之外,隨著港片的大量引進,即使是農村的露天電影,也時常可以看到港臺武打片和警匪片。《笑傲江湖》、《新龍門客棧》、《鷹爪鐵布衫》、《火雲傳奇》、《霸王花》、《中華警花》以及一大堆已經記不清名字的警匪片,李連傑、錢嘉樂、胡慧中、李賽鳳、梁錚、大島由加利……便是那時候的螢幕主力。

與國產武打片相比,港臺的武打片對於那個時候的我來說,完全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體驗,先不說裡面的大俠、俠女可以“誇張”的上天入地,就是臺詞和搞笑也是另一種風格。林青霞反串的東方不敗、風情萬種巧舌如簧的金香玉、扮醜搞笑追帥哥的吳君如、英姿颯爽的香港女警,聽不懂《男兒當自強》的粵語歌詞,卻不妨礙我在它的旋律裡熱血澎湃。而《新龍門客棧》中那個將甄子丹一手一腳削去的店小二刁不遇,又是多少跟我一樣的小觀眾心裡的童年陰影。

隨著年齡漸長,露天電影不再是唯一的觀影途徑,手裡捏了零花錢的我們,有了走進錄影廳的機會。《整蠱專家》、《偷天換日》、《九品芝麻官之白麵包青天》、《小偷阿星》等等,就是錄影廳裡的收穫。第一次領略星爺的搞笑是《小偷阿星》,不過與他後來的作品相比,《小偷阿星》尚沒有真正體現出“無厘頭”的隨心隨性又不脫離劇情的特點。到了《整蠱專家》,錄影帶盒上的那句“當心笑破你的褲腰帶”,讓我第一次覺得這句話並不誇張。那時看劉德華在劇中被周星馳各種整蠱,台下的我是真正笑到肚痛。

再然後,就是真正的電影院了。5元一張的統一票價,看的是我當時最喜歡的何家勁的《清官難審》和《虎猛威龍》。當電視螢幕上的“展昭”脫去紅袍藍衣,換上時裝化身花心大少或孤膽英雄,下面的我一邊兩眼冒星星一邊或擔憂或感動。

那時候的電影院還有一種叫做“通宵”的電影,一張票可以看一晚上,《霹靂火》、《魔唇劫》、《大蛇王》、《劍奴》就是“通宵電影”給我留下的片單。半夜放點“有意思的”,成為“通宵電影”的默認規律,這也是為啥《劍奴》和《魔唇劫》會混在裡面的原因。第一次在大螢幕上看到全果的女星,儘管是背影或者一閃而過,那種視覺和心靈的雙重衝擊還是難以言表的強烈。

如今的我已經將去電影院觀影當作必不可少的休閒活動,“電影就得在電影院看”,在映的片子等資源或者看盜版,是我不能接受的觀影方式。硬體越來越精良完善的影院,給觀眾帶來越來越出眾的聲影體驗。那種被音樂、故事包圍的感覺,絕不是手機或者電腦可以帶給我們的。

時隔許多年,第一次看3D時心裡的那點忐忑還是清晰可溯,試效果的時候,已經老大不小的我,跟著一群孩子伸手去摸眼前奔跑跳躍的小卡通。如今,早已經對各種特效見慣到審美疲勞的程度,迎面撲來的怪物、炸裂的碎片,也不再能讓我下意識去閃躲。

我曾經說“在我眼裡是沒有爛片的,只要有感動我的地方,我就會認可它”。或許,我這種態度也是很多人都擁有的,而這種寬容,不知道是否就是縱容國產片越來越沒落低迷的因素之一。

而現在的我,又似乎變得過於嚴苛了一些。曾經的過於寬容和如今的過於嚴苛,這種心態的轉變,是源於失望怒其不爭還是鞭打式激勵,便是我自己也不能分辨清楚,或者全都有之吧。

至於如今喜歡的影片類型,也早已跟孩童時代不同。那時喜歡熱鬧喜歡花團錦簇,現在卻更喜注重電影給我帶來的內心觸動。

巨大的閘門嘶叫著抬起、落下,地圖上的長江在主角的筆下斷裂、沙灘上的《天問》、塔里的聲聲質問,那個叫做安陸的女子從蒼涼的冬夜現身,眼神空洞麻木、神情呆滯,隨著劇情的推進,她一次次出現又消失,每一次重現後的她,不是上一個她,卻又本是一個人。船行向上,她的眼神開始清亮,她的神情開始快樂。是誰將她變成冬夜的模樣,是誰又讓她重回最初的時光?那個倒下的男人,為什麼又會出現在長江的源頭?《長江圖》壯麗大氣的畫面裡,我在螢幕下哭得泣不成聲。

吳京傾家蕩產拍攝的《戰狼2》創下50多億元的票房神話。這部劇情並不細緻,表演並不完美,卻因為號准了大眾的脈搏,在“鮮肉”當道的電影圈裡所向披靡,一往無敵。有人追捧便有人討厭,喜歡的人贊它“爺們氣,讓人熱血澎湃、熱淚盈眶”,厭煩的人斥它“意淫得讓人噁心,編織了一個巨大的謊言”。

現如今確實有個怪圈,凡是針砭社會醜陋現象的就是大膽、真實的好作品,對社會的不滿,讓某些人無法接受《戰狼2》營造出的情節與氛圍。且不說裡面的情節都是來源於真實事例,即便是創造,那何不看作是國民的寄望?追捧的確不乏從眾的盲目性,但這個社會真的腐朽到不可救藥了嗎?再黑的地方也有光,觀眾之所以被感動或者說唄“煽動”,不過是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希望,希望《戰狼2》裡的一切是真的罷了!

電影是一項造夢工程,我和無數個像我一樣被電影吸引的人,願意被它俘虜囚禁,在光影的世界裡體驗千萬種人生。電影院是展示夢的場所,也是一個審核人性品格的小型社會,不同的人因為不同的興趣聚集在其中。我們在為國外的優秀作品鼓掌歡呼的同時,同樣希望國內產品能給我們同樣驕傲的機會。在怪觀眾“看不起”國產片之前,主創們真的有低頭自省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