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種癮澳大利亞剛犯,紐西蘭又染上了,都怪中國!

個別學者找中國“碰瓷”有多可笑。

14日一早,一則“知名學者呼籲調查中國影響力”的新聞“刷屏”紐西蘭各大媒體網站,在當地引發激烈討論。據《紐西蘭先驅報》和Newsroom等媒體報導,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安妮·瑪麗·布萊迪14日發表政策報告稱,

中國在紐西蘭的影響力已經達到“非常危急的程度”,呼籲政府各部門調查並抵制中國影響力擴張。她此前曾多次在涉華問題上炒作“中國滲透論”。不過,對於她的呼籲,紐西蘭總理14日不屑回應,表示將繼續加強與中國的關係。

Newsroom報導截圖

Newsroom報導稱,布萊迪的該報告今年9月曾在美國的一次會議上發表。她在報告中一個“重要發現”是,中國在紐西蘭的“隱蔽的、腐敗的和強制的政治影響行為,已經到了一個非常危急的程度”。她認為,中國的“統一戰線”已經控制了紐西蘭華人社團和媒體,並且嚴重影響本地公民的言論、結社和宗教信仰自由。“現在是紐西蘭政府加強抵禦這些外國干涉,

是新一屆工黨、綠党和優先黨聯合政府‘另起爐灶’的時候了。”紐西蘭今年9月舉行大選後,紐西蘭工党和優先党宣佈聯合組閣,之前的執政黨國家黨下臺。

布萊迪的報告給紐西蘭政府和國會提出了6點建議:

1.紐西蘭安全情報部部長應責成該部門調查中國在紐西蘭的“顛覆和間諜活動”;

2.紐西蘭總理應責成總理府和內閣啟動針對‘中國政治行動’的深入調查,

該調查應該與澳大利亞的調查類似;

3.紐西蘭商務部長應要求商務委員會調查中國對本地華文媒體的干涉;

4.紐西蘭總檢察長應起草新的法律,規範政治獻金和“外國影響行動”;

5.議會應通過擱置已久的反洗錢和恐怖組織資金法,不讓資金通過洗錢方式進入紐西蘭;

6.政府要與重要的非政府組織會面,諸如紐西蘭中國關係促進委員會和紐西蘭亞洲基金會等,這些非政府組織可以戰略性地説明塑造中國的政策。

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安妮·瑪麗·布萊迪

據報導,布萊迪在接受Newsroom採訪時還稱,紐西蘭應該與志趣相投的國家,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合作,調查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在這個問題上,

澳大利亞至少領先我們兩年”,“如果我們不重視這個問題,在盟友中會顯得異乎尋常”。Newsroom稱,中國問題近日再次登上澳媒頭條,因為澳大利亞一家出版商取消了出版一名學者“揭露中國在澳活動”的書籍。布萊迪還稱,紐西蘭對“中國影響力”的調查應該謹慎,最好是偷偷進行。“這裡有敏感的話題,我們也不想挑起種族主義的爭論”,而目前,“紐西蘭政府在國際上仍然要對中國發出正面聲音”,“現在不是和中國對著幹的時候”。

該報告和相關新聞發表後,在紐西蘭社會引發了激烈討論。《紐西蘭先驅報》稱,紐西蘭總理阿德恩14日在馬尼拉接受記者採訪時,拒絕對布萊迪提出的觀點和建議做出評論。剛剛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行過會談的阿德恩稱,紐西蘭需要對來自任何國家的過度干預保持警惕,但她不會要求紐西蘭安全情報部調查特定國家的政治影響活動。在同中國領導人的會面中,阿德恩表示工黨政府將繼續密切對華合作,並推動雙方自貿協定升級談判。

資料圖:紐西蘭總理阿德恩

在紐西蘭華人社區,這篇報導讓很多人感到氣憤。青年學者劉羽西14日發文表示,布萊迪教授明顯缺乏對中國的瞭解,她還在用冷戰思維看待中國。“看起來我們在紐西蘭的華人都成了布萊迪教授筆下那些需要被剝奪基本人權的人,但是我不需要你的拯救。”他說,世界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一個越來越強大的中國,但“這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樣披著民主的外衣對別人指手畫腳”。

據環環(ID:huanqiu-com)在紐西蘭瞭解,今年9月,Newsroom爆出紐西蘭華人議員楊健的“間諜門”案件後,該媒體就不停炮製各類所謂“中國影響力滲透論”和“中國威脅論”。但大多數都是捕風捉影的傳聞,紐西蘭主流媒體跟進和報導得並不多,也沒有太多學者參與到批評中國的行動中去。相比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社會批評中國的論調雖然偶有發生,並沒有太深的土壤。

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員于鐳14日告訴環環(ID:huanqiu-com),隨著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越來越緊密,西方國家對澳新與中國走近有強烈不滿和懷疑,奧巴馬當面批評過,希拉蕊還發過飆。所以問題是,紐西蘭這個學者出的這個報告背後是誰在資助?誰資助,這個報告肯定就是傾向誰的利益。於鐳表示,他在澳大利亞20多年,據他瞭解,澳大利亞學者出的報告背後很大部分都是美國出的錢,紐西蘭這個人的報告背後的金主,很大概率也跟美國有關。

以下為《環球時報》今日社評,全文如下:

澳新個別學者找中國“碰瓷”有多可笑

這個世界上找中國“碰瓷”的人看上去越來越多,這兩天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又各出了一起。澳學者漢密爾頓13日通過媒體宣稱,他的新著《無聲入侵》被出版社擱置。出版社已在聲明中表示只是推遲出版,但漢密爾頓堅持宣揚出版社“畏懼”中國方面的壓力,並稱這是今後在澳大利亞不能出書批評中國的“強烈信號”。

14日紐西蘭各大媒體發出一條“知名學者呼籲控制中國影響力”的消息,原來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一名中國學教授今年9月在美國的一個學術會議上發報告稱,紐西蘭需要控制中國的“影響力擴張”。那名女教授具體提出六點措施,要求新政府從調查間諜到抵制中國政府影響紐西蘭華文媒體等多方面採取行動。

紐西蘭總理阿德恩已在第一時間表示,政府不會要求安全情報部調查中國政治影響活動。

澳新兩國的一些激進力量似乎成了西方抵禦“中國政治滲透”的第一島鏈。他們近來發出了讓中國目瞪口呆的抗議聲,他們對中國影響力警惕的樣子比我們第一次看到袋鼠時還不可思議。中國要去改變他們的信仰、甚至政治制度了,說不定能在大洋洲搞出“顏色革命”來,這一切真是太有畫面感了。

如此想像中國“入侵”在我們看來要多荒誕有多荒誕。一直聽說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西方很邊緣,但一些人也沒必要把他們自己的國家當成西方的“馬祖”和“金門”,在崛起的中國大陸面前戰戰兢兢的。

澳新的事情很複雜,中國是它們的絕對第一大交易夥伴,澳大利亞同時是美國的盟友,與華盛頓更親近。兩國社會從對華緊密合作中受益,很多人對中國友好,同時那裡的一些“精英”又持強烈反華態度。很難說後一類人到底製造了多大影響,紐西蘭政府的對華態度比較穩定,但澳大利亞的對華政策經常飄忽不定,這會影響澳新兩國社會對中國的認識。

本文舉的兩個例子在澳新社會中非常典型:捕風捉影,但很轟動;不管事情真假,但先給中國形象糊了塊泥巴。

中國無論在公開媒體上還是黨員內部會議上,都沒有顧得上討論“解放全人類”的問題。去澳新的中國留學生絕大部分都是自費的,把他們組織起來實施國家宏大的政治使命,中國有關機構恐怕先要向澳新的銀行貸款,把那些留學生的昂貴學費給報銷了。

中國當然會在與澳新的海量交往中對它們產生一些影響,而且這些影響很可能會越來越多。但這是註定要發生的自然過程,而非基於政治決定的“入侵”。想與中國打交道的人和機構,都會注意少冒犯中國。這就像中國高度國際化的人和機構注意少刺激西方一樣,它屬於國際交往基本規則的一部分。

我們從沒有要求西方該怎麼做,但西方一些國家經常要求中國做什麼和不做什麼,並且為此施加壓力。這兩種情況之間有非干涉和干涉之間的清晰界線。

當大洋洲的一個教室裡有大量中國留學生,一個教授如果大肆抹黑中國,那些學生可能情不自禁地表達不滿。這與如果一名教授面對印度學生攻擊印度,面對馬來西亞學生抹黑馬來西亞,可能引起的反應是一樣的。只要不對中國存有偏見,中國對澳新的各種奇奇怪怪“威脅”就子虛烏有。

本期精彩回顧

突發!廈門飛長沙航班疑發生劫機事件

殺害江歌的陳世峰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母校發聲了!

10年前震驚世界的美國版“江歌案”,又給我們提了個醒!

即使這個殺害江歌的男人在日被法辦,中國司法依然有權辦了他!

“現在不是和中國對著幹的時候”。

該報告和相關新聞發表後,在紐西蘭社會引發了激烈討論。《紐西蘭先驅報》稱,紐西蘭總理阿德恩14日在馬尼拉接受記者採訪時,拒絕對布萊迪提出的觀點和建議做出評論。剛剛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舉行過會談的阿德恩稱,紐西蘭需要對來自任何國家的過度干預保持警惕,但她不會要求紐西蘭安全情報部調查特定國家的政治影響活動。在同中國領導人的會面中,阿德恩表示工黨政府將繼續密切對華合作,並推動雙方自貿協定升級談判。

資料圖:紐西蘭總理阿德恩

在紐西蘭華人社區,這篇報導讓很多人感到氣憤。青年學者劉羽西14日發文表示,布萊迪教授明顯缺乏對中國的瞭解,她還在用冷戰思維看待中國。“看起來我們在紐西蘭的華人都成了布萊迪教授筆下那些需要被剝奪基本人權的人,但是我不需要你的拯救。”他說,世界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一個越來越強大的中國,但“這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而不是像某些人那樣披著民主的外衣對別人指手畫腳”。

據環環(ID:huanqiu-com)在紐西蘭瞭解,今年9月,Newsroom爆出紐西蘭華人議員楊健的“間諜門”案件後,該媒體就不停炮製各類所謂“中國影響力滲透論”和“中國威脅論”。但大多數都是捕風捉影的傳聞,紐西蘭主流媒體跟進和報導得並不多,也沒有太多學者參與到批評中國的行動中去。相比鄰國澳大利亞,紐西蘭社會批評中國的論調雖然偶有發生,並沒有太深的土壤。

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研究員于鐳14日告訴環環(ID:huanqiu-com),隨著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與中國的經濟關係越來越緊密,西方國家對澳新與中國走近有強烈不滿和懷疑,奧巴馬當面批評過,希拉蕊還發過飆。所以問題是,紐西蘭這個學者出的這個報告背後是誰在資助?誰資助,這個報告肯定就是傾向誰的利益。於鐳表示,他在澳大利亞20多年,據他瞭解,澳大利亞學者出的報告背後很大部分都是美國出的錢,紐西蘭這個人的報告背後的金主,很大概率也跟美國有關。

以下為《環球時報》今日社評,全文如下:

澳新個別學者找中國“碰瓷”有多可笑

這個世界上找中國“碰瓷”的人看上去越來越多,這兩天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又各出了一起。澳學者漢密爾頓13日通過媒體宣稱,他的新著《無聲入侵》被出版社擱置。出版社已在聲明中表示只是推遲出版,但漢密爾頓堅持宣揚出版社“畏懼”中國方面的壓力,並稱這是今後在澳大利亞不能出書批評中國的“強烈信號”。

14日紐西蘭各大媒體發出一條“知名學者呼籲控制中國影響力”的消息,原來紐西蘭坎特伯雷大學一名中國學教授今年9月在美國的一個學術會議上發報告稱,紐西蘭需要控制中國的“影響力擴張”。那名女教授具體提出六點措施,要求新政府從調查間諜到抵制中國政府影響紐西蘭華文媒體等多方面採取行動。

紐西蘭總理阿德恩已在第一時間表示,政府不會要求安全情報部調查中國政治影響活動。

澳新兩國的一些激進力量似乎成了西方抵禦“中國政治滲透”的第一島鏈。他們近來發出了讓中國目瞪口呆的抗議聲,他們對中國影響力警惕的樣子比我們第一次看到袋鼠時還不可思議。中國要去改變他們的信仰、甚至政治制度了,說不定能在大洋洲搞出“顏色革命”來,這一切真是太有畫面感了。

如此想像中國“入侵”在我們看來要多荒誕有多荒誕。一直聽說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在西方很邊緣,但一些人也沒必要把他們自己的國家當成西方的“馬祖”和“金門”,在崛起的中國大陸面前戰戰兢兢的。

澳新的事情很複雜,中國是它們的絕對第一大交易夥伴,澳大利亞同時是美國的盟友,與華盛頓更親近。兩國社會從對華緊密合作中受益,很多人對中國友好,同時那裡的一些“精英”又持強烈反華態度。很難說後一類人到底製造了多大影響,紐西蘭政府的對華態度比較穩定,但澳大利亞的對華政策經常飄忽不定,這會影響澳新兩國社會對中國的認識。

本文舉的兩個例子在澳新社會中非常典型:捕風捉影,但很轟動;不管事情真假,但先給中國形象糊了塊泥巴。

中國無論在公開媒體上還是黨員內部會議上,都沒有顧得上討論“解放全人類”的問題。去澳新的中國留學生絕大部分都是自費的,把他們組織起來實施國家宏大的政治使命,中國有關機構恐怕先要向澳新的銀行貸款,把那些留學生的昂貴學費給報銷了。

中國當然會在與澳新的海量交往中對它們產生一些影響,而且這些影響很可能會越來越多。但這是註定要發生的自然過程,而非基於政治決定的“入侵”。想與中國打交道的人和機構,都會注意少冒犯中國。這就像中國高度國際化的人和機構注意少刺激西方一樣,它屬於國際交往基本規則的一部分。

我們從沒有要求西方該怎麼做,但西方一些國家經常要求中國做什麼和不做什麼,並且為此施加壓力。這兩種情況之間有非干涉和干涉之間的清晰界線。

當大洋洲的一個教室裡有大量中國留學生,一個教授如果大肆抹黑中國,那些學生可能情不自禁地表達不滿。這與如果一名教授面對印度學生攻擊印度,面對馬來西亞學生抹黑馬來西亞,可能引起的反應是一樣的。只要不對中國存有偏見,中國對澳新的各種奇奇怪怪“威脅”就子虛烏有。

本期精彩回顧

突發!廈門飛長沙航班疑發生劫機事件

殺害江歌的陳世峰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母校發聲了!

10年前震驚世界的美國版“江歌案”,又給我們提了個醒!

即使這個殺害江歌的男人在日被法辦,中國司法依然有權辦了他!