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智絕諸葛亮明知北伐不能成功,為什麼還堅持出兵北伐,原因有幾點

三國時期,諸葛亮一共五次北伐,一次防守曹軍的進攻,在一些演義中寫諸葛亮六出祁山,其實是不正確的,真正走出岐山一共只有兩次,分別是第一次和第四次。為何號稱智絕的諸葛亮一直堅持北伐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諸葛亮其實知道北伐很難成功,為什麼這麼說呢?《前出師表》中記載著:“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集》中也記載著諸葛亮對蜀國國力的評估:“今民貧國虛,決敵之資,唯仰錦耳。”很明顯,

這個蜀國真正的掌舵人很瞭解自己國家的實力。

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有疑惑,為何諸葛亮明知國力不足,還一直堅持北伐,這麼聰明的他難道就不知道修生養息嗎?而且歷史上也不少史學家批評諸葛亮倔脾氣,為了自己的夢醒搞得蜀國國力空虛,民不聊生。其實從三國鼎立的格局上講,不難看出一些端疑。

蜀、吳、魏三國鼎立,北方曹魏前期一直戰亂不斷,使得人口損失嚴重,

經濟一直上不去,雖然曹魏實力最強,但是長期的動亂使得北方根本沒有時間恢復。而南方的蜀吳兩國,因為地理原因,蜀國在劉表的底子下發展而來,加上山地原因相對太平,而吳國,有水路阻隔,孫權本來就是當地世家,沒有太多的騷亂。以至於形成了三國鼎立狀態,不然蜀吳兩國早就被曹操滅了。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諸葛亮並不是一個純粹的軍事家,而是一個有謀略的政治家。雖然佔據天府之國,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但是一直在這樣的條件下,再怎麼發展都比不上曹魏的地盤發展有利,如果曹魏一旦修養過來,勢必會南下討伐,北方人不擅長水戰,蜀國很容易成為首要目標。總而言之,就是等曹魏緩過勁來,

憑著魏國的野心,魏國來犯是必然的。

諸葛亮北伐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給曹魏施壓,延長曹魏修養的週期。諸葛亮很清楚曹魏的實力,也清楚如果這個時候不出去打,將來一下子就會被打垮,諸葛亮北伐的目的就是消耗。從這個角度講,諸葛亮給激進的魏延穿小鞋就解釋得清了。因為一旦佔據太多的城池,還得分兵佔領,分散軍力,以蜀漢的實力還不足夠一下子幹掉魏國,

所以之間的平衡要控制好。

可是,諸葛亮的北伐有沒有達到目的呢?在《晉書》中記載:“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制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又以關中連遭賊寇,穀帛不足。”意思就是每當諸葛亮打來,兵力調度很折騰,還耗資巨大,搞得吃的穿的都不夠。這足以說明諸葛亮的做法還是起到一定療效的,不然阿斗也不可能過了那麼多年的皇帝癮。

諸葛亮接二連三的北伐,也是在等待一個機會。三國之中,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排最後。諸葛亮在等吳國也跟著北伐,魏蜀大戰,總有能讓吳國抓住機會一起打魏國的時候,吳國如果打自己,那麼不僅消耗自己的實力,還會給最強的魏國黃雀在後的機會,吳國不是傻子。諸葛亮的北伐給吳國起到帶頭作用。

再看看蜀國內部的情況,中國古代能威脅皇權的就只有氏族,同樣,蜀國當地也有一些實力較強的名門望族,他們把握著蜀地不少的資源,例如益州的李嚴。

這些名門望族們勢力根本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輕易消失,改朝換代他們也能照樣存在,這是早期中國歷史無法避免的問題。而蜀國那些經過戰場洗禮的大將,正在一個個老去,例如趙雲、黃忠、糜竺、白壽、劉郃等老將們,等這些有名望的大將都走後,沒有一個大將能鎮得住這些家族,當時候內部的環境將更加惡劣。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將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

當然,諸葛亮執意北伐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蜀國國力空虛,人口數量的下降。但是這也是無奈之舉。

當然,後世的我們總喜歡以成敗論英雄,我們已經無法跳到三國時期,瞭解當初北伐更多的細節,以上也只是筆者的猜測。而歷史之所以有趣,就是留下這些有爭議的點,供人們細細品味。

諸葛亮接二連三的北伐,也是在等待一個機會。三國之中,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排最後。諸葛亮在等吳國也跟著北伐,魏蜀大戰,總有能讓吳國抓住機會一起打魏國的時候,吳國如果打自己,那麼不僅消耗自己的實力,還會給最強的魏國黃雀在後的機會,吳國不是傻子。諸葛亮的北伐給吳國起到帶頭作用。

再看看蜀國內部的情況,中國古代能威脅皇權的就只有氏族,同樣,蜀國當地也有一些實力較強的名門望族,他們把握著蜀地不少的資源,例如益州的李嚴。

這些名門望族們勢力根本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輕易消失,改朝換代他們也能照樣存在,這是早期中國歷史無法避免的問題。而蜀國那些經過戰場洗禮的大將,正在一個個老去,例如趙雲、黃忠、糜竺、白壽、劉郃等老將們,等這些有名望的大將都走後,沒有一個大將能鎮得住這些家族,當時候內部的環境將更加惡劣。所以諸葛亮選擇了將內部矛盾轉移到外部。

當然,諸葛亮執意北伐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蜀國國力空虛,人口數量的下降。但是這也是無奈之舉。

當然,後世的我們總喜歡以成敗論英雄,我們已經無法跳到三國時期,瞭解當初北伐更多的細節,以上也只是筆者的猜測。而歷史之所以有趣,就是留下這些有爭議的點,供人們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